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蝸居》-從女孩富養男孩賤養講起

木愉 (2010-01-16 21:11:34) 評論 (17)

從女孩富養男孩賤養講起
    
    木愉
    
    
    最近各處都在熱談《蝸居》,我也不妨流俗跟著再談幾句《蝸居》。尾聲的時候,海藻的母親突然大悟,她老人家的小女兒海藻之所以有後來的悲劇,是因為她當初沒有富養海藻。這當然不僅僅是海藻母親的獨特發現,而是一個流傳久遠的經驗總結。作家六六不過是通過海藻母親的嘴,重述一個市民百姓交口傳誦的箴言而已。
    
    都說女孩要富養,男孩要賤養。其中的理由是這樣的。女孩富養了,以後才不會為了一點小便宜就心迷意亂,葬送自己。男孩賤養了,以後就能吃苦,從而出息。這之中的邏輯似乎鐵定一樣,不能推翻。
    
    其實不然,很多約定俗成的道理如此不容置疑,是因為我們根本不去置疑。如果真去置疑了,就會發現生活中會有許多跟這些道理相悖的反例。比如上麵這個男孩賤養女孩富養的道理,就跟很多實例背道而馳。很多勤儉持家、冰雪聰慧的主婦就不是富養的結果。很多偷雞摸狗,搶劫殺人的罪犯是當初賤養的男孩子。很多高官或者巨賈,雖然飛黃騰達於一時,卻因貪婪無度,最終葬送了自己和家庭。這些人中很多也是經過賤養造就的男孩。
    
    不是說女孩富養男孩賤養就沒有一點道理。不錯,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很多跟這個說法相反的例子,但這樣說的時候,也意味著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切合這個說法的例子。我要說的隻是這個說法不具有普適性,不是一個可以經得起推敲的全稱判斷。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是通過歸納推理,從無數個案中推出的結論,然後這個結論就成了演繹推理的前提,成為判斷的標準。迷誤就是在歸納推理的結論變成演繹推理的前提這個過程中形成的。
    
    人生不是個線性過程,某種人生經驗會在張三的身上導致這樣的結果,卻可能會在李四的身上導致那樣的結果。人生真是個最不可預測的過程。有的人成了罪犯,有的人成了英雄,跟他們的童年經曆並無直接關聯。如果有關聯,那都是傳記作家編出來的。
    
    回到《蝸居》上來,海藻的淪落既有社會價值倫理係統變遷的原因,也有她自己偶然的人生際遇的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概括為窮養的結果。女兒要富養男孩要賤養其實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