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說到哪

石庫門 (2012-02-17 10:48:32) 評論 (20)



前幾天晚上睡不著,躺在床上,閉著眼,大腦開始天馬行空。不知怎的,就想到了以前的布店,由布店又想到了布料。


我們小的時候成衣店不多,除了中百公司,西施公司,永安公司,婦女用品商店等幾家大型商店有成衣賣,其他獨立的服裝商店不多。印象中,好像南京路上有一家叫紅裝的服裝店,專賣女式服裝,我媽和姨媽在那兒各自買過一件藏青色和銀灰色的長大衣,在當時,算是比較高檔的了,就記住了。鴻翔是專賣和定做男式西裝的服裝店。淮海路上好像還有幾家,忘了名字了。那時服裝店不像現在遍地開花,但是布店卻到處都是,大的有協大祥,寶大祥,金龍等。小的,出弄堂口就有。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去布店剪了料子定做的。至今還記得怎麽算料。長褲要套裁,9尺做2條,如果1條就得買6尺,不劃算,不過一定得2.7尺的門麵,窄門麵就不能套裁了。做襯衫剪4.5尺,兩用衫5尺。


去裁縫店定做衣服,裁縫師傅會給你看服裝冊,所謂的服裝冊就是極簡單的十來頁手繪的衣樣。沒什麽可以挑選的,也就是在領子和口袋上翻翻花樣。什麽尖角領,小方領,銅盆領;貼袋,插袋,嵌線袋。


不過那時候布料的花樣卻很多。毛料有軋憋丁,凡立丁,派立斯,畢幾,薄花呢等等;呢絨有法蘭絨,海富絨,鋼花呢,人字呢,海軍呢,開司米等;綢緞有雙縐,羽紗,小方,軟緞,喬其紗,塔富綢,富春紡,香雲紗等等,棉布有富綢,橫貢緞,泡泡紗,朝陽格,線呢,龍頭細布等等。那時特別講究料子的材料,呢絨毛料要全毛的,綢緞要真絲的,棉布要全棉的。不過那時也沒化學纖維,什麽的確涼啊,富纖啊,粘縞啊都是後來的事了。現在這些料子的老名字也沒有了,不知是改名了,還是幹脆沒有了這類料子了。


那時去布店剪料子也是件開心的事,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布料,做新衣。布店的店員耳朵上都夾一支筆,方便隨時開發票。料子剪好了,店員放下剪刀,拿起算盤,劈劈啪啪就把錢算好了,取下耳朵上的筆,刷刷地就把發票開好了。把發票和錢一起夾在頭上的鋼絲上,嗖,滑向屋角的帳台。店角緊挨著天花板的閣樓上,就是布店的核心機要部門---帳台,會計可以居高臨下,審視店堂裏的各道風景。


。。。。。。


想完了布店和布料,還是睡不著。開始追溯怎麽會想到布店和布料的。是了,這幾天在看【雙城生活】。之前,幾個朋友對我說,看到裏麵的清咖婆婆就想到了我,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就也拿來看看。清咖婆婆是典型的上海人,講究品位,講究身份,不管何時,都不忘了自己是個女人,當然也有點小作。看完自忖,不覺暗暗好笑。朋友會聯想到我,大概因為我也是上海人吧,有時也會窮講究吧,但是絕對沒有清咖嘎節棍。像清咖這樣的上海女人,上輩中比較多,我們這輩應該不會這麽拿腔拿調了。戲中有個細節,清咖帶媳婦去旗袍店定做旗袍,她對媳婦說,最有檔次的就是定做(大意)。是啊,現在不是說到為你“量身定做”就是最高級別,最高待遇了嗎?孰不知,幾十年前,我們都享受著“量身定做”最高待遇的。




好了,廢話少說,上幾張片片吧。都是春節期間的吃,吃,吃~~


1. 避風塘的點心,油炸的,很香。偶爾吃吃。



2. 澳門豆撈。在延安中路近陝西路上的澳門豆撈值得一去。一人一鍋,衛生,方便。湯料很鮮,他們的“雙滑”是一絕,豆豉牡蠣美味鮮嫩,建議去上海的朋友去試試。



3.



4.家宴。年夜飯。



5. 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