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藝術

林貝卡 (2011-01-08 08:54:53) 評論 (5)

讀書的藝術(節選)
作者:林語堂

  世間沒有什麽一個人必讀之書,因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或象河水那樣地流著。隻要有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隻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湧出來,水便會流著。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岩石時,它便由岩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湧到一片低窪的溪穀時,它便在那邊曲曲折折地流著一會兒;當水流湧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然停駐在那邊;當水流衝下急流時,它便趕快向前湧去。這麽一來,雖則它沒有費什麽氣力,也沒有一定的目標,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

  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隻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 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由是可知讀書有二方麵,一是作者,一是讀者。對於所得的實益,讀者由他自己的見識和經驗所貢獻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樣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談到孔子的《論語》時說: “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於不同的時代裏,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麽相似,使人在一本書裏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例如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蘇東坡說,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觀念。伊裏奧特(George Eliot)說她第一次讀到盧梭的作品時,好象受了電流的震擊一樣。尼采(Nietzsche)對於叔本華(Schopenhauer)也有同樣的感覺。

  那麽,什麽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他可以拿一本《離騷》或奧瑪開儼(Omar Khayyam,波斯詩人)的作品,牽著他的愛人的手到河邊去讀。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麽,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在休憩的時候,吸一筒煙或喝一杯好茶則更妙不過。或許在一個雪夜,坐在爐前,爐上的水壺鏗鏗作響,身邊放一盒淡巴菰,一個人拿了十數本哲學,經濟學,詩歌,傳記的書,堆在長椅上,然後閑逸地拿起幾本來翻一翻,找到一本愛讀的書時,便輕輕點起煙來吸著。陳繼儒(眉公)描寫讀書的情調,最為美妙:“古人稱書畫為叢箋軟卷,故讀書開卷以閑適為尚。”

/>

林貝卡 2011年 冬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