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書中用他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原名。1932年他14歲,父親被日本人澆油漆酷刑燒死,他離家逃亡時,把父母取的吉祥名字“張廼昌”改為“張大非”。19歲時考上空軍,改名張大飛。他的一生木訥寡言,他篤信基督教,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讀者何不多追尋他為國獻身的誠心和他那個時代愛國的真摯?何不多去研究當年飛虎隊以少擊多的精湛戰術,救了多少黎民百姓?他26歲的生命如流螢,卻有難忘的價值,我很為他高興,在他為國捐軀之前享受了短暫的家庭溫暖。“寂寞身後事”又何必追尋。我們祝他安息吧!也請《巨流河》的知音留給我文學上的寧靜,潭深無波(Still water runs deep)。三聯生活周刊:書中更令人迷戀的是戰火紛飛時代的讀書歲月,文學在彼時的孱弱,卻在此時證明了它恒久的生命力,呼喚了人性的美好與純真,在那個時代,文學在你的生命裏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齊邦媛:影響我最多的中學老師孟誌蓀老師、朱光潛老師,將一生一切美好的、悲切的、含蓄寧靜的文學情懷傳授給我,開啟了我年輕的雙眼,使我一生走在人間,學會觀察、了解,永不目盲。其實抗戰八年,軍費那麽高,教育上始終是戰區學生都有公費,不收學費,整個教育無論中學、大學在抗戰時期一點沒有停止。那麽困難的時代,政府教育是弦歌不輟,弦歌不輟是中國在那麽困難的時候保存最好的一件事。三聯生活周刊:你在書中也描寫了身邊很多被政治裹挾進去的同學,那些曾經狂熱地投身於政治的左派青年後來的遭遇也不免令人歎息。在現實的世界,青年人應該如何把握對現實政治關注的程度和關注的方式?齊邦媛:我自幼受限於時代、性別與體能,是一個很安分的人,很早愛上文學,書中自有天地。我們在突然勝利來臨,百廢待舉的時候,同學們突然有80%的去參加遊行,喊叫打倒,唱幼稚的口號歌,堅持讀書再參政的人就是不愛國。我當時很難認同。家庭和中學老師教我的是建設國家、奉獻才能的教育,先充實自己,自會有報效國家的能力。父親曾到德國海德堡讀曆史哲學。他告訴過我:“過度的允諾都是有問題的,過度的熱情也是有問題的。”我父親是堅決反對我們從政的。在他從政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真正的理想的力量,他是很失望的。三聯生活周刊:在那時的政治洪流裏,你成了“連鴕鳥埋頭的沙坑都找不到”的孤獨的讀書人,而從後來看來,也正是你這種態度,成全了自己。你怎麽看待這種人生變遷?齊邦媛:我就是喜歡文學。其實應該鼓勵少數書呆子,這些人絕對不多。我們同學都參加學潮去了,像我這麽堅持做書呆子的很少,每個社會都靠少數我們這種人撐著,很多基本東西都是文人傳承下來的。後來我回到大陸與當年同學見麵,我記得我看到的人說話的表情,和他們對事情的反應,跟我以前記得的不一樣了,因為他們飽經憂患。他們說羨慕我這些年可以一直讀書、教書。當初他們覺得我們多麽的落後。我並沒有一點得意,我隻是覺得很傷心,那些同學當初都是很優秀的人,都不到25歲,對政治所知有限吧。我自己也檢討我們當年,因為我始終不是主流派,所以我可以講,我沒有個人的得失感。我不讚成任何狂熱的東西,愛情也是,狂熱的東西都不持久。我父親跟我最常說的話是:“任何事情要沉住氣。”我們小孩時覺得沉住氣沒意思,可我後來知道這個很重要。《美麗新世界》和《1984》是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要念的書,我希望他們明白政治是怎麽回事。三聯生活周刊:我還想問你一些技術問題:書中描寫了大量細節(比如朱光潛講課的方式和內容,你與父親的交談細節等等),你是靠當年的筆記或日記還原這些細節的?齊邦媛:我從前一些僅有的日記,信件全沒有帶到台灣來,但記憶中難忘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下筆時參考一些可靠資料,隻求事實無誤。我的後半生教書,在文學史研究和傳授時,深信笨拙或奇妙的“煽情”都是很危險的事,有時會對你必須虔誠追憶的人和事形成一種褻瀆。當我真正動筆寫《巨流河》時,辰光真是晚了。我似那朝聖的人,一天走一程,一步一步攀上最後一程階梯,隻求天黑前完成全程,不敢再去詳述看到朝雲和夕陽的燦爛光景時,並未忘懷的感動。或者這也是自己文采不足的原因。三聯生活周刊:《巨流河》麵世以來,被人稱道的原因之一,是它內斂而又深沉的敘事方式。這種風格是你在文學上一種刻意追求使然,還是與你本人的性格有關?用通俗的話講,有些部分可以寫得更“煽情”,你為什麽回避掉了這種可能?齊邦媛:讀者評價《巨流河》是用內斂深沉的敘事方式,我想這原是自幼在憂患中,父母不斷地訓誡、勸告,不要遇事即“處變大驚”,那很“沒有人樣子”。長大後遇到文學,老師和作品中都處處有深沉寧靜的啟發,自己總慚愧做不到。但是23歲結束了上半生,在政治的大斷裂中回不去可倚靠的過去。自己須獨立為人,努力沉穩比較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培養出為人尊嚴。三聯生活周刊:《巨流河》表麵上是一部家族史,實際上它牽起的是近百年來中國的大曆史。重新回顧這段曆史,你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些什麽?齊邦媛: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麽,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這麽複雜,環環相扣的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3期)
我在書中用他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原名。1932年他14歲,父親被日本人澆油漆酷刑燒死,他離家逃亡時,把父母取的吉祥名字“張廼昌”改為“張大非”。19歲時考上空軍,改名張大飛。他的一生木訥寡言,他篤信基督教,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讀者何不多追尋他為國獻身的誠心和他那個時代愛國的真摯?何不多去研究當年飛虎隊以少擊多的精湛戰術,救了多少黎民百姓?他26歲的生命如流螢,卻有難忘的價值,我很為他高興,在他為國捐軀之前享受了短暫的家庭溫暖。“寂寞身後事”又何必追尋。我們祝他安息吧!也請《巨流河》的知音留給我文學上的寧靜,潭深無波(Still water runs deep)。三聯生活周刊:書中更令人迷戀的是戰火紛飛時代的讀書歲月,文學在彼時的孱弱,卻在此時證明了它恒久的生命力,呼喚了人性的美好與純真,在那個時代,文學在你的生命裏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齊邦媛:影響我最多的中學老師孟誌蓀老師、朱光潛老師,將一生一切美好的、悲切的、含蓄寧靜的文學情懷傳授給我,開啟了我年輕的雙眼,使我一生走在人間,學會觀察、了解,永不目盲。其實抗戰八年,軍費那麽高,教育上始終是戰區學生都有公費,不收學費,整個教育無論中學、大學在抗戰時期一點沒有停止。那麽困難的時代,政府教育是弦歌不輟,弦歌不輟是中國在那麽困難的時候保存最好的一件事。三聯生活周刊:你在書中也描寫了身邊很多被政治裹挾進去的同學,那些曾經狂熱地投身於政治的左派青年後來的遭遇也不免令人歎息。在現實的世界,青年人應該如何把握對現實政治關注的程度和關注的方式?齊邦媛:我自幼受限於時代、性別與體能,是一個很安分的人,很早愛上文學,書中自有天地。我們在突然勝利來臨,百廢待舉的時候,同學們突然有80%的去參加遊行,喊叫打倒,唱幼稚的口號歌,堅持讀書再參政的人就是不愛國。我當時很難認同。家庭和中學老師教我的是建設國家、奉獻才能的教育,先充實自己,自會有報效國家的能力。父親曾到德國海德堡讀曆史哲學。他告訴過我:“過度的允諾都是有問題的,過度的熱情也是有問題的。”我父親是堅決反對我們從政的。在他從政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真正的理想的力量,他是很失望的。三聯生活周刊:在那時的政治洪流裏,你成了“連鴕鳥埋頭的沙坑都找不到”的孤獨的讀書人,而從後來看來,也正是你這種態度,成全了自己。你怎麽看待這種人生變遷?齊邦媛:我就是喜歡文學。其實應該鼓勵少數書呆子,這些人絕對不多。我們同學都參加學潮去了,像我這麽堅持做書呆子的很少,每個社會都靠少數我們這種人撐著,很多基本東西都是文人傳承下來的。後來我回到大陸與當年同學見麵,我記得我看到的人說話的表情,和他們對事情的反應,跟我以前記得的不一樣了,因為他們飽經憂患。他們說羨慕我這些年可以一直讀書、教書。當初他們覺得我們多麽的落後。我並沒有一點得意,我隻是覺得很傷心,那些同學當初都是很優秀的人,都不到25歲,對政治所知有限吧。我自己也檢討我們當年,因為我始終不是主流派,所以我可以講,我沒有個人的得失感。我不讚成任何狂熱的東西,愛情也是,狂熱的東西都不持久。我父親跟我最常說的話是:“任何事情要沉住氣。”我們小孩時覺得沉住氣沒意思,可我後來知道這個很重要。《美麗新世界》和《1984》是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要念的書,我希望他們明白政治是怎麽回事。三聯生活周刊:我還想問你一些技術問題:書中描寫了大量細節(比如朱光潛講課的方式和內容,你與父親的交談細節等等),你是靠當年的筆記或日記還原這些細節的?齊邦媛:我從前一些僅有的日記,信件全沒有帶到台灣來,但記憶中難忘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下筆時參考一些可靠資料,隻求事實無誤。我的後半生教書,在文學史研究和傳授時,深信笨拙或奇妙的“煽情”都是很危險的事,有時會對你必須虔誠追憶的人和事形成一種褻瀆。當我真正動筆寫《巨流河》時,辰光真是晚了。我似那朝聖的人,一天走一程,一步一步攀上最後一程階梯,隻求天黑前完成全程,不敢再去詳述看到朝雲和夕陽的燦爛光景時,並未忘懷的感動。或者這也是自己文采不足的原因。三聯生活周刊:《巨流河》麵世以來,被人稱道的原因之一,是它內斂而又深沉的敘事方式。這種風格是你在文學上一種刻意追求使然,還是與你本人的性格有關?用通俗的話講,有些部分可以寫得更“煽情”,你為什麽回避掉了這種可能?齊邦媛:讀者評價《巨流河》是用內斂深沉的敘事方式,我想這原是自幼在憂患中,父母不斷地訓誡、勸告,不要遇事即“處變大驚”,那很“沒有人樣子”。長大後遇到文學,老師和作品中都處處有深沉寧靜的啟發,自己總慚愧做不到。但是23歲結束了上半生,在政治的大斷裂中回不去可倚靠的過去。自己須獨立為人,努力沉穩比較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培養出為人尊嚴。三聯生活周刊:《巨流河》表麵上是一部家族史,實際上它牽起的是近百年來中國的大曆史。重新回顧這段曆史,你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些什麽?齊邦媛: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麽,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這麽複雜,環環相扣的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