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帽子的教授是個寶,沒帽子的教授是棵草! 精選
|
近日在中部省份某高校工作的我的一個畢業研究生轉發來一個該校重金在全球招聘人才的帖子,問我是否有前去應聘的願望。我直接了當地回複:你的老師既無官帽,也無學術頭銜,隻是一個大兵,人家看不上呀,所以也就不去湊熱鬧了。
在行政化氛圍日益濃厚的高校,一個教授帶上了官帽,就像插上了騰飛的雙翅,實驗室、辦公室、優質研究生資源、各種學術頭銜,就會滾滾而來,其身價自然非草根教授可比。前一段時間去西部某高校出差,突然發現很多學院領導辦公室多了塊隔板。原來按照八項注意的規定,領導辦公麵積超標,隻好大興土木,把好好的一個辦公室一分為二。而就在該所高校,多個教授擁擠在狹小的辦公室辦公的現象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至於學校輔導員、行政崗新進人員中,領導三大姨、八大姑的比例之高,更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一個優秀的教師,如果帶上優青、傑青的學術帽子,那好處也難以估量。遠超普通教師的豐厚年薪、巨額的科研啟動經費、獨立的辦公室、寬大的實驗室,令普通的教師自慚形穢。如果一個教授,既無官帽,也無學術頭銜,那在高校的命運,無異於一顆小草。辦公條件艱苦、科研績效低下、研究生無人報考,連走在校園裏都無人理睬。
同一片屋簷下,兩極分化的程度太深、持續時間太長了,自然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曾記得在一次聚會中,當談及學校發展時,一個博導就當場對發言者冷嘲熱諷:鹹吃蘿卜淡操心,一個草根教師管嘛學校的大事?許多高校的一大批被人長期忽略、升遷無望的教師,主動把自己邊緣化,從教學、科研的主戰場華麗轉身,將主要精力放到了業餘兼職、課外創收的主戰場。極端的例子是,一炒股發了家、十多年沒有任何科研產出的教授在學校年終績效考核的時候,怯生生地問主管院長:我這樣的人,會不會被學校開除?當得到否定的回答時,該教授終於鬆了口氣。
每次學校開會,總會被學校領導為學校發展殫精竭慮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大樓有了,也不差錢,為什麽產生不了世界一流成果?”無數個大學校長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其實答案很簡單:在高大上的官員麵前、在戴帽子人才麵前,絕大部分教師都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小草了,又如何能希望小草叢生的瘠薄土壤誕生參天大樹呢?況且,從生態位的角度,維持基本生存還是小草的本能;至於遮風擋雨、爭創一流之類的軍國大事,還是交給充分沐浴陽光雨露的大樹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020644.html
上一篇:無奈的考碗族——談談大學生就業
81 黃榮彬 陳楷翰 蘇德辰 嶽雷 史曉雷 黃仁勇 郭戰勝 馮喆 張憶文 楊正瓴 陳南暉 張德禮 寧利中 楊金波 歸明月 李東風 徐明昆 李泳 喻海良 劉強 蔣永華 張海鵬 施樹明 牛登科 彭渤 堯中華 王誌強 檀成龍 楊森 楊洪強 張亮生 孟佳 王林平 尤明慶 劉煒 趙保明 李偉 高義 王永安 羅民 劉繼順 馮大誠 葉建軍 黃永義 董焱章 李土榮 李斌 李燕祥 周金元 黃敬峰 陳新 徐耀 馬建敏 餘洪波 呂喆 ly6617 xiyouxiyou bolifly xlsd nuobeier1997 lianghongze chldwang xxq bridgeneer doctor5 watercold wqhwqh333 kaien crossing zhangsw super7 blackrain007 xibujd scientist biofans aliala khzh maolin317 gaolianghust wangqinling zhjq2016
該博文允許注冊用戶評論 請點擊登錄 評論 (72 個評論)
- [72]cn981
- 不錯,還有那些跟帖,一針見血
- [71]李東風
- 1. 在世界綜合排名前100名的學科、世界知名高校或國際著名科研院所獲得博士學位或從事博士後工作2年以上的人員;
2. 具有博士學位,且在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具有講師、助理教授或相當職務及以上職位的人員;
3. 海內外著名大學博士畢業,且具有連續2年以上在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或國家級研究機構等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經曆,並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成果者。
4. 獲得本學科領域海內外最高層次獎項或榮譽者。
- [69]周金元
- 精彩··以後這種爭創一流的詩情全叫“有帽子”的人去做就好了 ··我們就安心養草吧··嗬嗬 ··
- [68]蒲亨建
- 怎麽說呢?理工科的,能在《自然》、《科學》發表文章;文科的,能在《中國社會科學》發文章,誰都不敢小瞧你;所以在我看來,要有真本事,誰都擋不住;此其一;其二、確實存在博主說的烏七八糟的問題。這江那江學者,不少是鑽營來的。
- [67]黃永義
- 這麽好的忠言有人聽嗎?
- [66]藍巧鋒
- 我從李老師的專業看
,就跟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一樣(Science文章: Positive bio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predominant in global forests),學術圈也要講究多樣性,都是參天大樹而沒有小樹和小草、或者研究單一對國家整體科學事業不是個好事
- [65]gaolianghust
- 國內高校現狀的真實寫照。
- [64]dialectic
- mark
- [63]王林平
- 說的太對了!
- [62]wqhwqh333
- 官僚科研比官僚資本更糟糕
- [61]崔堯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要學會不忘初心
- [60]xlsd
- 這年頭有帽才是”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20603.html
- [59]ykmch
- 同為一顆草!
- [58]Guangmei401
- 物以稀貴,阿貓阿狗都是教授,那教授還值錢嗎?
- [57]蔣永華
- 這一篇有置頂發表價值。
- [56]蔣永華
- “維持基本生存還是小草的本能;至於遮風擋雨、爭創一流之類的軍國大事,還是交給充分沐浴陽光雨露的大樹吧!”——有的快餓死,有的快撐死,有的要病死,有的要氣死,有的真該死。叢林邏輯實在可怕。貌視大樹的,裏麵空心、壞心、腐朽的不少。維持生態位的,還得靠野火燒不盡的小草們。
- [55]scientist
- 在高大上的官員麵前、在戴帽子人才麵前,絕大部分教師都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小草了,又如何能希望小草叢生的瘠薄土壤誕生參天大樹呢?
- [54]王誌強
- 985/211又何嚐不是一個帽子,有這個帽子的畢業生比沒有帽子的敲門時都會感覺“哎~”
帽子社會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有積極作用,但信息社會,個人曆史的成績都可以建立在電子檔案中,為什麽還一定要再看一下帽子。
我們的高考也是,一考定終生,明明現在有條件把平時成績和表現計入了,但一直不推進。
- [53]super7
- 一針見血的好文!
- [52]曾傑
- 另外,關於“如果比較洋務運動到錢學森時代的30萬留學人員與改革開放之後的400萬留學人員”,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美國實際上是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嵌合模式,即,各民族或宗教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裏,在早期留學人員不多的時刻,可能更多融入當地的社會,而現在更多呆在華人的文化圈子裏。
最典型的現象是 - 哪個年代出國的,思維基本也停留在出國之前的國內文化模式,不同年代國內文化變化很大,就導致明顯不同時代出國的思維模式或文化印跡,也對應於國內的那個年代。
這是2011年在武漢華創會和後來的許多海外學者或企業洽談會發現的典型現象。
-請網友勿轉載評論,謝謝!
- [51]牛登科
-
- [50]施樹明
- 認清現實,但不要悲觀!清醒的人越多,改變的時刻就將越快來到!看看那些戴了很多帽子的人,真實的成果寥寥,除了獲得個人利益,學術上止增笑耳!
- [49]xuzheng
- 做喜歡的事就好,管他東西南北風,人生如白馬過隙,好好活
- [48]賀香紅
- "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我們並不嫉妒大樹,隻是小草也渴望陽光!"
- [47]賀香紅
- "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我們並不嫉妒大樹,隻是小草也渴望陽光!"
- [46]doctor5
- 腐國學界的希望在哪裏?
- [45]kaien
- 通過一個屠呦呦就可以看清中國院士學官都是些什麽貨色,其他什麽千百萬江湖劫清學者就更不必談了。
- [44]pawpawboy
- 說的太對了,這也是一個普遍的共識。不過什麽時候才能看到這種現象的改觀?
- [43]wqhwqh333
- [41]kaien 2016-12-14 16:07
分析一下屠呦呦在中國遭遇的例子就知道了。
******************
要是屠呦呦跨越50年到現在,恐怕就沾不上大課題的邊了。
- [42]crossing
- 不新鮮。不過是幾十年前搞各種運動的一種翻版而已。
- [41]kaien
- 分析一下屠呦呦在中國遭遇的例子就知道了。
在行政化主導的評價體係及相應無限加碼的名利、學術造假成本幾乎為零的誘惑下,在中國,其實就是理科的SCI (包括CNS等所謂頂級期刊的)論文,基本都是短平快的跟風研究,乃至幹脆造假(包括不易發現的、隱形人為造假)論文。這些論文(1)浪費了納稅人血汗錢;(2)形成了一幫固有利益階層,牢牢掌控了學術的絕對話語權和資源,進一步加倍浪費納稅人錢;(3)更可怕的是他們的存在,會進一步打壓中國僅存的少量、真正從事科研人員;(4)還會給下一代樹立壞的標杆;(5)就這樣敗壞了中國學術生態乃至教育體係;(6)這些垃圾論文已成為科學文獻和信息中的霧霾,加大了後麵人探索真理的各種成本。
科研純粹是個靠興趣驅動,靠良心、靠職業操守自律的不為名利的人類最高級活動。科研要造假,是很難發現的,即使發表在CNS上,也同樣可以造假,隻是在這些漂亮雜誌上造起假來,手段更漂亮些,高級些,更難發現,危害更大。政府硬性要把科研活動變成名利驅動的活動。所以,不造假都難。
分析一下貪腐、造假、浮躁、追求名利、行政化(外行管內行)等與創新關係吧。
網上熱了一陣的中南大學那位校長領銜的一等獎怎麽回事?有結果了嗎?看來他除了獎項成果本身是否有問題之外,他是否真正第一參與貢獻者也有很大疑問啊。可笑的中國科技獎,還一等獎呀。請問,評這樣獎的目的是什麽?是鼓勵人們去創新,還是鼓勵人們去造假?
見多了,不怪了,不處理或拖著不處理不作為,沒人敢報了,社會默認了,大家都可以抄了,騙了,作假了。科研不用做了,但經費名利還是要去變本加厲的去騙取的。最後,全中國到處都是著名學者,著名大學,著名學科,可學術沒了。社會其他各個領域都是如此,甚至現行。因為一般認為學者、醫生是社會良心最後承載者!
看來大部分上位都是靠騙上去的,不作為,不敢查,給自己留條後路!就像現官不敢判貪官死刑一樣呀。
當騙子遇到了貪官,就像幹柴遇到了烈火!一夜瘋狂,一瀉千裏,一幹而盡!
- [40]kaien
- 中國政府最應該做的是還知識分子學者專家一個安靜環境。中國各種激勵的計劃實在太多了,這些計劃越多,照中國現行的官長意誌外行決定內行的科研量化評價體係,隻能激起科研教育界更加浮躁和對名利追逐。中國現在最不需要的是外界名利激勵,而恰恰最需要是安靜和思考,真理真知重大發明的發現首先最需要的是一顆平靜平淡的心。能保持一顆平靜平淡的心對我們來說比什麽禮物都珍貴。
愛因斯坦的E=MC2發現是CNS功勞嗎?我覺得國內科研評價導向完全是本末倒置:如果大家為了追求CNS、雜誌級別、影響因子、引用次數及由此帶來的名和利而不是追求科學真理為目標,吸引眼球的漂亮雜誌上文章可能連一般雜誌文章都不如,華而不實,乃至造假成垃圾;這就像現在貪官為了追求榮華富貴而不是追求為人民服務為目標一樣,越是吸引眼球的漂亮政府大樓裏越有可能有大量貪官。
隻要不做假、不唯功利性驅使,任何一篇通過研究得出論文或一份數據不論發表在什麽期刊或什麽地方,隻要公開讓同行看到,都應得到同樣的尊重。
所以為科學家營造一個不做假、不唯功利性驅使的安靜科研環境最關鍵!!!
我們的影響因子、雜誌級別、CNS及這種那種計劃的設置恰恰是以太多的功利來驅使人們科研做假(包括顯性造假和隱形造假),所以出現了今天中國這樣科研局麵。
- [39]kaien
- 文獻引用,也分當正麵教材重點關鍵性引用及一般隨帶提及性引用,還有當反麵負麵教材來引用,甚至還有非學術目的故意引用和故意不引用(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在目前評價體係驅使下的為了提高引用率而引用)。還有論文太創新(如愛因斯坦相對論等創世之作),開始人們看不懂,或暫沒同行,沒人引用。還有開始很熱很多人引用,後麵發現是偽命題沒用人引用或當負麵反麵教材引用,或者開始很冷很少人引用,後來很熱很多人引用。等等,這些都怎麽算?怎麽區分?
- [38]kaien
- 現在以論文論高低、“贏者通吃”已成為學術機構的普遍現象,更何況,如果一篇存在造假行為但成果“非凡”的文章發表了,就能躍升為本機構乃至世界該領域的中心人物,又怎麽避免個別研究人員會為之鋌而走險呢?
這個在中國最嚴重,中國人在政府名利刺激下進行“科研”:隻要能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就能變成劫清、江湖學者、千百萬,升官發財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中國獎勵實在太多了:劫清、江湖山河、千百萬。。。。。。中國人在政府名利刺激下進行“科研”和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層層疊加,一直反複,無窮無盡。這些獎反過來又用來進一步做評職稱、評院士、評重點學科、985、211、973、863、2011等重要指標,那麽就永遠不會偃旗息鼓,而且生命力會越來越旺盛。至於進步不進步,反而沒人關注了。
記得不久前科學網報道美國學者專門研究得知:越是發表在高級高影響因子雜誌論文,作弊現象越嚴重,因為發表到到這些雜誌論文獲名利更多,更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正是當下中國人才政策和科研評價體係所倡導的,因此,可以判斷中國人在高級高影響因子雜誌論文作弊現象應該比國際平均水平要高幾個數量級的。可能會像“房姐”一樣,不查不知道,一查會嚇一跳的。
- [37]jianyou
- 有帽子,一些皆有,無帽子,一切皆無,我等無帽子之人還是回家種地去吧,
哦,忘了,早已無地可種了。
- [36]wqhwqh333
- 很好的比喻,符合事實
- [35]zaijia
- 為啥這些“大樹”們也沒有產生世界一流成果呢?
- [34]劉強
- 沒有官帽的教授可能才是好教授,但一定不是幹壞事的教授!
- [33]watercold
- 即便戴上綠帽子那也是寶。
- [32]swirl
- 過分重視有帽子的人,這是另外一種學術行政化,仍然是占有資源,壓縮別人發展的空間,並沒有給周圍人帶來好處。
- [31]胡華明
-
- [30]徐明昆
-
- [29]王毅翔
- 資深科研人員需要時時親力親為參與研究過程中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1020600.html
- [28]李東風
-
- [27]doctor5
- 腐國現在就是這樣的逆淘汰!
認識的一個朋友是位很優秀的教授,學術和人品都是沒得說的。但就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帽子”,也沒有行政職務,開會、報告人家都不願請他去,因為介紹他時沒有啥可說的。
- [26]bjhehui
- 施一公老師算是鐵帽子王了?嗬嗬
- [25]曾傑
- 這是由1)文化和2)體製環境的,比如,1)崇拜偶像,2)行政化管理。
看看南亞,何時在科技上成就過?
如果比較洋務運動到錢學森時代的30萬留學人員與改革開放之後的400萬留學人員,
那麽,除了22歲之前的家庭與學校教育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 就是美國的托福和GRE考試製度,這與研究能力不能劃等號,再加上國內自己的唯國外SCI與期刊因子模式 - 曆史的原因必然把之前的成果忽視掉,還好有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授予屠呦呦,使之國際一流成果得到了應有的承認。
-請網友勿轉載評論,謝謝!
- [24]劉建林
- title
- [23]xxq
- 這樣的帽子有很強的吸金能力
- [22]fumingxu
- 施一公老師算是鐵帽子王了?嗬嗬
- [21]楊金波
- 清除弊端,風清氣正!
- [20]劉慶生
- 題目就很準確和貼切,中國學術界一個“霧霾”特色。
- [19]寧利中
-
- [18]舒海波
- 李老師的博文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我們並不嫉妒大樹,隻是小草也渴望陽光!
- [17]shit3
- 青千,隻是自己相對強,不代表會培養學生,很多人,求學期間比較順,所以他覺得做研究很簡單,自己當了老師。根本不會帶學生,論學術,可能還湊乎,論育人,水平不見得強於本土的人才,簡單而言,能培養優秀學生的老師,未必很牛,帶學生與自己在那做研究完全是兩回事,越是順利的人,越不清楚科研裏麵很多的不順的地方,想當然的帶學生。
- [16]anzhuo
- 所謂帽子,其實就是當年老一代不願意承認有真正的科學,創造出來壓製年輕人的產物。最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15]明波
- 很喜歡李老師的博文,入木三分。。。
- [14]anzhuo
- 逆淘汰之邦不是蓋的。。。
- [13]魏作安
- 這是現實高校的真實寫照!!!但領導們就看不清,真怪!!!
- [12]楊正瓴
-
- [11]winebag
- 帽子之下,寸草不生, 有帽子的,繼續培養接班人,世襲帽子,繼續用大帽子壓人. 知識分子玩起權術那一套,比官僚還甚.
- [10]InP
- 國內就這樣,沒辦法,有帽子就高人一等,沒帽子隻能提前退休,一過45歲過了傑青的年齡,大部分的教授就沒有科研的動力了,等於提前退休。設置這些人才帽子有時候不知道是不是弊大於利呢?
很簡單,高校的傑青待遇普遍在60萬以上,一個普通的教授也就10多萬,一個帽子帶來4-5倍的收入差距。
這個誰都會心裏不平衡,過了年齡就不可能有幹勁了。
國內的現實就這樣,從開學術會議就可以看出來,從接機,照相到就餐,是不是傑青,這個差距大了。 - [9]lianghongze
- 在目前政策下優青、傑青沒拿到,基本就告別學術了。高校很明顯的40-50現象,大部分就混日子了。
- [8]nuobeier1997
- 高校怎麽變的跟國企一樣一樣的了?悲哀!
- [7]xlsd
- 沒帽子一身輕,而弟子就慘了
- [6]曾傑
- 參見 - 評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1020449.html
海外教授回國(55歲以下)的千人領銜西湖高研院,一般來說國內基本是院士領銜或千人領銜重點實驗室或新建研究中心,無論在科學或學術貢獻多大,必須在有了這些頭銜之後回國,而不能是在這之前回國。
-請網友勿轉載評論,謝謝! - [5]bolifly
- 一個教授帶上了官帽,就像插上了騰飛的雙翅。
- [4]劉守柱
- “被人長期忽略、升遷無望的教師,主動把自己邊緣化”——無奈。
- [3]史曉雷
- 就靠西湖高等研究院了——————
- [2]嶽雷
-
“領導三大姨、八大姑的比例之高,更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 [1]陳楷翰
- 逆淘汰太嚴重,沒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