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庭審中供認婚外情 老婆旁聽痛苦不堪—— 96th 奧斯卡頒獎在即,談談我喜歡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悉采心 (2024-03-09 11:14:03) 評論 (58)

丈夫庭審中供認婚外情 老婆旁聽痛苦不堪 —— 96th 奧斯卡頒獎在即,談談我喜歡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為了過年能桌上有油水,管夠吃一頓肉,全家人在滿院子追殺一隻蘆花雞。

不出幾分鍾,那隻雞被父母離婚後俺家唯一的男人,——14歲的哥哥抓在手中,反縛雙翅,一刀抹了脖子。

 

於是,蘆花雞拖著半斬首的頭,在地上連滾帶爬地撲騰著,以飽蘸“紅墨水”的傷口,在雪地上留下被屠殺的“血書”。

躲在屋裏窗後的我,那時候還隻是一個寫方格本的小學生,卻彷佛認得那字字血的控訴。

 

然而幾小時後,當那隻大肥雞成為飯桌上過節才能吃到的大菜,我卻沒敢表達我對殺雞過程的排斥和反感。

全是因為我更愛親人。當每雙幹燥皴裂的嘴唇,都沾滿亮晶晶的油星兒,當每張麵黃肌瘦的麵孔,都沉醉於香噴噴的美味兒,我默許了這隻雞死得理所應當,甚至為我的排斥和反感暗自羞愧,深感對不起家人。

 

然而又是然而……

後來我終將分到我碗裏的那塊肉,悄悄退回到菜盤裏。

家人以為我不舍得吃,幾度夾給我,又被我在他們低頭啃嚼時幾度偷偷歸還。我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磨嘰著,在不傷害親人的前提下,以小小的堅持和頑固,表達著我人生第一次在兩者之間無從站邊的進退兩難,和連我自己都看不清的矛盾心理。

 

去年秋天,當我看完《奧本海默》從影院走出後,莫名其妙地想起這樁往事。

話說影片所講的故事,是關於製造核彈的驚天動地之舉,怎麽就喚起一樁小老百姓的雞零狗碎之事呢?

這就是一部好電影的無所不能。

簡單來說,是主人公,——被稱為“核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在使命與良知、敵國與本國、理念和現實、家庭與情欲之間的艱難選擇與痛苦掙紮,以逼真而深刻的演繹,獲得觀眾的共情。

尤其是他那種 難以對建立在殺戮之上的成功、去真高興的憂患意識,以及無從站邊的矛盾心理,深深觸動了我兒時的“殺雞情結”。

 

正如影片的導演諾蘭(Christopher Nolan)所說,科學家奧本海默,可能是“曆史上最重要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矛盾性,電影摒棄傳統的線性敘事手法,將主人公的方方麵麵大膽分割,且采取時空交錯的碎片化投遞方式,讓觀眾自己去歸類、排序、拚接,以達到整個事件的完整。

且以絕不討好卻高度信任觀眾的表現姿態,

 

回到故事本身。相信大家都已知道,奧本海默是愛因斯坦同期的頂尖物理學家,跟後者相比,更偏重於理論到實踐的操行。

他曾組織美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團隊,到新墨西哥州的一處叫做Los Alamos的荒僻之地,開展“曼哈頓計劃”,即一件被同事稱之為“有史以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製造核彈。

 

那時正值二戰期間,這項工作飽含他的使命感,與他猶太人的出身、反納粹理念都是一致的。

然而與此同時,他卻在超於種族和國家概念的良知和公德心裏,清晰地感到開展這項即將震撼人類的核爆炸試驗,終將造成數不盡的無辜者喪生,日後發生難以控製的連鎖反應。

 

1945年德國投降後,美國政府堅持推進核試驗。奧本海默焦慮重重,因而找愛因去尋求意見。

然而這場兩位大科學家之間的私密談話,卻被堅定的反共人士、當時的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史特勞斯過度猜疑,他甚至斷定,奧本海默在愛因斯坦麵前詆毀他。

史特勞斯原本因為奧本海默曾提議與蘇聯開展軍事會談,而滋生不滿懷恨在心,一直在找機會對他下手,凶猛反噬。

 

當時二戰仍未結束,政府無意停止核試驗,奧本海默已無法回頭。實驗成功後,原子彈似稀世奇寶,被基地人員精心包好送上運輸車,洶洶上路。

沒多久,其中的2顆被美國相繼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也有人說3顆,有一顆未能爆炸且神秘失蹤。)

 

無人知曉其內心何等掙紮的奧本海默,從此被稱為“原子彈之父“,還榮登時代周刊封麵。

然而這位一夜爆紅的科學偉人,卻在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接見時,說出這樣“不接地氣”的話: I feel that I have blood on my hands (我感到自己的雙手沾滿鮮血)。

杜魯門聽他講這話,很不開心地掏出紙巾,滿臉不屑地朝他晃了晃,像是在說:好吧,膽小鬼,那你就拿這紙巾,好好擦擦手啦……

 

講真,我覺得這段情節在整部中非常出圈。它讓我們看到,核彈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後,這位科學大咖同政治領袖的感受截然相反。

當他發現杜魯門的態度,全然都是在享受原子彈帶來的勝利時,他的焦慮和擔憂轉為恐懼,並將自己帶有痛苦煎熬的反省,勇敢地予以表達。

 

接下來可想而知,這位高智識卻也極“脆弱”的科學偉人,不被各界的強硬派喜歡,樹敵眾多。

在他享譽“核彈之父”、因而被聘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顧問成員後,麵對重重重壓,他卻堅持講良心話,反對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從而被懷疑是一位對國家不忠的左翼人士。

 

當時美蘇冷戰,氣氛緊張濃烈,被人稱為“美國文革”的麥卡錫主義風潮,盛行不衰。

 

而剛好在私生活方麵,奧本海默又被查出同共產黨員身份的情婦Jean Tatlock (由Florence Pugh飾演),多年有染,更是引起國家和政府的質疑。沒多久,他遭到原子能委員會等部門一係列聽證會的審訊。

 

史特勞斯抓住時機進行迫害,聯合檢察官團隊,迫使奧本海默交代關於原子彈、氫彈的反麵觀點,他與共產主義的關係,以及他與女共產黨員Jean的婚外情。

於是,就有了未成年者需要家長陪同觀看的R級別鏡頭。

在聽審過程中,奧本海默如實交代了他和情婦Jean發生的一切。身後旁聽的老婆Kitty Oppenheimer(由Emily Blunt扮演)按照他的描述,想象著當時的場景,即情婦Jean裸體坐在奧本海默的腿上,摟著奧本海默性愛的場景。而Jean越過奧本海默肩膀所直視的,正是Kitty 本人。

伴著對事實的複原想象,Kitty的表情是情何以堪的痛苦,讓人能同情至心底。

Emily在整部中的表演非常到位。她以身處基地大荒野中為妻為母的艱難困苦,以及比大荒野更荒蕪的感情生活,側麵烘托了丈夫奧本海默的工作狂精神和自由主義人生。

她因此榮獲96th奧斯卡的最佳女配角提名,即奧斯卡獎 向《奧本海默》傾情提名的1/13。

 

毫無懸念,扮演奧本海默本尊的基裏安·墨菲( Cillian Murphy),更因其出色而精湛的表現,而獲得68th 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

坦白講,我不認為他不是帥哥,但不得不承認,他有一張極具表現力的冷峻麵孔。瞪圓時,他的雙眼開過眼角一般的奇大,能讓觀眾透過超乎常人的“心靈的窗口”,看到他豐富、複雜以及充滿反轉的內心世界。

 

尤其是對於那種“要想拯救一個世界、就必需毀滅另一個世界”的、無時不在的內心掙紮,他的雙瞳簡直就是顯微鏡,讓我讀出細微末節,讀出同理共情,觸動了我小時候的“救人就得殺雞”的兩難情結。

希望第一次被奧斯卡提名的他,一提就中,實至名歸,將小金人抱回家。

此外還有扮演史特勞斯的小羅伯特·唐尼和扮演基地軍官的馬特.達蒙,都為整部片做出不凡的貢獻。

在藝術處理方麵,無論是“核彈爆炸”,還是“思想爆炸”,導演克裏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都以巨型煙花一般的美麗,來詮釋了建立在毀滅之上的美好和歡慶。以震撼人心的“暴力美”,讓我們在麵對這些混合著血肉橫飛的爆炸場麵,不知道到底是該高興,還是該悲泣。

還有一處令我難忘和感傷。奧本海默在成為“原子彈之父”後,做完報告,在人們的掌聲、高呼乃至狂歡中走下講台。

然而走著走著,畫麵就變形了,透過他的高智識,和從未被成功覆蓋的良知,他看見人們狂喜的臉,在變形,在扭曲,掌聲隨之轉為爆炸,殘破的肢體,燒焦的屍骨……讓我們懂得,在他的“透視眼”中,你我都是可憐而脆弱的人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成功和勝利,都是血腥,是殘害,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傷痛和殘酷……

舉世聞名的克裏斯托弗·諾蘭,也是2017年大片“敦刻爾克 ”的導演,據說他鍾情於膠片拍攝,盡量避開計算機衍生的圖像,曾經為從前的一部電影引爆了一架波音實體的747飛機。

 

從電影的結構上看,導演兼編劇的他,也特別的嚴謹周全。影片首尾相扣,沒有羅生門。結尾解答了前麵留下的諸多懸念。史特勞斯後來失去內閣的職位,幾年後垮台。奧本海默在新總統約翰遜的上任期間,獲得科.費米獎,政治汙名也終於洗清。

最後的畫麵,回歸到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在室外冬景中的那場對話,並讓觀眾聽到之前並未揭開的談話內容。

原來啊,這兩位物理學界的泰鬥,並非像施特勞斯所猜想的那樣,在背後整人,而是對於核武器在未來對人類所能造成的連鎖反應和核浩劫,表達了共同的擔憂。

而電影所演繹的主人公自身的命運,不正是一場由核彈引發的精神浩劫嗎?!

 

奧本海默(網上很多主人公圖片,我最喜歡這張)

 

誣陷奧本海默的史特勞斯

 

對一個世界的捍衛,就是對另一個世界的摧毀 奧本海默總在爆炸中看到恐怖和罪過

奧本海默被美國總統杜魯門遞紙巾

奧本海默聽審時身後坐著老婆Kitty

 

通過奧本海默的供認陳述,老婆想象的著Jean 跟老公做愛

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

 

PS:謝菲兒前日以溫柔的邀請,給我布置作業。上善若水,洗滌了俺淤塞的腦筋,讓我一連速寫了幾小時,趕在奧斯卡頒獎儀式前,暢快地完成了這篇。特此鳴謝。也請大家暢所欲言,留言分享。

 

感謝閱讀+有個好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