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預製菜?在這場爭論中,言人人殊。下麵隻說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個人化的理解:
首先,我們先限製一下討論的範圍,這裏說的隻限於炒菜,因為熱炒畢竟是大部分中餐的主要製作環節。在這個範圍內,我對預製菜的理解是:
一個飯館中的炒菜如果缺少必要的烹飪環節,就是預製菜。
對此,說明幾點。第一,這隻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在下飯館時的基於常識的理解,與國家標準不是一回事。通俗點說,你的炒菜如果隻是把原本已經做好的菜熱一下,在我的理解中,就是預製菜。不論這個加熱的菜是外購的預製菜,還是自己的中央廚房配送的。
第二,這裏定義的預製菜隻涉及炒菜的主要烹飪環節。泡菜不可能不預製,鹹魚茄子煲中的鹹魚也不可能是現場晾曬的,醬油就更不是。如果用這些混淆預製菜與非預製菜,隻能叫抬杠。所謂主要烹飪環節,指的就是煎炒烹炸這四種核心熱炒技法。如果一個飯館的廚房中連個明火和鍋都沒有,隻有微波爐等加熱工具,做出來的炒菜一定是預製菜。
第三,是否是預製菜,與菜品的品質沒有必然關係,與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正如我在昨天的《借預製菜爭論,說說鍋氣這個神秘的東西》一文中所說的,對於大部分炒菜來說,是否預製,是現炒還是預製加熱,有直接關係的主要是口感和味道。
回鍋肉是不是預製菜?
喜歡抬杠的人說,那回鍋肉也是預製菜了?因為炒回鍋肉時用的肉,也還是事先加工過的,有的是幾天前煮過的。
回鍋肉是不是預製菜?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回鍋肉這整個菜是事先加工好的,隻是在廚房中用微波爐熱一下,沒有炒的環節,那就是預製菜。
如果肉是幾天前煮好的,經過與其他配料的熱炒過程,就不是預製菜。至於肉可以是多少天前煮好的,取決於保鮮和儲藏技術。如果技術過關,哪怕是20年前煮好的肉,你能做到在20年後保鮮度很好,用來做回鍋肉,也不是預製菜。
就此而言,西貝的賈老板認為預製菜與預製環節不同的觀點,我是大體認同的。
但預製的食材會不會影響菜品的口感和味道,我沒有研究,隻能猜想,應該是有影響的。在9月15日西貝發布的整改公告中,有如下內容:兒童餐牛肉餅,調整為門店現做牛肉餅;烤羊肉串,調整為門店現切、現串、現烤;豬排燴酸菜中豬排半成品,調整為生排骨,在門店現炒等。
上述整改措施可以佐證這一點。不然,為什麽整改呢?
昨天還看到一個小視頻。博主身在美國,他拿出剛買的也是保質期24個月的西蘭花,證明美國也有24個月的保質標準。就此,需要有兩點說明。第一,那個西蘭花很便宜,99美分。第二,吃起來感覺如何?他說他還沒吃過。但有吃過的網友說,軟塌塌的,口感不好。
說到這裏,我又得認同羅永浩的觀點,預製菜不能賣現炒菜的價格。基於我對預製菜和預製環節的理解,這句話可以改為,預製菜及主要食材是預製的,不能賣現做現炒的價格。
關於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一,預製菜本身不是問題。但保鮮、儲存、加工的環節會出現問題。如有網友反映,有的店家將預製菜裝在塑料袋裏用水煮熟或加熱。
第二,預製菜應該明確標注,消費者對此有選擇權。如果標注哪些菜品是預製菜不好意思的話,可以把現做現炒的標注出來。
我查了下國外的資料,歐盟規定,無論預製菜以預包裝形式(如冷凍豬肘子套餐)還是非預包裝形式(如餐廳加熱後上菜的預製菜)供應,均需向消費者披露關鍵信息。若菜品為 “預製” 或 “預煮”,需在名稱中體現(如 “預製豬肘子配酸菜”),避免誤導消費者認為是現場烹飪。
美國FDA《食品標簽指南》規定,食品標簽不得虛假或誤導。例如,若餐廳宣稱 “現烤披薩”,但實際使用預製餅底,需在菜單中標注 “預製餅底現烤”。加州要求年營收超 100 萬美元的餐廳在菜單上用 “*” 號標注使用預製菜的菜品,並在頁腳注明 “部分菜品含預加工成分”。
第三,大工業的規模加工替代手工烹調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嗎?人們的需求各有不同,下飯館也是如此。有的可能吃飽就行,有的可能更追求口感和味道。我就不相信成都大街餐館前排的長隊,就是為了吃飽而已。因此,透明與標注,既可使得就餐者有選擇權,也可以為大工業背景下的手工烹調留下生存的空間。
無論各位意見如何,我的選擇是,如果西貝真的做到烤羊肉串能現切、現串、現烤,我先在平台上買幾串吧。
作者: 孫立平
一個普通消費者對預製菜的理解
sandstone2 (2025-09-17 05:35:50) 評論 (1)什麽是預製菜?在這場爭論中,言人人殊。下麵隻說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個人化的理解:
首先,我們先限製一下討論的範圍,這裏說的隻限於炒菜,因為熱炒畢竟是大部分中餐的主要製作環節。在這個範圍內,我對預製菜的理解是:
一個飯館中的炒菜如果缺少必要的烹飪環節,就是預製菜。
對此,說明幾點。第一,這隻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在下飯館時的基於常識的理解,與國家標準不是一回事。通俗點說,你的炒菜如果隻是把原本已經做好的菜熱一下,在我的理解中,就是預製菜。不論這個加熱的菜是外購的預製菜,還是自己的中央廚房配送的。
第二,這裏定義的預製菜隻涉及炒菜的主要烹飪環節。泡菜不可能不預製,鹹魚茄子煲中的鹹魚也不可能是現場晾曬的,醬油就更不是。如果用這些混淆預製菜與非預製菜,隻能叫抬杠。所謂主要烹飪環節,指的就是煎炒烹炸這四種核心熱炒技法。如果一個飯館的廚房中連個明火和鍋都沒有,隻有微波爐等加熱工具,做出來的炒菜一定是預製菜。
第三,是否是預製菜,與菜品的品質沒有必然關係,與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正如我在昨天的《借預製菜爭論,說說鍋氣這個神秘的東西》一文中所說的,對於大部分炒菜來說,是否預製,是現炒還是預製加熱,有直接關係的主要是口感和味道。
回鍋肉是不是預製菜?
喜歡抬杠的人說,那回鍋肉也是預製菜了?因為炒回鍋肉時用的肉,也還是事先加工過的,有的是幾天前煮過的。
回鍋肉是不是預製菜?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回鍋肉這整個菜是事先加工好的,隻是在廚房中用微波爐熱一下,沒有炒的環節,那就是預製菜。
如果肉是幾天前煮好的,經過與其他配料的熱炒過程,就不是預製菜。至於肉可以是多少天前煮好的,取決於保鮮和儲藏技術。如果技術過關,哪怕是20年前煮好的肉,你能做到在20年後保鮮度很好,用來做回鍋肉,也不是預製菜。
就此而言,西貝的賈老板認為預製菜與預製環節不同的觀點,我是大體認同的。
但預製的食材會不會影響菜品的口感和味道,我沒有研究,隻能猜想,應該是有影響的。在9月15日西貝發布的整改公告中,有如下內容:兒童餐牛肉餅,調整為門店現做牛肉餅;烤羊肉串,調整為門店現切、現串、現烤;豬排燴酸菜中豬排半成品,調整為生排骨,在門店現炒等。
上述整改措施可以佐證這一點。不然,為什麽整改呢?
昨天還看到一個小視頻。博主身在美國,他拿出剛買的也是保質期24個月的西蘭花,證明美國也有24個月的保質標準。就此,需要有兩點說明。第一,那個西蘭花很便宜,99美分。第二,吃起來感覺如何?他說他還沒吃過。但有吃過的網友說,軟塌塌的,口感不好。
說到這裏,我又得認同羅永浩的觀點,預製菜不能賣現炒菜的價格。基於我對預製菜和預製環節的理解,這句話可以改為,預製菜及主要食材是預製的,不能賣現做現炒的價格。
關於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一,預製菜本身不是問題。但保鮮、儲存、加工的環節會出現問題。如有網友反映,有的店家將預製菜裝在塑料袋裏用水煮熟或加熱。
第二,預製菜應該明確標注,消費者對此有選擇權。如果標注哪些菜品是預製菜不好意思的話,可以把現做現炒的標注出來。
我查了下國外的資料,歐盟規定,無論預製菜以預包裝形式(如冷凍豬肘子套餐)還是非預包裝形式(如餐廳加熱後上菜的預製菜)供應,均需向消費者披露關鍵信息。若菜品為 “預製” 或 “預煮”,需在名稱中體現(如 “預製豬肘子配酸菜”),避免誤導消費者認為是現場烹飪。
美國FDA《食品標簽指南》規定,食品標簽不得虛假或誤導。例如,若餐廳宣稱 “現烤披薩”,但實際使用預製餅底,需在菜單中標注 “預製餅底現烤”。加州要求年營收超 100 萬美元的餐廳在菜單上用 “*” 號標注使用預製菜的菜品,並在頁腳注明 “部分菜品含預加工成分”。
第三,大工業的規模加工替代手工烹調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嗎?人們的需求各有不同,下飯館也是如此。有的可能吃飽就行,有的可能更追求口感和味道。我就不相信成都大街餐館前排的長隊,就是為了吃飽而已。因此,透明與標注,既可使得就餐者有選擇權,也可以為大工業背景下的手工烹調留下生存的空間。
無論各位意見如何,我的選擇是,如果西貝真的做到烤羊肉串能現切、現串、現烤,我先在平台上買幾串吧。
作者: 孫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