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日。回顧那場戰爭,中國犯了許多錯誤,而這些錯誤,今天還在繼續。總結當年的教訓,避免今日的失誤是我們紀念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
長期以來,甲午戰爭失敗被簡單歸結為製度腐敗。事實上,甲午戰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件。對這樣的事件做簡單化的處理,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正是導致甲午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甲午戰爭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
一。思維方式粗放
關於甲午戰爭失敗,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慈禧挪用了海軍軍費260萬兩白銀去修頤和園。然而,資料顯示,清政府在海軍上的投資高達1億兩白銀【1】。260萬兩白銀僅占其中的2.6%。而且這筆錢並非海軍軍費,而是海軍經費,它同北洋海軍沒有任何關係【2】。
承然,在國家危難之際,拿走260萬兩白銀去修頤和園是不應該的。但這件事對甲午戰敗的影響不應該誇大,尤其不應該列為主要原因。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整整120年,在中國的公眾思維當中,依然把失敗原因簡單地用“腐敗”兩個字來概括,充分反映了國人對事物原因不求甚解的作風。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思維方式非常細致,非常具體。這種思維方式的差別不能不列為中國戰敗的第一原因。
二。情報收集落後,戰略判斷失誤
錯誤的思維方式導致中國不重視情報收集,因此在關鍵時刻戰略判斷失誤。
日本皇室捐款資助戰爭,中國皇室卻在花錢造頤和園。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並非中國比日本更腐敗,而是因為日本看到了危險,而中國卻對危險渾然不覺。是什麽原因導致慈禧看不到戰爭的危險呢?根源是李鴻章的戰略判斷失誤。
甲午戰爭之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海軍的實力超過日本,1889年美國海軍的報告中,認為當時中國海軍實力亞洲第一,超過日本和美國。李鴻章沾沾自喜,說“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可動搖之勢”。由於日本感到海軍力量的不足,從此加快了海軍建設步伐,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海軍軍費。此時,中國海軍卻放鬆海軍建設,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停止撥付海軍器械彈藥經費。在1894年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總排水量是43000噸,而日本艦隊排水量達到55000噸,高出中國實力的四分之一以上。
前麵說過,中國的海軍投資總量高達一億兩白銀,清政府對海軍發展不可謂不重視。然而,在日本海軍噸位超過北洋水師之後的五年時間內,中共不但沒有增加海軍軍費,還進行削減。其根源就是李鴻章的判斷失誤,根本原因是不重視情報收集,沒有細致的工作態度,導致重大的戰略失敗。
三。防守型戰略失敗於進攻型戰略
甲午戰爭中,日本所持的是進攻性戰略,中國所持的是防守型戰略。甲午戰敗可以看成是防守型戰略失敗於進攻性戰略。
日本製定的戰略規劃就是對中國發動進攻,而中國的戰略規劃就是建立對日本的防禦。這兩種不同的戰略方案對雙方戰爭的勝負起了很大的影響。
當時中國總體實力遠高於日本,但是需要分兵把守長長的海岸線。除了北海艦隊,我們還有南海艦隊。兩個艦隊的存在,分散了國家的經費。當北海艦隊失利之時,南海艦隊卻掉不過來,理由是東南沿海也需要防範。
由於日本屬於進攻方,它可以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專攻一點。因此就能把弱勢變成優勢。
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不是甲午海戰的失敗,而是甲午陸戰的失敗。如果沒有甲午陸戰,中方不會投降,更不會賠償2.3億兩白銀,導致國家最終崩潰。
中國的人數遠多於日本,為什麽陸戰會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是防守方,因此處處設防,分散了實力。而日本是進攻方,靈活機動,永遠可以集中兵力發動進攻。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得日本掌握了製海權,通過海路迅速調兵,在局部戰爭上迅速集中優勢兵力。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打敗國民黨,使用的也是同樣的戰略。
防守型戰略的另一個弱點是長期的軍備消耗。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海軍已經經曆了十幾年的建設。雖然艦艇噸位一度超過日本,但是對整個艦隊的維護消耗很大。每年的維護費用就需要100萬兩以上。許多戰艦在戰前已經老化,而日本的戰艦大部全新。
中國雖然資金雄厚,但是長期的備戰消耗也使得國力難以承受。這也是後來停止增加海軍軍費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日本傾其國力,在短時間內使得海軍力量超過了中國,如果它不發動戰爭,那麽維護海軍的費用也會拖垮這個國家。這也是日本采用進攻型戰略的原因。
現在有不少觀點認為,日本的勝利原因是他們進行了明治維新,及時進行了國家的改革。實際上,日本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對外進攻的軍國主義道路。假如當時中國也進行改革,把防守型戰略改成進攻型戰略,把日本的艦隊消滅在日本的港口裏。曆史就會完全改寫。
不過,筆者並不認同這種改革。如果曆史能夠重來,中國的最佳戰略是同日本進行軍備競賽,使海軍力量永遠保持在日本之上。
四。重建設輕維護
前麵講過,海軍建設的維護費用很高,訓練費用也很高,戰艦更新換代的費用更高,這些都是當時的統治者沒有料到的。但是,海戰的失敗,實際上敗在維護和訓練上麵。下麵僅述三個代表性事件:
很明顯,艦隊平時缺乏實彈訓練。對戰鬥中的意外情況也缺乏充分的準備。
2)“福龍”號魚雷艇在40米距離上向“西京丸”發射3枚魚雷,當時“西京丸”上有日本的海軍部長,但三發魚雷無一命中。這一事件的根源是,平時訓練擺樣子,隻求轟轟烈烈,不求實效。根據曆史記載,當時的炮術訓練“預量數碼,設置浮標,遵標行駛。數碼已知,方固易中”。也就是說,演習的時候預先量好距離再開炮,自然是發發命中。
3)中方曾有一發炮彈命中敵方旗艦要害部位,但沒有爆炸。如果該彈爆炸,把敵方旗艦炸沉,整個海戰結局恐怕就要改寫。雖然這是偶然事件,但反映出炮彈維護和檢查方麵的問題。
五。結語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今天中國所麵臨的局勢同當時有很多相似性。中國現在正在強盛的過程中,軍事實力非同以往,但是中國所麵臨的戰爭危險並不少於當年。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的弱點,不能重滔覆轍;也要認識對手的習性,防範曆史重演。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防守性的,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別人也采用防守性思維。美國戰略家說過一句話,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甲午戰爭的過程已經很清楚地說明,我們的對手為什麽會采用進攻性的戰略。
中國應該堅守防禦型戰略,但是要清醒地看到這種戰略所存在的弱點,應該對其他人的進攻性戰略做好充分的準備。
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的戰爭賠款高達2.3億兩白銀,這筆錢足以購買23個北洋水師的軍艦。如果在戰前再拿出幾千萬兩白銀,再建幾個北洋水師,日本斷然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朝官員對形勢的誤判,讓中國付出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代價。在這背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的是整個國家的思維方法和處事原則。
【1】北洋水師的覆滅原因與慘痛教訓,網易論壇;
【2】慈禧太後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
後記
本文寫完之後又讀到幾篇關於甲午戰爭的分析文章,其中有若幹值得注意的新觀點,在此摘錄如下(原文可以點擊鏈接):
1)張宏良 甲午戰敗的原因不是腐敗而是全盤西化
同本文相似的地方是,該文也認為腐敗不是甲午戰敗的主要因素。張先生尤其指出了一個同大多數人不同的一個觀點,他認為,當時中國的改革是全盤西化的改革,完全由洋人主導;而日本的改革是一種民族主義改革。原文指出:
“當時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的口號是“尊王攘夷,王政複古”,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堅定不移地實行民族主義的改革路線,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形成了國家強大的精神力量,甚至形成了效忠天皇的極端民族主義的自殺文化。”
2)難忘的甲午戰爭,被遺忘的甲午陸戰?
這是一篇比較重要的文章,因為甲午戰爭最重要的失敗是陸戰失敗,而不是海戰失敗。這篇文章分析了陸戰失敗的原因,指出中國軍隊在編製方麵沒有進行改革,後勤補給工作也沒有做好。而且有作戰能力的陸軍總數數量相當少。
3) 甲午戰爭流傳的謬誤
過去有很多關於北洋水師如何腐敗的傳說,比如官兵嫖妓,炮筒上晾衣服等等。這篇文章指出,很多這類指控實際上並不存在。
4)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曆史總結
張文木的文章指出,日本自甲午以來過度注重軍事化,而軍人缺乏政治頭腦。軍人在戰役上表現出色,但在國家總體戰略上失誤,所以最終導致二次大戰的失敗。
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 -- 中國甲午戰敗原因深入分析
危言 (2014-07-25 12:44:06) 評論 (13)今天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日。回顧那場戰爭,中國犯了許多錯誤,而這些錯誤,今天還在繼續。總結當年的教訓,避免今日的失誤是我們紀念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
長期以來,甲午戰爭失敗被簡單歸結為製度腐敗。事實上,甲午戰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件。對這樣的事件做簡單化的處理,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正是導致甲午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甲午戰爭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
一。思維方式粗放
關於甲午戰爭失敗,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慈禧挪用了海軍軍費260萬兩白銀去修頤和園。然而,資料顯示,清政府在海軍上的投資高達1億兩白銀【1】。260萬兩白銀僅占其中的2.6%。而且這筆錢並非海軍軍費,而是海軍經費,它同北洋海軍沒有任何關係【2】。
承然,在國家危難之際,拿走260萬兩白銀去修頤和園是不應該的。但這件事對甲午戰敗的影響不應該誇大,尤其不應該列為主要原因。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整整120年,在中國的公眾思維當中,依然把失敗原因簡單地用“腐敗”兩個字來概括,充分反映了國人對事物原因不求甚解的作風。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思維方式非常細致,非常具體。這種思維方式的差別不能不列為中國戰敗的第一原因。
二。情報收集落後,戰略判斷失誤
錯誤的思維方式導致中國不重視情報收集,因此在關鍵時刻戰略判斷失誤。
日本皇室捐款資助戰爭,中國皇室卻在花錢造頤和園。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並非中國比日本更腐敗,而是因為日本看到了危險,而中國卻對危險渾然不覺。是什麽原因導致慈禧看不到戰爭的危險呢?根源是李鴻章的戰略判斷失誤。
甲午戰爭之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海軍的實力超過日本,1889年美國海軍的報告中,認為當時中國海軍實力亞洲第一,超過日本和美國。李鴻章沾沾自喜,說“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可動搖之勢”。由於日本感到海軍力量的不足,從此加快了海軍建設步伐,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海軍軍費。此時,中國海軍卻放鬆海軍建設,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停止撥付海軍器械彈藥經費。在1894年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總排水量是43000噸,而日本艦隊排水量達到55000噸,高出中國實力的四分之一以上。
前麵說過,中國的海軍投資總量高達一億兩白銀,清政府對海軍發展不可謂不重視。然而,在日本海軍噸位超過北洋水師之後的五年時間內,中共不但沒有增加海軍軍費,還進行削減。其根源就是李鴻章的判斷失誤,根本原因是不重視情報收集,沒有細致的工作態度,導致重大的戰略失敗。
三。防守型戰略失敗於進攻型戰略
甲午戰爭中,日本所持的是進攻性戰略,中國所持的是防守型戰略。甲午戰敗可以看成是防守型戰略失敗於進攻性戰略。
日本製定的戰略規劃就是對中國發動進攻,而中國的戰略規劃就是建立對日本的防禦。這兩種不同的戰略方案對雙方戰爭的勝負起了很大的影響。
當時中國總體實力遠高於日本,但是需要分兵把守長長的海岸線。除了北海艦隊,我們還有南海艦隊。兩個艦隊的存在,分散了國家的經費。當北海艦隊失利之時,南海艦隊卻掉不過來,理由是東南沿海也需要防範。
由於日本屬於進攻方,它可以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專攻一點。因此就能把弱勢變成優勢。
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不是甲午海戰的失敗,而是甲午陸戰的失敗。如果沒有甲午陸戰,中方不會投降,更不會賠償2.3億兩白銀,導致國家最終崩潰。
中國的人數遠多於日本,為什麽陸戰會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是防守方,因此處處設防,分散了實力。而日本是進攻方,靈活機動,永遠可以集中兵力發動進攻。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得日本掌握了製海權,通過海路迅速調兵,在局部戰爭上迅速集中優勢兵力。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打敗國民黨,使用的也是同樣的戰略。
防守型戰略的另一個弱點是長期的軍備消耗。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海軍已經經曆了十幾年的建設。雖然艦艇噸位一度超過日本,但是對整個艦隊的維護消耗很大。每年的維護費用就需要100萬兩以上。許多戰艦在戰前已經老化,而日本的戰艦大部全新。
中國雖然資金雄厚,但是長期的備戰消耗也使得國力難以承受。這也是後來停止增加海軍軍費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日本傾其國力,在短時間內使得海軍力量超過了中國,如果它不發動戰爭,那麽維護海軍的費用也會拖垮這個國家。這也是日本采用進攻型戰略的原因。
現在有不少觀點認為,日本的勝利原因是他們進行了明治維新,及時進行了國家的改革。實際上,日本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對外進攻的軍國主義道路。假如當時中國也進行改革,把防守型戰略改成進攻型戰略,把日本的艦隊消滅在日本的港口裏。曆史就會完全改寫。
不過,筆者並不認同這種改革。如果曆史能夠重來,中國的最佳戰略是同日本進行軍備競賽,使海軍力量永遠保持在日本之上。
四。重建設輕維護
前麵講過,海軍建設的維護費用很高,訓練費用也很高,戰艦更新換代的費用更高,這些都是當時的統治者沒有料到的。但是,海戰的失敗,實際上敗在維護和訓練上麵。下麵僅述三個代表性事件:
很明顯,艦隊平時缺乏實彈訓練。對戰鬥中的意外情況也缺乏充分的準備。
2)“福龍”號魚雷艇在40米距離上向“西京丸”發射3枚魚雷,當時“西京丸”上有日本的海軍部長,但三發魚雷無一命中。這一事件的根源是,平時訓練擺樣子,隻求轟轟烈烈,不求實效。根據曆史記載,當時的炮術訓練“預量數碼,設置浮標,遵標行駛。數碼已知,方固易中”。也就是說,演習的時候預先量好距離再開炮,自然是發發命中。
3)中方曾有一發炮彈命中敵方旗艦要害部位,但沒有爆炸。如果該彈爆炸,把敵方旗艦炸沉,整個海戰結局恐怕就要改寫。雖然這是偶然事件,但反映出炮彈維護和檢查方麵的問題。
五。結語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0年。今天中國所麵臨的局勢同當時有很多相似性。中國現在正在強盛的過程中,軍事實力非同以往,但是中國所麵臨的戰爭危險並不少於當年。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的弱點,不能重滔覆轍;也要認識對手的習性,防範曆史重演。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防守性的,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別人也采用防守性思維。美國戰略家說過一句話,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甲午戰爭的過程已經很清楚地說明,我們的對手為什麽會采用進攻性的戰略。
中國應該堅守防禦型戰略,但是要清醒地看到這種戰略所存在的弱點,應該對其他人的進攻性戰略做好充分的準備。
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的戰爭賠款高達2.3億兩白銀,這筆錢足以購買23個北洋水師的軍艦。如果在戰前再拿出幾千萬兩白銀,再建幾個北洋水師,日本斷然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朝官員對形勢的誤判,讓中國付出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代價。在這背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的是整個國家的思維方法和處事原則。
【1】北洋水師的覆滅原因與慘痛教訓,網易論壇;
【2】慈禧太後沒有挪用北洋海軍軍費,
後記
本文寫完之後又讀到幾篇關於甲午戰爭的分析文章,其中有若幹值得注意的新觀點,在此摘錄如下(原文可以點擊鏈接):
1)張宏良 甲午戰敗的原因不是腐敗而是全盤西化
同本文相似的地方是,該文也認為腐敗不是甲午戰敗的主要因素。張先生尤其指出了一個同大多數人不同的一個觀點,他認為,當時中國的改革是全盤西化的改革,完全由洋人主導;而日本的改革是一種民族主義改革。原文指出:
“當時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的口號是“尊王攘夷,王政複古”,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堅定不移地實行民族主義的改革路線,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形成了國家強大的精神力量,甚至形成了效忠天皇的極端民族主義的自殺文化。”
2)難忘的甲午戰爭,被遺忘的甲午陸戰?
這是一篇比較重要的文章,因為甲午戰爭最重要的失敗是陸戰失敗,而不是海戰失敗。這篇文章分析了陸戰失敗的原因,指出中國軍隊在編製方麵沒有進行改革,後勤補給工作也沒有做好。而且有作戰能力的陸軍總數數量相當少。
3) 甲午戰爭流傳的謬誤
過去有很多關於北洋水師如何腐敗的傳說,比如官兵嫖妓,炮筒上晾衣服等等。這篇文章指出,很多這類指控實際上並不存在。
4)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曆史總結
張文木的文章指出,日本自甲午以來過度注重軍事化,而軍人缺乏政治頭腦。軍人在戰役上表現出色,但在國家總體戰略上失誤,所以最終導致二次大戰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