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和官媒的博弈

骰子的博客 (2020-02-19 03:09:11) 評論 (18)

自媒體和官媒的博弈

原創作者 骰子

 

如果把官媒和自媒體看作同一體係中兩種不同的傳播形態,下麵的討論將沒有任何意義。我的問題是,官媒代表什麽已經沒有必要多做任何解釋,你我心知肚明。但自媒體代表什麽,想必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指向和精準的釋義。在此,我並不想討論大眾傳播的學術定義,盡管我不缺這方麵的知識。我側重的是現狀,是眼前。

官媒基本是單向傳播,目的是傳遞自認最能表現公信力的信息,反饋不是主要考量。如果傳播帶有指導意圖,手段會強勢。如果發現反饋不利於公信力上揚,可能會抑止反饋。單項傳播的弊端顯而易見,信息接受者如果發現信息的來龍去脈並不具備起碼的客觀成因和邏輯要素,亦無有效渠道消弭質疑,可信度必打折扣。

而自媒體的運作恰好相反,它需要反饋。大眾傳播需要看到反饋帶來的應激現象,無論這種效果是鼓勵還是指責,它集聚的效能對宣講平台有顯而易見的強化和提升。所以反饋越快,越激烈,甚至越混亂,越能反應出信息的輻射能量。自媒體傳播的積極效應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暴露問題,導向民意探求事發的因果關係,但致命的弊端是消息來源零散,不完整,謬誤及不可預知。

自媒體擅長以小博大,以區塊影響全局,殺手鐧是填補官媒刻意回避或遺漏的信息空間。它以煽情的態勢在熟識的圈子裏攪動一池春水,然後以類似化學中場效應的方式迅速波及大眾。消化信息的能力因人而異,但認可信息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基於客觀分析和邏輯推理,而是基於情感因素和權威崇拜,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信息依賴綜合症,它讓人失去冷靜思考的活力和動力,結果是盲從或被利用。而小部分相對冷靜客觀,或是有能力解析信息的受眾,並不熱衷量化和分享信息,因為在很難確認信息是否可靠的情形下,他們不願承擔以訛傳訛的風險。

當公共危機發生時,官媒傳播的是行政框架中有利於施政的信息,目的是要求民眾遵循規則或做出行政部門希望的某些改變;他們最擔心的是民眾追根溯源,追究行政責任,而不是首先考慮高效解決即刻與現實問題。這有點像孩童惹禍後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樣善後,而是如何讓家長相信他不是肇事者,或是成因不在他。自媒體有點像遊擊隊,經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信息源不確定,指向混亂。這種缺乏係統和專業的操作,難以找到危機產生的本源,難以弄清危機當初是否可避免,現在和將來是否可控,可消除。

官媒的特征是反複強調他們在做什麽,準備做什麽,卻不願回答為什麽;他們會盡量小心地處理官宣,避免刺激受眾,信息免不了斷章取義,顧左右而言他,避險卸責,對宣導的低效和失敗缺乏應變和承受能力。

自媒體的特性是反複告知你曾經發生了什麽,現在是什麽,將來會出現什麽;他們就是想刺激民眾,信息煽情,聳動,暴烈;為追求極致效應,有時會添枝加葉,但並不擔心謬誤和失敗,他們是打不死的【小強】。

對官媒,民眾最想知道的是為什麽,哪裏出了問題,怎麽解決,上情是否能滿足下意。

自媒體,民眾最想看到填補了哪些信息缺口,信息對自身影響有多大,誰是肇事者,誰是受害人,誰又在危機中獲利。

危機來臨是,官媒希望安撫民眾,但自媒體未必,除了一些傾向明顯的,自媒體最在乎的未必是民眾的利益。這就像一些拚命寫作出書的作家,既不是為了悅己,也不是為了娛人,而是要搏出位;即使無法得到讀者的青睞,也要在圈子裏混個臉熟,賺足人氣。

自媒體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網紅和作家,我並不想評判這些人的良心如何,但這些人真正出於公益心的卻是少數。實際上,這些人熱衷於講良心,卻未必真的有良心,但一定善於利用民眾的良心。

搜尋信息是體力活,篩選信息是技術活,確認信息是良心活,消化信息是智力活。

這場博弈對官媒是信任危機,對自媒體是操守質疑。官媒再現過往的境遇,自媒體也已加快墮落的步伐。最可憐的是民眾,不信的必須信,可信的不敢信;看到的未必是真的,聽到的未必是假的;所有的自信和智慧,在這場危難中似乎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