錢學森之問
文章來源: MoonlightBee2024-06-24 16:08:05

     據說錢學森老前輩有個著名的問,到底原話是什麽,因為我不在現場也無從考證,不扣字眼吧,大致是這麽問的:“為什麽我們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創新型人才?” 有很多人發表長篇大論去回答這個問題,包括很多出名的人物,給出的答案大同小異,你們自己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看。我感慨的是認定美國大多數(隻有小部分)公司、企業不是以任人唯賢為本的製造業精英卻似乎讚同創新能在政府領袖大手一揮的全民創新的計劃之下從天而降,而鄙視美國政府不像領袖一樣花錢出力也去搞個諸如“Hackathon”一樣短時間內快餐出幾個創新人才。真的無語,也悲哀。

      就像那幫崇拜彎道超車和遙遙領先的,就像一個小孩說“牛頓花了10年、20年發現的物理定律,我花十分鍾就搞明白了”,就像大言不慚標榜“西方花了30年的功夫,我們10年就搞定了”的那幫人,不懂什麽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懂教育的本質是什麽,為什麽說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的表現是什麽?危害是什麽?不懂違背邏輯和常識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發生也會很快夭折,自然也不懂錢學森為何有這一問。政府領袖大手一揮,全民大煉鋼鐵連個問號都沒有就砸鍋賣鐵的國民,政府領袖大手一揮,全民核酸病毒清零,全民就整齊劃一地齊刷刷張嘴測核酸,齊刷刷沒病也乖乖被封,不問一個為什麽的國民去創新,這是癡人說夢。

      前幾天同學群有人貼出一篇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小孩寫的關於春天的作文,在我們看來這小孩天生具有天人合一的靈性。作文有很多擬人化描寫,生動又童趣盎然,不僅如此還有在細致入微的觀察後真實具體的描述,比如花草是如何發芽,開花的,要發芽開花需要雨水、溫度、和自己自身的成熟齊備的時候才可能達到。我隻依稀記得中華文化中周易,黃帝內經,什麽儒家、道家都曾論述過“天人合一”境界的純粹和力量,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是一朵花開的條件,是一個人成為才的條件,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繁榮昌盛的條件。我認為一個二年級的小孩能寫出這麽真實、有自己獨特特點、不千篇一律的自己眼裏的,而不是別人眼裏的春天的文章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然而老師大筆一揮評語是:你寫的不像春天更象是童話故事,請重寫。我去!可是,能怪老師嗎?這老師早在一輪又一輪應試教育的淘汰賽中被修剪掉童真和天人合一的本性。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是領袖大手一揮去創新,砸重金就能去創新的嗎?

      第五個,第十個五年計劃,由政府給計劃出的經濟在沒有國企的美西方實施市場經濟的模式的角度看來就是個永遠無法理解,運行,甚至根本不應該是政府的職責的經濟模式。同理,人一出生他的思想模式,作文模式,說話模式,成長模式就是被計劃出來的,穿什麽衣服,唱什麽歌,寫什麽作文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出個不一樣的就會被打磨到一樣為止。連不惜背井離鄉到了自由國度的人,給了他自由的空氣,他卻隻會挑剔氧氣是有毒的,心甘情願一輩子鑽在套子裏且不忘在套子裏高談闊論如何突破和創新。再過幾年AI會全麵超過並代替這些計劃出來的套子人。

      家庭教育,基礎教育,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產生創新意識和精神至關重要,打小就被誇能把乘法口訣倒背如流的到了這裏不彌補自己的不足,頂多就是一個靠別人把所有從無到有的設計構架搭建好,把所有的數據都喂好,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自詡算得快的工匠。作為政府,作為學校,作為家長你隻要提供給一顆小苗足夠的溫度適宜的陽光,土壤,和環境,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破土,發芽,開花。等待的時間可能有長有短,形狀可能迥異,顏色可能五顏六色,而你不需要計劃隻需要靜待花開。最初的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就是種在每一個孩童身心裏的這樣一顆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