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47

豆腐幹 (2016-11-21 05:44:58) 評論 (20)

4.民族主義的必然結局-投降

到了抗戰,南京政府的外匯負擔是一年1500萬鎊。這是財政部估計的數字,應該是正確的。那麽1928年之前匯豐們的外匯負擔是多少?匯豐不肯講出來。但是我們可以猜。就像破譯密碼一樣,總會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適合做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1927年的外債金額。1927年非常特殊,因為1926年基本沒什麽外債。其原因是中國中央政府飄忽不定,不堪擔當債務人的角色。再加上中國的國家信譽也破了產,在海外市場根本發不出國債。到了1927年,這二個因素繼續存在,但是27年的外債忽然上升到了6880萬兩。而且這些外債都不是正式外債,就是說不是從歐美市場發行外匯國債而來的。它隻是匯豐的政府墊款。什麽意思?中國各級政府缺錢,找到匯豐借債,願意做個債務人。但是這個債務人合不合格?有沒有合適的擔保?要匯豐判斷。匯豐在1926年判斷他們全部不合格。同樣的這群人,到了1927年就全部合格了。可是銀行團有規定的,前債沒還呢,匯豐說不要緊,我這不是借款,是墊款,等以後中國政府穩定下來的,必然會再和銀行團借款,到時候將這個墊款從借款裏扣除就是了。那,有先例的。老袁2500萬鎊的善後借款其實隻到手980萬鎊,其餘衝抵先前的墊款了。就是說從1908年起,匯豐就不斷地向各級中國政府墊出款項,建立債權,老袁不過代表新政府確認一下先前的債務,順手再牽個980萬鎊的羊。既然有例在先,銀行團也無話可說。你看,到了1927年英國人忽然變得非常好說話。可是你看1928年,外債1070萬兩(也是匯豐墊款),29年440萬兩,30年150萬兩。咦?你英國人怎麽如此的情緒不穩定?行為乖張。答案是到了1928年形勢已經很明朗了,英國出局了。出局了他就沒有義務了嘛!28年之後匯豐基本沒有向中國政府墊過款,借過債。換句話說,在1927年英國人仍然幻想著和中國民族主義政府做某種交易,進行某些安排,能夠讓匯豐依然分一杯中國央行之羹。這就解釋了匯豐為什麽會在1927年仍然願意出麵承擔中國的外匯責任。這個責任是多少?6880萬兩,約合1000萬鎊。26,27二年,,一年500萬鎊。這筆錢的外匯匯豐墊出了,必須在形勢變的更糟之前盡快確立這1000萬鎊的債權。這就是匯豐在1927年不顧一切對中國政府大墊款的原因。通過這個特殊點,我們可以一窺匯豐1920年代末的外匯負擔,約500萬鎊一年,10年不到,接盤的南京政府已經麵臨了多3倍的外匯負擔。

原因在哪裏?客觀的,南京政府倒黴碰上了大蕭條,各國貿易壁壘,導致32,33,34年中國外貿出口值縮水78%。大大增加了中國的外匯負擔。主觀的,就是高舉民族主義大旗建的國,上了高台下不來,怎麽走都是死棋。收回權利,提高關稅,關稅收外匯,排擠外商銀行,不承認銀行團,不追求一攬子解決方案,招招直奔自己的命門-外匯而去,弄得供應之門日窄,需求之門日寬。都說美國購銀如何如何。即使沒有美國這檔子事,你20億兩白銀又能多撐幾年?1937年7月中國政府控製下的白銀和用白銀買來的外匯黃金總共8.25億兩。北洋再喪權辱國,交班時候還能交出20億兩呢!自作孽,不可活的,要不是日本帝國主義發神經掀了華盛頓體係這張遠東的賭桌,中國的出路在哪裏?來看看孔博士的表演: “1936年6月孔博士訪英提出借款要求,英國提出條件:1.關稅作保,2. 保持並加強華洋合作的海關稅務司製度,3.使用借款時須先行和中央準備銀行的(英人)顧問協商。孔博士對此一一表示接受。”得,又回到了1920年。“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這個人到了臨死其實什麽都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