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承繼》,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印 (被閱讀 次)

《教宗的承繼》,柳暗花明又一村 The Two Popes

 

本片英文名字是“兩個教宗”,說的也是兩個教宗的真人真事。這在天主教兩個世紀的曆史上,這是第二次教宗從教宗的位置上退休,用曆史書上的說法,就是禪讓。

2005年,由於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去世,梵蒂岡聚滿了全球的紅衣主教,他們為選舉新的教皇而被關在一個大房間裏。肯定啦,選舉教宗對全球的天主教是一件特大的事。他們中間有德國巴伐利亞的紅衣主教拉辛格“Ratzinger”(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飾),和阿根廷的貝戈利奧“Bergoglio”(喬納森·普雷斯 Jonathan Pryce飾),那天他倆就相互寒暄了兩句就檫肩而過,沒有人包括他們自己都沒預料到就這兩個人將決定今後天主教的走向。

 

那群紅衣主教關在屋子裏投票在天主教裏是件大事,聖彼得廣場上擠滿了忠實信徒等待結果。按選舉的規矩,一當結果出來,就在大樓上的煙囪放出白煙。最終屬於保守派的拉辛格被選為最新的教宗,稱號是本篤十六世,

這是21世紀的2005年。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不說教徒的流失,更糟糕的是,天主教被神甫戀童,梵蒂岡銀行洗錢,以及試圖掩蓋真相醜聞多個問題纏身,而且越鬧越烈,教宗自己的親信大管家也被卷入醜聞而辭職。各種改革方案擺上桌麵。對一個有幾千年傳統的宗教來說,墨守成規是必須的,任何改革都必須慎重和小心,幾年來本篤舉步維艱,難以動作。而在地球的另一頭阿根廷的被歸為改革派的貝戈利奧,多年來想有點行動,但又無能為力,所以做出了辭職的痛苦決定。為了慎重其事,他決定前往梵蒂岡親手遞交辭呈。嗨,巧了,同天他還接到教宗的詔令,要他前往梵蒂岡麵談。這難道真是上帝的旨意嗎?

 

接下來,可就是這兩位德高望重教廷老人在教宗的夏宮開始了開誠布公天主教的何去何從的爭論。一個要變化,另一個要維持,哪一個更適合當前的形勢。其實兩人心中還有其他想法。本篤十六世麵臨困題,現在是2013年,他上任也有中國的抗戰一樣,八年了。而醜聞方興未艾,繼續纏繞著教廷,而外麵世界和兩千年前的歐洲已經大不相同。他也已經85歲了,麵對這樣的形勢感到力不從心,更關鍵的是,他還沒有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為此萌生退意。盡管貝戈利奧的意見往往和他相左,但或許能通過他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反到是貝戈利奧沒能領情,因為他腦子糾集在辭職而沒有別的想法,所以一時沒能和本篤想到一條道上去。最後本篤不得不攤牌明確的要他接任教宗這個位置。

梵蒂岡城牆

就這樣,八年後,梵蒂岡又一次選舉了新的教宗,新當選的貝戈利奧稱號是方濟各。擺在他麵前也是一條艱巨的道路。

聖彼得大教堂

貝戈利奧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候走上為上帝獻身的那一刻。他就是拿著一束花準備向女友求婚的路上,彎進教堂而下了決心。阿根廷幾十年來政治局勢反複無常,左右派再加上軍政府輪流上台,殺戮不斷。他的下屬也卷入了而被殺害,盡管作為耶穌會負責人的他不支持軍政府,但從未公開反對他們,最多是為他被捕的同事緩頰而已,當然無濟於事。軍政府下台後,他被控與軍政府合作而被教會貶謫到貧窮的山區任職。在那裏他看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多年後他有回到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看到阿根廷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兩極分化。因此對他來說,為窮人服務才是目的。他自己就放棄主教府邸而住在普通的公寓裏。

 

他采用方濟各的稱號也是為了同樣理由。聖方濟各出身於富豪之家,但後來聽從上帝的意願將所有財物都捐給窮人、靠布施行乞過生活。帶動了一大批跟隨者並成立了方濟各會。所以去世後被教宗封聖。方濟各會也不是一般的無名之輩,上海以前就有個由方濟各會設立的聖方濟學院,解放後改名為時代中學。我曾就讀過的上海徐匯中學,也是由耶穌會創辦的。

 

以前有部電影“大牆後麵”,說的就是農村女孩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後隻能住在大牆後麵的貧民窟,從哪兒她可以看到牆外她所夢想的豪華公寓。而貝戈利奧的理想就是要推到這堵牆消除貧富之間的差別,他的口號就是“拆牆修橋”(想和川普對著幹?)。

 

有趣的是,片中還有南斯拉夫電影《橋》得主題歌,其實這首歌原來就是意大利遊擊隊的歌曲《姑娘,再見》“Bella ciao”。

 

本片得奧斯卡編劇獎提名,金球獎影片和編劇獎提名,兩位老戲骨都得到奧斯卡提名和金球獎提名。

 

巴西導演導演費爾南多·梅裏爾斯 Fernando Meirelles以《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 (2002)”得奧斯卡提名,以《不朽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 (2005)”得金球獎提名。他當然對拉丁美洲出身的教宗情有所終。

 

年已八十的老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以本片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以《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得奧斯卡男主獎,並以《勇者無懼》“Amistad (1997)”, 《尼克鬆》“Nixon (1995)”,《告別有情天》“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還有以《第十個人》“The Tenth Man (1988)”和《傀儡凶手》“Magic (1978)”得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雷神3:諸神黃昏》期待新天地”,“《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又一次挽救人類”)。

 

喬納森·普雷斯以本片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以《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1993)”得金球獎提名(見我的博文“《賢妻》的內心”)。他就是電視劇《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中的大教主小麻雀。

Tina_芬蘭 發表評論於
安東尼·霍普金斯在我看來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看過困在時間裏的父親,小金人實至名歸!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在看這部Two popes,兩個老戲骨,讚!:(
山鄉不仕 發表評論於
謝謝介紹。
海澱網友 發表評論於
感謝您能究根問底。

現在說電影。首先,兩個演員,臥槽,沒說的,世界第一第二。

第二,電影本身。雖然我不喜歡,特別不喜歡的是打針把人推下飛機的鏡頭。知道是真的。但是還是不喜歡。電影不錯。至少比《小醜》強多了。
chufa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為了方便,這個片名是從豆瓣上來的。其實我也更喜歡“兩個教皇”。另外,我上一個博文《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Jo Jo Rabbit"也是從豆瓣上來的,我也是更喜歡《喬喬兔》。
Rosaline 發表評論於
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很喜歡。但是翻譯成“兩個教皇”不是更直接了當?謝謝!
chufa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海澱網友' 的評論 : 維基上來的:"Bella ciao" (Italian pronunciation: [?b?lla ?t?a?o]; "Goodbye beautiful") is an Italian protest folk song that originated in the hardships of the mondina women, the paddy field worker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o sang it to protest against harsh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paddy fields of North Italy. The song was adopted as an anthem of the anti-fascist resistance: by the Italian partisans between 1943 and 1945 during the Italian Resistance, the resistance of Italian partisans against the Nazi German forces occupying Italy, during the Italian Civil War, and the Italian partisan struggle against the fascist Italian Social Republic and its Nazi German allies. Versions of "Bella ciao" are sung worldwide as an anti-fascist hymn of freedom and resistance.
chufa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海澱網友' 的評論 : 也總懷疑這不會是個單純的遊擊隊之歌,尤其是正在兩個教宗分手時的音樂,但一直沒找到其他資料。多謝提示。
海澱網友 發表評論於
Bella ciao本來是意大利北部農村的民歌,大意是貧苦農民早上要出門去種地了,和女人說再見。後來反法西斯的遊擊隊把這歌改成了遊擊隊之歌。
chufang 發表評論於
感謝各位的支持。
俺是農民 發表評論於
跟著LZ漲知識。。
幸福劇團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劇團也看了,值得一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