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我是遊泳菜鳥,所以絕對稱不上經驗,就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平時看的一些數據。
首先,訓練時候唯一不看的數據就是卡路裏。
第二,遊泳時候最硬的數據,當然是pace,一般是每100米的時間。但是訓練時候有不同的drill,比如all out 25x20,或者tempo100x10, 或者500x3 descent,這些都要求不同的速度來完成。最重要的是知道每個drill的目的和意義,在all out時候能夠deliver強度,在tempo或者long lap時候能夠保持穩定的pace。所有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比賽那天的pace最快,但是如何達到那個目標,就要靠不同的tool來實現,不能每次一下去就是一個速度,那樣不會有提高。
第三,另外一個數據叫做 stroke per length,就是一個lap你需要多少stroke。stroke越少,說明你的技術越好,因為你的動作非常efficient,在25yard的遊泳池裏,好的運動員隻需要12, 我要16-18。那天遊的form怎樣,我的教練隻要看這一個數據就清楚了。人在疲勞的時候,form會下降,stroke per length 就會升高。
第四,stroke rate,就是每分鍾揮臂單側臂的次數。這個一般都要求保持在30左右或者更高。這個和stroke per length之間要保持一個共量的關係,就是既要保持stroke rate高,又不能犧牲form導致stroke per length 降低,這樣總體pace才會高。有一個遊泳流派叫做total immersion,就是強調每個stroke都拉得很長,但是頻率很低,這樣在遊泳池裏看起來很graceful,但是對三項運動要去開水裏,是無法apply的,因為人在開水裏會不由自主升高stroke rate,和水浪作鬥爭。所以平時要經常注意自己的stroke rate,stroke rate高也會引起心律增高,對體力有要求。
第四個數據是心率,這個需要根據自己的不同zone,參考關於跑步的zone,道理是一樣的。
2019年騎環tahoe騎行的起點,碰到原先的遊泳教練。 他是我們這裏挺有名的一個三項運動員,我在別人推薦下慕名去找了他。知道我完全不會遊泳,還報名了arizona大鐵,說我野心很大。那時候我沒有意識到他的言下之意。我心裏總覺得,隻要付出努力就會實現目標。兩個月後他突然text我說,不再擔任我的教練,讓我措手不及。後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的閨蜜臨危上陣,做了我的教練。
騎完100英裏以後我坐下來吃東西,忽然背後有人拍了我一下,是遊泳教練,他也剛騎完,我們聊了幾句,然後他說,你騎的是70英裏路線?我說,我騎的是100英裏。 他愣了一下說,那你速度很快啊。 那一刻,我終於意識到,在他眼裏,我不可能和他同一個速度騎完tahoe cenutry,就像我不可能從完全不會遊泳到完成大鐵。
而相比之下,我的閨蜜,卻有那種智慧和眼光,捕捉到看到一個四十歲大媽的決心和潛能。 我們之間最多的對話是: 我:啊,這不太可能吧 她: 你信我,你可以的! 在她眼裏,even sky is not the limit, only mself,她給我的目標不是雞血,是她認真研究我每一次訓練以後反複計算得出來的。
科學的計劃,勤奮的毅力,兩者結合,就可以產生無與倫比的結果。 那個遊泳教練drop我,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否則我現在可能還相信自己完成不了大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