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祝福的愛——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點綴 (2014-06-30 16:34:43) 評論 (38)







不被祝福的愛
——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網絡的時代,就是一個圍觀的時代。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藝人,或是體育明星,在公眾的眼裏都是一群遊弋在玻璃缸裏的魚,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眾目睽睽之下。所以,這個世界因此而變成了村莊,沒有天涯,隻有咫尺。沒有秘密,隻有實情。沒有隱私,隻有透明。這樣的世界,肯定是更加豐富多彩。人也不再是孤立的一個人,打開網絡各樣的新聞八卦,鋪天蓋地,盡收眼底。人生在世比以往更有樂趣了,也更有參與度與發言權了。正可謂,人不分男女,事不分巨細,在知情權麵前人人平等。


經上說,亞當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是源自於夏娃聽信了魔鬼的引誘在先。所以上帝懲罰女人之後也懲罰了男人。男人要在田地裏汗流浹背地勞作才得溫飽。女人則要經受產痛,並且終生被丈夫轄製。由於女人遭受了這個懲罰,從此男女之間,不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卿卿我我,也有了無法避免的愛恨情仇。而且在兩性間,獲取了多大的歡愉,就會有伴隨而來的多大的痛苦。兩者缺一不可,互成正比增長或消減。因此多少人間悲劇由此而出。

就像很多人在少不更事時就看過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樣,也一定有不少人在少年時就看過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時候的讀書就是一種涉獵,是在求知欲與好奇心的驅動下的,一種到此一遊的如此這般罷了,除了留下一些膚淺的印像以外,不會得到什麽實質性的感悟。如果這其中的一些人從此不再重看這些名著,恐怕一生都會被當初的所得到的那一點點似是而非的觀感所誤導。

本來,被誤導了是人生中常有的事,不可避免。可是被自己誤導了就有點不值得了,也是有點太對不起自己了。所以,人在有了生存能力之後,還是要不斷地學習才行。而且隻有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人生曆練與閱曆時,再看少年時期所看過的那些名著,才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其中的道理是這樣的,感情過去所得到的感覺,竟是那麽得皮毛,甚至是完全錯誤的。

以前曾流行過一種貌似正統的說法,認為喜歡薛寶釵甚過林黛玉的人,都是沒有看懂《紅樓夢》。這真是害了不少人。誰願意認可自己的理解力這麽低呢!於是乎眾口一詞地都說林黛玉比薛寶釵好。理由是林黛玉純潔,不世俗,不功利。而薛寶釵呢,正相反。其實,這都是一種觀念上的牽強附會,根本就站不住腳。當我們有了相當的人生經驗之後,再看這部書就會很自然地認為,林黛玉也好,薛寶釵也好,都是一種客觀存在,都是因為人的性格與處境不同,而在為人處事上所自然反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表現。曹雪芹刻畫了這些不同的人物,就是還原了生活的本質,讓讀者看到人生的原貌。

喜歡林黛玉沒有什麽不對,但是喜歡薛寶釵的人更沒有什麽過錯。薛寶釵懂事,知書達理,有教養,體恤長輩,不違逆他們的意思,又能夠心胸寬和地善待他人,與人交往,這樣的人有什麽不好呢!林黛玉多愁善感,常使小性子,這跟她的寄人籬下有關,也是性格使然。這樣的人大概也隻有賈寶玉喜歡她,因為她從來不勸賈寶玉好好讀書。你說她這是愛護他,還是害了他呢!

所以薛寶釵就招人喜歡,林黛玉就讓人敬而遠之了。一來二去,林黛玉最後也就孤立了自己。幸好生活中薛寶釵這樣的人是大多數,林黛玉則隻是一個可以遠望,甚至是可以膜拜的極致,而決不會成為尋常百姓人家的媳婦。生活是實際的,幸福不是抽象的。沒有人會喜歡同這樣的人朝夕相處,至於做情侶,或者是娶回家做妻子也就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了。誰都不傻,誰都知道該做什麽樣的選擇。

俄國貴婦安娜·卡列尼娜當然不是林黛玉,可也絕非是薛寶釵。她看上去聰明過人,實際上智商不高,情商又低得可憐。當初麵對著帥哥的猛烈進攻時,她還能守的住自己,一口回絕了那個好色之徒,並且一個勁地宣稱她是有夫之婦,還是一個兒子的母親,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叫他不要有非份之想。

可是,就在那個人對安娜屢攻不下,很有些憤憤然要甩頭離去之時,她卻不知道是哪個筋出了毛病,竟主動跑去找他,投懷送抱地接受他,聽命於他,甘心成為祭物被獻到愛的聖壇上。於是從那以後,她不僅鑄成了大錯,還自貶身價到在他的麵前,完全成為了一個一切以他的意誌為意誌,委屈求全的主兒了。最後被那個男人始亂終棄也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安娜是自釀苦果,自跳陷阱,自毀前程,自斷退路。怨不得別人,那個花花公子固然可恨,但是他畢竟沒有強暴她,也沒有拿槍逼著她跟他走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她願意的,也是主動的。因而,悲慘的結局也是她咎由自取的。她最後以死作為歸宿,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選擇。她怎麽還有勇氣活下去,眼睜睜地看見那個她為之拋夫別子的男人又有了新歡,她還有什麽理由不了斷自己呢!死了,雖然不是最佳選擇,但是對她來說,痛苦最少,而且能夠一了百了,與苦難再無瓜葛。

她雖然不夠聰明,但是她的行動能力卻是超級得強。當時她不顧丈夫的警告,執迷不悟地將婚外情進行到底,就是很果決的。如今她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拖泥帶水,盡管她還是在火車站的長椅上痛苦地掙紮到天黑,但畢竟還是走得很堅決。她以死洗刷了自己的恥辱,也把那個不義的男人釘在了恥辱柱上。那個男人虧欠了她的人生幸福,還有一條命,想必他的餘生都會籠罩在沉重的負罪感之下,如果他還有良心的話。


應該說安娜的丈夫是一個很純正的人。雖然安娜認為他自私和虛偽,可是事實並不是那樣。同安娜比起來,他至少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男人。即使是從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角度來檢視與苛求他,他也是無可指責的。他看重顏麵有什麽不對,說明他是一個自尊自重的人,他的一切行事為人都不會有悖於公認的社會準則。他屢勸不果後,他並沒有限製安娜的人身自由,而隻是任由她一意孤行了。但是他不會同意離婚,也不會同意安娜再接觸兒子。

不同意離婚是源自於宗教信仰的要求,沒有什麽好商量的。至於不同意再接觸兒子,看似有點不近情理,卻也是男方被迫做出的無奈之舉。本來家庭的破碎是由安娜引起的,當她不顧一切地要獲得她想要的愛情時,她已經忘記了她是誰,她的身份是什麽!也就是說在那一刻,她根本就不在意她做母親的職責了。如果她真重視兒子,她也不會做出那種輕率的舉動。明明是她不要了她所擁有的一切,卻還要對她的丈夫求全責備,就相當的不公平了。

如同有人偏袒林黛玉一樣,也有一種貌似的權威解讀,認為安娜·克列尼娜是舊製度的反抗者,是婦女解放的先驅。這真是一個很大的笑話,不知道安娜的締造者,那位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聽到這個匪夷所思的評價後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其實,安娜這個人物如同林黛玉一樣,就是一個生活中的你我她,或者準確地說就是一個經過藝術創作的典型人物。她的出現隻代表了一種存在,一種現象,一種類別。或者也可以說是人生百態中的一種活法。而且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僅此而已,這就夠了,不需要再做什麽牽強附會聯想,也不需要再為他們強加上什麽色彩標簽。

做為任何一個普通的男人或女人,在生活中有人就能夠頂住誘惑,不做越格的事情。具體地說來,結婚了,就全力做好一個盡職的丈夫或是一個妻子。他們也不是沒有遇到過困惑,但是他們的確是擁有一種“且行且珍惜”的心態,輕易不去拆毀這個當初也是因為愛才建立起來的家庭。他們更看重的是責任而不是其它那些花裏胡哨的東東。但是也有人就是不能有效地維係家庭,稍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把責任與義務忘得一幹二淨,就可以頭也不回地戀情別移,另擇良木而棲。

安娜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中規中矩的老公,一個乖巧聽話的兒子,並且吃穿不愁,過著奢華的貴族生活。可是一旦被人窮追不舍,她就亂了方寸,就迷失了自己,就如同腦子進了水,短路了。該珍惜的也不珍惜了,該看重的也不看重了,就可以決絕地放棄這所有的一切,而情願跟著那個人過著東藏西躲的日子。好像很灑脫,實則很悲哀,很愚蠢,很幼稚。幸福像海市蜃樓般的出現,她自己也很惶恐。

實際上她所得到的與她所盼望的相距甚遠。那個男人也沒有想到,跟安娜在一起的二人世界會是那麽得無聊。離開了他的酒友們,離開了紙醉金迷的過去,他被安靜又單調的鄉間生活弄得都快瘋掉了。於是他開始吵架,開始惡語相向,開始摔門而去。過後又後悔,誠道歉,再重歸於好。不過每一次這樣的折騰之後,他們心靈之間所產生的創傷就被撕裂得更大。用不了多久,當這一切都像鬧劇一樣的衝突不再新鮮之後,那個花心男人就理直氣壯地揚長而去了。

他的借口很多,但是歸根結底,是她對他不再有吸引力了,本來就是沒有基礎的愛,一旦激情退去,就什麽都沒有了。他的目光又被另一個女人吸走了,那個皇室的某公主,年輕可人,也很喜歡他,在那個男人母親的慫恿下,正半推半就地向他靠攏。在女色麵前,生性風流的他,難道還有什麽不肯做的事情嗎?而這些,他敢做,卻又沒有膽量向安娜承認,所以當安娜自己撞見那一幕時,安娜就崩潰了。雖然不是他親手殺死了安娜,安娜卻是因為他而死的。所以他才是最虛偽,最自私,最卑鄙,最不可原諒的人。與他形成對照,安娜的丈夫就是一個真正的紳士了,比他高尚太多。

有人會說安娜與丈夫之間已經沒有了愛情,言外之意,安娜出走是情有可原的。此話乍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不過稍加思索便不難發現,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不錯,安娜與丈夫也許一開始就沒有什麽愛情可言,可是安娜卻擁有和平,擁有寧靜而穩定的生活,擁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擁有地位和身份,以及貴族階層的尊貴與榮耀。可是,當安娜選擇了那個她所認為的愛情以後,她便什麽都沒有了,到最後還發現那個愛情竟是假的。所以,即便是沒有愛情的婚姻也不一定就一無是處,更不可能就一定值得去舍棄。

更何況安娜的老公不嗜酒,不賭博,不好色。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有高標準的行為操守。位高權重,又很律己,一心為國家服務。而且又極其愛護妻子,嗬護兒子。這樣的丈夫已經近於完美了。安娜卻不以為幸,反以為這一切都不算什麽,沒有什麽可寶貴的。隻能說明安娜是和自己過不去,放著現成的好日子不過,舍本逐末,最終雞飛蛋打一場空,還賠上了卿卿性命。

由此可見,愛情產生於精神感官層麵,但是得一定落實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層麵。所以當婚姻不再以兩性相愛為主旋律時,隻要沒有人為的因素出現,這個婚姻還是健康穩固的。因為愛情沒了,親情卻建立起來了。更因為父母與兒女的血脈相連,而使一家人變得親密無間,牢不可破了。這種關係的存在也使婚姻變得更加穩定,輕易不會被撼動。因此,婚姻中的人,如果不是因為背叛,而僅僅是因為在感情上被另外一個人吸引了,就像安娜一樣,而要離異的話,都是幼稚的表現,其後果也一定會大失所望。

安娜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釀造出來的,可是最後承擔全部後果的卻是安娜自己,是她一個人買單。說安娜智商不夠,情商又沒有的道理就在這裏,當初他追她的時候,她以為這是愛情。為了他,而離家出走時,她又以為這是為了愛情而做出的英勇之舉。其實,都是她自己對自己的嚴重欺騙。這哪裏是什麽愛情,充其量就是一種性的放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鋌而走險。對於安娜的家庭來說,更是一種道德與責任上的背信棄義。離地三尺有神明,這種男女之情根本就不會被祝福,所以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百多年來,世界上的電影人,根據這部恢宏的小說而改編的電影至少有六部之多,其中最受推崇的還是好萊塢於
1935年所拍攝的這一部影片,也許是跟瑞典巨星葛麗泰嘉寶 (Greta Garbo)有關,她是安娜的扮演者。她的清麗不俗,她的高貴典雅,她的氣質不凡,都讓她飾演的安娜有了更多的藝術含量,而且也讓這個人物更加真實可信,也具有了更多的揮之不去的悲劇色彩。

影片的劇情是緊密地圍繞著安娜的感情戲進行的,小說中關於俄國在19世紀中葉發生的一係列社會衝突,影片中一概都沒有提及。影片從情感的角度,在愛情的環節上做足了文章。除了安娜這個人物最終能夠愛上那個花花公子的情節,有點唐突和語焉不詳之外,其它都還好。劇情簡潔,卻又引人如勝。演員也都演得既有個性,又恰到好處,是藝術電影的範式。而且,經曆了這麽多年,依然還能被人接受,就說明這部影片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佳作了。

不用說影片在視覺畫麵的提供上,是原作小說所比擬不了的。特別是當用鏡頭來展示安娜感情出軌之時,以及後來的離家出走之後,她被上流社會所議論的那些戲份都非常得精彩生動。不過對於當事人來說,也是相當的殘酷無情,難以承受。可以說安娜所獲得的那點所謂的新鮮與幸福感,根本就抵禦不了那些背後的人言可畏。當她知道後,就更是加劇了她的心理失衡,因此而導致她做出了更多的錯判和錯誤的決定,這也越發把她自己送上了眾人的對立麵,使她處於更為難堪的境地之上。

安娜是醜聞的製造者,如果說是安娜自己打敗了自己,也確實有點言過其實,對她不公。那麽這出悲劇的始作俑者,以及後來的興風作浪者,就應該是那些詆毀安娜的風言風語了。不過,這個也確實不能怪別人,一個社會一定會有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你做出了驚世駭俗之事,自然就會被人議論,會成為人們飯後茶餘的談資,甚至是被人鄙視的。安娜也逃不出這個鐵律。由於她又恰好貌美驚人,人們對她多議論一些,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安娜是被眾人的唾沫淹死的。開弓沒有回頭箭,安娜走錯了一步,便回身乏術,再也沒有改正的機會了。這能怨誰呢?隻能說安娜生不逢時。要是在今天,隻要安娜願意,即便是她重蹈覆轍數次,肯定也用不著以生命去抗爭。顯然,安娜是太冤了,不過安娜也是死得其所了,因為她用她的不幸也點撥了我們,感情很重要,但是理性更重要。做為一個成熟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放縱感情的恣意妄為,而讓理性失去了應有的權威。如果聽從理性,你就會知道,不被祝福的愛不能要。

因為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成為了聞名於世的女子。又因為格麗泰·嘉寶,安娜·卡列尼娜從銀幕上走了下來。那麽隨著這位扮演者的作古,也可以這麽期冀,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從此就成為絕響,不會重演,也不可複製。


影片鏈接:http://video.sina.com.cn/m/annakalienina_61127981.html?opsubject_id=ent-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