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北美佛音開張之即.

pengcuo (2004-11-23 13:59:34) 評論 (10)

??突然生起一個衝動,在文學城上建立自己的空間.我是不擅長其他不感興趣的話題的,偶爾一些相對有興趣的話題,也已經被傾心於此的前人發揮得淋漓盡致,或是那些精蘊此道的專業人仁,將其檔次與品味無限的升華,根本無需我去添其足角.而我,唯對佛法一直情有獨衷,所以北美佛音就是如此開端吧.??信佛的人一般都會用"緣份"來形容這種類似的衝動,或是莫名的執著,我也時常這樣以為.如果暫時不用佛法的理念考量的話,我一時還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釋.故而權用感觀上所謂的"衝動"取代了內在裏或許可以解釋得通的"緣份".雖然在我看來這顯得模糊,但如果可以給將要結識的人們,留下一絲距離產發美感的印象.而這個著望又真的可以實現的話,那對於雙方,都算是額外的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現今,你仍然把信佛人的概念和鄉村愚婦拜神等二者,近似地等同起來,而你又承認自己已經處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類思惟能力如同暗夜繁星光芒四射的現代時空觀念下的話,我有一些把握說這樣的把二者等同的觀念,早已經在它原有的基礎上更加落後了.雖然它從開始就有主觀隨受客觀影響的先天不足,又可能存在人雲亦雲未探其實的後天匱乏,但畢竟很長時間以來,仍然是大多數聽說過有佛法這個事物,有信佛人這個群體,但沒有親身檢驗之人,心裏繼續默許的盲區.雖然人類在快速地進步,但這個對佛教素來的的認識,卻在很多人心裏,並沒有因為時代發展而得到可以令人欣慰的改觀.為此,很多有佛教信仰的人們,正在為之做出眾多貢獻,甚至僅以友好共處和平發展的視角麵對佛教乃至佛教人群的那些人士,也為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與佛教人群,也盡以了積極的努力.但若是獲得更多人能夠清楚意識到什麽是佛法,什麽是信佛人的效果,還是需要有再多的人,花再多的時間和甚至是付出難以預測的的代價,加以實現. ??同樣在這個領域內,前人與今人層出不窮,後來者永遠推動著變革的高潮.網絡這個早已融入人人生命的虛幻世界,做為傳播平台和交流媒體,同樣顯示出了驚人的魅力和無法限量的前景.雖然任何一種事物,隻要能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就有可能獲得長足發展,以至使人對其倍感信心.但與此同時,相對意義上的假冒偽劣的逆向侵襲,也如潮洶湧,排山而至.如果把它當成為消極因素和無奈去麵對的話,恐怕又與另一種美失之交臂.如同正反二者一樣,暫時對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針鋒相對,但是由距離而產生的美,和因此再次造就的無限飛躍,都無疑使我們感到這種相對之勢不但沒有必要取消,反而如能在一種動態的平衡下此起彼伏的話,更能獲得驚人的豐厚回報.佛法與信佛人的領域同樣如此,恐怕從世間有佛法以來,就沒有停息過正反雙方的對立,但回顧曆史教界中舉世矚目的人仁誌士不斷湧現,無論是默默無聞後的功成名就,還是始終處在前呼後擁之中,他們對佛教教義的多方位詮釋,以及對信教群體質量的全麵提高,起到的積極作用,都達到了無法用量值來估計的程度.而與其同行者,正是那些所謂的反方對立麵.在後人的記載中或許不會對此類人等加以濃墨梳理,但是沒有他們的存在,佛教教義在信教群體中的堅固不壞,以及信教群體自身的強大免疫力,也難以預料到能提高到如今的程度.??其實,佛法理念也具有不同的層次,而從能夠相對徹底地看待問題的層次上說,無論正反雙方,都是一體,如同手背手心.如果沒有反方與逆境,佛教的發展和信教群體的成長,如同溫室中的名花貴草從沒有得到過暴風驟雨的檢驗一樣,隻能華堂受讚,卻難以相伴貧家.這樣的物件有其不長百姓半分喜悅,無他不奪生活一層損減,雖可奉為嬌客,但非嚴寒之火.而佛法,則遠離無意,正住有德,不爭錦上添花,願為雪中送炭.而其又最為尊貴,凡有物皆不能及.常人向來以為凡尊貴者,都需千呼萬喚使出來,其實不免打磨炒作之功.佛法之尊,以平等而顯.其中無貴賤,無親疏,若即若離;無恩冤,無得失,求者受之.不知其有時,亦不離左右,知其有時,也不故意攀扯.識其之人,如入寶山,與其錯過者,靜待後緣.你若知有一,他即說實為二,你若以為一中更有二分,他即開示二分之中還有分法.說宏,今人已知天外有天,佛法卻說畢竟不出法界;論渺,世說測不準,佛法已知一毫端現大千世界. ??如空花,如水月,見苦樂,見悲欣,說佛法虛無,說佛法世故,後人或以偏左偏右,乎上乎下,喜前怨後,而說佛法應該如是,但佛法卻恰恰如糖似蜜,中邊皆甜.??一個盛滿水的杯子,再注入新水,必然外溢,而善於取舍之道的智者,在麵對新知之前,先把自己原本被固有東西占?的空間騰空,以接納新知,否則滿瓶傾泄,注入多少流出多少.真正的學佛人應該是善於這樣的取舍之道的,同時也向來不做"飲大河水,以飽為足"者,更不做執虛空為真實之人. ??於起落中顯示生滅,在虛幻裏取證真實,寧做苦樂人的朋友,不當文武雜家,北美佛音,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