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13歲開始紀錄自己言行以備後世景仰,黑格爾也有同樣愛好。但是,雖然生前就有人作《康德傳》並寄給他本人,但以寫字為生的康德沒有自傳。他說:“世上無人像其自以為是的那麽重要。”同時代啟蒙大師萊辛說:“康德承擔了教諭世界的重任。他激賞一切充滿生命的力量,單單忘了自賞。”康德是有意為之。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前言中他曾引用培根《科學的偉大複興》的名言“de nobis ipsius silemus”(我們個人不值一提)。康秀才這個規則動詞不僅規則在日程表上。還有他那最為著名的散步。康德每天16:00必出門散步,教堂鍾聲隨著他邁步出門響起。因此,柯城居民很多以康德出現來對表。鮮為人知的是,康德散步不僅定時,而且定點。他永遠沿著小菩提樹路散步,每天八個來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康德去世後,該路被市政府命名為“哲學家之路”。康德散步,規則良多。他永遠穿著灰大衣,手裏永遠提根兒司的克(手杖),隻用鼻子呼吸,因為他深信張嘴會讓風濕病從口而入。康德認為散步使人感官徹底開放,神遊四方,心駑八極,精彩程度堪比縱橫世界的旅行。有人說:“康德所有的偉大曆險都發生在他的頭腦中。”另外,他散步時拒絕與人交談,認為一開口就會打亂自己散步的節奏。與愛因斯坦相反,康德還從不攜友散步。他認為這會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調整步幅和步速配合朋友,這樣他就會出汗。康德跟怕出汗,這位德國啟蒙大師認為人的體液裏含有大量營養,絕不能輕易流失。因為伏案工作時間太長,康德想出好辦法增加運動量:他把最常用的書放在離自己最遠的椅子上,這樣,他要查書就必須起身去取,等於運動。疑病症患者康德一生沒生過大病,所以他基本拒絕吃藥,隻吃老友屠約歌給他開的一種保健藥片。不過這一吃,就是幾十年不變。一般人都認為康德跟他的哲學一樣無趣。其實,跟食不厭精的孔夫子一樣,康德也是個美食家。柯漂時代,康講師天天吃完飯館吃朋友,欠下一屁股人情。康老師對友誼很看重,他說:“完美的友誼是兩個人之間通過相互對等的愛和尊重締結的同盟。”於是買房之後,便將請客吃飯視為樂事。康德請客比動詞還規則。首先,康校長從不請女客。終身未婚的康校長拒絕拿美女當花瓶,立下萬世尊重女性之不朽榜樣。其次,客人不能少於三位(暗含古希臘美惠三女神之數),也不能超過九位(暗含古希臘九位繆斯文藝女神之數)。來客平均年齡經常在50左右徘徊,所以桌旁至少有一位醫生,且每天必討論一種疾病及其療法,大大提高了柯城上流社會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識。成功派對,必有美女;成功餐會,必有美食。康家午餐菜品精美,連芥末也完全自製。康校長沒老婆,但有個私家廚娘,可見“食色性也”排序之正確。久病成醫,貪吃成廚,康校長自己亦燒得一手好菜,興之所至,常常親自下廚炮製私家菜饗客,菜品上桌,滿堂轟然,不亦樂乎。康德跟歌德一樣流連杜康,但與一般人相反,他年輕時喜飲紅酒,上了年紀反愛白酒。康德反對酗酒,曾說:“醉酒者非人,隻配以獸待之。”不過,他自己酒過三巡卻經常指點牛排,激揚沙拉,把喜歡的菜誇上天,把討厭的菜罵下樓,所以西佩曾鄭重建議他在“三大批判”之外再寫一部《廚藝批判》。1788年,康德連任校長。同年,《實踐理性批判》出版。這本書回答人類的第二大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麽?”這本書終於讓摩西•門德爾鬆成為康德一生的敵人。他怒稱康德為“超級攪屎棍”。文壇後生、著名戲劇家克萊斯特更在信中高喊“我惟一的、至高無上的目標沉沒了。我現在已經沒有目標”。十年之後,他吞槍自殺。自由,是康德最重視的基礎價值。康德哲學中,自由是知識、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他說:“人不可能被判為奴。他隻能自認為奴!”(Sklaverei ist kein Rechts, sondern ein Geisteszustand)康德說:“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是可以不做違心之事。” 自由,就是有權自由選擇。什麽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怎樣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康德為寫《純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實踐理性批判》出版後兩年,《判斷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是人類第三大問題:人類是否還有希望?這是個美學問題。康德說,隻有民主政體能夠保證人類的自由,因此人類的希望在於建立民主政體。他與愛因斯坦殊途同歸:人類的希望在於實現永久和平與建立世界政府。康德繼盧梭之後指出了實現這個理想的具體操作手段。1795年,71歲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是公民的自由和權利。公民之間的權利由法律保障,全體公民作為立法者製訂法律,公民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自己的意誌,公民因此而獲得自由。
哲學思想之外,康校長的婚姻觀,也是我們的好榜樣。康德根本就不想結婚。他曾說:“有三件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笑。”注意,不包括愛情。顯然,他認為愛情屬於生命的辛勞,而非享受。那時的歐洲哲學大師流行當和尚,笛卡爾、帕斯卡爾、斯賓諾沙、霍布斯、萊布尼茲、洛克、休謨、叔本華、尼采和齊克果,個個均是終身光棍兒。到黑格爾、費希特、謝林和馬克思,就發現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成為欲望的俘虜,就徹底拜倒在石榴裙前,輕易地把自己混同於引漿賣流之徒了。但好玩的是,從沒出過國的康德對各國人民的愛情生活如數家珍:“在愛情中,德國人和英國人胃口很好,感覺細膩,但品位粗糲健康。意大利人為此絞盡腦汁,西班牙人充滿夢幻,法國人則喜歡偷嘴。”更有甚者,康校長對女性看法相當不恭敬:男人愛時才會嫉妒,女人不愛時也會嫉妒,因為她的裙下之臣轉而追求其他女人了。他認為,最完美的婚姻,是能幫助男人擺脫經濟困難的婚姻。從來沒有一個女人是“康德的女人”。這隻與康德有關,與女人無關。康德經常與美女促膝談心,研討美食,鬥牌沙龍,觀看戲劇,欣賞音樂。康德研究者蓋爾教授在《明鏡周刊》采訪中明確地說,康德確實有兩次認真地考慮結婚。不過,顯然他考慮得太久了,以至於對方在他考慮好之前已經嫁作羅敷。實際上,康德不結婚,完全不是因為哲學,而是因為恐懼:他害怕做愛使自己衰老。跟今天的小資怕生孩子一樣。這個偉大的哲學家有很多迷信,他曾說,人生隻有兩件壞事——衰老和結婚。74歲時,他寫到:“未婚(或者很早喪偶)的老人比已婚者更易長葆青春,而這也很可能是長壽的原因。”據說他還有柯城男性居民壽命統計表為證。其實,康德不結婚,除了惜命,最大的原因是惜金:“當我需要女人時,我養不起她們;當我養得起時,我不需要了。”他就是一個窮怕了的、節儉過度的孤寒老頭兒。這對他的道德沒有影響。這對他的哲學也沒影響。康德曾說:“我們鮮少在光明時想到黑暗,在幸福時想到災難,在安逸時想到痛苦,不過,反過來的想法卻經常出現。”康德如此重視養生,都是因為疑病症。不過,與歌德相反,康德並不怕死,他說:“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疑病症患者康德健康活到80歲,相當於今人活到110。1803年,康德終於得了胃病。其實並非大病,但他就此逐漸虛弱下去,記憶力江河日下,一隻眼失明,最後連朋友也認不清楚了。他隻好警告學生們說:“朋友們,我已年老體衰。你們必須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我了。”康德恐懼年老是因為害怕天才流逝。他說:年高之人,判斷力增強,才華卻減弱。這是他惟一未能用行動證明的話:康德這個時期留下的遺稿,證明這位年近八旬的老翁仍然擁有澎湃的創造力。1804年2月12日,長期臥床的康德奄奄一息,聞訊趕來的學生們手足無措地環繞病床。某學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頭,希望老師在皇皇巨著簇擁之下充滿自豪地踏上黃泉之路。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康德忽然淚流滿麵。他輕歎道:“如果把這三本書換成個小孩子,該有多好!”將近11點,康德耳語道:好啦(Es ist gut)!聲落氣絕,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