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西部一百,中國精英選手陳霖因為水泡而遺憾棄賽,讓大家對越野的水泡有了直觀的認識。水泡聽上去不是大問題,但實際上堪稱讓越野跑者聞之變色。
水泡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腳和襪子,襪子和鞋底之間的摩擦。除了訓練不夠,鞋子不合適,跑姿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因素會引起水泡的形成。比如鞋,襪子濕了,鞋裏進小石子或泥沙等等。這次西部一百奪冠的Jim Walmsley在補給站換了三次鞋,就是因為他感覺到腳上有起水泡的危險。他不惜花時間換鞋,看著他的對手先他出站。因為他明白,如果出了水泡,那就不是耽誤一點點時間的問題,可能會不得不退賽。
我跑越野也出過幾次水泡。其中有兩次是比較嚴重的。這兩次之所以嚴重,是因為水泡出在負重的腳跟。一次是在大峽穀R5時。當時我感覺鞋裏進了一塊小石子。我跑步途中各種操作也沒能把它弄到不礙事的地方,直到我因為腸胃問題放棄,脫了鞋才發現我以為的小石子實際上是個水泡。也許它一開始的形成是因為小石子。但後來恐怕石子已經移開了,但是水泡還在,讓我誤以為是石子一直在。那次我即使沒因為腸胃問題放棄,後來也很有可能因為這個水泡放棄。
另一次是在墨西哥的百英裏。我的賽記裏說到有一段穿了無數次的小溪。鞋濕了不用說,鞋裏還進了沙子。後來出了水泡。好在離終點已經不很遠了,還是能在水泡擴大到不能忍受之前完賽了。
因為這兩次水泡的經曆,我之後跑越野很小心。在今年峽穀耐力賽時我中間一度停下來脫鞋倒沙石。
水泡的危險就在於一旦形成,如果不處理,它就會不斷擴大,直到無法繼續比賽。
水泡的處理,一般是把它戳破,放水,然後用膠帶纏緊。這些隻是聽說,我自己從來沒處理過。
還有幾次水泡出在非負重的地方,比如腳趾。這種危險小一些,隻是比較礙事,不會退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