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無名

網上無名 名博

城市,農村,小孩

網上無名 (2008-06-06 11:18:26) 評論 (24)


為了自己是個城裏孩子,一直覺得有點兒可惜。

雖然小時候也住過農村,但是父母屬於支邊的大學生,有自己植根於城市的生活習慣和朋友圈子。因此上,我們小孩也就隨著他們,有了習慣,有了圈子。

每次跟父母省親,親朋好友少不了同情我們,覺得我們不能在北京享福,就等於是吃了苦。仿佛北京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而我們在村裏生活,一定是吃糠咽菜,風吹雨淋。其實在小孩的眼裏,北京不見得就好,鄉村不見得就糟。

不過老人家說得多了,逐漸地,或多或少認可了這一類的看法。

作為孩子真正的遺憾,或者說是在成人眼中的幸運吧,就是除了上學,難得有機會同當地的孩子共處,在田野裏瘋跑到天黑,幫助大人下地幹活,住在家畜滿院的土坯農舍。常走的路上,當然也能看到村頭田間的景象,嫋嫋的炊煙從一派荒涼當中的某簇村屋中升起,跟城裏喧鬧的油煙大不相同。我跟姐姐手拉著手,小心翼翼地走著,遠遠地望著,像是在看一片海市蜃樓。

那就好比遊客的日子,雖然沒有那麽多深入生活的愁苦,但也少了安家於村野的樂趣。當然了,爸爸媽媽一定不會這麽認為,因為他們已經到了知曉愁苦、必需擔當的年紀。

我的不倫不類的農村生活,讓我到了現在,對於動物植物,還是相當地陌生,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感情。回憶起自己的成長,幾乎都是在高樓與高樓的夾縫中走動,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偶爾到郊外小住,聽到蛙聲或者蟬鳴,若是剛好有著閑情逸致,也會矯情地追憶一番童年窗外的細河巨柳,那望不到邊的蘆葦叢。不過大多數的時候,我隻盼望那些動物早早收聲,不要再來攪擾我的清夢。

不知不覺間,我的孩子也按照我的模式長了起來。他們每日的生活內容,不外乎電腦、電視、課堂、玩具。有時幸運,被老師或家長帶著,去城市中央某個公園裏麵專供參觀的小農場上去,認識一下跟農村裏的同類生活習性截然不同的豬們、雞們、鴨們、羊們。對他們來說,最精彩不過的,就是還可以去摸這些動物呢!隻是摸完之後,一定有人催促他們,立刻將小手手洗幹淨,不然就會生病。他們與鄉村的所謂近距離接觸,是透著城市的矜持的。

這不是孩子的本性。

他們可以在院子裏玩兒上一個下午,卻什麽玩具都不用。單單對著一株新開的小花,一對小鳥,一隻鬆鼠,甚至一群螞蟻,他們就能看上一個鍾頭,邊看,邊對它們說話;他們也能自己動手,用朽爛的木板,搭一座小房子,給他們心愛的枯枝敗葉居住;他們喜歡水,用揀來的瓶瓶罐罐接了雨水澆地,更要趁我不注意,偷偷打開澆樹的水喉,把整個院子淋到透濕。

當我看到滿身泥濘的孩子,總會立刻抓他們回來清洗,怕他們著涼,怕他們醃臢,怕他們把屋外的髒東西帶回房裏。

看看,我嘴上說著熱愛農村生活,但實在已經失掉了真心熱愛它的那一部分天性。

孩子的老師是在這一帶長大的。有次跟她聊天,她說,四十多年前,她讀小學的時候,我們家所住的地方,還是一座樹木繁茂的小山崗。孩子上學放學,都不用大人接送。於是他們下課以後,常常約著要好的朋友一起,爬上山坡去捉蟲子,采野花。“現在的孩子太可憐了!”——她說這話的時候,我對我的孩子生出滿心的愧疚。

我曾經以為,我所沒有得到的山野之趣,是由環境決定給或者不給的。但是當我越多地體會,越發現那其實並不單隻取決於環境,更取決於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孩子本是生來熱愛自然的,與生俱來地與泥土相親相近。你看不論是什麽背景的小小孩,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愛沙子、石頭、樹枝、昆蟲、動物、甚至雨水。隻是他們看樣學樣。假如他們在周圍看不到發自內心對於自然的熱愛,就會逐漸被授以所謂整潔高尚的觀念,長成父母和社會所規定的樣子,長成不折不扣的都市人。

所以說,我們作為父母,不僅要經常省察自己對孩子的愛,更要跳出慣有的生活場景,看看自己的日常所為,對於自己的孩子,正在產生著什麽樣的影響;而這些影響,與我們以為我們的喜好,又是否相同。

也希望如此的不斷省察和幡然醒悟,都還不算太晚。孩子的童年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眨眼之間,他們就已經帶著來自於我們的各種習慣,離開我們,去親自丈量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