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氣極之言,跟“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一樣,發泄一下情緒而已。董仲舒卻由此發展出天人感應說,當然是胡說八道了。朱熹用陰陽兩氣說天理,想把“天”理性化,但天理還是“天”定,怎麽定的?為什麽這樣而不是那樣?還是說不清楚。
時至今日,還有人算命,多少還能說得過去——天命既定,或許能算出來;但能轉命,我真不能理解了。天定的事,誰能改變?誰敢改變?!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氣極之言,跟“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一樣,發泄一下情緒而已。董仲舒卻由此發展出天人感應說,當然是胡說八道了。朱熹用陰陽兩氣說天理,想把“天”理性化,但天理還是“天”定,怎麽定的?為什麽這樣而不是那樣?還是說不清楚。
時至今日,還有人算命,多少還能說得過去——天命既定,或許能算出來;但能轉命,我真不能理解了。天定的事,誰能改變?誰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