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_sharon

momo_sharon 名博

上海知青子女的不同命運

momo_sharon (2017-04-21 06:07:42) 評論 (75)

上海下放老師的悲劇人生

我隔壁的上海夫婦

 
 
《孽債劇照》
 
九十年代有部風靡大江南北的電視連續劇《孽債》,講述了下放到西雙版納的幾位上海知青的遭遇以及他們的後代回上海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原作者葉辛,以善寫知青題材小說著稱,他的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是《蹉跎歲月》。
 
孽債的整個基調比較灰暗,因為大部分孩子都是被父母“遺棄”的。他們找父母的過程也艱難曲折,即使找到了,也麵臨很多現實問題,看了令人傷感歎息。


上海知青,何止在貴州,遍布大江南北。我們小縣城,包括學校也有不少上海知青,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下放時都是單身。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即使是遠離家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也都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
 
上海知青找上海知青,是最常見的。前兩篇文裏提到的陳老師和Q老師,均如此,當然也有嫁娶本地人的。


在小縣城定居後,絕大部分知青都曾經試圖回到上海,但大部分都以失敗(好像沒有成功的)告終,索性放棄了努力,安分守己地在小縣城生活、工作、生養孩子。我們那裏的上海人一般都有正當職業和固定收入,孩子也不多,生活條件都算不錯的,類似孽債那樣的故事從來沒聽說過。

如果不是八十年代末啟動了上海知青子女返城政策,所有這些孩子不得不和我們一起參加全國統考,他們要和高考招生分數排名數一數二的江西子弟在殘酷的競爭中去擠獨木橋,走過去的從此海闊天空,被擠下的或者複讀或者參加工作,也將和父輩一樣,呆在小地方。

這個政策,給所有上海人帶來了希望,卻也帶來了煩惱和終生遺憾。


因為,返城名額隻有一個!

七十年代生人,隻有寥寥無幾的獨生子女(我表妹是獨生女,順順當當地回了上海,如願考取了同濟大學),讓哪個孩子回上海,可真是令家長們寢食難安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回上海,與留在江西、尤其是留在小縣城,命運將完全不同。

鍾老師,是從鄰縣調來的,他妻子也是上海知青,可惜三十多歲患乳腺癌去世了。我沒見過他妻子,他們留下三個孩子,兩女孩一男孩。

返城政策下來時,大女兒已經高中畢業且有了正式工作,所以老大未被列入候選。

是讓二女兒還是小兒子回上海,鍾老師很是頭疼。

其時鍾老師已經再婚,妻子蠻賢惠的,對三個孩子也好。老二那時正上高中,小兒子尚在小學。或許考慮到兒子從小缺少母愛,格外疼愛。又想到回到上海跟著年邁的外婆一起生活諸多不便,鍾老師決定讓老二回上海。我上大學時去過一趟上海,就住在鍾老師嶽母家,二女兒那時也已參加了工作,一直保留著江西人的質樸,直至今天依然如此。兒子長大後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後來好像回了上海打工,據說蠻辛苦的。大女兒則在江西成家生子,一直呆在江西。

賀是我姐的同學,他父親也是上海人。賀排行老大,下麵有三個妹妹,在返城政策沒有出台之前,賀就回了上海。他父親把賀“過繼”給他叔叔,通過這種曲線救國的手段重新做回了上海人。

三個妹妹,讓誰回上海,一樣令人舉棋不定。三個妹妹都想回去,誰都知道,在上海考大學要比在江西容易得多,回到上海,不僅有上海戶口,還能成為一名大學生。而在江西,除非出類撥萃,想考所大學,特別是外省的好大學,簡直比登天還難!她們有可能不得不永遠呆在這個窮鄉僻壤!

思來想去,賀爸爸也不知該讓哪個女兒回去。無奈,最後按年齡大小排列,讓大女兒回了上海。

說起這位大女兒,成績非常一般,如果留在江西,估計連中專都考不上,回了上海竟然考了所本科院校!兩位妹妹在江西參加高考均名落孫山,後來也是去了上海打工,好像也沒能入上海戶口。每提起這事,兩位妹妹都諸多怨言:憑什麽哥哥姐姐都是上海人了,我們隻能在上海打工!並且她們的後輩也要和她們一樣辛苦打拚!

而更多上海知青的做法則是讓成績好的留下,成績差的回上海!

理由很簡單:江西考大學太難,高考招生分數一直在全國排前幾位。成績好的,隻要能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就有機會回上海。成績差的留在江西則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這片紅土地了!

郭老師家就是個典型。郭老師下放到我們那之後和本地女老師結婚,生了一男一女兩孩子。男孩成績非常優秀,在全縣排名一直保持著前兩名,上重點大學幾乎是毫無懸念的。偏偏女孩成績不怎麽樣,估計也是考中專都困難。

毫不猶豫地,郭老師讓女兒回了上海。

兒子學習好,憑自己的實力考取了同濟大學建築係,畢業後安安穩穩地留在了上海,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上海不少著名的建築物是他參與設計的。而他妹妹,回了上海後竟然也考取了本科院校!我們欲哭無淚啊,如果我們也在上海參加高考,是不是任何一所大學都隨我們挑呢?!

郭老師兩孩子順利地在上海會師,郭老師夫婦退休後也回了上海,現在日子過得非常滋潤。他倆常說,很知足,以前做夢都想不到老了還能有那麽好的生活,啥都不愁。

雖說現在全國經濟都在發展,從表麵上看,各地生活水準相差不大。但是,高考的不公平性,卻使很多人失去了更好的機會,在江西要考上一所好大學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我侄子尚在初中時就抱怨我哥嫂為何不把他生在北京上海,特羨慕是北京人的我外甥女和擁有美國國籍的我大哥的一雙兒女,因為他們要上一所好大學的機會遠勝於他。

那些沒能回上海,沒有上海戶口的知青子女,他們的後代也隻能加入這場拚殺中,這點上,和上海的親戚相比,他們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有很多很多知青子女的故事,篇幅有限,今天隻能就此擱筆,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