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
滿清之後無漢人,
文革之後無信仰,
改革之後無
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
麵對持續滿清全朝的漢族暴動和起義,麵對三百年經久不衰的“反清複明”的口號,
麵對高麗王國對“大明國崇禎帝”持續百年的秘密祭祀,責其“愚忠”成了殖民者 ...
**
個回答
其實一直不太願意答這類問題,沒辦法,為了自我洗白一下,寫一下我的看法吧。也歡迎 @彭一 同學來討論。
顧炎武先生提出了“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弄清楚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就基本解決了如何評價滿蒙入侵和日本侵華的問題。
滿蒙入侵,仍然屬於亡國。日本入侵,才是亡天下。這就是我的觀點。
“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仁義充塞,率獸食人,是亡天下的後果,而不是亡天下本身。亡天下本身,是中國的文化政治共同結構的崩毀,一旦這種結構崩毀了,新的統治者是不可能施行仁義的,率獸食人的局麵必然出現,如果等到這時才意識到天下已亡,就已經晚了。
這種可以被稱為“天下”的結構,是由文化和政治兩種結構複合而成的雙結構。如果政治結構崩毀而文化結構仍然存在,比如三國、南北朝、五代,新的政治結構最終會從這種崇尚大一統的文化結構裏重新孵化出來,天下的雙結構就恢複了完整。
而如果文化結構崩毀而大一統的政治結構仍然存在,比如我朝現在的價值觀大混亂但政治基本穩定,新的文化結構也最終會從這種大一統的政治結構裏重新孵化出來,天下的雙結構就又恢複了完整。這也是我不讚成藥丸黨的原因,藥丸黨的藥丸論斷其實基於價值觀上的判斷,是麵對著文化結構的廢墟發出藥丸的感慨,但我朝政治結構仍然強大,生命力還遠遠沒有耗盡,而未來的幾十年足夠新的文化結構從政治結構裏孵化出來。
換言之,如果天下隻是失去了文化結構或者政治結構,那剩下的那種結構擁有重新孵化雙結構的能力。 通俗地說,這意味著“天下”有兩條命,必須同時打掉兩條命,才算亡天下。
日本侵華,在文化上,是要用明治維新代表的西化道統加上王道樂土代表的亞洲道統,徹底摧毀中國固有的文化結構;在政治上是要建立殖民地統治體係並且對中國分而治之,徹底摧毀中國的大一統政治結構。
如果日本成功,就是亡天下。這也是曆史上唯一一次中國接近了亡天下。
而蒙古和滿清,能同時摧毀中國的文化結構和政治結構麽?差得遠了。他們連摧毀雙結構中的一種結構的能力都沒有,頂多也就是衝擊。
蒙古繼承的是金,金繼承的遼,遼的核心則是民族分治一國兩製。換言之,蒙古對中國固有的文化結構采取完全放任態度,對中國的治理也基本采用原有政治結構。對天下的雙結構影響是非常之有限的。
滿洲的頭腦比蒙古強大的多。中國的文化結構受到了滿洲的強烈衝擊,這是不可否認的。剃發易服,確實是對中國文化結構的一次強力扭曲。但是滿洲不得不采用中國的政治結構。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袞,滿洲仍然在嚐試著用自己的八旗政治結構徹底取代中國的政治結構,但到了康熙這種嚐試已經徹底失敗了。滿洲想維持自己的政治結構,唯一的希望就是徹底以八旗製度統治中國,但顯然不可能。而現在經常被噴的軍機處,隻是中國固有政治結構的變化發展,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而不是滿洲。
而中國的政治結構是能重新孵化出文化結構的。清初中國的文化結構確實受到重創,但經過康乾的政治大一統局麵的孵化,到了中晚清中國的文化結構已經完全恢複了元氣,而且迸發出了驚人的、遠超前代的生命力。當中國的政治結構隨著清帝國一起崩潰,這種勃勃有生氣的文化結構最終又反過來孵化出了一個新的勃勃有生氣的政治結構。
其實成功地亡中國天下的門檻,即便日本,也從未接近過。日本想用英國統治印度的模式統治中國,這是驚人的狂妄和可笑。
而蒙古和滿洲,隻是對中國固有的文化和政治結構造成一些影響而已,離摧毀差的還遠。所以元清之代宋明,隻是亡國,遠稱不上亡天下。
那麽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又從何說起?隻是日本試圖否定中國文化結構本身的存在而已。如果中國文化在宋朝之後根本就不存在了,那麽摧毀中國固有文化結構不就不戰而勝了麽?但問題是,中國的文化結構就在那裏,豈是你說不存在就不存在了?歸根結底,還是日本人匪夷所思的“我閉上眼睛就是天黑”的思維方式作祟而已。不過也情有可原,和中國做鄰居做久了的,都難免發展出來一點否認現實的傾向。
比如1669年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實》、1672年林鵝峯的《華夷變態》都已經開始強調,應當把“本朝”當作“中國”,這是“天地自然之勢,神神相生,聖皇連綿”,“使日本形成……真正中華文化對蠻夷清國的觀念。”著名的近鬆門左衛門所編,1715年演出的《國姓爺合戰》,則以鄭成功為基礎想象一個出身日本的唐(明)忠臣,驅除韃靼恢複國家的故事,更顯示了日本對清國的敵意。
而《華夷變態》一書的書名,可能最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對中國看法的轉變,那是在延寶二年(1674),明清易代不久,林羅山之子林恕為《華夷變態》作序文時說,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而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這時的日本,就已經開始把中國視為韃虜。而崇禎自縊之後,明朝大臣降書盈尺,冠服鋪地的醜態,也導致了日本人的蔑視心裏。
在17世紀以後的日本,中國已經成了是一個文化象征,它不一定就是那個大清帝國。賀茂真淵(1697~1769)在《國意考》中就說,他邦(中國)雖有博識之士,觀其作為,不及天地之智也,其道可行於世者,幾近於無……蓋彼邦之學,因其始於人智而多邪理,其意旨亦易得也。而吾皇國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寬闊,為其不可道破,後人亦難知之矣。吾邦古道,雖言絕跡,室則與天地共存,永無止境也。因此,當他們越來越不認同清帝國的文化時,他們就不再把現實的大清帝國看成是中華,而把自己說成是中國了,現在的研究者已經多次指出,江戶時代的日本儒學者,常常有這樣的議論。
在日本人看來,中華文化其實已經和現實中國是兩碼事情了。宇野哲人(1875~1974)長年浸淫中華文化,心儀文化中國,他在《中國文明記》中告訴故鄉親人,初謁曲阜聖廟感動:“今夕是何年,得以拜謁聖廟,徘徊聖林,三生之幸也,歡喜不知所措。彼大成至聖之孔子,近在咫尺之間,雖眠於雜草之下,然其靈魂遍滿宇宙,與天地共悠久赫赫以照世道人心。”
宇野哲人分別於1906年和1912年來華。但他看見在滿清統治下和統治後的現實中國,卻使他的中華夢破碎——宇野哲人看到的現實中國的殘破,從他在塘沽踏上中國土地時,已經一覽無遺,他這樣形容對中國的第一印象:自塘沽上陸,最初之所見,非常遺憾,絕非愉快之事。夾河而建之民屋,均是極矮陋之泥屋,牆壁自不待說,連屋頂也是泥土所塗。時值冬枯時節,原野一望無際,滿目荒涼,難怪先時將塘沽之民屋誤為豬圈。
這種文化和現實之間的差異,使日本人在近代將中國視為低等民族,有再無中國之說,不足為怪。
**
為什麽會有「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種荒唐言論?
475 個回答
牧野之後無華夏,山頂洞後無中國。我大商煌煌六百載,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體現了華夏民族真正的骨氣。
大商天子帝辛,天資聰穎,力拔山河,一時人傑,若不是當年子辛大帝東征同屬華夏的東夷,兄弟鬩牆,又怎會被雅利安野狼周戎篡奪了天下。而牧野之戰當時就是以周韃為首的西戎勢力聯合諸蠻族共同菊爆大商的不義戰爭,連通古斯野豬皮肅慎和南蠻長蟲蜀國都為了入主中原分杯羹而出兵了。
周酋姬發為了摧毀我華夏的骨氣,在大漢奸薑子牙的指使下,誘騙一些漢奸臨陣倒戈,然後讓他們對我華夏的健兒們實行了慘無人道的牧野大屠殺。史書記載,當時的慘狀那是“流血漂杵”。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為之哭泣。但是周韃的奴才文人孟軻為了掩飾韃子的罪行,竟然恬不知恥地提出了“盡信書不如無書”反智反動口號。如今還變成了成語到處引用。
周韃為了壓製我大商兒女的反抗,還一把火將有東方之都美譽的朝歌城付之一炬,事後還把罪名安插在子辛大帝的頭上。大商人民為之痛心,唱出了彼黍離離的哀歌。華夏兒女從此變成了韃子們的奴隸,被罵成是如同當年蚩尤戰敗後的奴隸——九黎一般,這就是黎民的由來。
在入主中原後,為了建立起他們的殖民統治,周韃還對我華夏兒女進行戎化奴化教育,廢我高貴的鬼神信仰,推行野蠻的祖先崇拜。將我們這個敬畏神明天地的民族變成了一個不知敬畏不知尊重隻知道個人利益家族利益的自私民族。韃子還大肆篡改曆史,攻擊子辛大帝是紂王,用一切可以用到的詞語來汙蔑他。另外,文字獄和特務也是周戎發明的,周酋厲王對我華夏兒女大搞文字獄迫害,在大街上散布特務監視百姓,甚至搞得百姓隻能“道路以目”,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中華兒女並沒有因為韃周的殘酷統治而放棄了鬥爭。有骨氣的伯夷叔齊二人用他們的生命表示了對韃周反動殖民統治的抗議,子辛大帝的兒子武庚也憤然起義,遺憾的是最終起義被韃周殘酷地鎮壓了。華夏祝融族的楚人也不甘於被戎周的統治,起義反抗,最後終將周酋昭王打敗,淹死在漢江之中。另外一些商人苗裔、華夏正統遠避朝鮮。在那裏建立了如天堂一般美好的海東君子國——朝鮮。後來中原大地在無能的周殖民者的禍害下成為了一片焦土,隻有那裏是安寧之邦,連韃周的奴才孔老二也想移民到那裏。而現在漢人們卻在無端地仇視嘲笑華夏正統、大商子民,還辱罵他們是棒子。悲哀啊,我實在是為我們漢人而感到悲哀。
要是沒有周韃的破壞,憑著我大商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重商主義精神,中國必定領先世界,產生出各種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萌芽,跑步進入資本主義,提前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登陸火星。中國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到處受欺負了,我們也肯定過上美國人甚至外星人一樣的美好生活了。千錯萬錯都怪周韃子。為什麽會有「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種荒唐言論? - 知乎
崖山之後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轉載)_天涯雜談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為什麽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滿清之後無漢族_百度知道
https://baike.baidu.com/item/崖山之後無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