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趁休息日趕著去了一趟F IT時尚博物館。收獲頗多,小述如下。
那天我按著開門的點兒來到Fit,紐約時裝技術學院。 它是一家州立的學習時裝技術的專業學院。 它的名字對我來說很有些熟悉。 我有個社區大學的同學讀了這學院的服裝設計係。 而且我過去工作過的公司為其某係室承接過工作, 我與其某人員接觸好幾回,但都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我這次專門過來在它的校區走走看看。學子要進Fit可是不容易, 畢業也不容易,要長久在這時尚行當中工作也不容易。 故作為完成時代一個我的時尚之夢, 就用參觀其校內博物館來實現第一步吧。
那天它的主樓Lobby有個Hip pop相關裝置展。還有黑人Hip pop演出錄像,服飾絢爛特別,很有點兒味道。




它的博物館有兩個特展,一個是Hip pop服裝展,另一個是位紐約女設計師的回顧展, 她姓HoWes。活躍於1940S_1970S。




Hip pop服飾展介紹了那服飾隨著街頭文化而發展的過程, 它陳列了許多裏程碑式的服裝樣式,鞋子包包等。 這些讓我猛醒原來街上黑人們有時穿得奇特,是其內部的潮流呢。 我理解美國黑人人數眾多,它自身的文化和身份認同, 使得街頭文化得以流傳, 並影響到某些大牌服飾產品逐漸在其產品設計中接納認同黑人的街頭 文化。這Hip pop服飾是他們的身份認同的體現。美國人口這樣多元, 非裔族群不可能默不作聲, 它的聲音和文化認同逐漸影響到服飾文化。 我引申想著華裔文化有何影響性的服飾,像旗袍中山裝, 太極服那樣的服飾似乎有點兒不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我沒想出結果來,但總歸, 我會很欣喜華人設計師設計出符合中國人審美的衣服。 讓國人穿起來又美又新穎。 如我曾看見一位華裔拉丁舞老師的太太過年聚會穿了一件藕粉色夾層 薄外套,上麵是一些雅致的繡花,讓我羨慕不已。 她那衣服從台灣定製而來,又有傳統又新穎, 把師太氣色提亮且顯溫柔含蓄, 是從大紅深紅黑色棕色綢緞製作的中式傳統衣服推陳出新而來的。 真好!


這回我在展覽上看這位女設計師設計的衣服,功能性與美觀並重, 覺得真是好衣服。關鍵是她倡導女性為自己穿衣,強調功能性, 為勞工女性服務。很好。
我過去覺得衣服特別是在國內時買的時裝,便宜漂亮的質料不好, 款式穿著難受拘束。中等價位質地可以,但款式質樸不大好看。 隻有真的貴的好衣服是穿著舒服,看著好看。 我自己是選擇穿著舒服的。當然我有年紀以後,氣色會差一些, 經常願意買鮮豔些的衣服提一提氣色。我內心還住著個小姑娘, 貼身衣服有時選很嫩的顏色,如紫羅蘭色,洋紅色,一穿上它們, 心情也就挑亮起來。
這回參觀這家博物館,我 也是在思考衣服怎樣定位自己的Identity的問題。 紐約的好處是穿什麽怪的衣服沒人說。隻要不是在職場要求範圍內, 業餘生活怎麽都可以。這真好!
我還看了服裝曆史展,主要是女性設計師的作品展, 從1870到1970.遠的年代的衣服好看,華麗複雜, 洛可可式的。近些年的衣服就顯得廉價多了, 但貴在普及大眾消費得起。




唯一缺點可能是,展廳麵積不大,地上一層和地下一層各約四千平方尺的麵積。我原想,這可能會像西安服裝學院一樣,會有很多曆屆學生畢業設計的優秀作品陳列,但它沒有。屈指數來,我認識的中國熟人中搞服裝學設計可有幾位呢。都是舊回憶了。
總之,這是Fit博物館之行,對我是一次美的旅程, 它的展讓人找尋服飾背後的意義,啟發人去思考。 我建議大家有空都參觀一下,
受益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