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虛的民調/無法再當選的川普

ShalakoW (2024-06-04 18:40:24) 評論 (29)

幾個月來,針對今年11月大選的民調顯示川普領先於拜登,讓有些人覺得川普有望再度入駐白宮。前總統川普被判有罪之後,很多媒體人士預測,這一有罪判決對川普今年11月大選會有積極的影響。
兩個猜測都大幅度偏離了靶心,其中認為被判有罪有利於川普當選,展示了川普鐵杆支持者的絕望程度。

故弄玄虛的民調

1
通過各類公共民調準確預測未來某個事件的結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其說這類行為是一門科學,倒不如說它是門藝術。
通過"數學方法/大眾心理"的包裝,統計學人對"這門藝術"不嚴謹特點充分加以利用,努力給人一種"未來可測"的虛假表象。然而,人為的"科學轉化"並不能改變"事件結果不可預測"的本性。一番忙碌後,依然無法確定未來的統計學人們,用預測偏差為自己購買了保險, 讓兜售的產品出了問題後,自己總有個逃脫的缺口。
於是,原本就無法預測的結果,經過"變化莫測/扣人心弦"的點綴後幾乎原封不動再賣給社會,讓"預測未來"名正言順地轉變成一種商業操作,為聰明的人兒們提供了一個討生活的好去處:股票市場分析師/政治調查分析師。他們兩個行業最大的共同點,不為自己言論引發的損失負責。

2
人們不會僅憑股票師傅的話買賣股票,政客需要雇自己"禦用民調團隊"來抵消/淡化商業化的公共民調結果中的偏差,以及包括2016年總統大選在內的幾年了曆次大選和中期選舉的結果,與選前各個民調結果差強人意的偏差(2020年眾議院並未出現預計到藍色衝擊/2022年未兌現的紅色浪潮),都是現實中的事實。然而,但這都不會讓政治民調行業慚愧謝幕,也無法減弱人們對民調的熱衷。然而,在距投票日還有數月時的任何民調,其實際意義不會多於華人自媒體人大康這類政治說書匠漫遊般的說辭。
大選結果取決於"中間派選民"。因為沒有政治立場的牽掛,中間選民的決定通常緩慢且善變。這一特點導致(大選年)9月初"勞工節"之前有關大選的民調可信度毫無誠信可言。其中人為誤導出一些"雙方僵持"的民調(通過對所提問題的巧妙設計),受益者恰恰是民調行業/新聞機構自己。看不出這一特點,讓大康隻能是政治說書匠的水平。

無法再當選的川普

1
2016年川普當選是個意外。川普當時沒有考慮組閣一事說明了這一點。那個意外以後的曆次選舉結果,都是以共和黨失利結局:

1)
2018年中期選舉共和黨大幅度丟失眾議院多數。這其中有政壇規律的因素,但川普非常規的治國方式也難逃幹係;
2)
2020年川普輸掉白宮,還使得共和黨不僅失去利用極左的"黑命貴"暴亂贏回眾議院(民主黨丟到席位,但維持對眾議院的控製)的大好機會,還輸掉參議院多數。民主黨掌控國會兩院+白宮,為拜登總統第一任期前兩年的政治成就奠定基礎;
3)
按美國政治規律,2022年中期選舉應是共和黨大勝。然而,川普率MAGA深入介入,讓民主黨保住參議院多數。而"民調預測"共和黨席卷眾議院的"紅色大潮 "之小帶來的挫敗感,讓共和黨贏回眾議院的喜悅小於民主黨丟失眾議院的慶幸。而微弱的多數,譜寫了"共和黨數次兩次幾乎無法選出眾議院議長/並一次成功罷免自己的議長“這些載入史冊的政治成就。

共和黨這一係列失利,都與川普的影響密不可分,清晰展示了川普的負麵政治資本。這一負麵政治資本,在2024年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2
在法律概念清晰的美國社會,被判有罪無疑是川普競選的包袱。而以否定美國司法係統為自己辯解的努力,很難討喜美國大眾。川普掌控共和黨的強勢手段,導致共和黨政客失去最基本的政治道德,與川普一起詆毀美國選舉/司法係統。這種黑幫式的政治操作,會被美國大眾唾棄並拋棄, 在2024年眾/參議院的選舉中得到回報。美國人發自內心的自豪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堅信自己國家體製的優越。這是美國大部分大眾的信念。
盡管時常漫不經心/隨心所欲,但關鍵時刻美國大眾總會顯出驚人的政治智慧。就如傳說中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所說: "當他們用盡所有的選擇後,你總能指望美國大眾做出正確的決定。You can always depend on the Americans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 after they have exhausted all other options."
巨大的體量讓美國禁得起錯誤帶來的衝擊, 可以耗盡錯誤選擇後依然反敗為勝;2016年美國大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消耗了最後一個錯誤選擇 -- 川普。
不會有再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