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聊張幼儀

張幼儀是徐誌摩的原配,15歲時結婚,父母包辦的婚姻,雙方年齡相當門當戶對。《人間四月天》裏的張幼儀是劉若英演的,演得很好。剛出嫁時的害羞拘謹古板,像一個呆木頭,到後來離婚後是脫胎換骨的改變,女人啊,獨立自強後真是很有魅力。

婚後張幼儀總是被自己的丈夫看不起和嘲笑,在婚姻裏好像無所適從,驚恐萬分,一無是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常常瞪著無辜的大眼睛,像受驚的小鹿,小心翼翼伺候徐誌摩,越發這樣,越是被徐誌摩看不起,徐誌摩對她沒有一句溫暖的話沒有一個笑臉,從來沒有,把她當老媽子和保姆,在丈夫麵前沒有尊嚴沒有地位,她不在乎,她還是要這個婚姻,令人窒息的夫妻關係透過屏幕都覺得難以呼吸,他們在精神層麵不對等,他們生活在兩個世界裏。

徐誌摩熱烈追求林徽因時,向張幼儀提出離婚,並大聲咆哮,他從來都不愛她,他已經愛上了其他人(林徽因),他要和相愛的人一起生活。張可憐巴巴地說,沒關係,我不在乎,我這樣生活就可以了,我不簽字離婚。徐誌摩軟硬兼施,又心平氣和對她講道理,不相愛的人在一起生活很痛苦,他一天也過不下去了,即使我們離婚了,還可以像兄妹一樣相處。張幼儀的思想那時候還很傳統,認為離婚的女人就是世界末日走投無路了,張在外麵有其他女人,她不在乎,沒有愛的婚姻也不能離。張就是不答應離婚,徐誌摩就消失了,從此不再回家。懷孕兩個月的張幼儀在倫敦孤苦伶仃,隻好投奔了在巴黎的哥哥。

孩子出生後,三歲時患腸炎死了,徐誌摩一麵也沒有見過這個孩子。丈夫背叛了孩子沒有了,隻身在異國他鄉,該是多大的打擊啊,張幼儀應該是那個時候成長的吧,沒有人可以依靠沒有人可以哭訴,隻有靠自己。徐誌摩要名正言順地追求林徽因,一定要離婚,又找上門來,要求張簽字離婚,她很平靜利落地簽了字,她可能習慣了一個人生活,給了徐誌摩等待多年的自由。從她簽字的那一刻起,他們繃緊的玄好像突然鬆了,退一步倒海闊天空了,可以心平氣和地交流,關係比原來倒親近了,執著一念的痛苦解脫了。

張幼儀後來應公婆邀請回國,雖然和徐誌摩離婚了,在徐家仍然有很高的地位,被徐父母認為義女,照樣侍奉公婆,名字列入徐家遺產分配之列。徐父不喜歡陸小曼,完全斷了對徐誌摩的經濟援助。 張幼儀華麗的轉身,就是有了自己的事業,海外的經曆見識,婚姻的不幸失子的痛苦,都使她成長和堅強,那個唯唯諾諾,不知所措,三從四德的小女人不見了。海外6年,從20歲到26歲,當初從倫敦陪讀,到巴黎投奔哥哥,離婚後到德國讀幼兒教育,她成長了覺醒了,婚姻不是女人的全部,她有了自己的生活目標,自己的事業,回國後她在東吳大學教德文,接管經營上海女子商業銀行,開辦時裝公司,進行股票交易,管理社會黨的財務等等。她活得很精彩,徐誌摩債務纏身,前來借錢時,她的心裏一定很欣慰吧,她活出來一個獨立女人的樣子,使前夫刮目相看。

後來張幼儀以兒媳身份操持婆婆喪事,安頓徐誌摩喪葬後事,沒有婚姻之名卻仍然被視為徐家人。徐誌摩從來沒有愛過她,後來徐家需要她時,她總是有求必應。她說她可能是三個女人中最愛徐誌摩的一個人。

多年以後,林徽因病重時,邀請張幼儀來醫院,此時徐誌摩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林徽因請求張原諒她對他們婚姻的插足,林這樣做,是因為需要臨終時得到心靈的平安,靈魂的解脫,其實張早就釋然了放下了。 電視裏病房拜訪這個插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54歲時張在日本再婚,72歲時丈夫去世後,她去美國和兒子團聚,88歲在紐約去世。張是社會變革時女人轉型的榜樣,雖然她是被逼離婚,別無選擇才變得自強自立。當然她有顯赫的家庭背景,父親是巨富,兩個哥哥在商界政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張幼儀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誌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