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往事 (五) 兒時玩伴

夢歌 (2021-11-10 06:43:48) 評論 (0)

作者: 水立方

七十年代中末期,“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等戰爭片在露天電影院常常反複放映。我的外婆謝月英每場都不落下。而且反複觀看。

謝月英是一個小個子老太太。與其他老太太不同的是,她的腳隻裹了一半。也就是說,她裹腳僅僅一年多,就開始提倡婦女放腳。所以她是一雙“大腳”。另外一個不同是,她比其他老太太講究許多。領口和袖口,哪怕是打了補丁,也必須是一塵不染。她對新衣服和褲子的裁剪非常挑剔,給她做的新衣褲,如果樣式不滿意,一定會生氣的。最喜歡的是收集香皂。常常問我們 “你看,我像不像城裏的婆婆?”。

有一次,她又要去看我們反複看過無數次的“地道戰”。我便問她,“都看過好幾遍了,為什麽還要看?”。她把眼睛看向遠方,然後又垂下說:“我想找找,看看你外公在不在裏麵”。。。

1939年,抗日戰爭的烽火正在祖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燃燒著。生活在湖南寧鄉的謝月英和丈夫正在為又生下的第五個孩子發愁。自己都吃不飽,怎麽養活這些孩子啊!於是丈夫決定去當兵,換一點糧食喂孩子。。。從此,謝月英再也沒有看見過自己的丈夫。

換來的糧食很快吃完了,拖著五個孩子的謝月英不得不考慮將孩子送給別人。送哪一個,留哪一個就成了非常難,卻不得不做的抉擇。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比較遲鈍,也不太會討人歡心,而兩歲的小女兒卻聰明,乖巧,一雙大大的眼睛十分惹人憐愛。於是她決定,將小女兒送出去。她如此乖巧,一定會討養父母的歡喜,可以吃飽肚子,少挨打。這便是我的母親,張玉蘭。

她被送到了湖南衡市,成為了做油漆生意的張家的養女。

1945年冬,張玉蘭的養父去世了,為了實現養父的遺願,養母雇了三台轎子和兩個挑夫,將養父的遺體送回養父的老家 - 湖南邵陽隆回縣金石橋鎮的黃金井。

於此同時,正在金石橋鎮黃金井的友人中學上學的張拾遺和全家,正為失去了可愛的弟弟悲傷。這個弟弟長像奇醜卻及其討人喜歡。他似乎是全家人的開心果。人人都願意和他在一起。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情商太高!但他在六歲左右時,還是被疾病帶走了。弟弟走後,拾遺又沒有人玩耍了,一直到從衡市來了這個遠房親戚家的小妹妹,張玉蘭,他們便成了形影不離的玩伴。

當時的鄉下,十歲左右的孩子們都必須幫家裏做很多事情,沒有人和他們一起玩耍。炎熱的夏天,張拾遺和張玉蘭在一起最愛玩的遊戲是在樹蔭下“擲銅錢”。

玩法是這樣的,首先在空地上放一塊完整的石頭,每個參與的孩子各拿出一枚銅錢,紛紛往石頭上擲去。待各自擲完,大夥兒遂以石頭為起點,分出銅錢的遠近距離。最遠者為1號,依次類推。擲到最遠的人有權最先出手,於是,他拿起手中銅錢,瞄準2號銅錢擲去,如果擲中了,2號銅錢便歸他囊中。

張拾遺每次都能把張玉蘭的銅錢都贏過來。然後看著她難過的樣子,再做好人,把贏的銅板還給她。再看她開心和感激涕淋的樣子非常開心。

一天傍晚,張玉蘭又來找張拾遺玩了。

張拾遺非常神秘地告訴她:“我有一個魔法,能讓一碗清水裏變出魚來”。

張玉蘭說:“真的嗎?我不信!你變給我看看!”。

張拾遺說:“沒問題!我去拿個大碗來,我們放一碗清水在裏麵。一會兒我就把魚變出來!”。

張拾遺於是拿出一個大碗,裝滿清水。同時告訴張玉蘭:“把你的雙手從窗戶的木柵欄間伸到屋外”。張玉蘭照做了。

張拾遺捧著裝滿清水的大瓷碗來到屋外,將碗放在張玉蘭的雙手上說到:“捧好碗,過一會兒就會有魚出來了。” 說完便將雙手插進褲口袋,吹著口哨離開了。

十幾分鍾過去了,魚兒沒有出來,半個小時過去了,魚兒還是沒有出來。張玉蘭想不玩了,想把雙手收回來,才發現不把碗丟地上是無法把手收回來的,碗比柵欄的間隙要大一些。但如果一鬆手把碗丟地上,這個漂亮的大碗肯定是要摔的粉碎了。她隻有繼續撐在那裏,一直到張拾遺又吹著口哨回來。。。。。。

因為上學比較晚,當張玉蘭還是個仁愛小學的小學生時,比她大一歲的張拾遺,已經是友人中學的初中生了。夏天來了,張玉蘭就要參加小學升高小的考試了。張拾遺顯得比張玉蘭還要緊張。如果張玉蘭能夠考過,就可以和他一起到友人中學上學了。

考場就設在友人中學。考試的當天,老師把考題書寫在了黑板上,孩子們都開始緊張答題了。一會兒,雙手插在褲子口袋的張拾遺假裝若無其事地從次路過,眼睛掃著黑板上地考題。接著,他跑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從口袋掏出紙筆,迅速答題。然後又假裝從考場路過,偷偷將寫有答案的紙條捏成小團,扔到張玉蘭的桌子邊。。。

可惜,他扔的太遠了,張玉蘭根本沒有用上,當然也不需要他幫忙,張玉蘭順利地考入了友人中學。遺憾地是,還沒有等到學校開學,張玉蘭就被接回了衡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