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去山西平遙, 在一家飯館裏看到菜單上有 “蓧麵栲栳栳”,不知道是什麽東西, 就要了一份嚐嚐。 上來一屜麵卷,就和照片裏的一樣。 隻是顏色更黑一些,發棕色。 蘸著醬油,蔥,蒜,辣椒調料, 很筋道,好吃。 也有管它叫蓧麥窩窩, 蓧麵卷,蓧麵窩窩的。
從網上搬來介紹如下:
蓧麵栲栳栳
“蓧麵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民間的主要家常麵食。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裏,沒有那好菜飯,隻有蓧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生動地描述出山區人民的食俗風情。“蓧麵栲栳栳”這種山區普通的雜糧便飯,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曆史。
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並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隻好借宿靈空山古刹聖壽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蓧麵“蜂窩 ”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後, 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麽飯。老方丈說是用蓧麥麵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蓧麵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蓧麥,便把製作“蓧麵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蓧麵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日久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內蒙、河北、山東等地 ,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蓧麵的原糧叫“蓧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曆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它不僅有耐饑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蓧麥脫殼碾粉即叫“蓧麵”。
“蓧麵”可製作的花色品種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該製法關鍵有三:一和麵,二搭卷,三火候。和麵必須沸滾開水,稍晾揉成光滑麵團;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淨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勻的長片兒,接著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圓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象蜂窩一樣,蒸10分鍾即熟。蒸時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窩窩”不熟,過火“栳栳”軟攤,食之無筋,味欠色減。
*****************
第20樓 2009-10-06 20:46:43 |
|
[返回頂部] | |||||||
第9樓 2009-10-06 16:53: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