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對決係列: (四E) 聖克魯斯,1942年10月26日

全球戰略 (2022-08-11 21:00:32) 評論 (13)

10  第五回合:日機撕咬大黃蜂號

讓我們再回到受傷的大黃蜂號。火勢被控製住後,從10時30分起,北漢普頓號(Northampton)重巡洋艦開始拖著大黃蜂號試圖脫離險境。但在11時40分,直徑1.75英寸的鋼纜被拉斷。一艘不到10000噸的重巡拖不動一艘26000噸的大型航母,這很正常。一陣手忙腳亂以後,終於找到一根更粗的直徑2英寸的鋼纜,在13時30分,北漢普頓號開始重新拖著大黃蜂號,慢慢將航速提到了3節。同時大黃蜂號輪機人員在繼續努力,試圖恢複部分動力。對大黃蜂號來說,能盡早逃出日機攻擊半徑,就有希望。

21  北漢普頓號重巡洋艦在試圖拖救大黃蜂號航母:10261320

[注] 注意航母艦體在向右傾斜。

在美軍忙著搶救大黃蜂號時,角田的第2航空戰隊已在近藤命令下加入機動部隊,理論上歸南雲指揮。但實際上,南雲正率受傷的翔鶴號和瑞鳳號在沒有受傷的瑞鶴號的護送下向西北撤離戰場,飽嚐美軍鐵拳的老將怕國之重器繼中途島後再在他手裏沉入海底。而角田正率隼鷹號編隊向東南方挺進(圖9)。在12時左右角田遠遠地望見了機動部隊的桅杆,故意不去報到。他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若兩支部隊合兵一處,因機動部隊位置已被美軍掌握,敵機一定會追殺過來,可能全軍覆沒,而美軍目前還不一定明白隼鷹號的行蹤。角田真實的理由是要建功立業,為此他需要自由行動的空間。勇猛的角田心裏十分鄙視懦弱的南雲。

在後方的山本也對南雲的避戰十分不滿,向南雲下令:“聖克魯斯群島以北敵航母部隊已遭重創,一部正向西南逃跑,務必捕捉並殲滅該部美軍。”到12時30分,南雲在上級壓力下也在下級(尤其是瑞鶴號艦長)苦諫下,同意瑞鶴號率護航戰艦離開北撤的機動部隊本隊,掉頭南下,再次參戰。

一路進軍的角田在13時放飛了隻有15架飛機組成的當天日機第四攻擊波(隼鷹隊第二攻擊波)(表5)。在13時15分,南下的瑞鶴號放飛僅有13架飛機的當天日機第五攻擊波(瑞鶴隊第三攻擊波)(表5)。在15時15分,南雲覺得自己離戰場越來越遠,指揮不便,下令由角田指揮瑞鶴號作戰,南雲本人繼續率餘部北撤。但此時瑞鶴號已無航空兵力可上陣,角田還是要依賴自己親率的隼鷹號。最後角田在隼鷹號上拚湊出10架飛機,在15時30分放飛當天日機第六攻擊波(隼鷹隊第三攻擊波),這是當天日軍的最後一波(表5)。到目前為止全部四場航母對決中,以前從未在一天之內放飛六波攻擊隊。來自四艘航母的六個攻擊波的架數是62,44,29,15,13,和10架:明顯的一波不如一波。在聖克魯斯,日軍可謂拚盡全力,但越來越力不從心。

在15時10分,來自隼鷹隊的日機第四攻擊波發現了行動緩慢的大黃蜂號及其護航編隊,馬上咬了上來。大黃蜂號要是有新式博福斯高炮,要是有像南達科他號那樣的貼身保鏢,要是有企業號派來的巡邏戰鬥機保護,也許還有希望。可惜這條“大蟲”一無所有,所以就沒戲了。在七架九七艦攻魚雷機冒著密集炮火來襲,千鈞一發的關頭,北漢普頓號為了自保,將拖帶鋼纜砍斷,躲過了一劫。但編隊中有一艘輕巡中雷。另一枚魚雷妥妥地命中了無助的大黃蜂號,海水再次灌入動力艙,艦體向右的傾斜增加到14度。

22  一架九七艦攻魚雷機冒著熾烈的防空炮火撲向大黃蜂號:10261515

[注] 盡管模糊,這張照片是聖克魯斯海戰(也是整個太戰)最經典的照片之一。很少有九七艦攻投雷以前的照片。這架飛機在極低的高度逼近美艦,在極近的距離還沒有投雷,反映了當時日海航飛行人員高超的飛行技巧和頑強的戰鬥精神。從這張照片也可看出美艦高炮火力的密集。最後這架日機被擊落。

最後的第五,第六波日機盡管實力不強,但他們像非洲的鬣狗一樣,一口一口撕咬,一定要讓這條頑強的“大蟲”流光最後一滴血。15時40分,來自瑞鶴隊的第五波日機在兩架九九艦爆俯衝攻擊未果後,六架九七艦攻這次沒有攜帶魚雷,攜帶的是巨大的800公斤(1760磅)炸彈。在珍珠港一彈幹翻三萬噸的亞利桑那號(Arizona)戰列艦的就是這種利器。日機以一個完美的V型隊形向沒有動力的大黃蜂號水平投彈,在高炮火力的抗擊下,命中率受到影響。僅一枚炸彈命中甲板,但威力巨大。在15時50分,由於艦體傾斜度從18度增加到20度,艦長被迫下令棄艦。艦長本人在16時27分離艦。

到17時10分,來自隼鷹隊的第六波日機十分寒酸:攻擊兵力僅有四架九九艦爆(另有六架零戰),但也竭盡全力撕咬受傷的航母。日機呼嘯而下有一彈命中。雖然已被放棄,這條“大蟲”繼續頑強地浮在海麵。

當時除了機動部隊本隊(以負傷的翔鶴號和瑞鳳號為核心)在向北撤退,角田部隊(以隼鷹號和瑞鶴號為核心)在美軍西北部航空作戰以外,前衛部隊(一直名符其實地衝在前頭)和前進部隊(一直名不符實地在離美軍最遠的靠西位置活動)在13時左右合兵一處,向東南方的美軍高速追擊(圖9)。在18時04分,近藤下令準備夜戰。他旗下的主力艦有兩艘戰列艦和八艘重巡洋艦,實力強大,在航空兵力已將美軍重創而美機無法夜戰的情況下,發揮日軍水麵戰的夜戰專長,很可能取得更大戰果。這也是首次將日軍演練多年的“邀擊漸減”戰略付諸於實戰的機會。也就是說航空兵已出色地完成了“漸減”任務,現在是戰列艦部隊挺身向前,對殘敵致命一擊的時候(見《航母對決係列:航空派和戰艦派的大辯論》)。

圍在已被放棄但不肯下沉的大黃蜂號周圍的美艦上人人自危,擔心優勢日軍隨時可能撲來收拾他們。夜幕降臨,兩艘驅逐艦奉命補槍,其他戰艦先撤。從19時開始,兩艘驅逐艦含淚對大黃蜂號各射了八枚魚雷。“戰果”讓大家對美魚雷的性能十分無語:對著一動不動的死靶16發僅命中九發,而已遍體鱗傷的大黃蜂號繼續堅挺不沉。太戰初期美魚雷性能出名的差,但這次再創新低——難道它們通人性,不願擊沉己方航母?為完成任務,兩艘驅逐艦被迫向航母開炮。這時他們頭上已有日艦派出的水偵在盤旋,還不時在高炮射程外投下照明彈。吃了300多發炮彈以後,大黃蜂號從頭到尾都在燃燒,但還是拒絕沉沒。大敵當前,兩艘驅逐艦隻能趁著夜色狼狽逃竄,那時是20時40分。

殺氣騰騰的近藤命令日本艦隊排成橫隊,每艦相距4000米,航速24節,像梳子一樣浩浩蕩蕩,劈波斬浪地撲向美軍。19時20分,水偵報告:“有2艘敵驅逐艦正向起火的航母射擊。”21時20分,大批日艦過癮地圍觀了熊熊燃燒的大黃蜂號。為報杜立特空襲一箭之仇,山本原打算將敵航母作為戰利品拖回日本展覽,一解心頭之恨。但因火勢太大,不斷爆炸,隻能作罷。兩艘日驅逐艦發射了四枚魚雷,圓滿地完成美驅逐艦未竟的事業。10月27日淩晨01時35分,這艘堅貞不屈的航母終於翻轉沉沒。在最後一刻,日驅逐艦確認了甲板上大黃蜂號的編號:“8”(代表 CV-8)。這是日水麵艦隊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解氣地欣賞美航母的沉沒,也是聖克魯斯航母對決的句號。同時這也是前四場航母對決的句號。

11  戰役評議

航母對決的勝負取決於能否擊沉對方航母。聖克魯斯海戰無疑是日軍戰術上的勝利:美軍一艘大型航母(加上一艘驅逐艦)被擊沉,日艦無一艘被擊沉(表6)。日軍宣稱又是一場“大捷”(當然根據日方宣傳,中途島也是“大捷”)。其實隻能算小勝,因為從飛機和飛行人員損失數量來看,日軍的損失比美軍大的多(表7,表8)。

6  聖克魯斯海戰:雙方戰果

 

美軍

日軍

陣亡,失蹤飛行人員

26

148

損失的飛機

81

99

被擊沉的大型航母

1

0

被擊沉的驅逐艦

1

0

被擊傷的大型航母

1

1

被擊傷的輕型航母

0

1

被擊傷的戰列艦

1

0

被擊傷的巡洋艦

3

1

被擊傷的驅逐艦

2

1

【資料來源】整理自 Wikipedia: Battle of the Santa Cruz Islands。

7  雙方艦載機的損失(被擊落或返航時迫降)

 

總數

損失

損失率 (%)

第一波 (翔鶴,瑞鶴,瑞鳳)

62

42

68%

第二波 (翔鶴,瑞鶴)

44

24

55%

第三波 (隼鷹)

29

11

38%

第四波 (瑞鶴)

15

2

13%

第五波 (隼鷹)

13

1

7%

第六波 (隼鷹)

10

0

0%

日艦載機攻擊隊損失總計

173(攻擊)

80

46%

日艦載機全部損失總計

212(參戰)

99

47%

美艦載機全部損失總計*

169(參戰)

81

48%

【資料來源】“攻擊”= 參加攻擊隊。“參戰”= 參加攻擊隊 + 未參加攻擊隊,而參加戰鬥巡邏隊的全部飛機。日攻擊隊損失整理自星塵等,2010,《太平洋戰爭:海島鏖戰》p. 181,台北:知兵堂突擊精選。* 全球戰略沒能查到美機三個攻擊波每一波的損失,但為相互比較,這裏用參戰飛機的全部損失提供一個損失率,可供參考。

聖克魯斯海戰是1942年從5月打到10月連續四場航母對決中的最後一場。航母對決從零開始,現已打出一種模式:除非像在中途島那樣一方特別驕橫輕敵再加運氣不好,另一方運氣爆棚,結果出現一邊倒的戰局,一般情況下雙方在基本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都沒有決定性的優勢,想打翻身仗難度極大。也就是說,“中途島奇跡”無法複製。

前四場航母對決的一個共同特色是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美軍以弱勢兵力防守。這次海戰可以說既是前三場航母對決(珊瑚海,中途島,東所羅門)的繼續,也是前三場為爭奪瓜島打的海戰(薩沃島,東所羅門,埃斯帕恩斯角)的繼續,是雙方航母部隊為突破僵局做的最大努力。對日海航來說,一天之內發動絕無僅有的六波攻擊,不可謂不拚,可以說此役是機動部隊最後的高潮。美軍也將士用命,奮力硬剛優勢日軍。從表7可看出雙方全部參戰艦載機的損失達到了驚人的 47%–48%。

摩拳擦掌的山本這次尋找美軍決戰的目的達到了。優勢兵力轉化成在激烈的對抗中難得的戰果:很過癮地目擊了一艘讓日軍咬牙切齒的服役僅一年的嶄新航母葬身魚腹。但從瓜島這個大戰役的層麵,海軍並非獨立行動,而是海陸配合通過奪取亨德森機場來改變所羅門群島周圍海域的製海製空權,這個戰略目標根本沒有實現。由於陸軍在島上進攻機場失敗,海軍拚命取得的戰果無法持續保持優勢。更何況為取得這些戰果,海軍演出了航母對決中的高潮大戲,結果拚傷了所剩六艘航母中的三艘(瑞鳳號,翔鶴號重創,飛鷹號戰前引擎起火,都要大修)。剩下的三艘中鳳翔號太老舊(1922年下水的日本第一艘航母,見《航母對決係列:航母在兩戰之間的發展》),無法上前線,隻能在國內訓練新手。瑞鶴號艦載機隊被打殘,必須回國整補。隻剩隼鷹號一艘在所羅門前線執行為運輸艦隊護航任務,為保險起見,在瓜島剩下的戰鬥中沒有積極尋戰(和美軍怕損失企業號類似)。

比航母損失更慘的是日軍損失了148位精心培育,經驗豐富的飛行人員,超過了以前三場航母對決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中途島)飛行人員的損失(表8)。可以說在聖克魯斯,日本海航拚光了自己精心培育的骨血。700多位進攻珍珠港的飛行人員中此時已有400多位血灑疆場,而且很多是大,中,小隊長等骨幹。而日軍的精英訓練機製無法大規模,高質量地培養新手(見《航母對決係列:對決前的主力艦載機》)。聖克魯斯一役可以說是千錘百煉的日海航高手的最後一搏,此後,海航人員素質一落千丈,機動部隊名存實亡,心力交瘁的南雲也被山本解職。開戰時的十艘航母一年不到已有六艘躺在海底(表9),日軍已經無力進行航母對決了。

8  前四場航母對決中損失(陣亡或失蹤)的海航艦載機飛行人員

 

珊瑚海

中途島

東所羅門

聖克魯斯

總數

日軍

90

110

61

148

409

美軍

80

115

7

26

228

【資料來源】(1) 日,美聖克魯斯數字整理自 Wikipedia: Battle of the Santa Cruz Islands; (2) 美珊瑚海數字估計自 U.S. Navy, 1943, Combat Narratives: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Washington: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3) 美中途島數字整理自 (a) USS Enterprise (CV-6) Action Report, June 8, 1942; (b) USS Hornet (CV-8) Action Report, June 13, 1942; (c) USS Yorktown (CV-5) Action Report, June 18, 1942。這三份原始報告在海軍曆史和傳統司令部網站可查到(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https://www.history.navy.mil/research/archives/digital-exhibits-highlights/action-reports/wwii-battle-of-midway.html); (4) 日,美東所羅門數字來自 Wikipedia: Battle of the Eastern Solomons。

對美軍來說,在哈爾西上任一周後,不畏強敵,奮勇迎戰,顯示出了振興南太戰區,打破瓜島僵持的決心。但結果敗下陣來令人失望:再次損失一艘寶貴的航母而未能敲沉一艘日軍航母(盡管擊傷了兩艘航母)。哈爾西咬牙切齒,發誓南太戰區要繼續努力,硬剛日軍。一貫有大將風度的尼米茲盡量“喪事喜辦”,在總結報告裏說海上形勢“不是不可救藥但十分嚴峻”。考慮到在海空戰中擊落了大量敵機也將敵航母部隊趕出了瓜島海域,並在陸戰中大量殲敵並成功地守住了機場,他認為“瓜島總的局勢不是對我方不利”。

9  四場航母對決中雙方被擊沉,擊傷的航母

 

美軍被擊沉

美軍被擊傷

日軍被擊沉

日軍被擊傷

珊瑚海

1

1

1

1

中途島

1

0

4

0

東所羅門

0

1

1

0

聖克魯斯

1

1

0

2

其他戰鬥

2*

1**

0

0

全部損失

5

4***

6

3

[注] “擊傷”定義是被炸彈或魚雷命中,近失或被掃射中彈不計入本表。* 蘭利號在1942年2月被岸基飛機擊沉,黃蜂號在1942年9月被潛艇擊沉。** 薩拉托加號在1942年1月和8月兩次被潛艇擊傷。*** 同一艘航母可能在一次海戰中被擊傷,在另一次海戰中被擊沉(如約克城號,在珊瑚海被擊傷,在中途島被擊沉)。同一艘航母也可能在兩次海戰中被擊傷(如企業號,在東所羅門和聖克魯斯兩次被擊傷)。

四場航母對決下來,美軍除了第三場東所羅門以外每次都有一艘被擊沉:在珊瑚海損失了列克星頓號,在中途島約克城號,在聖克魯斯大黃蜂號。另外在非航母對決作戰中損失了兩艘。太戰開戰時僅有八艘航母的美軍,才打了十個月,五艘航母已沉到海底,損失巨大(表9)。起碼有一艘需要部署在大西洋(突擊隊員號),餘下七艘奮戰在太平洋的航母還剩兩艘。其中薩拉托加號特別倒黴:一年中兩次遭災中潛艇埋伏(1942年1月和8月),大多數時間在趴窩修理,基本派不上用場。在航母極其短缺的1942年的四場航母對決中,薩拉托加號僅在東所羅門出場一次。在最艱苦卓絕的頭四場航母對決中,企業號上場三次(負傷兩次),是主力中的主力。聖克魯斯海戰結束時,遍體鱗傷的企業號是美軍在廣袤的太平洋抵抗日軍的最後一艘航母。但連哈爾西這頭“公牛”也不願意讓企業號再次上陣,萬一戰沉南太戰區可能全部玩完。所以第五,第六場爭奪瓜島的海戰他隻派水麵部隊上陣(《航母對決係列三 (A) 》表1)。

除了魚雷性能和通訊聯係亟待改善這老一套的內容以外,美軍在聖克魯斯戰後的總結突出了兩個重點。(1)艦隊防空作戰時戰鬥機指揮急需改進,需要提高的方麵包括人員素質,雷達裝備,和飛行人員無線電紀律(玩笑,罵街,尖叫都應禁止)。(2)每個編隊不一定隻以一艘航母為核心。兩艘(或更多)航母可組成一個編隊,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護航資源(如戰列艦),提高整個編隊的防空打擊能力。從1943年1月起,多航母編隊成為航母特混艦隊(打擊群)的常態。在聖克魯斯海戰中,美軍官兵還報告日軍的攻擊似乎不如以前那麽凶悍。連續四場航母對決以後,美軍對日軍的套路基本摸熟,不再有第一場對決前的那種“失敗病”籠罩下的怯場,無所畏懼反而能正常發揮,打出水平。日軍由於高手不斷戰死,新手不斷加入,整體實力在逐步下降。另外,由於博福斯新式高炮開始使用,加上南達科他號戰列艦不惜“降低身段”充當企業號的貼身保鏢,大量地敲下來襲日機,瓦解了日機一波又一波的攻勢。同樣,日軍戰後的戰訓研究也指出美防空炮火威力猛增,導致飛機損失急劇上升。

盡管雙方都拚盡全力,聖克魯斯海戰不是一場有決定意義的決戰,而是在瓜島僵持中一係列的海陸空大戰的一部分。雙方為破解僵持局麵大打出手,但打完後戰局繼續僵持。雙方都沒能打翻身仗是這場航母對決(和前麵一場:東所羅門海戰)在戰史上冷門的原因之一。盡管很多人認為中途島是太戰轉折點,也有很多人(包括全球戰略)不敢苟同。筆者認為為爭奪瓜島展開的海陸空大戰(含兩場航母對決)才是太戰戰略僵持中的轉折點。這是因為在中途島以後,日軍仍能保持攻勢,美軍並沒有開始常打勝仗,在瓜島多次海戰中勝敗都有。但在瓜島戰役於1943年2月結束以後,日軍無力再攻,而美軍持續進攻。

在聖克魯斯海戰以後,日軍盡管海航人員損失殆盡,但還剩六艘航母(開戰時十艘,戰沉六艘後,又有“兩鷹”入役),在數量上仍占優勢,理論上可碾壓美軍碩果僅存,多次負傷的企業號。但實際上,日軍可上陣的也僅有一艘隼鷹號。總之,在一年之內(其實五個月之內)連續四場高強度航母對決後,雙方難分勝負,精疲力盡,無力再戰。

在為爭奪瓜島展開的海陸空大戰中,聖克魯斯是不是六場海戰中的轉折點?大多數有關瓜島(和所羅門群島)戰役的史書認為也不是。這是因為聖克魯斯戰後雙方繼續有能力為島上部隊大力運補。為阻止對方,到11月中旬雙方又一次大打出手,爆發了美戰史上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Naval Battle of Guadalcanal)。這是第五場爭奪瓜島的海戰,日方稱之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Third Battle of the Solomon Sea)。因雙方都無力再派航母部隊,都出動了戰列艦部隊,結果日軍兩艘戰列艦被擊沉。那場海戰才被各類史書認為是為爭奪瓜島的六場海戰中的轉折點(全球戰略同意這種觀點)。但因不屬於航母對決,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內(《航母對決係列三 (A) 》表1)。

為深入了解聖克魯斯海戰的意義,這次為了本篇的創作,全球戰略專門從海軍曆史和傳統司令部(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網站挖掘出一份1943年海軍情報部門匯總了大量戰鬥報告後整理出來的內部材料《戰鬥經過(Combat Narratives)》(當時保密工作紀律要求閱讀後燒毀——當然現已解密)(見表2資料來源 #2)。這是比莫裏森15卷巨著的第五卷(《爭奪瓜島的鬥爭 The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1949年出版)(見表1資料來源)更早的原始材料。《戰鬥經過》指出要是美航母部隊沒有挺身迎戰,日機動部隊多半也會從聖克魯斯群島海域撤走。原因是每次瓜島陸軍進攻機場的企圖失敗,海軍就會北撤,不願和駐在這“不沉的航母”的岸基飛機硬剛。當10月26日淩晨機場戰役全麵失敗的消息傳到海上後,日海軍多半會退兵。如果這樣的話,代價慘重的聖克魯斯海戰的貢獻在哪裏?莫裏森認為為瓜島上的美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能將援兵和物資送上瓜島。《戰鬥經過》認為最大的貢獻在於通過殲滅敵海航兵力,迫使日軍無法在三周後爆發的有決定意義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提供強有力的空中保護。正是通過這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犧牲,才贏得了瓜島戰役的最終勝利。

23  日軍在瓜島戰役中失敗的象征:擱淺在海灘的運輸艦

[注] 這張攝於1943年11月的照片是美軍挫敗日軍增援企圖,最終贏得瓜島戰役勝利的經典照片之一。在戰役後期,日運輸艦鬼怒川丸(Kinugawa Maru)被美機重創後,怕沉沒,在海岸搶灘。

在聖克魯斯海戰以後,瓜島鏖戰還是看不到頭。在1942年11月又打了兩場海戰,各一勝一負(因不是航母對決,不在本係列範圍內)。但實際上日軍已撐不下去了,最後在1943年2月悄悄地將一萬多餓的半死的殘兵敗將撤走(日軍在瓜島損失了一萬多人,其中一半戰死,一半餓死)。從1942年8月在瓜島登陸後,美國三軍(海軍,海陸,陸軍)將士浴血奮戰,終於成功地將日軍的南太攻勢頂了回去,贏得了太戰中第一個奪島戰役的勝利。

企業號艦員在聖克魯斯海戰以後自豪地宣稱:剩下的太戰將是“企業號對日本”(Enterprise versus Japan)。經過一年半“休戰”,雙方航母部隊養精蓄銳後,將於1944年6月在菲律賓海(馬裏亞納群島)再度對決。

【對決四:聖克魯斯,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