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
緬因的奧古斯塔是此次行程的最東最北點,從奧古斯塔出發,我們就開始走回程的路了。這一站是波士頓。
美國是歐洲人語境中的新大陸,新大陸的曆史,是從馬薩諸塞灣開始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是原住民一個部落的名字。說馬薩諸塞州承載了美國的半部曆史,也許有點誇張,但不算過分。畢竟,“五月花”號的登陸地是麻州的普利茅斯,“銷毀茶包事件”發生在波士頓港,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在波士頓附近打響。麻州的新貝德福德鎮(小說《白鯨》裏的“我”就是從這裏登上捕鯨船,跟隨船長去追尋和獵殺‘莫比迪克’)是美國的捕鯨中心,從這裏出發的捕鯨船從海裏拖回數十萬的鯨魚,當年,這些深海巨無霸的經濟價值幾乎與如今的石油對等。由此獲得的巨大財富,促進了美國的形成和壯大。
波士頓還被譽為美國的“大腦”,在19世紀的整整一百年裏,這裏匯集著各路思想界精英,醞釀了“實用主義”“多元主義”哲學思想,在此指導思想下的關於自由、寬容的詮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憲法的普通法,以至於曾經有一位波士頓名人自豪的說,波士頓是“美洲大陸的思想中心,因而也就是地球的思想中心”,稱 “波士頓的州議會大廈就是太陽係的中心” 。
說到曆史,便想起那句耳熟能詳的話,叫做“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可曆史大事從來都不是孤立個案,而是個多麵體,於是就有多個視角和不同語境。
在正史的語境中,“波士頓茶黨”、印花稅、“獨立宣言”等占了主角,而當時的國際環境、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都成了隱身的背景。換個角度看,背景可能成為主角,1756-1763 的“七年戰爭”, 應該是獨立戰爭真正的動因。
“七年戰爭”最初是1754年英法在北美殖民地的衝突,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地安之戰,實際是英國和法國在北美爭奪土地的戰爭,這場歐洲兩強在北美的戰爭很快演變成一場歐洲帝國之間和海外殖民地的大規模戰爭,算得上是18世紀的世界大戰。法國的盟友是西班牙,英國與普魯士聯合。1763年戰爭結束時,英國開始崛起,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擁有最強的海軍,在世界上占有最多殖民地。具體在北美大陸,“七年戰爭”結束了法國在北美大陸上的強國地位,英國可以無阻礙地向西推進殖民邊界了。
然而,勝利是有代價的,英國財政部在七年期間的新增了巨大的債務。戰後的大英帝國急需要錢,難免有點不擇手段,包括不惜惹怒北美殖民地,出台《印花稅法案》後隨後的《湯森法案》,盤剝北美殖民者和外國商人的利益。
左為英屬美洲使用的旗幟,右為十三州的大聯邦旗。
在獨立戰爭的戰場邦克山紀念地的對麵,還掛著當年的大聯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