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故故冠、穿交領織金錦袍的皇後 (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後像》) 流浪的蒙古後妃 一.題解 “紅粉哭隨回鶻馬, 為誰一步一回頭。” 這是金末詩人元好問寫的一句詩。[1]元好問在金國滅亡時,親眼目睹了占領金國首都汴京的蒙古大軍,擄掠婦女的情形,故感慨萬千,賦下了這首詩。詩中的“紅粉”指的是金國婦女,而“回鶻”是古代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這裏比喻蒙古軍隊。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女性在戰爭中所麵對的暴行及汙辱。當時在汴京的蒙古大軍,將金國太後、中宮、妃嬪等後宮、佳麗、達官貴人家室及普通婦女押送向北,[2]其中金章宗的兩個妃子,一個叫徒單氏,一個叫夾穀氏,竟被蒙古人從繁花似錦的中原遷徒到了沙塵蔽麵的漠北阿不罕山的“鎮海八剌喝孫”一帶。[3] 曾經統一蒙古的成吉思汗說過一句響鐺鐺的硬話:“鎮壓叛亂者、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鏟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使他們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騎乘他們的後背平滑的駿馬;將他們的美貌的後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的玫瑰色的麵頰並親吻著,吮她們的乳頭色的甜蜜的嘴唇,這才是男子漢最大的樂趣。”[4]他曾經在戰爭中向金與西夏等戰敗國強行索取公主來發泄,以此來踐踏敵國的尊嚴。十七世紀的一些蒙文史籍甚至記載了一個傳說——成吉思汗在強行寵幸俘獲的西夏王妃時,被女方蓄意用鉗子弄傷身體的“隱秘處”而死。[5]這反映佛教傳入蒙古草原之後,人們產生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人在戰爭中成了搶掠的對象,而搶掠則是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之一。曆史上,向老百姓施暴的不僅僅隻有北方的遊牧民族,東北的漁獵民族及中原的農耕民族所組成的軍隊也一樣有這樣的頃向。例如當初東北的漁獵民族女真所建立的金國,在滅掉北宋時,也是將宋帝的後宮佳麗作為戰利品任意分配的。曆史總是不斷地在重複著一幕又一幕的悲劇,當新興的金國將士在踐踏宋人的尊嚴之時,恐怕也不會料到他們的後代會被北方崛起的蒙古人所蹂躪。 蒙古滅掉金朝,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偷安於南方的南宋小朝廷了,南宋抵抗了六十多年,終於滅亡。公元1276年,蒙古大軍在進入南宋的首都臨安時,索取宮女、內侍及諸樂宮等人,其中有百餘名宮女不甘受辱,投水自盡。 南宋全太後及宮嬪在元軍的監護下前往元朝首都大都朝覲,而太皇太後謝氏有疾,病愈之後才啟程北行。到了大都之後,宮人安定夫人陳氏,安康夫人朱氏,與兩位小姬一起自縊,以死明誌,元帝忽必烈下命斬下屍體的腦袋,並將其懸掛在全太後的寓所,以示警戒之意。[6] 不過,當時的忽必烈對待在大都的南宋太皇太後謝氏、全太後及宮嬪等還是比較寬厚的,甚至充許她們有自己的貨產等等。[7] 就這樣,公元十三世紀的蒙古人,南下中原,經過南征北戰,先後滅掉了包括金國及南宋在內的一係列政權,建立了元朝、統一了天下。然而盛極必衰,當元朝在公元十四世紀滅亡時,元帝的後妃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這個答案不難猜到,就是一些後妃落入了敵人的手裏;而另一些後妃逃離中原之後,重新倒退回遊牧狀態,在無休止的動亂中顛沛流離。本文企圖通過從元順帝到林丹汗的二百多年時間裏,多位蒙古大汗後妃的命運,來反映出那個黑暗時代的一個側麵。這些女性處於那個時代,她們有的隨波逐流、身不由己;有的卻奮勇抗爭、力爭上遊。所有這些女性的“流浪”生涯,難道不足以令人感歎當今田園牧歌的和平日子得來不易,應該倍加珍惜嗎? 二.聲色犬馬的元順帝時代 元朝統一天下之後,上層統治階級長期動亂頻繁、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再加上連年大災及瘟疫,各種矛盾迅速積累,最終迸發,形成了全國各地起義軍蓬勃發展之勢,加劇了元朝的滅亡。從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統治維持了九十多年。 元順帝在位時玩物喪誌,曾自製龍船和宮漏,據說他相貌“清臒”,與身材魁偉的列祖列宗不同,這極可能是縱欲過度的結果[8]。史載其“怠於政事,荒於遊宴”,[9]尤其喜歡讓十六宮女戴上象牙佛冠、全身披上纓絡、穿著大紅銷金長短裙等衣飾,打扮成“佛菩薩相”[10]隨著奏樂跳起“十六天魔舞”(舞蹈的內容大致是“天魔”企圖以色相引誘“菩薩”)。這種舞蹈隻有內宮及臣屬之中受“秘密戒者”才能參預觀賞[11](“秘密戒者”,顧名思義是秘密受戒的人,[12],關於這方麵的內容,下文還要提到)。上行下效,“十六天魔舞”開始流行於民間,例如在“浙西”、“浙東”地區亦可看到,甚至傳及西北的邊陲。[13] “十六天魔舞”的文化淵源與佛教傳說有關,可見元順帝對佛教的喜好。當時,藏傳佛教在元朝上層統治階級非常流行,而藏傳佛教“密宗”則以性欲為修道之法。例如藏傳佛教中寧瑪派甚至認為“修法的最後階段要通過男女的淫欲行為才能成佛。”[14]元順帝信奉藏傳佛教,利用女性為修法伴侶。他經常修練一位西天僧傳授的“運氣術”,這種運氣術又叫“演揲兒法”(在藏傳佛教中屬於噶瑪噶舉派)。“演揲兒,華言‘大喜樂’也”,[15]據說練了此法之後,“人身之氣或消或漲,或伸或縮”。[16]另外,元順帝還尊另一位西番僧為國師,並修習他傳授的“秘密大喜樂禪定”。總而言之,這些宗教儀式是要借肋男女“雙修法”、[17]男女“多修法”[18]等秘密的性欲行為來達到修法的目的,相當於漢人的“房中術”。[19]元順帝認為這些秘密佛法可以“益壽”,還專門讓皇太子修練。[20]那位西番僧可能是西藏曆史上噶瑪噶舉派著名的黑帽係第四世活佛噶瑪巴,[21]元順帝賜與他“持律興教大元國師之水晶印”,藏文史籍說他“住在皇帝的後宮中,為皇帝父子二人傳授教法。”[22] 獨樂不如與眾人同樂。元順帝時常與母舅老的沙及兄弟巴郎太子等十人男女裸居一室,君臣共蓋一被。[23],為此而“廣取女婦,唯淫樂是戲。”[24]當元順帝與眾人“行大喜樂”的時候,頭戴上嵌有金佛字的帽、手持念珠,同時有上百名穿上纓絡等“菩薩裝”的美女吹奏著樂器、唱著金字經、跳著雁兒舞及十六天魔舞,何等逍遙。[25]元順帝還“令諸嬪妃百餘人,皆受大喜樂佛戒”,使王室成為名符其實的“春宮”。[26] “大喜樂佛戒”又從王室漫延至大臣家中,一些大臣的妻室經常延引有“帝師”稱號的番僧於房中誦念咒語及作法,這種與性欲有關的受戒方式叫做“以身布施”,當時的上流社會對這種受戒方式是充分理解和包容的,據說丈夫從外麵回來的時候,“聞娘子受戒,至房則不入。”[27] 漢族的傳統文化代表是儒家,其倫理觀念認為利用女性修法是傷風敗俗的行為,因此很多士大夫認為流行於蒙元上流社會的密宗男女修道之法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不足為訓。可是,元朝的綱常禮法僅僅隻是用來約束漢人、南人而已,而蒙古統治者則始終沒有儒化,他們更向往的是藏傳佛教。例如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曾說:“讀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意,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28] 享樂的時日總是過得特別快。公元1368年,起義軍朱元璋羽翼漸豐,在應天(今南京)成立明朝,史稱“明太祖”,當他派遣的北伐軍以破竹之勢逼近大都之時,元順帝不得不“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及大批官宦部屬永遠離開了這個日後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29]然而,元順帝匆忙撤離時,雖然將後宮佳麗帶走了十分之八、九,但還是遺留下五百餘人,而且全部落入明軍之手。[30]由此可以判斷元宮後宮佳麗人數在五千左右。元順帝離開大都時,連太廟神主都忘了帶走,[31]卻仍然沒有忘記帶走四千多後宮佳麗,正是:不愛江山愛美人。 被明軍擄獲五百餘宮女全都成了“怨女”,“朝望禦榻而悲,暮倚寢床而泣。”[32]漢族的傳統文化的道德觀接納不了藏傳佛教密宗的男女修道之法,明太祖肯定對元順帝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33]因此他下令將這些宮女放出宮給予配偶,其中一個高麗女子還被遣送回國。[34] 元宮中為什麽會有高麗女子呢?那是因為在元代,王室與高麗聯姻成了一種風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據說在元末,“京師達官貴人,必得高麗女,然後為名家。高麗婉媚,善視人,至則多奪寵。”[35]元順帝也立一位叫“奇氏”的高麗女子為皇後,並立她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奇皇後恃寵生驕,與宦官相勾結,禍亂朝政,後來跟隨元順帝撤離大都之後,下落不明。奇皇後也並非一無是處,她曾經挽著元順帝的衣服勸說其不要沉緬於天魔舞,宜“自愛惜聖躬”,結果順帝動怒,因此兩月不到後宮。[36] 元朝蓄養高麗女子的風氣潛移默化地流傳到了明朝,傳說明朝後宮也有高麗女子,例如明太祖曾經封一名俘獲的高麗女子為“碩妃”。[37]而元朝盛行的藏傳佛教,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明朝。據說嘉靖年間明廷曾經企圖除去宮中佛堂大喜殿裏的歡喜佛,而歡喜佛是由金銀鑄成男女淫褻形狀,主要起性教育的作用——“傳聞,欲以教太子,慮其長於深宮,不知人事也。”[38]而萬曆年間明臣沈德符還在內庭親眼目睹可能是故元遺留下來的歡喜佛春宮畫,他在《萬曆野獲編》中描述:“兩佛各瓔珞嚴妝,互相抱持,兩根湊合,有機可動,凡見數處。大璫雲:每帝王大婚時,必先導入此殿,禮拜畢,令撫揣隱處,默會交接之法,然後行合巹。”[39] (未完待續) [1]元好問《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之一)》:“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2]《金史.崔立傳》 [3]李誌常《長春真人西遊記》 [4]拉施特《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二分冊第362頁 [5]《蒙古黃史》第二章之《成吉思汗之生平》;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26頁 [6]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 [7]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 .元史》 [8]袁忠徹《符台外集》卷下,《紀瀛國公事實》 [9][11]《元史.順帝本紀六》 [10]葉子奇《草木子》卷三《雜製篇》 [12][16][18][23]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70頁 [13]王順《“天魔”舞的傳播及淵源》,《蒙古史研究》第8輯 [14]彭全英主編《西藏宗教概說》第35頁 [15][17][19][24]《元史.哈麻傳》 [20]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96頁 [21]王輔仁,陳慶英著的《蒙藏民族關係史略》73頁 [22]蔡巴.貢噶多吉《紅史》97至98頁 [25]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89頁 [26]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104頁 [27]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之《雜俎篇》 [28]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115頁 [29]劉佶《北巡私記》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條 [30][32][34]《明太祖文集》卷十六 [31]《元史.陳祖仁傳》 [33]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之《開國規模(洪武二年夏五月已末)》 [35]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96頁 [36]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95頁 [37]周清澍《明成祖生母弘吉剌氏所反映的天命觀》 [38]翟灝《通俗編》 [39]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之《玩具》 三.憐香惜玉的明太祖 再說元順帝帶著諸多後宮佳麗、文武大臣離開大都,經居庸關於八月十五日逃到上都(今內蒙古多倫一帶)。眾所周知,元朝是兩都製的——一個是大都,另一個就是上都。上都這座一度繁榮的城市位於塞外的蒙古草原,曆來是元帝的夏宮,城裏有用蒙古包製成的宮殿,專供貴族宴樂,也有平民居住的土房。不過,上都曾經在十年前被起義軍焚毀過,一直未能恢複,昔日的宮闕變成了一片頹垣敗瓦,隻有民間房室“間有存者。” [1] 攻克大都之後的明軍並沒有立即出塞對元順帝展開大規模的追擊,而是將戰略目標指向盤據在山西、陝西的元朝軍閥王保保、李思齊等人,因此,北遷的元朝小朝廷才能夠在上都平安地呆上大半年時間。元順帝在上都的時候是否仍然沉溺於利用女性修法,這已經無從考究。當時在上都苟延殘喘的官僚們卻不甘寂寞,又開始計劃置家立室,那些執政大臣竟然爭相購買高麗婢女,完全故態複萌了。[2] 明朝當然不會長期容忍元順帝在上都遙控指揮殘餘的元軍騷擾大都(這時已經改名為北平),明軍在山西、陝西等地連戰皆捷之後,遂於1369年分兵,由左副將軍常遇春率步兵八萬、騎兵一萬自北平出塞,先後於錦川(今遼寧錦縣一帶)、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烏丹鎮附近)、大興州(今河北灤平縣一帶)等地擊敗元將江文清、也速、脫火赤等,並於六月攻克上都。以元順帝為首的元廷在此之前已經匆忙向北撤走,明軍追擊百餘裏,不及而還。七月,常遇春在回師途中病死於軍中,其部屬轉由平章李文忠統領,繼續保持對元順帝的軍事壓力。 顛沛流離的元順帝於1370年四月在上都以北的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一帶)患上痢疾而病死,時年五十一歲。大約一個月之後,早就從居庸關出塞的李文忠部首先迫使興和(今山西萬全邊外)的元守將投降、然後在察罕惱兒(今河北沽源一帶)捕獲元平章竹貞、再在白海子之駱駝山(也在今河北沽源一帶)擊敗元太尉蠻子及平章沙不丁、還令駐守上都的元平章上都罕投降、從而順利地攻克應昌。隻有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等數十騎突圍而出,李文忠親自率領精騎一直追至北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察罕城)才折返。當他回師經過興州及紅羅山時,元將江文清與楊思祖帶著總共五萬二千九百多軍民,紛紛前來投降。 元廷在應昌之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愛猷識理達臘唯一的兒子買的裏八剌隨同脫忽思皇後等後妃宮人,以及一大批達官貴人、殘兵敗將都在應昌被明軍俘虜,[3]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4]這首遠古匈奴的歌謠,反映的是遊牧民在戰爭中失去土地的無奈。曆史又重複了這一幕,當李文忠派兵監護著包括蒙古後妃宮人在內的大批俘虜踏上南下的旅途時,那些後宮佳麗們,應該也是花容失色。 俘虜們在嚴密的監視之下,經過長途跋涉,於六月到達明朝南方的京城應天(今南京)。根據明朝製度,軍隊凱旋時是要押解著俘虜在廟社、午門等地向皇帝舉行盛大的獻俘禮的,[5]可是,明太祖為了懷柔故元遺民,免除了傳統的獻俘禮,隻是令男俘虜們穿戴上寬簷的“鈸笠冠”、[6]女俘虜們穿戴上高聳的“姑姑冠”等蒙古民族服飾,[7]分批在雄偉壯麗的皇宮朝覲。[8] 買的裏八剌首先在侍儀司的引導之下在奉天殿朝見明太祖,行“五拜禮”,然後再到東宮朝見皇太子,行“四拜禮”;而買的裏八剌的母親及其他蒙古後妃則到乾寧宮朝見皇後。朝覲儀式完畢,俘虜們全部脫下蒙古民族服飾,換上中土衣冠。[9] 讓蒙古俘虜換上中土衣冠,是明朝同化蒙古政策的一部分,明朝之所以采取這一政策,是因為元代蒙古人從未有真正漢化。元朝政府承認蒙古人與漢人風俗不同,用“各從本俗”的辦法來治理蒙古族與漢族。[10] 也就是說漢人需要遵守儒家的綱常禮法,而蒙古人卻可以不必理會那套繁文縟節。以婚俗以言,蒙古人不拘輩份、不諱再嫁——蒙古男人不但可以娶“兄嫂”,而且還可以娶不同輩份的“庶母、叔嬸”等,[11]這在重視“長幼有序”的名份製度、“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的漢人士大夫眼裏,當然是“貽笑後世”的。[12]盡管蒙古人從未企圖將自己的風俗強加於漢人,但漢人士大夫卻要求蒙古人改遵漢人風俗,“當守綱常”、“皆從禮製”。[13]一貫以“立綱陳紀”而自命的明太祖從政治的角度看問題,對此猶為積極,在著名的《討元檄文》中痛斥“元之臣子”,“廢壞綱常”,“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14] 明太祖在立國之初就明令頒布“禁胡服、胡語”等,[15]還特別規定蒙古人“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16]從而強製改變蒙古人的婚俗,開始實行同化政策。 明太祖認為蒙古等異族,“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17]回顧曆史,滯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的真正漢化,是在元明易代之後,這當然與明朝所奉行的針對性的民族政策有關。 明太祖後來以憐香惜玉的口吻就被俘獲的蒙古後妃安置問題專門發了一番談論,指出曆代改朝換代之際,勝利者往往無禮對待被俘虜的亡國後妃,他形容這種行為是“欺孤虐寡,非盛德所為”,不值得模仿。明太祖認為蒙古人適合居於寒冷的北方,不耐南方的暑熱,而且喜歡食肉飲酪,這與慣吃米麵的中土人士有所區別,因此對俘獲的蒙古後妃,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酌情處理。他特別以脫忽思皇後為例,認為如果此女因為水土不服的原因而願意重返蒙古,可以隨其所願。[18] 明太祖上述的談話,表麵上是說南北風土人情有別,卻在本質上揭示漢蒙兩族基本倫理道德的不同。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是受到居住環境的影響的,農耕的漢族與遊牧的蒙古族,兩者不同的價值觀短期之內很難調和。被俘的蒙古後妃宮人,有很多已經在戰亂中與丈夫生離死別,她們是遵從漢俗守寡不嫁,還是遵從蒙古本俗再婚,這在當時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毫無疑問的是,明太祖絕不會充許她們隨便與不同輩份的男人苟合,為了避免在京城出現敗壞“夫婦長幼之倫”的事情,讓她們重返蒙古也許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這也是符合明朝對蒙古的懷柔策略的。也就是說,蒙古後妃如果願意的話,隨時可以脫下身上的中土衣冠,換上傳統的“姑姑冠”,北返草原重新過上遊牧生活,遵循與漢族不同的倫常觀念。後來,明太祖果然履行諾言,陸續將一些蒙古後妃公主送回蒙古草原,此舉被後人譽為“真千古大聖人舉動”。[19] 曆來亡國後裔,即使委屈求全,但在勝利者的猜疑之下,最終難免性命不保。例如金滅北宋,被金國俘虜的宋朝皇族宗室被遠遷至東北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市)、五國城(今黑龍江伊蘭縣)等地,受盡淩辱,史載金海陵王殺趙氏子孫一百三十人,導致在金國境內宋室嫡係的滅絕,[20]而元滅南宋,宋太後全氏等人被監護至大都。因為“不習北方風土”,全氏要求重回江南,被元世祖拒絕。[21]後來,南宋廢帝瀛國公亦被多疑的元英宗賜死。[22] 明太祖卻善待蒙古宗室俘虜,他不但關懷被俘的蒙古後妃公主,還冊封元順帝嫡孫買的裏八剌為崇禮侯,並於五年之後將已經長大成人的買的裏八剌遣返回了蒙古。明太祖認為這樣做既可以撫慰買的裏八剌的“父母鄉土之思”;又可以讓其有子承父業的機會,“庶不絕元之祀君”。[23] [1]劉佶《北巡私記》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條 [2]劉佶《北巡私記》至正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二日條 [3]《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五月辛醜條 [4]匈奴歌謠: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出自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轉引《史記》第110卷,中華書局版 [5]《明史.禮十一》 [6]《元史.輿服一》記載元帝“冠寶頂金鳳鈸笠” [7]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之《雜製篇》:“元朝後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帶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帶皮帽。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色羅蓋。唐金步搖冠之遺製也。” [8][9]《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六月乙亥條 [10][13]《元史.烏古孫良楨傳》 [11][12]《元史.順帝本紀七》 [14][17]《明太祖實錄》吳元年十月丙寅條 [15]談遷《國榷》卷三 [16]《明會典》卷二十二之《戶部七》 [18]《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六月乙亥條 [19]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八之《果報》 [20]《金史.梁肅傳》 [21]《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 [22]《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二,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二二《大蒙古之王統綜述》,西藏人民出版社陳主英中譯本,一九九九年,頁141 [23]《明太祖實錄》洪武七年九月丁醜條 四.將軍與後妃之間的“潛規則” 愛猷識理達臘在元順帝死後不久便繼任為蒙古大汗,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主要在西至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厄爾德尼召之北)、[1]東到全寧一帶來回遊牧,[2]“逐水草而居”。愛猷識理達臘是否仍然沉溺於輕歌曼舞,並利用女性修習藏傳佛教?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那個能歌善舞的舞蹈班子已經在應昌被明軍一網打盡,更重要的是,指導蒙古上流社會修習佛法的西藏喇嘛們逐漸改變了態度,已經拋棄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舊施主。例如曾經教導元順帝父子修習“演揲兒法”的國師,噶瑪噶舉派黑帽係四世活佛噶瑪巴就可能歸順了新興的明朝。[3] 正是因為愛猷識理達臘改轅易轍,遠離昔日聲色犬馬的生活,整頓朝政,能夠團結退入漠北的名將王保保,並於1372年擊退了明軍對和林地區的進犯,這樣才使他能夠在明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幸存了八年左右。 王保保及愛猷識理達臘先後於1375及1378年去世,導致局勢逐漸逆轉。繼承汗位的是脫古思貼木兒,雖然沒有任何史料顯示他縱情聲色,可是孱弱無能,難以主持大局[4],令到北元陷入了生存危機。在此期間,明朝開展了一係列戰略攻勢,將元朝殘餘勢力各個擊破。 1381年,明太祖令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沐英、藍玉為副將軍,率部攻克雲南,元梁王把匝剌瓦爾自殺,從而一舉消除了後顧之憂,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塞外蒙古諸部。 明軍經過充分準備,於1387年正月由大將軍馮勝,左、右副將軍傅友德、藍玉等率部二十萬北征金山(今吉林懷德),並於五月迫使元太祖麾下名將木華黎的後裔納哈出以所部二十餘萬人投降,此舉無異於折斷了脫古思貼木兒的一隻胳膊。明太祖打鐵趁熱、乘勝追擊,以藍玉取代馮勝為大將軍,馮勝宗、郭英為左、右副將軍,於本年的九月率師出塞,企圖“肅清沙漠”、殲滅脫古思貼木兒為首的元廷。[5] 1388年三月,藍玉率大軍十五萬,由大寧(今內蒙古寧一帶)進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得知脫古思貼木兒所在的元廷正駐紮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便馬上從間道兼程而進,四月十二日黎明在捕魚兒海南岸飲馬時偵察到元廷在海東北八十餘裏,當時大風揚沙,白晝如晦,明軍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殺死元太尉蠻子及將士數千人,俘獲七萬七千多人,其後,又擊破哈剌章營,獲其部屬一萬五千餘人,獲得了勝利。 此戰,明軍的俘虜中包括已故大汗愛猷識理達臘的遺孀、現任大汗脫古思貼木兒的後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貴族男女,還有宗室吳王、代王和名將王保保的弟弟詹事院同知脫因貼木兒等一批政要。不過,大汗脫古思貼木兒與太子天保奴及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乘亂逃跑了,其後,勢單力薄的脫古思貼木兒父子同時在逃亡途中被旁係宗王所弑殺。 藍玉派遣軍隊將地保奴及後妃、公主等人押送南返,一路風塵仆仆,總共曆時三個月左右才到達京城應天。這些被俘的蒙古貴族男女、官僚政要們在朝見明太祖時奉獻上金印、金牌等,表示臣服。明太祖再回賜與鈔幣及住宅,令他們在京居住。經過一係列的繁瑣的禮節之後,朝覲儀式才算結束。 明太祖有意以名爵之號冊封元帝後裔地保奴,“以盡待亡國之禮。”[6]然而好事多磨——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有知情者向明太祖揭發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結束後,與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有染,雙方關係不幹不淨。本來蒙古婦女的貞節觀比起漢族婦女要薄弱得多,[7]即使奸情敗露也不是非死不可。但明太祖既然親自過問此事,結果導致醜聞越鬧越大,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最終惶恐自殺,她的兒子地保奴因為口出怨語而慘遭橫禍,被流放到海外的流求島,封爵之事自然泡了湯。 明太祖原本對藍玉這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功臣是優待的,例如他規定“克沒官婦人女子,隻配功臣為奴,不曾與文官。”[8],可是這次藍玉擅自淫人妻女,明顯觸犯了軍紀。對蒙古諸部實施懷柔政策的明太祖過去已經公開高調揚言——如果不尊重俘獲的蒙古後妃,那就是“欺孤虐寡,非盛德所為”。此刻,明太祖對藍玉的出軌行為感到非常惱怒,稱,“無禮至此,豈大將軍所為哉!”[9]飛揚跋扈的藍玉自釀苦果,很多年後,他終於被明太祖以謀反罪名處死。 明太祖站在道德的製高點指責藍玉,但是他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經幹過這一套。例如他就承認在占領武昌之時,奪取對手陳友諒的妾侍而歸。[10]而作於十七世紀初的蒙文史籍《蒙古源流》、《黃金史綱》也都宣稱元順帝有一個已經懷孕的妃子落入明太祖之手,生了朱棣。《黃金史綱》更說明被俘的妃子是出於盛產美女,世代與蒙古王室聯姻的弘吉剌部落。[11]此事漢文史籍也有佐證,清初《廣陽雜記》稱:“(明太祖之子)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甕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12]這些宮闈秘事的確切性難以細加考究,這好比:演義變成了秘聞,秘聞變成了曆史。 自古以來,一些弱質女流之輩,為了保住自己或親人的性命,不得不委身於男性的淫威之下,這是戰爭中存在於男女之間的潛規則。所謂潛規則,就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潛在的行為規則。對於勝利者而言,如果放過敵人的妻女,那他的勝利成果反而會被別人質疑。前文已經提及,元太祖、元世祖等蒙古大汗就有在戰爭中擄掠別人妻女的習慣,由此及彼,他們的後裔在被俘虜時也應該有逆來順受的心理準備了。所以,藍玉與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之間鬧出的那點動靜,在古代是司空風慣的事,也是順應曆史的潮流的。不過,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的命運應該由明太祖來決定,藍玉先下手為強,這是他的僭越之處。 [1]《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四月丙寅條 [2]《明太祖實錄》洪武七年九月丁醜條 [3]藏學家陳慶英在《簡論明朝對藏傳佛教的管理》一文中指出“洪武六年元朝攝帝師喃加巴藏卜舉故元官六十餘人時,可能也包括噶瑪巴在內。《明實錄》記載,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已卯,‘朵甘烏思藏僧答力麻八剌及故元帝師八思巴之後公哥堅讚(巴藏)卜遣使來朝,請師(封)號。詔以答力麻八剌為灌頂國師,賜玉印海獸紐,俾居咎多桑古魯寺,給護持十五道。公哥堅藏巴藏卜為圓智妙覺弘教大國師,賜玉印獅紐。’這裏的答力麻八剌很可能就是噶瑪巴乳必多吉。” [4]脫古思貼木兒大汗在愛猷識理達臘死後即位,關於他的身世有二種說法,一種說他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買的裏八剌,曆史學者薄音湖經過考證之後認為這種說法可信,詳見薄音湖的《關於北元汗係》;另一種說他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詳見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及寶音德力根的《十五世紀中葉前的北元汗係及政局》 [5]《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九年丁未條 [6]《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條 [7]《明太祖實錄》吳元年十月丙寅條 [8]劉辰《國初事跡》 [9]《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條 [10]明太祖《大誥》之《諭官無作非為》四十三 [11]朱風、賈敬顏《漢譯黃金史綱》第46頁 [12]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 五.美女與野獸 自從元順帝逃離中原之後,子孫三代,屢經明朝打擊,宮廷財產損失殆盡、護衛親軍分崩離析,脫古思貼木兒父子在捕魚兒海慘敗之後,在逃亡中被旁係諸王也速迭兒所弑,此後,數十年間,多位蒙古大汗交替相代於“瞬息之間”,“且未聞一人遂善終者”。[1]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的情況,主要是那些大汗實力脆弱,成為權臣掌中的傀儡。 明軍多次在塞外進行大規模的征戰,導致蒙古諸部“老者不得終其年,少者不得安其居”,[2]牧業凋敝,經濟惡化。大量蒙古人在戰亂中離開已經荒廢閑置的傳統牧地漠南,不斷向北遷徙,壓擠了漠北牧民的生存空間,分享了有限的資源。漠北牧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蒙古內部醞釀著分裂的潛在因素,經過長期壓抑之後必然大爆發,其導火線竟然是一位頃國頃城的美女。 這位影響蒙古曆史進程的美女叫完者禿.皇.豁阿哈屯(蒙文史籍中的“哈屯”意思是“夫人”;以下簡稱妃子),她是額勒別克大汗的弟媳[3]。額勒別克大約在1398年即汗位,執政時蒙古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他不圖東山再起,重振大元帝國,反而貪圖享樂、荒淫無道。 一天,額勒別克汗在雪地上獵殺兔子,他借題發揮,大發感慨稱:願世間有麵容象雪地般白皙,臉頰如兔血般紅潤的女人。在旁侍候的紮哈.明安氏.忽兀海太尉心懷鬼胎地進讒言道:大汗弟媳的容貌比這景色還要美麗。 大汗這時色欲已經蒙蔽了親情,他不懷好意地指示忽兀海大尉穿針引線做中間人,要與弟媳一聚。按照蒙古風俗,通奸是會受到嚴懲的,然而根據傳統倫理,處罰的原則一般是“嚴於疏而寬於親”,也就是說,男女雙方沒有親戚關係而通奸的,奸夫淫婦往往會被置於死地;相反,如果男女雙方存在親戚關係而通奸的,“反置之不問”,偶爾有處置的,也不會太過嚴厲,甚至比較疏遠的親戚,“亦略罰而已。”[4]不過,對於額勒別克汗而言,隻要看中的女人,不管有沒有親戚關係,都敢於有恃無恐地下手。 出乎意料的是,當忽兀海太尉伺機將聖旨傳給皇.豁阿妃子,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為人正派的妃子當著太尉的麵怒斥大汗為“黑狗”。[5]狗在蒙古傳統文化中是一種肮髒的動物,因為狗會吃糞便,所以蒙古人從不吃狗肉。 色字頭上一把刀,對弟媳垂涎三尺的額勒別克大汗獸性大發,迫不及待地尋找機會將弟弟暗殺在草原的路上,強行霸占了已經有三個月身孕的弟媳。 哭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皇.豁阿妃子忍辱負重,決心為亡夫報仇。她乘大汗動身去放鷹之時,單獨接待前來候旨的忽兀海太尉,假意用好言相慰,用銀杯斟滿“攙有黃油的豁兒紮烈酒”將其灌醉,[6]抬上大床,再弄斷自己的頭發,抓破自己的身子,成功地偽造出太尉圖謀借酒非禮的現場,然後召來很多人見證,同時派人通知大汗。 額勒別克大汗回來之後,看見皇.豁阿妃子向隅而泣。此情此景,酒醒之後的忽兀海太尉百口莫辯,隻好奪門而逃。大汗親自追上太尉,雙方互相廝殺。大汗最終斬死了太尉,並剝下了他背脊上的皮帶了回來,然而在這場生死博鬥的過程中,大汗的小拇指也被太尉用箭射斷。 皇.豁阿妃子在迎接大汗時用嘴舔了其指上的鮮血,又舔了太尉皮膚上的油脂,表達了恨不得吞噬仇人的血肉之驅的憤慨情緒,隨即坦然向大汗講明真相,以求速死。她心滿意足地說: “舔了黑心腸合汗的血,[7] 舔了挑拔離間的忽兀海太尉的油, 我雖為婦人卻為丈夫報了仇, 如今即便何時死,也死而無憾,快點殺我。”[8] 大汗深深眷戀妃子的美色,無意進行追究,為了彌補誤殺太尉的過失,便把長妻所生的撒木兒公主許配給太尉的兒子巴禿剌,以作補嚐,並授予丞相之職,令其統管瓦剌。 瓦剌由成吉思汗時代的斡亦剌部及森林民等發展而成,十三世紀以前生活在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廣大森林地區,元朝滅亡前後,瓦剌貴族率部南下發展,與北遷的元朝殘兵敗將匯合在一起,從此走到了蒙古權力鬥爭的前沿。此刻的瓦剌在貴族兀格赤.哈什哈的掌握之中,他針對大汗任命巴禿剌為丞相之事大聲嚷嚷:我還在世,怎能讓我的部屬巴禿剌取代我![9] 哈什哈不滿大汗荒淫無道,使蒙古政局混亂不堪,忍無可忍,終於殺死了大汗,並且一不做二不休,乘機占有了皇.豁阿妃子,其後,“叛逃離去”,[10]從汗廷返回了瓦剌的領地。哈什哈弑汗之舉,無疑是將漠南與漠北封建主們鬱積多年的矛盾徹底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此後,蒙古便逐漸分裂為蒙古本部(明朝稱之為“韃靼”)與瓦剌兩大部份,雙方為爭奪霸權長期混戰。《黃金史綱》在評論哈什哈弑汗對曆史的影響時,稱:“故蒙古之正統,為衛喇特(瓦剌)所篡奪。”[11] 絕代佳人皇.豁阿妃子,從被大汗強行霸占,再到落入哈什哈之手,時間隻有短短的四個月,卻已經走馬燈似的換了三任丈夫。這個尤物,被上流社會政要爭來奪去。哈什哈雖然把她弄到手,但既不是她的第一個男人,也不會是她的最後一個男人——故事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她就象漢族古史中的西施、王昭君、貂嬋、楊貴妃這四個著名的美女一樣,雖然無力改變任由別人擺布的命運,卻能夠影響曆史進程。 [1]《明太祖實錄》永樂六年三月辛酉條 [2]《明太祖實錄》永樂二年三月辛醜條 [3]《黃史》、《蒙古源流》說完者禿.皇.豁阿哈屯是額勒別克大汗的弟媳,而《諸汗源流黃金史綱》卻說是兒媳。 [4]蕭大亨《北虜風俗》之《治奸》 [5][6]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6頁 [7]合罕,又譯“可汗”,古代北亞遊牧民族最高統治者的尊稱,相當於中原的皇帝。 [8][9]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7頁 [10][11]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2頁 六.紅顏找歸宿 代表蒙古正統的蒙古本部(韃靼)與瓦剌在塞外長期鏖戰不休。明朝於1408年得到消息,就是蒙古本部“迎立本雅失裏”為汗。[1]漢文史籍中的本雅失裏就是蒙文史籍中的“完者.貼木兒”,[2]他是霸占弟媳的額勒別克汗的兒子。 本雅失裏即位之前,曾經遠遊中亞的貼木兒汗國,後來取道別失八裏(東察合台汗國)回歸蒙古,得到蒙古本部太師阿魯台等權臣的支持而登基。 當時的明朝積極介入到蒙古本部與瓦剌的鬥爭中,經常是扶此抑彼,使塞外的形勢益加複雜。1409年,明成祖以蒙古本部擅殺明使等敵對行為為理由,派鎮虜大將軍丘福率師十萬討伐本雅失裏。意外的是,明軍竟然在臚朐河(克魯倫河)全軍覆滅。第二年,明成祖親率五十萬大軍北征蒙古。麵對嚴峻局勢,蒙古本部上層領袖在撤退方向的問題上發生分岐,本雅失裏率一部分人馬離開阿魯台向西奔逃,從臚朐河一直馬不停蹄地跑到斡難河,在那裏遭到明軍的追擊而陷入困境,僅以七騎突圍而出,不久在流亡途中被瓦剌殺害。本雅失裏半生浪跡天涯,直到死時才結束奔波勞碌,然而他的妻子及外母卻被瓦剌擄走,繼續在塵世間浮沉。 曆史雖然沒有留下本雅失裏妻子的具體名字,但她顯然與“天生麗質”的皇.豁阿妃子“同人不同命”,不象後者那麽受瓦剌貴族的歡迎。因此,本雅失裏的妻子及其母親平時可能是與中下階層的婦女一起,在幹著“縫衣、造酒、揉皮、擠乳、捆駝帳房、收拾行李”等“手足胼胝”的粗活,[3]這樣的俘虜生涯持續了十五年,最後,兩人終於找到機會一起潛逃,然而始終無法在風雨飄搖的草原中立足,隻好漂泊到風俗與蒙古迥異的中原寄人籬下,歸附了明朝。 但明成祖的孫子明宣宗不念舊惡,寬大為懷,決定善待她們,“每月各與米五石”,[4]這相當於戎邊士兵四鬥月糧的十多倍。[5]可見明帝對蒙古大汗遺孀的關愛——雖然他們不是同一個民族,但都是貴族,同屬統治階級,這叫“惺惺相惜。” 巾幗不讓須眉,本雅失裏的妻子及其母親作為弱質女流之輩,能夠在有生之年結束流浪,找到安身立命的歸宿,也算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1]《明太宗實錄》永樂六年十二月癸巳條 [2]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7頁 [3]峨岷山人《譯語》 [4]《明宣宗實》洪熙元年七月庚寅條 [5]《明宣宗實》洪熙元年秋七月己卯條記載,大同官軍“人月支米五鬥”,宣府“人月支米三鬥”,多寡不同,明廷“均給四鬥,仍為定例。” 七.既是母子,又是政敵的蒙古公主與瓦剌太師 天資國色的皇.豁阿妃子在被瓦剌權臣哈什哈霸占時已經懷孕七個月,後來涎下了一個兒子阿齋,為自己的首任丈夫保存了一點血脈。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哈什哈與皇.豁阿妃子同床異夢十六年,終於溘然逝去,臨死前還殺了過去差一點取代自己政治地位的巴禿剌,而他的兒子額薛古(又譯額色庫)亦奪取了巴禿剌的妻子——已故額勒別克汗的女兒撒木兒公主。 《蒙古源流》記載額薛古即了瓦剌汗位。[1]蒙古傳統的風俗是繼承父親遺產的兒子,要迎娶父親留下的無血緣關係的妻室,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遭到同鄉“訕笑”,[2]“笑其不能贍其婦”[3]所以,絕代佳人皇.豁阿妃子應該也避免不了再嫁哈什哈的兒子額薛古,與撒木兒公主共侍一夫的命運。但是,皇.豁阿妃子與撒木兒公主雖然身在瓦剌,她們的心卻暗中向著娘家——蒙古本部,就象俗話所說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十一年後,額薛古死亡,死時三十九歲。[4]撒木兒公主與前夫巴禿剌所生的兒子脫歡把握時機在政壇上嶄露頭角,[5]揚眉吐氣的撒木兒公主乘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悄悄將皇.豁阿妃子及其兒子遣送回蒙古本部,同時捎口信給蒙古本部上層統治者,建議其利用額薛古屍骨未寒的機會,立即出兵收複瓦剌。 撒木兒公主為什麽要這樣做?那是因為在蒙古傳統社會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迷信觀念認為蒙古大汗必須要由成吉思汗父係氏族出身的後裔來擔任。“成吉思汗是受天命而生的”,[6]普遍信仰天神的那些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稱天為‘騰格裏’,極知敬畏,每聞雷聲砊磕,輒走匿,瞑目屏息,若將擊己。”[7]這表明,盡管作為“天之嬌子”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們影響力每況愈下,但卻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威望。看來,撒木兒公主認為瓦剌的額薛古是一位並非成吉思汗後裔的異姓貴族,既沒有資格登上權力的巔峰位置,也沒有能力結束蒙古的分裂。現在應該以其死亡為契機,重新回歸傳統,由成吉思汗的後裔來統一瓦剌,恢複昔日的封建秩序。 蒙古本部的阿台汗,是成吉思汗親族,[8]年僅三十五歲,他充分信任千裏迢迢前來報信的皇.豁阿妃子,並迎娶她為妻,不久便與太師阿魯台等人從蒙古東部的克魯倫河一帶出發,征伐瓦剌。 阿台汗出其不意,在劄剌蠻山(今新疆哈密北)一舉擊敗瓦剌部眾,凱旋之後接著娶了對成吉思汗後裔頂禮膜拜的撒木兒公主為妻。[9]有緣千裏來相會,撒木兒公主與皇.豁阿妃子這次又在新郎公的臥榻之側聚首,重溫共侍一夫的日子,大家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直到阿台汗被撒木兒公主的兒子脫歡殺死為止。 脫歡是瓦剌新興的異姓新貴,他與標榜血統至上的母親撒木兒公主的政見完全相反,他不迷信成吉思汗後裔的統治權是由天而賦,堅信即使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的異姓貴族,也一樣有資格當上蒙古大汗。脫歡的所作所為顯示在封建混戰的浪潮中,傳統的倫理觀念逐漸被破壞,新的思維開始在草原上萌芽。傳說脫歡曾經野心勃勃地在成吉思汗的靈堂“八白帳”中公然向成吉思汗的神像挑釁,[10]表明“來取汗位”的意圖,宣稱:“你若是福蔭聖上,我便是福蔭皇後的後裔。”[11]所謂“福蔭皇後的後裔”,反映了瓦剌貴族男性與成吉思汗家族女性世代通婚的史實——脫歡說這話的目的是彰顯自己也一樣擁有高貴的血統,言外之意是為取代成吉思汗父係氏族出身的後裔的政治地位而尋找理論上的依據。 脫歡自始至終站在繼父阿台汗的對立麵,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在所難免。蒙文史籍記載脫歡最初在戰亂中當了阿台汗的俘虜,被發往太師阿魯台家中當小廝使喚,然而,腦後拖著一條小辮子的脫歡善解人意、[12]很快便使主人失去了戒備之心,阿魯台的妻子對他“十分愛憐”,甚至有時會不避嫌疑地親自給他梳辮子。[13]以至阿魯台不得不婉轉提醒自己的妻子要與脫歡保持距離,“梳頭搔癢”時記得互相“回避”。[14] 撒木兒公主舔犢情深,成功勸說阿台汗釋放了叛逆子脫歡。[15]善於掩飾野心的脫歡獲得自由返回了故鄉,很快便故態複萌,召集了瓦剌部眾會盟,東山再起,自封為太師,率軍向東攻擊蒙古本部,經過反複較量而獲勝,擊斃了阿魯台。途窮末路的阿台汗流落到明朝甘涼邊外、寧夏地區,迫於生計,不得不入塞搶掠,卻在1437年十月到1438年四月這段時間裏被反擊的各路明軍的重創,其後在明軍與瓦剌的圍追堵截之下敗亡。 據說,阿台汗在最後一次戰鬥中被脫歡所俘,他提醒脫歡太師道:“我封你的母親撒木兒公主為妃,又曾經手下留情沒有加害於你!”可是脫歡將母親與阿台汗共同生活這件事視為恥辱,根本不承認阿台汗是他的繼父,冷冷地回答:“難道我的母親沒有丈夫嗎?我沒有父親嗎?”[16]遂下手殺害了阿台汗。戰後,撒木兒公主重新回到兒子脫歡身邊,而皇.豁阿妃子則下落不明。 脫歡殺了阿台汗之後不久也死了,這兩位政壇巨人死在同一年。十七世紀的在蒙古本部流傳的蒙文史籍,記載脫歡在成吉思汗的靈堂“揮刀擊帳頂”,[17]口出狂言,舉止悖謬,結果成吉思汗的神像顯靈,用箭將其射死。這個子虛烏有的故事反映了成吉思汗後裔對篡位的異姓封建主的惡毒咀咒。 [1][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5頁 [2]蕭大亨《北虜風俗》之《治奸》 [3][7]峨岷山人《譯語》 [5]《明太宗實錄》記載,被明朝冊封為順義王的馬哈木(巴禿剌)於永樂十五年死亡,他的兒子脫歡於永樂十二年遣使赴明請襲父爵(永樂十五年三月丁未條、永樂十六年春正月條)。當時的情況可能是瓦剌分裂,馬哈木被殺,脫歡率部逃離,經過十多年的兼並戰爭,重新統一了瓦剌,參見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04頁注32。 [6]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14頁 [8]有關阿台汗的身世各種蒙文史籍記載不一,有的說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也有的說他斡赤斤汗國的後裔;還有的說他是哈撤兒汗國的後裔。詳見王雄《關於阿台汗》(《蒙古史研究》第五輯第161頁 [9]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5頁,原文說的是阿台殺死巴禿剌,並納其妻子撒木兒公主,但是根據《蒙古源流》的記載,巴禿剌在此前已被哈什哈所殺,撒木兒公主亦改嫁給哈什哈的兒子額薛古,阿台進攻瓦剌時正處於孀居狀態。 [10]模仿成吉思汗生前的宮帳而建立的八座白色氈帳叫“八白帳”,也是後人祭祀的靈堂。 [11]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8頁 [12]蕭大亨《北虜風俗》之《帽衣》記載“(蒙古人)自幼至老,發皆削去,獨存腦後寸許,為一小辮。” [13]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9頁 [14][15]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6頁 [16]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7頁 [17]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0頁 八.隻許佳人獨自愁 皇.豁阿妃子共有三個孫子,分別是長孫太鬆、次孫阿黑兒巴隻、幼孫滿都魯。蒙文史籍的太鬆就是漢文史籍的脫脫不花汗,此人身為成吉思汗的後裔,大約於1433年作為傀儡在脫歡的扶持下即了汗位。[1]脫歡曆來有自立為汗的意圖,他違心擁立成吉思汗後裔,不過是為了在統一蒙古時增加號召力,收買蒙古本部的人心而暫時妥協。 撒木兒公主的兒子脫歡死後,繼任太師的是她的孫子也先。也先繼承父親脫歡的遺誌,拙拙逼人地奉行擴張政策,是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梟雄,他最著名的一次勝利是在1449年大舉南進時,與倉促親征的明英宗在宣府之南的土木堡(今懷來東南)發生遭遇戰,一舉擊潰號稱“五十萬”的明軍主力,並俘虜了明英宗(後來明蒙關係緩和,也先將明英宗遣返回明朝)。此戰使也先的自信心進一步膨脹,他在聲威日隆的情況下開始象其父一樣覬覦汗位。 也先曾經與太鬆與在同一陣營,聯手對付擁有他們祖母的阿台汗。當阿台汗這個雙方共同的敵人死後,太鬆理所當然成為了也先通往汗位之路的最大障礙,雙方必然發生齷齟,導致兵戎相見。 漢文史藉記載,也先在1451年給了太鬆汗致命的一擊,“盡收其妻妾太子人民。”[2]太鬆汗騎著“野生黑鬢黃馬”,[3]在茫茫的大草原中騁馳。他越過肯特山,渡過克魯倫河,經過了昔日的嶽父沙不丹的領地。 沙不丹的女兒阿勒台曾經嫁給太鬆汗為妻,然而太鬆汗妻妾成群,不能麵麵兼顧。獨守閨房的阿勒台忍耐不住寂寞,暗中與別人私通,當奸情敗露之後,太鬆汗大發雷霆,殺掉了奸夫,割掉了阿勒台的耳鼻,並將其休退。阿勒台被迫帶著三歲的幼子,愁容滿麵地返回娘家。 現在,太鬆汗終於碰見了沙不丹,他提出想與前妻阿勒台見一麵,沙不丹見太鬆汗的勢力已經瓦解,今非昔比,便動了報複之心,用辛酸苦澀的語氣拒絕道:沒有姿容而被遺棄的妻室,還能破鏡重圓嗎? 患難見真情——被毀容的阿勒台心裏並不怨恨前夫,她企圖阻止父親加害肩負“天命”的太鬆汗,說道:“過去是我錯了,要是害及孛兒隻斤氏(元朝皇帝姓孛兒隻斤,這裏指成吉思汗的後裔),將來要遭不測。”[4]沙不丹對此嗤之以鼻,終於殺了失魂落魄的太鬆汗。沙不丹弑汗之舉揭示蒙古本部的某些封建主與瓦剌的也先一樣,不迷信成吉思汗的後裔與生俱來就會呼風喚雨。 [1](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上冊,第216至218頁 [2]《明英宗實錄》景泰三年二月壬午條 [3][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4頁 九. 殺不盡的成吉思汗後裔 太鬆汗死後,異姓封建主也先統轄了蒙古本部及瓦剌,繼承了父誌,於1453年自立為汗,終於完成了多年的夙願,這時距離元朝滅亡已經八十五年了,他為了防止成吉思汗後裔卷士重來,便大開殺戒,“殺元裔幾盡”。[1]有很多成吉思汗的後裔都在這次大屠殺中慘遭毒手。也先甚至連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人也不放過。 也先的女兒薛扯克妃子,她的丈夫是太鬆汗的親弟的兒子——此人為了躲避也先的追殺而在逃亡途中死亡。不久,薛扯克妃子產下了一個遺腹子。也先知道後,殘忍地傳下話來:“如係女嬰,便梳了她的發,如係男嬰,便梳了他的心。”[2]所謂“梳心”,就是“殺掉”的意思,也先不充許女兒撫育成吉思汗父係氏族出身的後裔,連親外孫也不打算放過。 也先派遣如狼似虎的手下來到薛扯克妃子的住所檢查嬰兒的姓別,薛扯克妃子為了保住這個男孩子的性命,“將孩子的陰莖扯向臀後,就象女孩子那樣把尿”,[3]檢查的人看後,誤認為真的是個女孩,便沒有下毒手,折返回去稟報了。可是也先還不放心,又一次派人來突擊檢查,幸好薛扯克妃子早有準備,將家中使喚老媼的女兒放在搖車裏來冒充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瞞騙過關。 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薛扯克妃子知道世上唯一能挽救自己的孩子性命的隻有曾祖母撒木兒公主,便秘密將孩子送到曾祖母那兒撫養。對成吉思汗後裔推崇備至的撒木兒公主如獲至寶,給孩子命名為“伯顏猛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也先知道被騙後,很快便親自追上門來,要求斬草除根。撒木兒公主倚老賣老,生氣地對他說,“ 你可不要傷害自己的外孫啊!”[4]也先不敢公開頂撞祖母,隻好暫且斂手退下,但仍不肯罷休,揚言要繼續找機會殺掉那個孩子。 為了保住成吉思汗後裔的一點血脈,撒木兒公主當機立斷,將孩子送到了目己的娘家蒙古本部的滿都魯處,妥善撫養成人。 也先統治其間殘忍嗜殺,搞到人人自危。很多蒙古人對此議論紛紛,人們擔擾照此下去,會把“蒙古人殺光的”,[5]也先沒有及時消除蒙古各部之間的鴻溝,反而采取高壓政策,他因猜忌阿剌知院,便暗中在宴會中下毒鳩殺其子,老謀深算的阿剌知院詳作不知,隱而不發,伺機於1454年八月時,對正在打獵的也先發動突然襲擊。[6]據史料記載,阿剌知院在殺也先之前,數落其濫殺無辜的罪行,稱:“天道好還,今日輪到汝死矣!”[7] 這場突然爆發的內訌中,也先家破人亡,其母親及一個名叫賽因失裏的妻子落入了阿剌知院的手上。[8]至此,蒙古又一次四分五裂,各部落各為其主,互相傾軋。東蒙古哈喇沁部落的領主孛來率兵殺敗弑主的阿剌知院,“奪得寶玉並也先母。”[9] 也先的死標誌著瓦剌失去了在蒙古號令諸部的霸權,從此,瓦剌逐步西遷,蒙古本部開始複興。蒙古本部的大小封建主為了與瓦剌爭雄,需要重新樹立代表正統觀念的大汗,以收擾人心。因此,成吉思汗的後裔又有機會在政治舞台上登台亮相。太鬆汗的遺留下的兩個兒子馬兒古兒吉思及莫蘭台吉先後即汗位,但是,很快都在政治鬥爭中被權臣弑殺,政局仍然混亂不堪。 [1]何喬元《名山藏》之《王享記.北狄》 [2][3]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76頁 [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8頁 [5]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2頁 [6]朝鮮《李朝實錄》世祖元年八月辛亥條 [7]《明英宗實錄》景泰五年十月甲午條 [8]《明英宗實錄》景泰六年五月己酉條 [9]《明英宗實錄》景泰六年四月戊戍條 十. 年齡相差二十六歲的老妻少夫 成吉思汗的後裔們非常有女人緣,總是有那麽多蒙古貴族婦女前赴後繼地擁護著他們——例如撒木兒公主、皇.豁阿妃子、阿勒台妃子、薛扯克妃子等等,繼承這些女中豪傑們未競的事業而重振蒙古汗統的是滿都海福晉。[1] 出身顯赫的滿都海福晉,是汪古部綽羅黑拜.貼木兒丞相的女兒,首任丈夫是於1475年即汗位的成吉思汗後裔滿都魯,並與之孕育了兩個女兒。滿都魯大汗在位五年,年僅四十二歲時死去,沒有兒子繼承汗統。根據蒙古傳統的製度是,大汗死後,皇後可以實行臨朝專政,總理大政(例如蒙古大汗窩闊台去世之後,太後乃馬真曾經臨朝統製,元成宗死後,皇後也企圖臨朝統製)。滿都海福晉作為遺孀,順理成章地進行臨朝統製,管理著大汗遺留下的宗本部落察哈爾萬戶,[2]一躍成為有能力左右政局的人物。 因為大汗權力日漸式微,所以蒙古本部就象瓦剌那樣,有很多部落被異姓封建主及旁係宗王所掌控。寡婦門前是非多,科爾沁部的頭領兀捏孛羅覬覦大汗的遺產,[3]他心急火燎、迫不及待地盤算著把滿都海福晉弄到手——以求婚為名,行吞並之實——得到了大汗的遺產,理所當然就成為了大汗的繼承者。 兀捏孛羅是成吉思汗親弟哈撤兒的後裔,在東蒙古叱吒風雲,炙手可熱。如果成吉思汗的後裔確實絕盡了,由成吉思汗親弟的後裔來繼承滿都魯大汗的遺產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滿都海福晉胸有成竹,她清楚了解成吉思汗的後裔尚未絕盡,所以拒絕了兀捏孛羅,認為: “吾汗之遺產,你哈撤兒的子孫能繼承嗎? 你哈撤兒的遺產,我們能繼承嗎? 有推不開的開扉,有跨不過的門檻。 吾汗的後裔尚在,不能去你那兒。”[4] 透過現象看本質,封建割據帶來的混戰使蒙古人口下降,經濟陷於崩潰的邊緣,廣大牧民渴望和平安定,而旁係宗王及異姓封建主都缺乏統一蒙古的號召力,所以,成吉思汗後裔卷土重來在當時是眾望所歸,作為政治家的滿都海福晉具有遠見卓識,順應了這一曆史潮流。 滿都海福晉一心希望能夠改嫁給成吉思汗的後裔,使汗統代代相傳下去。可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封建割據的混戰中幾乎已經被殺光了,要找到一個成年男子談可容易,蒙古沒有象漢人那樣要求婦女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而是盛行收繼婚。滿都海福晉不可能違背傳統習俗而長期守寡,她決心避免遺產落入旁係宗王或權臣之手,不讓非成吉思汗後裔擔任大汗的曆史重演,為了讓那些不懷好意的宗王、權臣們徹底絕望,當機立斷,決定與一個年幼無知的小男孩成婚。 這個小孩子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名叫把禿猛可。把禿猛可的父親就是差點被瓦剌也先太師殺死的伯顏猛可(太鬆汗親弟的孫子),伯顏猛可由叔祖父滿都魯大汗撫養成人,曾經受封為“吉囊”(蒙語“吉囊”是元代“晉王”的變音,在當時權勢僅次於大汗)。後來,大汗因聽信應紹卜萬戶的頭領亦思馬因太師的挑拔離間而錯殺了吉囊,[5]吉囊的妻子也被亦思馬因太師強行擄走——喪失父母而孤苦伶仃的把禿猛可,從此寄人籬下,輾轉之間,最終由有心人交予滿都海福晉撫養。滿都海福晉將把禿猛可當“寶貝般”從“一歲起加以守護”,[6]精心撫育了六年。 滿都海福晉想與小孩成婚的消息傳開之後,有人對此表示不可理喻,來勸她:“與其守候一個小孩子,不如嫁給兀捏孛羅這個“強大的”哈撤兒後裔,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7]滿都海福晉將熱茶潑在為兀捏孛羅王做說客的人腦袋上,怒斥道: “以為我可汗之裔幼小嗎? 以為普土眾民無主嗎? 以為哈屯(即“福晉”)之身的我孀居嗎? 以為哈撤兒叔輩的後裔繁盛嗎?”[8] 大喜的日子終於來到了,滿都海福晉給矮小的把禿猛可穿上三層的厚底高靴,[9]使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一點,然後牽著她的手來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親也失太後的靈前,經過莊嚴的“灑馬奶子儀式”,[10]正式宣告確立夫妻關係,並祈禱自己能夠孕育兒女,來延續煙火,使汗統生生不息。 婚後,滿都海福晉讓把禿猛可繼承了滿都魯大汗的遺產,並即了汗位,號稱:“達延汗”(意思就是“大元汗”)。當時達延汗隻有七歲,而“作為曾叔祖母”的滿都海福晉這時“已經三十三歲了”,[11]他們之間相差二十六歲,這是一對因政治需要而結合的夫妻。對滿都海福晉糾纏不休的兀捏孛羅得知她再婚之後,便心息了,還對她維護汗統的行為“稱讚不已”,無可奈何地承認了這個既成的事實。[12] 改嫁給成吉裔後裔的滿都海福晉,確立了無可置疑的正統地位,開始實施政治抱負。這時,龜縮在蒙古西部的瓦剌仍然與蒙古本部不時爆發衝突,雙方處於對立狀態。瓦剌異姓封建主篡位時的暴政讓很多蒙古人心有餘悸,滿都海福晉為了“報往昔諸汗之仇”而討伐之。[13]這次戰事發生在達延汗即位之初的1480年,[14]當時英姿颯爽的滿都海福晉“把垂散的頭發梳起來,做成發髻,”[15]與放置在車輛座廂裏麵的小丈夫一起踏上征途。率領部屬在特斯河與博爾河之間的貼思孛兒圖地區對瓦剌展開攻擊,大獲全勝,繳獲很多戰利品。[16]《黃史》記載,滿都海福晉以征服者的姿態勒令瓦剌部落“今後不得稱房為舍,隻許稱宅;冠纓不得過二指;居常許跪不許坐;食肉許齧不許割;馬奶改稱為‘徹格’!”瓦剌人乞求食肉時用刀,滿都海福晉終於大發慈悲而充許了,據說瓦剌在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猶奉其約法。”[17] 戰勝瓦剌的滿都海福晉,立下了赫赫戰功,不過,瓦剌異姓封建主時叛時服,戰火仍未平息。例如,一次驚險的戰鬥就發生在十年之後,已經長大成人的達延汗率部遊牧時遭到瓦剌的突然襲擊,不得不暫時後撤,而已經懷孕的滿都海福晉在後退時不慎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幸虧四位心腹將士及時趕到救駕,把她攙扶起來,騎上一匹“草黃駿馬”,[18]才化險為夷。那時的蒙古本部與瓦剌暫時還不具備統一的基礎。因為蒙古本部逐漸南下與明朝加強經濟交流,而瓦剌則西遷與西域加強經濟交流,雙方牧地南轅北撤,缺乏緊密的經濟聯係。 征伐瓦剌並不是當務之急,滿都海福晉真正的曆史任務是輔佐夫君,鏟除權臣,重振汗權。回顧達延汗即位之初,實力在四分五裂的蒙古本部並不占絕對優勢。蒙古本部號稱六萬戶,分別是左翼的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三萬戶;右翼的應紹卜、鄂爾多斯、滿官嗔三萬戶。達延汗屬下僅有察哈爾一個萬戶,各類大小封建主割據一方,專橫跋扈。 即位剛三年的達延汗,在滿都海福晉的支持之下,派遣軍隊討伐與大汗唱對台戲的應紹卜萬戶,[19]殺死了亦思馬因太師,奪回了達延汗的母親失乞兒太後。當將士們要攜同失乞兒太後一起凱旋而回時,她竟然賴在地上不肯上馬,傷心淌淚,似乎已經愛上了仇人。有的的將士當眾怒斥她:“你的丈夫吉囊不好嗎?你的兒子可汗不好嗎?你的國家察哈爾不好嗎?你卻為何替他人哭泣。”[20]最後,將士們要靠抽刀出鞘恐嚇,才迫使哭哭啼啼的失乞兒太後上馬啟程。這生動地說明在那個朝秦暮楚的時代,並非所有的後妃都象滿都海福晉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對汗統忠心不二。 達延汗夫婦所進行統一戰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是,代替亦思馬因太師成為應紹卜萬戶首領的是一位叫亦不剌的異姓封建主,這等於換湯不換藥,沒有消除封建割據的隱患。此外,鄂爾多斯萬戶及滿官嗔萬戶也在異姓封建主的手裏。形勢的發展,需要找到一個徹底解決這些異姓封建主割據一方的辦法,最可行的辦法當然是仿效祖先成吉思汗將部屬分封給兄弟及兒子等親族,取代異姓封建主在蒙古各部的世襲權。但是時機還沒有成熟,因為年幼的達延汗既沒有兄弟,也未有能力生兒育女。 史載蒙古女人“善妒”,不許丈夫隨便沾花惹草。[21]然而滿都海福晉卻反其道而行之,充許長大成人的達延汗迎娶多位側室,這可能是讓達延汗有機會多生一些子女,為以後分封親族提前做好準備。 體魄茁壯的達延汗逐漸與多位福晉生育了十一男及一女。在這場生兒育女的競賽中,滿都海福晉大熱勝出,涎下了四對雙胞胎,總共七男一女,[22]這就具備了分封親子的條件。大家都認為滿都海福晉的盛產與先祖也失太後在天之靈的“慈恩旨意”有關。[23]以鄂爾多斯萬戶的打兒漢為首的一些蒙古右翼三萬戶的異姓封建主認為應該請成吉思汗的後裔到來主持大局,他們主動派了三十個侍從啟呈達延汗,請求冊封一個皇子為右翼的“吉囊”,前往右翼主持祖宗的祭祀儀禮,以答謝也失太後顯靈,賜滿都海福晉子女的恩典。[24]這反映了蒙古右翼的大小封建主們也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矛盾重重,一些異姓封建主企圖借成吉思汗的後裔以達到抑製另一些人的目的, 達延汗順水推舟,決定乘機削弱異姓封建主的權力,派二兒子到鄂爾多斯萬戶任“吉囊”,派三兒子到滿官嗔萬戶,進行分封親子的初步嚐試。但是,鄂爾多斯萬戶的滿都來與應紹卜萬戶的亦不剌卻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有什麽必要在我們頭上另立封主,還是自己給自己做主的好”,[25]便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打兒漢的勸阻,殺死了達延汗前來就職的二兒子,發動了叛亂。 這時的達延汗經過滿都海福晉多年以來的殷切調教,已經具備統帥能力,史載“小王子(指達延汗)與諸酋皆騎馬,自身為役,無肩輿,張蓋、鳴騶、控勒之奉,其飲食器用與大虜無大異,惟其習勞茹苦,故能任戰,亦庶幾古名將與士卒同甘苦之意,故其下皆樂為用。”[26]然而,當達延汗率領蒙古左翼的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等三萬戶西征右翼,卻在禿兒根河(今呼和浩特城南的大黑河一帶)受挫,不得不後撤。現場一片混亂,達延汗在騎馬下河的時候仆倒在地,“盔頂插進了泥裏”,“直不起身來”,[27]要靠部下攙扶上馬,才能安全撤回。晚上,右翼的亦不剌與滿都來乘機率領三萬人追襲,達延汗及時移營,擺脫了敵人。 左翼三萬戶之所以在失利的情況之下能夠撤回,是因為右翼滿官嗔萬戶的封建主火篩事先派人向達延汗通風報信,泄漏了右翼的追襲計劃。火篩雖然也參與了叛亂,但是卻一直與左翼藕斷絲連,保持聯係,還在叛亂中保護了達延汗的三兒子及其孫子。火篩的所作所為主要的的原因是因為他與滿都海福晉有很深的淵源——一方麵滿官嗔萬戶是滿都海福晉的娘家,她就出身於滿官嗔的汪古部;[28]另一方麵火篩也是滿都海福晉的女婿,因為他娶了滿都海福晉與前夫滿都魯大汗所生的女兒為妻。 達延汗初戰失利,並不氣綏,他向“天帝申告,灑馬奶子祭奠,行叩拜大禮”,[29]用宗教儀式來重振士氣,又得到了東蒙古的科爾沁等部落的增援,便再次出征右翼,平息叛亂。雙方答蘭貼裏溫(今呼和浩特北麵的大青山)展開了一場改寫蒙古曆史的決戰,達延汗在戰場上以六十一頭牝牛布下“牛角陣”對付右翼的“弓形推車陣”,經過幾個回合,雙方參戰將士互相混淆在一起。右翼大部分軍隊誤認達延汗的黑纛為自己的旗纛,陷入了達延汗布下的陣而慘敗,[30]隻有一半人能夠突圍逃脫,其餘的人則投降了。達延汗一直追到了青海,擊斃了滿都來,而亦不剌逃經哈密時被當地的戴白帽子的穆斯林所殺。至此,達延汗全部收複了右翼三萬戶,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在滿都海福晉的默默支持之下而統一了蒙古左右翼的達延汗,下一步就是削奪異姓封建主的世襲統治權,他決定隻將自己的親生子分封為兩翼各部落的新的封建主,甚至連成吉思汗親弟哈撤兒的後裔科爾沁人也排除在外。科爾沁人雖然在戰爭中站在達延汗的一邊,卻總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們以“讓敵人聚在一處,必將危及後世子孫”為借口,要求分取一部分右翼之眾,當被拒絕之後,便鞭打著馬頭悻悻而去。[31] 達延汗先後分封了十一個兒子,除了滿都海福晉所生的七個兒子之外,還有其他二位福晉所生的四個兒子。當眾多成吉思汗的後裔以血統為紐帶,牢牢地控製著蒙古本部各部落時,便一舉結束了異姓封建主長期桀驁不訓而導致的擾攘動亂的局麵,標誌著成吉思汗的後裔在蒙古本部最終戰勝了異姓封建主,重新確立了牢固的統治地位,重振了因元朝滅亡而日漸式微的汗統。 蒙古撤出中原之後,各部落在明軍的壓力之下一度北遷,而十五世紀中期的土木堡之戰是明蒙關係的一個轉折點,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蒙古部落紛紛南下返回傳統牧地漠南,使蒙古的遊牧經濟在局部地區得到恢複。因為蒙古單一的遊牧經濟製乏鐵器、布帛、茶、糧等農產品及附屬工藝品,所以對中原的農耕經濟依賴性很強。當不能用和平的方式與明朝進行經濟交流時,便采用戰爭手段了。達延汗與明朝的關係是時和時戰,他即位之初,沒有能力對蒙古諸部令行禁止,所以當一些蒙古部落騷擾明朝時,會引來明軍的犁庭掃穴式的打擊,1480年,明將王越出塞奔襲威寧海子,有六百多蒙古人被斬首及生擒。明軍還掠走了六千畜牲。[32]蒙古諸部則連續三年入塞報複,“肆行剽掠。”[33] 後來,達延汗派遣使者求貢,雙方關係有所緩和,朝貢是明蒙之間的一種貿易形式,蒙古的朝貢使團攜帶著明朝所頒發的敕書、印信等入塞,向明朝進貢馬匹及土特產,明朝則回賜給彩緞、絹絲及鈔幣等物。通常在進貢完畢之後,蒙古還可以在指定的地點與明朝軍民進行互市,獲利頗為豐厚。 達延汗向明朝朝貢時,“以敵國自居”,[34]明朝對其“悖慢”的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予以容忍,那時的明朝已經喪失了明初的銳意進取精神,對蒙古的戰略已經轉攻為守了。1496年,達延汗上書明朝要求以三千人入貢,揚言“減我一人,三千人俱不來。”[35]明朝當然不可能放這麽多使臣入塞,因為招待這批人的費用及回賜將會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所以隻同意一千人入京,其後,達延汗與瓦剌爭戰,果然不來朝貢。達延汗最後一次朝貢是在1498年,他嫌明朝“賞賜浸薄”,從此不再派使團入塞,而是用戰爭的手段在寧夏、延綏、大同等處大肆搶掠,“殆無虛日。”[36] 總之,達延汗統一蒙古本部之後,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加強與以農耕經濟為主明朝的聯係,就已經成為了一件特出的大事,他大舉入塞也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是為了改朝換代,消滅明朝而重建大元帝國。當然,經常靠近明境是有風險的,有一次,達延汗在一個名叫察罕格哷迪地方(明代的大寧原址附近)駐牧時,恰巧一股可能是出塞“燒荒”的明軍經過此地,蒙古哨探急忙喚醒在斡耳朵中熟睡的達延汗及滿都海福晉,並“解來拴著的馬”,讓他倆騎上,迅速脫離了險境,另一位名叫察罕章的福晉就沒有與達延汗同乘一騎的福氣了,她慌不擇路,“從牆的豁口處逃出。”[37] 達延汗與滿都海福晉患難與共,兩人在有生之年未能緩和與明朝的緊張關係,停止對抗,他們的曆史功績隻是統一了蒙古本部,結束了異姓封建主們的世襲,並分封諸子,重振成吉思汗家族的汗統。不過,達延汗與滿都海福晉並沒有為蒙古左右翼設立一個中央機構,僅僅憑著自身的地位實行家長式的統治,隨著兩人的逝去及時間的推移,各部封建主一代傳一代不斷分封下去,封地越封越小,各萬戶諸多封建主之間的血緣關係也日益疏遠,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服從繼任大汗的號令——封建割據的局麵又開始在蒙古本部出現,最具影響性的事件大約發生在1547年左右,達延汗的曾孫打來遜大汗受到蒙古右翼的排擠,為了避免自相殘殺,不得不率領察哈爾、內喀爾喀二部遷徙到遼河河套,他在漠南的牧地被蒙古右翼所占據。這次封建割據與過去不同的是,稱霸一方的部落頭目全部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而不再是異姓封建主。 [1]《清史稿.後妃傳序》:“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可敦”又譯“哈屯”,是夫人的意思。蒙元北遷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采用深受中土影響的元代官製,而到了滿都海福晉時代,漢文化的影響已經衰退,她的第二任丈夫達延汗幹脆取消了元代官製,改用蒙古本土製度。所以,本文從這個時期開始,也將“後妃”改為蒙古的傳統稱號“福晉”。 [2]察哈爾(又譯“插漢”),是滿都魯大汗遺留的宗本部落,屬於明代蒙古本部著名的“六萬戶”之一。所謂“六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分別是由左翼的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及右翼的鄂爾多斯、滿官嗔(土默特)、應紹卜等萬戶組成。六萬戶的起源可追溯到元順帝時代,《蒙古源流》稱元朝滅亡之際:“方大亂時各處轉戰的蒙古人等四十萬內惟脫出六萬,其三十四萬俱陷於敵”,這裏的“六萬”就是指六萬戶。 [3]科爾沁(又譯好兒趁)部,由成吉思汗的親弟合撤兒的後裔則組成。合撤兒汗國最初的封地位於今呼倫泊之北的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一帶;在元明兩代屢經戰亂,到了16世紀,由合撤兒的後裔組成的科爾沁部南下到嫩江一帶遊牧。 [4]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3頁 [5]應紹卜萬戶,明代蒙古本部“六萬戶”之一。 [6]《阿勒垣汗傳》珠榮嘎譯注,第12頁 [7]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3至284頁 [8]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4頁 [9]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9頁 [10]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4頁 [11][12]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13]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83頁 [14]薄音湖《達延汗生卒即位年考》 [15]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16]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0頁 [17]圖巴的《黃史》第四章,烏力吉圖譯 [18]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19]《明憲宗實錄》成化十九年五月壬寅條 [20]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90頁 [21]峨岷山人《譯語》 [22]圖巴的《黃史》第四章,烏力吉圖譯 [23]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2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3至354頁 [25]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4頁 [26]峨岷山人《譯語》 [27]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7頁 [28]《黃金史綱》第88頁中的“蒙郭勒津”即滿官嗔,寶音德力根《十五世紀前後蒙古政局、部落諸問題研究》第52頁 [29]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6頁 [30]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97頁 [31]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98頁 [32]《明憲宗實錄》弘治十三年六月壬寅條 [33]《明憲宗實錄》成化十九年七月丙辰條 [34]《明憲宗實錄》弘治元年五月乙酉條 [35]《明經世文編》卷一二六,何孟春《上大司馬相公書》 [36]《明孝宗實錄》弘治十三年六月壬寅條 [37]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8頁
流浪的蒙古後妃 (圖)
戴故故冠、穿交領織金錦袍的皇後 (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後像》) 流浪的蒙古後妃 一.題解 “紅粉哭隨回鶻馬, 為誰一步一回頭。” 這是金末詩人元好問寫的一句詩。[1]元好問在金國滅亡時,親眼目睹了占領金國首都汴京的蒙古大軍,擄掠婦女的情形,故感慨萬千,賦下了這首詩。詩中的“紅粉”指的是金國婦女,而“回鶻”是古代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這裏比喻蒙古軍隊。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女性在戰爭中所麵對的暴行及汙辱。當時在汴京的蒙古大軍,將金國太後、中宮、妃嬪等後宮、佳麗、達官貴人家室及普通婦女押送向北,[2]其中金章宗的兩個妃子,一個叫徒單氏,一個叫夾穀氏,竟被蒙古人從繁花似錦的中原遷徒到了沙塵蔽麵的漠北阿不罕山的“鎮海八剌喝孫”一帶。[3] 曾經統一蒙古的成吉思汗說過一句響鐺鐺的硬話:“鎮壓叛亂者、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鏟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使他們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騎乘他們的後背平滑的駿馬;將他們的美貌的後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的玫瑰色的麵頰並親吻著,吮她們的乳頭色的甜蜜的嘴唇,這才是男子漢最大的樂趣。”[4]他曾經在戰爭中向金與西夏等戰敗國強行索取公主來發泄,以此來踐踏敵國的尊嚴。十七世紀的一些蒙文史籍甚至記載了一個傳說——成吉思汗在強行寵幸俘獲的西夏王妃時,被女方蓄意用鉗子弄傷身體的“隱秘處”而死。[5]這反映佛教傳入蒙古草原之後,人們產生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人在戰爭中成了搶掠的對象,而搶掠則是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之一。曆史上,向老百姓施暴的不僅僅隻有北方的遊牧民族,東北的漁獵民族及中原的農耕民族所組成的軍隊也一樣有這樣的頃向。例如當初東北的漁獵民族女真所建立的金國,在滅掉北宋時,也是將宋帝的後宮佳麗作為戰利品任意分配的。曆史總是不斷地在重複著一幕又一幕的悲劇,當新興的金國將士在踐踏宋人的尊嚴之時,恐怕也不會料到他們的後代會被北方崛起的蒙古人所蹂躪。 蒙古滅掉金朝,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偷安於南方的南宋小朝廷了,南宋抵抗了六十多年,終於滅亡。公元1276年,蒙古大軍在進入南宋的首都臨安時,索取宮女、內侍及諸樂宮等人,其中有百餘名宮女不甘受辱,投水自盡。 南宋全太後及宮嬪在元軍的監護下前往元朝首都大都朝覲,而太皇太後謝氏有疾,病愈之後才啟程北行。到了大都之後,宮人安定夫人陳氏,安康夫人朱氏,與兩位小姬一起自縊,以死明誌,元帝忽必烈下命斬下屍體的腦袋,並將其懸掛在全太後的寓所,以示警戒之意。[6] 不過,當時的忽必烈對待在大都的南宋太皇太後謝氏、全太後及宮嬪等還是比較寬厚的,甚至充許她們有自己的貨產等等。[7] 就這樣,公元十三世紀的蒙古人,南下中原,經過南征北戰,先後滅掉了包括金國及南宋在內的一係列政權,建立了元朝、統一了天下。然而盛極必衰,當元朝在公元十四世紀滅亡時,元帝的後妃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這個答案不難猜到,就是一些後妃落入了敵人的手裏;而另一些後妃逃離中原之後,重新倒退回遊牧狀態,在無休止的動亂中顛沛流離。本文企圖通過從元順帝到林丹汗的二百多年時間裏,多位蒙古大汗後妃的命運,來反映出那個黑暗時代的一個側麵。這些女性處於那個時代,她們有的隨波逐流、身不由己;有的卻奮勇抗爭、力爭上遊。所有這些女性的“流浪”生涯,難道不足以令人感歎當今田園牧歌的和平日子得來不易,應該倍加珍惜嗎? 二.聲色犬馬的元順帝時代 元朝統一天下之後,上層統治階級長期動亂頻繁、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再加上連年大災及瘟疫,各種矛盾迅速積累,最終迸發,形成了全國各地起義軍蓬勃發展之勢,加劇了元朝的滅亡。從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統治維持了九十多年。 元順帝在位時玩物喪誌,曾自製龍船和宮漏,據說他相貌“清臒”,與身材魁偉的列祖列宗不同,這極可能是縱欲過度的結果[8]。史載其“怠於政事,荒於遊宴”,[9]尤其喜歡讓十六宮女戴上象牙佛冠、全身披上纓絡、穿著大紅銷金長短裙等衣飾,打扮成“佛菩薩相”[10]隨著奏樂跳起“十六天魔舞”(舞蹈的內容大致是“天魔”企圖以色相引誘“菩薩”)。這種舞蹈隻有內宮及臣屬之中受“秘密戒者”才能參預觀賞[11](“秘密戒者”,顧名思義是秘密受戒的人,[12],關於這方麵的內容,下文還要提到)。上行下效,“十六天魔舞”開始流行於民間,例如在“浙西”、“浙東”地區亦可看到,甚至傳及西北的邊陲。[13] “十六天魔舞”的文化淵源與佛教傳說有關,可見元順帝對佛教的喜好。當時,藏傳佛教在元朝上層統治階級非常流行,而藏傳佛教“密宗”則以性欲為修道之法。例如藏傳佛教中寧瑪派甚至認為“修法的最後階段要通過男女的淫欲行為才能成佛。”[14]元順帝信奉藏傳佛教,利用女性為修法伴侶。他經常修練一位西天僧傳授的“運氣術”,這種運氣術又叫“演揲兒法”(在藏傳佛教中屬於噶瑪噶舉派)。“演揲兒,華言‘大喜樂’也”,[15]據說練了此法之後,“人身之氣或消或漲,或伸或縮”。[16]另外,元順帝還尊另一位西番僧為國師,並修習他傳授的“秘密大喜樂禪定”。總而言之,這些宗教儀式是要借肋男女“雙修法”、[17]男女“多修法”[18]等秘密的性欲行為來達到修法的目的,相當於漢人的“房中術”。[19]元順帝認為這些秘密佛法可以“益壽”,還專門讓皇太子修練。[20]那位西番僧可能是西藏曆史上噶瑪噶舉派著名的黑帽係第四世活佛噶瑪巴,[21]元順帝賜與他“持律興教大元國師之水晶印”,藏文史籍說他“住在皇帝的後宮中,為皇帝父子二人傳授教法。”[22] 獨樂不如與眾人同樂。元順帝時常與母舅老的沙及兄弟巴郎太子等十人男女裸居一室,君臣共蓋一被。[23],為此而“廣取女婦,唯淫樂是戲。”[24]當元順帝與眾人“行大喜樂”的時候,頭戴上嵌有金佛字的帽、手持念珠,同時有上百名穿上纓絡等“菩薩裝”的美女吹奏著樂器、唱著金字經、跳著雁兒舞及十六天魔舞,何等逍遙。[25]元順帝還“令諸嬪妃百餘人,皆受大喜樂佛戒”,使王室成為名符其實的“春宮”。[26] “大喜樂佛戒”又從王室漫延至大臣家中,一些大臣的妻室經常延引有“帝師”稱號的番僧於房中誦念咒語及作法,這種與性欲有關的受戒方式叫做“以身布施”,當時的上流社會對這種受戒方式是充分理解和包容的,據說丈夫從外麵回來的時候,“聞娘子受戒,至房則不入。”[27] 漢族的傳統文化代表是儒家,其倫理觀念認為利用女性修法是傷風敗俗的行為,因此很多士大夫認為流行於蒙元上流社會的密宗男女修道之法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不足為訓。可是,元朝的綱常禮法僅僅隻是用來約束漢人、南人而已,而蒙古統治者則始終沒有儒化,他們更向往的是藏傳佛教。例如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曾說:“讀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意,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28] 享樂的時日總是過得特別快。公元1368年,起義軍朱元璋羽翼漸豐,在應天(今南京)成立明朝,史稱“明太祖”,當他派遣的北伐軍以破竹之勢逼近大都之時,元順帝不得不“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及大批官宦部屬永遠離開了這個日後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29]然而,元順帝匆忙撤離時,雖然將後宮佳麗帶走了十分之八、九,但還是遺留下五百餘人,而且全部落入明軍之手。[30]由此可以判斷元宮後宮佳麗人數在五千左右。元順帝離開大都時,連太廟神主都忘了帶走,[31]卻仍然沒有忘記帶走四千多後宮佳麗,正是:不愛江山愛美人。 被明軍擄獲五百餘宮女全都成了“怨女”,“朝望禦榻而悲,暮倚寢床而泣。”[32]漢族的傳統文化的道德觀接納不了藏傳佛教密宗的男女修道之法,明太祖肯定對元順帝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33]因此他下令將這些宮女放出宮給予配偶,其中一個高麗女子還被遣送回國。[34] 元宮中為什麽會有高麗女子呢?那是因為在元代,王室與高麗聯姻成了一種風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據說在元末,“京師達官貴人,必得高麗女,然後為名家。高麗婉媚,善視人,至則多奪寵。”[35]元順帝也立一位叫“奇氏”的高麗女子為皇後,並立她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奇皇後恃寵生驕,與宦官相勾結,禍亂朝政,後來跟隨元順帝撤離大都之後,下落不明。奇皇後也並非一無是處,她曾經挽著元順帝的衣服勸說其不要沉緬於天魔舞,宜“自愛惜聖躬”,結果順帝動怒,因此兩月不到後宮。[36] 元朝蓄養高麗女子的風氣潛移默化地流傳到了明朝,傳說明朝後宮也有高麗女子,例如明太祖曾經封一名俘獲的高麗女子為“碩妃”。[37]而元朝盛行的藏傳佛教,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明朝。據說嘉靖年間明廷曾經企圖除去宮中佛堂大喜殿裏的歡喜佛,而歡喜佛是由金銀鑄成男女淫褻形狀,主要起性教育的作用——“傳聞,欲以教太子,慮其長於深宮,不知人事也。”[38]而萬曆年間明臣沈德符還在內庭親眼目睹可能是故元遺留下來的歡喜佛春宮畫,他在《萬曆野獲編》中描述:“兩佛各瓔珞嚴妝,互相抱持,兩根湊合,有機可動,凡見數處。大璫雲:每帝王大婚時,必先導入此殿,禮拜畢,令撫揣隱處,默會交接之法,然後行合巹。”[39] (未完待續) [1]元好問《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之一)》:“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2]《金史.崔立傳》 [3]李誌常《長春真人西遊記》 [4]拉施特《史集》漢譯本第一卷第二分冊第362頁 [5]《蒙古黃史》第二章之《成吉思汗之生平》;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26頁 [6]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 [7]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 .元史》 [8]袁忠徹《符台外集》卷下,《紀瀛國公事實》 [9][11]《元史.順帝本紀六》 [10]葉子奇《草木子》卷三《雜製篇》 [12][16][18][23]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70頁 [13]王順《“天魔”舞的傳播及淵源》,《蒙古史研究》第8輯 [14]彭全英主編《西藏宗教概說》第35頁 [15][17][19][24]《元史.哈麻傳》 [20]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96頁 [21]王輔仁,陳慶英著的《蒙藏民族關係史略》73頁 [22]蔡巴.貢噶多吉《紅史》97至98頁 [25]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89頁 [26]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104頁 [27]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之《雜俎篇》 [28]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115頁 [29]劉佶《北巡私記》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條 [30][32][34]《明太祖文集》卷十六 [31]《元史.陳祖仁傳》 [33]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之《開國規模(洪武二年夏五月已末)》 [35]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96頁 [36]權衡《庚申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嶽箋證本,第95頁 [37]周清澍《明成祖生母弘吉剌氏所反映的天命觀》 [38]翟灝《通俗編》 [39]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之《玩具》 三.憐香惜玉的明太祖 再說元順帝帶著諸多後宮佳麗、文武大臣離開大都,經居庸關於八月十五日逃到上都(今內蒙古多倫一帶)。眾所周知,元朝是兩都製的——一個是大都,另一個就是上都。上都這座一度繁榮的城市位於塞外的蒙古草原,曆來是元帝的夏宮,城裏有用蒙古包製成的宮殿,專供貴族宴樂,也有平民居住的土房。不過,上都曾經在十年前被起義軍焚毀過,一直未能恢複,昔日的宮闕變成了一片頹垣敗瓦,隻有民間房室“間有存者。” [1] 攻克大都之後的明軍並沒有立即出塞對元順帝展開大規模的追擊,而是將戰略目標指向盤據在山西、陝西的元朝軍閥王保保、李思齊等人,因此,北遷的元朝小朝廷才能夠在上都平安地呆上大半年時間。元順帝在上都的時候是否仍然沉溺於利用女性修法,這已經無從考究。當時在上都苟延殘喘的官僚們卻不甘寂寞,又開始計劃置家立室,那些執政大臣竟然爭相購買高麗婢女,完全故態複萌了。[2] 明朝當然不會長期容忍元順帝在上都遙控指揮殘餘的元軍騷擾大都(這時已經改名為北平),明軍在山西、陝西等地連戰皆捷之後,遂於1369年分兵,由左副將軍常遇春率步兵八萬、騎兵一萬自北平出塞,先後於錦川(今遼寧錦縣一帶)、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烏丹鎮附近)、大興州(今河北灤平縣一帶)等地擊敗元將江文清、也速、脫火赤等,並於六月攻克上都。以元順帝為首的元廷在此之前已經匆忙向北撤走,明軍追擊百餘裏,不及而還。七月,常遇春在回師途中病死於軍中,其部屬轉由平章李文忠統領,繼續保持對元順帝的軍事壓力。 顛沛流離的元順帝於1370年四月在上都以北的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一帶)患上痢疾而病死,時年五十一歲。大約一個月之後,早就從居庸關出塞的李文忠部首先迫使興和(今山西萬全邊外)的元守將投降、然後在察罕惱兒(今河北沽源一帶)捕獲元平章竹貞、再在白海子之駱駝山(也在今河北沽源一帶)擊敗元太尉蠻子及平章沙不丁、還令駐守上都的元平章上都罕投降、從而順利地攻克應昌。隻有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等數十騎突圍而出,李文忠親自率領精騎一直追至北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察罕城)才折返。當他回師經過興州及紅羅山時,元將江文清與楊思祖帶著總共五萬二千九百多軍民,紛紛前來投降。 元廷在應昌之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愛猷識理達臘唯一的兒子買的裏八剌隨同脫忽思皇後等後妃宮人,以及一大批達官貴人、殘兵敗將都在應昌被明軍俘虜,[3]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4]這首遠古匈奴的歌謠,反映的是遊牧民在戰爭中失去土地的無奈。曆史又重複了這一幕,當李文忠派兵監護著包括蒙古後妃宮人在內的大批俘虜踏上南下的旅途時,那些後宮佳麗們,應該也是花容失色。 俘虜們在嚴密的監視之下,經過長途跋涉,於六月到達明朝南方的京城應天(今南京)。根據明朝製度,軍隊凱旋時是要押解著俘虜在廟社、午門等地向皇帝舉行盛大的獻俘禮的,[5]可是,明太祖為了懷柔故元遺民,免除了傳統的獻俘禮,隻是令男俘虜們穿戴上寬簷的“鈸笠冠”、[6]女俘虜們穿戴上高聳的“姑姑冠”等蒙古民族服飾,[7]分批在雄偉壯麗的皇宮朝覲。[8] 買的裏八剌首先在侍儀司的引導之下在奉天殿朝見明太祖,行“五拜禮”,然後再到東宮朝見皇太子,行“四拜禮”;而買的裏八剌的母親及其他蒙古後妃則到乾寧宮朝見皇後。朝覲儀式完畢,俘虜們全部脫下蒙古民族服飾,換上中土衣冠。[9] 讓蒙古俘虜換上中土衣冠,是明朝同化蒙古政策的一部分,明朝之所以采取這一政策,是因為元代蒙古人從未有真正漢化。元朝政府承認蒙古人與漢人風俗不同,用“各從本俗”的辦法來治理蒙古族與漢族。[10] 也就是說漢人需要遵守儒家的綱常禮法,而蒙古人卻可以不必理會那套繁文縟節。以婚俗以言,蒙古人不拘輩份、不諱再嫁——蒙古男人不但可以娶“兄嫂”,而且還可以娶不同輩份的“庶母、叔嬸”等,[11]這在重視“長幼有序”的名份製度、“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的漢人士大夫眼裏,當然是“貽笑後世”的。[12]盡管蒙古人從未企圖將自己的風俗強加於漢人,但漢人士大夫卻要求蒙古人改遵漢人風俗,“當守綱常”、“皆從禮製”。[13]一貫以“立綱陳紀”而自命的明太祖從政治的角度看問題,對此猶為積極,在著名的《討元檄文》中痛斥“元之臣子”,“廢壞綱常”,“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14] 明太祖在立國之初就明令頒布“禁胡服、胡語”等,[15]還特別規定蒙古人“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16]從而強製改變蒙古人的婚俗,開始實行同化政策。 明太祖認為蒙古等異族,“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17]回顧曆史,滯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的真正漢化,是在元明易代之後,這當然與明朝所奉行的針對性的民族政策有關。 明太祖後來以憐香惜玉的口吻就被俘獲的蒙古後妃安置問題專門發了一番談論,指出曆代改朝換代之際,勝利者往往無禮對待被俘虜的亡國後妃,他形容這種行為是“欺孤虐寡,非盛德所為”,不值得模仿。明太祖認為蒙古人適合居於寒冷的北方,不耐南方的暑熱,而且喜歡食肉飲酪,這與慣吃米麵的中土人士有所區別,因此對俘獲的蒙古後妃,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酌情處理。他特別以脫忽思皇後為例,認為如果此女因為水土不服的原因而願意重返蒙古,可以隨其所願。[18] 明太祖上述的談話,表麵上是說南北風土人情有別,卻在本質上揭示漢蒙兩族基本倫理道德的不同。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是受到居住環境的影響的,農耕的漢族與遊牧的蒙古族,兩者不同的價值觀短期之內很難調和。被俘的蒙古後妃宮人,有很多已經在戰亂中與丈夫生離死別,她們是遵從漢俗守寡不嫁,還是遵從蒙古本俗再婚,這在當時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毫無疑問的是,明太祖絕不會充許她們隨便與不同輩份的男人苟合,為了避免在京城出現敗壞“夫婦長幼之倫”的事情,讓她們重返蒙古也許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這也是符合明朝對蒙古的懷柔策略的。也就是說,蒙古後妃如果願意的話,隨時可以脫下身上的中土衣冠,換上傳統的“姑姑冠”,北返草原重新過上遊牧生活,遵循與漢族不同的倫常觀念。後來,明太祖果然履行諾言,陸續將一些蒙古後妃公主送回蒙古草原,此舉被後人譽為“真千古大聖人舉動”。[19] 曆來亡國後裔,即使委屈求全,但在勝利者的猜疑之下,最終難免性命不保。例如金滅北宋,被金國俘虜的宋朝皇族宗室被遠遷至東北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市)、五國城(今黑龍江伊蘭縣)等地,受盡淩辱,史載金海陵王殺趙氏子孫一百三十人,導致在金國境內宋室嫡係的滅絕,[20]而元滅南宋,宋太後全氏等人被監護至大都。因為“不習北方風土”,全氏要求重回江南,被元世祖拒絕。[21]後來,南宋廢帝瀛國公亦被多疑的元英宗賜死。[22] 明太祖卻善待蒙古宗室俘虜,他不但關懷被俘的蒙古後妃公主,還冊封元順帝嫡孫買的裏八剌為崇禮侯,並於五年之後將已經長大成人的買的裏八剌遣返回了蒙古。明太祖認為這樣做既可以撫慰買的裏八剌的“父母鄉土之思”;又可以讓其有子承父業的機會,“庶不絕元之祀君”。[23] [1]劉佶《北巡私記》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條 [2]劉佶《北巡私記》至正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二日條 [3]《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五月辛醜條 [4]匈奴歌謠: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出自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轉引《史記》第110卷,中華書局版 [5]《明史.禮十一》 [6]《元史.輿服一》記載元帝“冠寶頂金鳳鈸笠” [7]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之《雜製篇》:“元朝後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帶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帶皮帽。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色羅蓋。唐金步搖冠之遺製也。” [8][9]《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六月乙亥條 [10][13]《元史.烏古孫良楨傳》 [11][12]《元史.順帝本紀七》 [14][17]《明太祖實錄》吳元年十月丙寅條 [15]談遷《國榷》卷三 [16]《明會典》卷二十二之《戶部七》 [18]《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六月乙亥條 [19]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八之《果報》 [20]《金史.梁肅傳》 [21]《元史》卷一一四《後妃傳》 [22]《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二,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二二《大蒙古之王統綜述》,西藏人民出版社陳主英中譯本,一九九九年,頁141 [23]《明太祖實錄》洪武七年九月丁醜條 四.將軍與後妃之間的“潛規則” 愛猷識理達臘在元順帝死後不久便繼任為蒙古大汗,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主要在西至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厄爾德尼召之北)、[1]東到全寧一帶來回遊牧,[2]“逐水草而居”。愛猷識理達臘是否仍然沉溺於輕歌曼舞,並利用女性修習藏傳佛教?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那個能歌善舞的舞蹈班子已經在應昌被明軍一網打盡,更重要的是,指導蒙古上流社會修習佛法的西藏喇嘛們逐漸改變了態度,已經拋棄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舊施主。例如曾經教導元順帝父子修習“演揲兒法”的國師,噶瑪噶舉派黑帽係四世活佛噶瑪巴就可能歸順了新興的明朝。[3] 正是因為愛猷識理達臘改轅易轍,遠離昔日聲色犬馬的生活,整頓朝政,能夠團結退入漠北的名將王保保,並於1372年擊退了明軍對和林地區的進犯,這樣才使他能夠在明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幸存了八年左右。 王保保及愛猷識理達臘先後於1375及1378年去世,導致局勢逐漸逆轉。繼承汗位的是脫古思貼木兒,雖然沒有任何史料顯示他縱情聲色,可是孱弱無能,難以主持大局[4],令到北元陷入了生存危機。在此期間,明朝開展了一係列戰略攻勢,將元朝殘餘勢力各個擊破。 1381年,明太祖令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沐英、藍玉為副將軍,率部攻克雲南,元梁王把匝剌瓦爾自殺,從而一舉消除了後顧之憂,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塞外蒙古諸部。 明軍經過充分準備,於1387年正月由大將軍馮勝,左、右副將軍傅友德、藍玉等率部二十萬北征金山(今吉林懷德),並於五月迫使元太祖麾下名將木華黎的後裔納哈出以所部二十餘萬人投降,此舉無異於折斷了脫古思貼木兒的一隻胳膊。明太祖打鐵趁熱、乘勝追擊,以藍玉取代馮勝為大將軍,馮勝宗、郭英為左、右副將軍,於本年的九月率師出塞,企圖“肅清沙漠”、殲滅脫古思貼木兒為首的元廷。[5] 1388年三月,藍玉率大軍十五萬,由大寧(今內蒙古寧一帶)進至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得知脫古思貼木兒所在的元廷正駐紮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便馬上從間道兼程而進,四月十二日黎明在捕魚兒海南岸飲馬時偵察到元廷在海東北八十餘裏,當時大風揚沙,白晝如晦,明軍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殺死元太尉蠻子及將士數千人,俘獲七萬七千多人,其後,又擊破哈剌章營,獲其部屬一萬五千餘人,獲得了勝利。 此戰,明軍的俘虜中包括已故大汗愛猷識理達臘的遺孀、現任大汗脫古思貼木兒的後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貴族男女,還有宗室吳王、代王和名將王保保的弟弟詹事院同知脫因貼木兒等一批政要。不過,大汗脫古思貼木兒與太子天保奴及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乘亂逃跑了,其後,勢單力薄的脫古思貼木兒父子同時在逃亡途中被旁係宗王所弑殺。 藍玉派遣軍隊將地保奴及後妃、公主等人押送南返,一路風塵仆仆,總共曆時三個月左右才到達京城應天。這些被俘的蒙古貴族男女、官僚政要們在朝見明太祖時奉獻上金印、金牌等,表示臣服。明太祖再回賜與鈔幣及住宅,令他們在京居住。經過一係列的繁瑣的禮節之後,朝覲儀式才算結束。 明太祖有意以名爵之號冊封元帝後裔地保奴,“以盡待亡國之禮。”[6]然而好事多磨——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有知情者向明太祖揭發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結束後,與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有染,雙方關係不幹不淨。本來蒙古婦女的貞節觀比起漢族婦女要薄弱得多,[7]即使奸情敗露也不是非死不可。但明太祖既然親自過問此事,結果導致醜聞越鬧越大,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最終惶恐自殺,她的兒子地保奴因為口出怨語而慘遭橫禍,被流放到海外的流求島,封爵之事自然泡了湯。 明太祖原本對藍玉這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功臣是優待的,例如他規定“克沒官婦人女子,隻配功臣為奴,不曾與文官。”[8],可是這次藍玉擅自淫人妻女,明顯觸犯了軍紀。對蒙古諸部實施懷柔政策的明太祖過去已經公開高調揚言——如果不尊重俘獲的蒙古後妃,那就是“欺孤虐寡,非盛德所為”。此刻,明太祖對藍玉的出軌行為感到非常惱怒,稱,“無禮至此,豈大將軍所為哉!”[9]飛揚跋扈的藍玉自釀苦果,很多年後,他終於被明太祖以謀反罪名處死。 明太祖站在道德的製高點指責藍玉,但是他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經幹過這一套。例如他就承認在占領武昌之時,奪取對手陳友諒的妾侍而歸。[10]而作於十七世紀初的蒙文史籍《蒙古源流》、《黃金史綱》也都宣稱元順帝有一個已經懷孕的妃子落入明太祖之手,生了朱棣。《黃金史綱》更說明被俘的妃子是出於盛產美女,世代與蒙古王室聯姻的弘吉剌部落。[11]此事漢文史籍也有佐證,清初《廣陽雜記》稱:“(明太祖之子)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甕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12]這些宮闈秘事的確切性難以細加考究,這好比:演義變成了秘聞,秘聞變成了曆史。 自古以來,一些弱質女流之輩,為了保住自己或親人的性命,不得不委身於男性的淫威之下,這是戰爭中存在於男女之間的潛規則。所謂潛規則,就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潛在的行為規則。對於勝利者而言,如果放過敵人的妻女,那他的勝利成果反而會被別人質疑。前文已經提及,元太祖、元世祖等蒙古大汗就有在戰爭中擄掠別人妻女的習慣,由此及彼,他們的後裔在被俘虜時也應該有逆來順受的心理準備了。所以,藍玉與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之間鬧出的那點動靜,在古代是司空風慣的事,也是順應曆史的潮流的。不過,脫古思貼木兒的妃子的命運應該由明太祖來決定,藍玉先下手為強,這是他的僭越之處。 [1]《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四月丙寅條 [2]《明太祖實錄》洪武七年九月丁醜條 [3]藏學家陳慶英在《簡論明朝對藏傳佛教的管理》一文中指出“洪武六年元朝攝帝師喃加巴藏卜舉故元官六十餘人時,可能也包括噶瑪巴在內。《明實錄》記載,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已卯,‘朵甘烏思藏僧答力麻八剌及故元帝師八思巴之後公哥堅讚(巴藏)卜遣使來朝,請師(封)號。詔以答力麻八剌為灌頂國師,賜玉印海獸紐,俾居咎多桑古魯寺,給護持十五道。公哥堅藏巴藏卜為圓智妙覺弘教大國師,賜玉印獅紐。’這裏的答力麻八剌很可能就是噶瑪巴乳必多吉。” [4]脫古思貼木兒大汗在愛猷識理達臘死後即位,關於他的身世有二種說法,一種說他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買的裏八剌,曆史學者薄音湖經過考證之後認為這種說法可信,詳見薄音湖的《關於北元汗係》;另一種說他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詳見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及寶音德力根的《十五世紀中葉前的北元汗係及政局》 [5]《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九年丁未條 [6]《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條 [7]《明太祖實錄》吳元年十月丙寅條 [8]劉辰《國初事跡》 [9]《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條 [10]明太祖《大誥》之《諭官無作非為》四十三 [11]朱風、賈敬顏《漢譯黃金史綱》第46頁 [12]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 五.美女與野獸 自從元順帝逃離中原之後,子孫三代,屢經明朝打擊,宮廷財產損失殆盡、護衛親軍分崩離析,脫古思貼木兒父子在捕魚兒海慘敗之後,在逃亡中被旁係諸王也速迭兒所弑,此後,數十年間,多位蒙古大汗交替相代於“瞬息之間”,“且未聞一人遂善終者”。[1]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的情況,主要是那些大汗實力脆弱,成為權臣掌中的傀儡。 明軍多次在塞外進行大規模的征戰,導致蒙古諸部“老者不得終其年,少者不得安其居”,[2]牧業凋敝,經濟惡化。大量蒙古人在戰亂中離開已經荒廢閑置的傳統牧地漠南,不斷向北遷徙,壓擠了漠北牧民的生存空間,分享了有限的資源。漠北牧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蒙古內部醞釀著分裂的潛在因素,經過長期壓抑之後必然大爆發,其導火線竟然是一位頃國頃城的美女。 這位影響蒙古曆史進程的美女叫完者禿.皇.豁阿哈屯(蒙文史籍中的“哈屯”意思是“夫人”;以下簡稱妃子),她是額勒別克大汗的弟媳[3]。額勒別克大約在1398年即汗位,執政時蒙古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他不圖東山再起,重振大元帝國,反而貪圖享樂、荒淫無道。 一天,額勒別克汗在雪地上獵殺兔子,他借題發揮,大發感慨稱:願世間有麵容象雪地般白皙,臉頰如兔血般紅潤的女人。在旁侍候的紮哈.明安氏.忽兀海太尉心懷鬼胎地進讒言道:大汗弟媳的容貌比這景色還要美麗。 大汗這時色欲已經蒙蔽了親情,他不懷好意地指示忽兀海大尉穿針引線做中間人,要與弟媳一聚。按照蒙古風俗,通奸是會受到嚴懲的,然而根據傳統倫理,處罰的原則一般是“嚴於疏而寬於親”,也就是說,男女雙方沒有親戚關係而通奸的,奸夫淫婦往往會被置於死地;相反,如果男女雙方存在親戚關係而通奸的,“反置之不問”,偶爾有處置的,也不會太過嚴厲,甚至比較疏遠的親戚,“亦略罰而已。”[4]不過,對於額勒別克汗而言,隻要看中的女人,不管有沒有親戚關係,都敢於有恃無恐地下手。 出乎意料的是,當忽兀海太尉伺機將聖旨傳給皇.豁阿妃子,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為人正派的妃子當著太尉的麵怒斥大汗為“黑狗”。[5]狗在蒙古傳統文化中是一種肮髒的動物,因為狗會吃糞便,所以蒙古人從不吃狗肉。 色字頭上一把刀,對弟媳垂涎三尺的額勒別克大汗獸性大發,迫不及待地尋找機會將弟弟暗殺在草原的路上,強行霸占了已經有三個月身孕的弟媳。 哭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皇.豁阿妃子忍辱負重,決心為亡夫報仇。她乘大汗動身去放鷹之時,單獨接待前來候旨的忽兀海太尉,假意用好言相慰,用銀杯斟滿“攙有黃油的豁兒紮烈酒”將其灌醉,[6]抬上大床,再弄斷自己的頭發,抓破自己的身子,成功地偽造出太尉圖謀借酒非禮的現場,然後召來很多人見證,同時派人通知大汗。 額勒別克大汗回來之後,看見皇.豁阿妃子向隅而泣。此情此景,酒醒之後的忽兀海太尉百口莫辯,隻好奪門而逃。大汗親自追上太尉,雙方互相廝殺。大汗最終斬死了太尉,並剝下了他背脊上的皮帶了回來,然而在這場生死博鬥的過程中,大汗的小拇指也被太尉用箭射斷。 皇.豁阿妃子在迎接大汗時用嘴舔了其指上的鮮血,又舔了太尉皮膚上的油脂,表達了恨不得吞噬仇人的血肉之驅的憤慨情緒,隨即坦然向大汗講明真相,以求速死。她心滿意足地說: “舔了黑心腸合汗的血,[7] 舔了挑拔離間的忽兀海太尉的油, 我雖為婦人卻為丈夫報了仇, 如今即便何時死,也死而無憾,快點殺我。”[8] 大汗深深眷戀妃子的美色,無意進行追究,為了彌補誤殺太尉的過失,便把長妻所生的撒木兒公主許配給太尉的兒子巴禿剌,以作補嚐,並授予丞相之職,令其統管瓦剌。 瓦剌由成吉思汗時代的斡亦剌部及森林民等發展而成,十三世紀以前生活在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廣大森林地區,元朝滅亡前後,瓦剌貴族率部南下發展,與北遷的元朝殘兵敗將匯合在一起,從此走到了蒙古權力鬥爭的前沿。此刻的瓦剌在貴族兀格赤.哈什哈的掌握之中,他針對大汗任命巴禿剌為丞相之事大聲嚷嚷:我還在世,怎能讓我的部屬巴禿剌取代我![9] 哈什哈不滿大汗荒淫無道,使蒙古政局混亂不堪,忍無可忍,終於殺死了大汗,並且一不做二不休,乘機占有了皇.豁阿妃子,其後,“叛逃離去”,[10]從汗廷返回了瓦剌的領地。哈什哈弑汗之舉,無疑是將漠南與漠北封建主們鬱積多年的矛盾徹底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此後,蒙古便逐漸分裂為蒙古本部(明朝稱之為“韃靼”)與瓦剌兩大部份,雙方為爭奪霸權長期混戰。《黃金史綱》在評論哈什哈弑汗對曆史的影響時,稱:“故蒙古之正統,為衛喇特(瓦剌)所篡奪。”[11] 絕代佳人皇.豁阿妃子,從被大汗強行霸占,再到落入哈什哈之手,時間隻有短短的四個月,卻已經走馬燈似的換了三任丈夫。這個尤物,被上流社會政要爭來奪去。哈什哈雖然把她弄到手,但既不是她的第一個男人,也不會是她的最後一個男人——故事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她就象漢族古史中的西施、王昭君、貂嬋、楊貴妃這四個著名的美女一樣,雖然無力改變任由別人擺布的命運,卻能夠影響曆史進程。 [1]《明太祖實錄》永樂六年三月辛酉條 [2]《明太祖實錄》永樂二年三月辛醜條 [3]《黃史》、《蒙古源流》說完者禿.皇.豁阿哈屯是額勒別克大汗的弟媳,而《諸汗源流黃金史綱》卻說是兒媳。 [4]蕭大亨《北虜風俗》之《治奸》 [5][6]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6頁 [7]合罕,又譯“可汗”,古代北亞遊牧民族最高統治者的尊稱,相當於中原的皇帝。 [8][9]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7頁 [10][11]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2頁 六.紅顏找歸宿 代表蒙古正統的蒙古本部(韃靼)與瓦剌在塞外長期鏖戰不休。明朝於1408年得到消息,就是蒙古本部“迎立本雅失裏”為汗。[1]漢文史籍中的本雅失裏就是蒙文史籍中的“完者.貼木兒”,[2]他是霸占弟媳的額勒別克汗的兒子。 本雅失裏即位之前,曾經遠遊中亞的貼木兒汗國,後來取道別失八裏(東察合台汗國)回歸蒙古,得到蒙古本部太師阿魯台等權臣的支持而登基。 當時的明朝積極介入到蒙古本部與瓦剌的鬥爭中,經常是扶此抑彼,使塞外的形勢益加複雜。1409年,明成祖以蒙古本部擅殺明使等敵對行為為理由,派鎮虜大將軍丘福率師十萬討伐本雅失裏。意外的是,明軍竟然在臚朐河(克魯倫河)全軍覆滅。第二年,明成祖親率五十萬大軍北征蒙古。麵對嚴峻局勢,蒙古本部上層領袖在撤退方向的問題上發生分岐,本雅失裏率一部分人馬離開阿魯台向西奔逃,從臚朐河一直馬不停蹄地跑到斡難河,在那裏遭到明軍的追擊而陷入困境,僅以七騎突圍而出,不久在流亡途中被瓦剌殺害。本雅失裏半生浪跡天涯,直到死時才結束奔波勞碌,然而他的妻子及外母卻被瓦剌擄走,繼續在塵世間浮沉。 曆史雖然沒有留下本雅失裏妻子的具體名字,但她顯然與“天生麗質”的皇.豁阿妃子“同人不同命”,不象後者那麽受瓦剌貴族的歡迎。因此,本雅失裏的妻子及其母親平時可能是與中下階層的婦女一起,在幹著“縫衣、造酒、揉皮、擠乳、捆駝帳房、收拾行李”等“手足胼胝”的粗活,[3]這樣的俘虜生涯持續了十五年,最後,兩人終於找到機會一起潛逃,然而始終無法在風雨飄搖的草原中立足,隻好漂泊到風俗與蒙古迥異的中原寄人籬下,歸附了明朝。 但明成祖的孫子明宣宗不念舊惡,寬大為懷,決定善待她們,“每月各與米五石”,[4]這相當於戎邊士兵四鬥月糧的十多倍。[5]可見明帝對蒙古大汗遺孀的關愛——雖然他們不是同一個民族,但都是貴族,同屬統治階級,這叫“惺惺相惜。” 巾幗不讓須眉,本雅失裏的妻子及其母親作為弱質女流之輩,能夠在有生之年結束流浪,找到安身立命的歸宿,也算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1]《明太宗實錄》永樂六年十二月癸巳條 [2]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7頁 [3]峨岷山人《譯語》 [4]《明宣宗實》洪熙元年七月庚寅條 [5]《明宣宗實》洪熙元年秋七月己卯條記載,大同官軍“人月支米五鬥”,宣府“人月支米三鬥”,多寡不同,明廷“均給四鬥,仍為定例。” 七.既是母子,又是政敵的蒙古公主與瓦剌太師 天資國色的皇.豁阿妃子在被瓦剌權臣哈什哈霸占時已經懷孕七個月,後來涎下了一個兒子阿齋,為自己的首任丈夫保存了一點血脈。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哈什哈與皇.豁阿妃子同床異夢十六年,終於溘然逝去,臨死前還殺了過去差一點取代自己政治地位的巴禿剌,而他的兒子額薛古(又譯額色庫)亦奪取了巴禿剌的妻子——已故額勒別克汗的女兒撒木兒公主。 《蒙古源流》記載額薛古即了瓦剌汗位。[1]蒙古傳統的風俗是繼承父親遺產的兒子,要迎娶父親留下的無血緣關係的妻室,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遭到同鄉“訕笑”,[2]“笑其不能贍其婦”[3]所以,絕代佳人皇.豁阿妃子應該也避免不了再嫁哈什哈的兒子額薛古,與撒木兒公主共侍一夫的命運。但是,皇.豁阿妃子與撒木兒公主雖然身在瓦剌,她們的心卻暗中向著娘家——蒙古本部,就象俗話所說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十一年後,額薛古死亡,死時三十九歲。[4]撒木兒公主與前夫巴禿剌所生的兒子脫歡把握時機在政壇上嶄露頭角,[5]揚眉吐氣的撒木兒公主乘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悄悄將皇.豁阿妃子及其兒子遣送回蒙古本部,同時捎口信給蒙古本部上層統治者,建議其利用額薛古屍骨未寒的機會,立即出兵收複瓦剌。 撒木兒公主為什麽要這樣做?那是因為在蒙古傳統社會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迷信觀念認為蒙古大汗必須要由成吉思汗父係氏族出身的後裔來擔任。“成吉思汗是受天命而生的”,[6]普遍信仰天神的那些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稱天為‘騰格裏’,極知敬畏,每聞雷聲砊磕,輒走匿,瞑目屏息,若將擊己。”[7]這表明,盡管作為“天之嬌子”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們影響力每況愈下,但卻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威望。看來,撒木兒公主認為瓦剌的額薛古是一位並非成吉思汗後裔的異姓貴族,既沒有資格登上權力的巔峰位置,也沒有能力結束蒙古的分裂。現在應該以其死亡為契機,重新回歸傳統,由成吉思汗的後裔來統一瓦剌,恢複昔日的封建秩序。 蒙古本部的阿台汗,是成吉思汗親族,[8]年僅三十五歲,他充分信任千裏迢迢前來報信的皇.豁阿妃子,並迎娶她為妻,不久便與太師阿魯台等人從蒙古東部的克魯倫河一帶出發,征伐瓦剌。 阿台汗出其不意,在劄剌蠻山(今新疆哈密北)一舉擊敗瓦剌部眾,凱旋之後接著娶了對成吉思汗後裔頂禮膜拜的撒木兒公主為妻。[9]有緣千裏來相會,撒木兒公主與皇.豁阿妃子這次又在新郎公的臥榻之側聚首,重溫共侍一夫的日子,大家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直到阿台汗被撒木兒公主的兒子脫歡殺死為止。 脫歡是瓦剌新興的異姓新貴,他與標榜血統至上的母親撒木兒公主的政見完全相反,他不迷信成吉思汗後裔的統治權是由天而賦,堅信即使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的異姓貴族,也一樣有資格當上蒙古大汗。脫歡的所作所為顯示在封建混戰的浪潮中,傳統的倫理觀念逐漸被破壞,新的思維開始在草原上萌芽。傳說脫歡曾經野心勃勃地在成吉思汗的靈堂“八白帳”中公然向成吉思汗的神像挑釁,[10]表明“來取汗位”的意圖,宣稱:“你若是福蔭聖上,我便是福蔭皇後的後裔。”[11]所謂“福蔭皇後的後裔”,反映了瓦剌貴族男性與成吉思汗家族女性世代通婚的史實——脫歡說這話的目的是彰顯自己也一樣擁有高貴的血統,言外之意是為取代成吉思汗父係氏族出身的後裔的政治地位而尋找理論上的依據。 脫歡自始至終站在繼父阿台汗的對立麵,一場同室操戈的悲劇在所難免。蒙文史籍記載脫歡最初在戰亂中當了阿台汗的俘虜,被發往太師阿魯台家中當小廝使喚,然而,腦後拖著一條小辮子的脫歡善解人意、[12]很快便使主人失去了戒備之心,阿魯台的妻子對他“十分愛憐”,甚至有時會不避嫌疑地親自給他梳辮子。[13]以至阿魯台不得不婉轉提醒自己的妻子要與脫歡保持距離,“梳頭搔癢”時記得互相“回避”。[14] 撒木兒公主舔犢情深,成功勸說阿台汗釋放了叛逆子脫歡。[15]善於掩飾野心的脫歡獲得自由返回了故鄉,很快便故態複萌,召集了瓦剌部眾會盟,東山再起,自封為太師,率軍向東攻擊蒙古本部,經過反複較量而獲勝,擊斃了阿魯台。途窮末路的阿台汗流落到明朝甘涼邊外、寧夏地區,迫於生計,不得不入塞搶掠,卻在1437年十月到1438年四月這段時間裏被反擊的各路明軍的重創,其後在明軍與瓦剌的圍追堵截之下敗亡。 據說,阿台汗在最後一次戰鬥中被脫歡所俘,他提醒脫歡太師道:“我封你的母親撒木兒公主為妃,又曾經手下留情沒有加害於你!”可是脫歡將母親與阿台汗共同生活這件事視為恥辱,根本不承認阿台汗是他的繼父,冷冷地回答:“難道我的母親沒有丈夫嗎?我沒有父親嗎?”[16]遂下手殺害了阿台汗。戰後,撒木兒公主重新回到兒子脫歡身邊,而皇.豁阿妃子則下落不明。 脫歡殺了阿台汗之後不久也死了,這兩位政壇巨人死在同一年。十七世紀的在蒙古本部流傳的蒙文史籍,記載脫歡在成吉思汗的靈堂“揮刀擊帳頂”,[17]口出狂言,舉止悖謬,結果成吉思汗的神像顯靈,用箭將其射死。這個子虛烏有的故事反映了成吉思汗後裔對篡位的異姓封建主的惡毒咀咒。 [1][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5頁 [2]蕭大亨《北虜風俗》之《治奸》 [3][7]峨岷山人《譯語》 [5]《明太宗實錄》記載,被明朝冊封為順義王的馬哈木(巴禿剌)於永樂十五年死亡,他的兒子脫歡於永樂十二年遣使赴明請襲父爵(永樂十五年三月丁未條、永樂十六年春正月條)。當時的情況可能是瓦剌分裂,馬哈木被殺,脫歡率部逃離,經過十多年的兼並戰爭,重新統一了瓦剌,參見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04頁注32。 [6]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14頁 [8]有關阿台汗的身世各種蒙文史籍記載不一,有的說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也有的說他斡赤斤汗國的後裔;還有的說他是哈撤兒汗國的後裔。詳見王雄《關於阿台汗》(《蒙古史研究》第五輯第161頁 [9]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5頁,原文說的是阿台殺死巴禿剌,並納其妻子撒木兒公主,但是根據《蒙古源流》的記載,巴禿剌在此前已被哈什哈所殺,撒木兒公主亦改嫁給哈什哈的兒子額薛古,阿台進攻瓦剌時正處於孀居狀態。 [10]模仿成吉思汗生前的宮帳而建立的八座白色氈帳叫“八白帳”,也是後人祭祀的靈堂。 [11]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8頁 [12]蕭大亨《北虜風俗》之《帽衣》記載“(蒙古人)自幼至老,發皆削去,獨存腦後寸許,為一小辮。” [13]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69頁 [14][15]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6頁 [16]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57頁 [17]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0頁 八.隻許佳人獨自愁 皇.豁阿妃子共有三個孫子,分別是長孫太鬆、次孫阿黑兒巴隻、幼孫滿都魯。蒙文史籍的太鬆就是漢文史籍的脫脫不花汗,此人身為成吉思汗的後裔,大約於1433年作為傀儡在脫歡的扶持下即了汗位。[1]脫歡曆來有自立為汗的意圖,他違心擁立成吉思汗後裔,不過是為了在統一蒙古時增加號召力,收買蒙古本部的人心而暫時妥協。 撒木兒公主的兒子脫歡死後,繼任太師的是她的孫子也先。也先繼承父親脫歡的遺誌,拙拙逼人地奉行擴張政策,是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梟雄,他最著名的一次勝利是在1449年大舉南進時,與倉促親征的明英宗在宣府之南的土木堡(今懷來東南)發生遭遇戰,一舉擊潰號稱“五十萬”的明軍主力,並俘虜了明英宗(後來明蒙關係緩和,也先將明英宗遣返回明朝)。此戰使也先的自信心進一步膨脹,他在聲威日隆的情況下開始象其父一樣覬覦汗位。 也先曾經與太鬆與在同一陣營,聯手對付擁有他們祖母的阿台汗。當阿台汗這個雙方共同的敵人死後,太鬆理所當然成為了也先通往汗位之路的最大障礙,雙方必然發生齷齟,導致兵戎相見。 漢文史藉記載,也先在1451年給了太鬆汗致命的一擊,“盡收其妻妾太子人民。”[2]太鬆汗騎著“野生黑鬢黃馬”,[3]在茫茫的大草原中騁馳。他越過肯特山,渡過克魯倫河,經過了昔日的嶽父沙不丹的領地。 沙不丹的女兒阿勒台曾經嫁給太鬆汗為妻,然而太鬆汗妻妾成群,不能麵麵兼顧。獨守閨房的阿勒台忍耐不住寂寞,暗中與別人私通,當奸情敗露之後,太鬆汗大發雷霆,殺掉了奸夫,割掉了阿勒台的耳鼻,並將其休退。阿勒台被迫帶著三歲的幼子,愁容滿麵地返回娘家。 現在,太鬆汗終於碰見了沙不丹,他提出想與前妻阿勒台見一麵,沙不丹見太鬆汗的勢力已經瓦解,今非昔比,便動了報複之心,用辛酸苦澀的語氣拒絕道:沒有姿容而被遺棄的妻室,還能破鏡重圓嗎? 患難見真情——被毀容的阿勒台心裏並不怨恨前夫,她企圖阻止父親加害肩負“天命”的太鬆汗,說道:“過去是我錯了,要是害及孛兒隻斤氏(元朝皇帝姓孛兒隻斤,這裏指成吉思汗的後裔),將來要遭不測。”[4]沙不丹對此嗤之以鼻,終於殺了失魂落魄的太鬆汗。沙不丹弑汗之舉揭示蒙古本部的某些封建主與瓦剌的也先一樣,不迷信成吉思汗的後裔與生俱來就會呼風喚雨。 [1](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上冊,第216至218頁 [2]《明英宗實錄》景泰三年二月壬午條 [3][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4頁 九. 殺不盡的成吉思汗後裔 太鬆汗死後,異姓封建主也先統轄了蒙古本部及瓦剌,繼承了父誌,於1453年自立為汗,終於完成了多年的夙願,這時距離元朝滅亡已經八十五年了,他為了防止成吉思汗後裔卷士重來,便大開殺戒,“殺元裔幾盡”。[1]有很多成吉思汗的後裔都在這次大屠殺中慘遭毒手。也先甚至連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人也不放過。 也先的女兒薛扯克妃子,她的丈夫是太鬆汗的親弟的兒子——此人為了躲避也先的追殺而在逃亡途中死亡。不久,薛扯克妃子產下了一個遺腹子。也先知道後,殘忍地傳下話來:“如係女嬰,便梳了她的發,如係男嬰,便梳了他的心。”[2]所謂“梳心”,就是“殺掉”的意思,也先不充許女兒撫育成吉思汗父係氏族出身的後裔,連親外孫也不打算放過。 也先派遣如狼似虎的手下來到薛扯克妃子的住所檢查嬰兒的姓別,薛扯克妃子為了保住這個男孩子的性命,“將孩子的陰莖扯向臀後,就象女孩子那樣把尿”,[3]檢查的人看後,誤認為真的是個女孩,便沒有下毒手,折返回去稟報了。可是也先還不放心,又一次派人來突擊檢查,幸好薛扯克妃子早有準備,將家中使喚老媼的女兒放在搖車裏來冒充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瞞騙過關。 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薛扯克妃子知道世上唯一能挽救自己的孩子性命的隻有曾祖母撒木兒公主,便秘密將孩子送到曾祖母那兒撫養。對成吉思汗後裔推崇備至的撒木兒公主如獲至寶,給孩子命名為“伯顏猛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當也先知道被騙後,很快便親自追上門來,要求斬草除根。撒木兒公主倚老賣老,生氣地對他說,“ 你可不要傷害自己的外孫啊!”[4]也先不敢公開頂撞祖母,隻好暫且斂手退下,但仍不肯罷休,揚言要繼續找機會殺掉那個孩子。 為了保住成吉思汗後裔的一點血脈,撒木兒公主當機立斷,將孩子送到了目己的娘家蒙古本部的滿都魯處,妥善撫養成人。 也先統治其間殘忍嗜殺,搞到人人自危。很多蒙古人對此議論紛紛,人們擔擾照此下去,會把“蒙古人殺光的”,[5]也先沒有及時消除蒙古各部之間的鴻溝,反而采取高壓政策,他因猜忌阿剌知院,便暗中在宴會中下毒鳩殺其子,老謀深算的阿剌知院詳作不知,隱而不發,伺機於1454年八月時,對正在打獵的也先發動突然襲擊。[6]據史料記載,阿剌知院在殺也先之前,數落其濫殺無辜的罪行,稱:“天道好還,今日輪到汝死矣!”[7] 這場突然爆發的內訌中,也先家破人亡,其母親及一個名叫賽因失裏的妻子落入了阿剌知院的手上。[8]至此,蒙古又一次四分五裂,各部落各為其主,互相傾軋。東蒙古哈喇沁部落的領主孛來率兵殺敗弑主的阿剌知院,“奪得寶玉並也先母。”[9] 也先的死標誌著瓦剌失去了在蒙古號令諸部的霸權,從此,瓦剌逐步西遷,蒙古本部開始複興。蒙古本部的大小封建主為了與瓦剌爭雄,需要重新樹立代表正統觀念的大汗,以收擾人心。因此,成吉思汗的後裔又有機會在政治舞台上登台亮相。太鬆汗的遺留下的兩個兒子馬兒古兒吉思及莫蘭台吉先後即汗位,但是,很快都在政治鬥爭中被權臣弑殺,政局仍然混亂不堪。 [1]何喬元《名山藏》之《王享記.北狄》 [2][3]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76頁 [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8頁 [5]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72頁 [6]朝鮮《李朝實錄》世祖元年八月辛亥條 [7]《明英宗實錄》景泰五年十月甲午條 [8]《明英宗實錄》景泰六年五月己酉條 [9]《明英宗實錄》景泰六年四月戊戍條 十. 年齡相差二十六歲的老妻少夫 成吉思汗的後裔們非常有女人緣,總是有那麽多蒙古貴族婦女前赴後繼地擁護著他們——例如撒木兒公主、皇.豁阿妃子、阿勒台妃子、薛扯克妃子等等,繼承這些女中豪傑們未競的事業而重振蒙古汗統的是滿都海福晉。[1] 出身顯赫的滿都海福晉,是汪古部綽羅黑拜.貼木兒丞相的女兒,首任丈夫是於1475年即汗位的成吉思汗後裔滿都魯,並與之孕育了兩個女兒。滿都魯大汗在位五年,年僅四十二歲時死去,沒有兒子繼承汗統。根據蒙古傳統的製度是,大汗死後,皇後可以實行臨朝專政,總理大政(例如蒙古大汗窩闊台去世之後,太後乃馬真曾經臨朝統製,元成宗死後,皇後也企圖臨朝統製)。滿都海福晉作為遺孀,順理成章地進行臨朝統製,管理著大汗遺留下的宗本部落察哈爾萬戶,[2]一躍成為有能力左右政局的人物。 因為大汗權力日漸式微,所以蒙古本部就象瓦剌那樣,有很多部落被異姓封建主及旁係宗王所掌控。寡婦門前是非多,科爾沁部的頭領兀捏孛羅覬覦大汗的遺產,[3]他心急火燎、迫不及待地盤算著把滿都海福晉弄到手——以求婚為名,行吞並之實——得到了大汗的遺產,理所當然就成為了大汗的繼承者。 兀捏孛羅是成吉思汗親弟哈撤兒的後裔,在東蒙古叱吒風雲,炙手可熱。如果成吉思汗的後裔確實絕盡了,由成吉思汗親弟的後裔來繼承滿都魯大汗的遺產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滿都海福晉胸有成竹,她清楚了解成吉思汗的後裔尚未絕盡,所以拒絕了兀捏孛羅,認為: “吾汗之遺產,你哈撤兒的子孫能繼承嗎? 你哈撤兒的遺產,我們能繼承嗎? 有推不開的開扉,有跨不過的門檻。 吾汗的後裔尚在,不能去你那兒。”[4] 透過現象看本質,封建割據帶來的混戰使蒙古人口下降,經濟陷於崩潰的邊緣,廣大牧民渴望和平安定,而旁係宗王及異姓封建主都缺乏統一蒙古的號召力,所以,成吉思汗後裔卷土重來在當時是眾望所歸,作為政治家的滿都海福晉具有遠見卓識,順應了這一曆史潮流。 滿都海福晉一心希望能夠改嫁給成吉思汗的後裔,使汗統代代相傳下去。可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封建割據的混戰中幾乎已經被殺光了,要找到一個成年男子談可容易,蒙古沒有象漢人那樣要求婦女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而是盛行收繼婚。滿都海福晉不可能違背傳統習俗而長期守寡,她決心避免遺產落入旁係宗王或權臣之手,不讓非成吉思汗後裔擔任大汗的曆史重演,為了讓那些不懷好意的宗王、權臣們徹底絕望,當機立斷,決定與一個年幼無知的小男孩成婚。 這個小孩子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名叫把禿猛可。把禿猛可的父親就是差點被瓦剌也先太師殺死的伯顏猛可(太鬆汗親弟的孫子),伯顏猛可由叔祖父滿都魯大汗撫養成人,曾經受封為“吉囊”(蒙語“吉囊”是元代“晉王”的變音,在當時權勢僅次於大汗)。後來,大汗因聽信應紹卜萬戶的頭領亦思馬因太師的挑拔離間而錯殺了吉囊,[5]吉囊的妻子也被亦思馬因太師強行擄走——喪失父母而孤苦伶仃的把禿猛可,從此寄人籬下,輾轉之間,最終由有心人交予滿都海福晉撫養。滿都海福晉將把禿猛可當“寶貝般”從“一歲起加以守護”,[6]精心撫育了六年。 滿都海福晉想與小孩成婚的消息傳開之後,有人對此表示不可理喻,來勸她:“與其守候一個小孩子,不如嫁給兀捏孛羅這個“強大的”哈撤兒後裔,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7]滿都海福晉將熱茶潑在為兀捏孛羅王做說客的人腦袋上,怒斥道: “以為我可汗之裔幼小嗎? 以為普土眾民無主嗎? 以為哈屯(即“福晉”)之身的我孀居嗎? 以為哈撤兒叔輩的後裔繁盛嗎?”[8] 大喜的日子終於來到了,滿都海福晉給矮小的把禿猛可穿上三層的厚底高靴,[9]使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一點,然後牽著她的手來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親也失太後的靈前,經過莊嚴的“灑馬奶子儀式”,[10]正式宣告確立夫妻關係,並祈禱自己能夠孕育兒女,來延續煙火,使汗統生生不息。 婚後,滿都海福晉讓把禿猛可繼承了滿都魯大汗的遺產,並即了汗位,號稱:“達延汗”(意思就是“大元汗”)。當時達延汗隻有七歲,而“作為曾叔祖母”的滿都海福晉這時“已經三十三歲了”,[11]他們之間相差二十六歲,這是一對因政治需要而結合的夫妻。對滿都海福晉糾纏不休的兀捏孛羅得知她再婚之後,便心息了,還對她維護汗統的行為“稱讚不已”,無可奈何地承認了這個既成的事實。[12] 改嫁給成吉裔後裔的滿都海福晉,確立了無可置疑的正統地位,開始實施政治抱負。這時,龜縮在蒙古西部的瓦剌仍然與蒙古本部不時爆發衝突,雙方處於對立狀態。瓦剌異姓封建主篡位時的暴政讓很多蒙古人心有餘悸,滿都海福晉為了“報往昔諸汗之仇”而討伐之。[13]這次戰事發生在達延汗即位之初的1480年,[14]當時英姿颯爽的滿都海福晉“把垂散的頭發梳起來,做成發髻,”[15]與放置在車輛座廂裏麵的小丈夫一起踏上征途。率領部屬在特斯河與博爾河之間的貼思孛兒圖地區對瓦剌展開攻擊,大獲全勝,繳獲很多戰利品。[16]《黃史》記載,滿都海福晉以征服者的姿態勒令瓦剌部落“今後不得稱房為舍,隻許稱宅;冠纓不得過二指;居常許跪不許坐;食肉許齧不許割;馬奶改稱為‘徹格’!”瓦剌人乞求食肉時用刀,滿都海福晉終於大發慈悲而充許了,據說瓦剌在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猶奉其約法。”[17] 戰勝瓦剌的滿都海福晉,立下了赫赫戰功,不過,瓦剌異姓封建主時叛時服,戰火仍未平息。例如,一次驚險的戰鬥就發生在十年之後,已經長大成人的達延汗率部遊牧時遭到瓦剌的突然襲擊,不得不暫時後撤,而已經懷孕的滿都海福晉在後退時不慎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幸虧四位心腹將士及時趕到救駕,把她攙扶起來,騎上一匹“草黃駿馬”,[18]才化險為夷。那時的蒙古本部與瓦剌暫時還不具備統一的基礎。因為蒙古本部逐漸南下與明朝加強經濟交流,而瓦剌則西遷與西域加強經濟交流,雙方牧地南轅北撤,缺乏緊密的經濟聯係。 征伐瓦剌並不是當務之急,滿都海福晉真正的曆史任務是輔佐夫君,鏟除權臣,重振汗權。回顧達延汗即位之初,實力在四分五裂的蒙古本部並不占絕對優勢。蒙古本部號稱六萬戶,分別是左翼的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三萬戶;右翼的應紹卜、鄂爾多斯、滿官嗔三萬戶。達延汗屬下僅有察哈爾一個萬戶,各類大小封建主割據一方,專橫跋扈。 即位剛三年的達延汗,在滿都海福晉的支持之下,派遣軍隊討伐與大汗唱對台戲的應紹卜萬戶,[19]殺死了亦思馬因太師,奪回了達延汗的母親失乞兒太後。當將士們要攜同失乞兒太後一起凱旋而回時,她竟然賴在地上不肯上馬,傷心淌淚,似乎已經愛上了仇人。有的的將士當眾怒斥她:“你的丈夫吉囊不好嗎?你的兒子可汗不好嗎?你的國家察哈爾不好嗎?你卻為何替他人哭泣。”[20]最後,將士們要靠抽刀出鞘恐嚇,才迫使哭哭啼啼的失乞兒太後上馬啟程。這生動地說明在那個朝秦暮楚的時代,並非所有的後妃都象滿都海福晉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對汗統忠心不二。 達延汗夫婦所進行統一戰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是,代替亦思馬因太師成為應紹卜萬戶首領的是一位叫亦不剌的異姓封建主,這等於換湯不換藥,沒有消除封建割據的隱患。此外,鄂爾多斯萬戶及滿官嗔萬戶也在異姓封建主的手裏。形勢的發展,需要找到一個徹底解決這些異姓封建主割據一方的辦法,最可行的辦法當然是仿效祖先成吉思汗將部屬分封給兄弟及兒子等親族,取代異姓封建主在蒙古各部的世襲權。但是時機還沒有成熟,因為年幼的達延汗既沒有兄弟,也未有能力生兒育女。 史載蒙古女人“善妒”,不許丈夫隨便沾花惹草。[21]然而滿都海福晉卻反其道而行之,充許長大成人的達延汗迎娶多位側室,這可能是讓達延汗有機會多生一些子女,為以後分封親族提前做好準備。 體魄茁壯的達延汗逐漸與多位福晉生育了十一男及一女。在這場生兒育女的競賽中,滿都海福晉大熱勝出,涎下了四對雙胞胎,總共七男一女,[22]這就具備了分封親子的條件。大家都認為滿都海福晉的盛產與先祖也失太後在天之靈的“慈恩旨意”有關。[23]以鄂爾多斯萬戶的打兒漢為首的一些蒙古右翼三萬戶的異姓封建主認為應該請成吉思汗的後裔到來主持大局,他們主動派了三十個侍從啟呈達延汗,請求冊封一個皇子為右翼的“吉囊”,前往右翼主持祖宗的祭祀儀禮,以答謝也失太後顯靈,賜滿都海福晉子女的恩典。[24]這反映了蒙古右翼的大小封建主們也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矛盾重重,一些異姓封建主企圖借成吉思汗的後裔以達到抑製另一些人的目的, 達延汗順水推舟,決定乘機削弱異姓封建主的權力,派二兒子到鄂爾多斯萬戶任“吉囊”,派三兒子到滿官嗔萬戶,進行分封親子的初步嚐試。但是,鄂爾多斯萬戶的滿都來與應紹卜萬戶的亦不剌卻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有什麽必要在我們頭上另立封主,還是自己給自己做主的好”,[25]便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打兒漢的勸阻,殺死了達延汗前來就職的二兒子,發動了叛亂。 這時的達延汗經過滿都海福晉多年以來的殷切調教,已經具備統帥能力,史載“小王子(指達延汗)與諸酋皆騎馬,自身為役,無肩輿,張蓋、鳴騶、控勒之奉,其飲食器用與大虜無大異,惟其習勞茹苦,故能任戰,亦庶幾古名將與士卒同甘苦之意,故其下皆樂為用。”[26]然而,當達延汗率領蒙古左翼的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等三萬戶西征右翼,卻在禿兒根河(今呼和浩特城南的大黑河一帶)受挫,不得不後撤。現場一片混亂,達延汗在騎馬下河的時候仆倒在地,“盔頂插進了泥裏”,“直不起身來”,[27]要靠部下攙扶上馬,才能安全撤回。晚上,右翼的亦不剌與滿都來乘機率領三萬人追襲,達延汗及時移營,擺脫了敵人。 左翼三萬戶之所以在失利的情況之下能夠撤回,是因為右翼滿官嗔萬戶的封建主火篩事先派人向達延汗通風報信,泄漏了右翼的追襲計劃。火篩雖然也參與了叛亂,但是卻一直與左翼藕斷絲連,保持聯係,還在叛亂中保護了達延汗的三兒子及其孫子。火篩的所作所為主要的的原因是因為他與滿都海福晉有很深的淵源——一方麵滿官嗔萬戶是滿都海福晉的娘家,她就出身於滿官嗔的汪古部;[28]另一方麵火篩也是滿都海福晉的女婿,因為他娶了滿都海福晉與前夫滿都魯大汗所生的女兒為妻。 達延汗初戰失利,並不氣綏,他向“天帝申告,灑馬奶子祭奠,行叩拜大禮”,[29]用宗教儀式來重振士氣,又得到了東蒙古的科爾沁等部落的增援,便再次出征右翼,平息叛亂。雙方答蘭貼裏溫(今呼和浩特北麵的大青山)展開了一場改寫蒙古曆史的決戰,達延汗在戰場上以六十一頭牝牛布下“牛角陣”對付右翼的“弓形推車陣”,經過幾個回合,雙方參戰將士互相混淆在一起。右翼大部分軍隊誤認達延汗的黑纛為自己的旗纛,陷入了達延汗布下的陣而慘敗,[30]隻有一半人能夠突圍逃脫,其餘的人則投降了。達延汗一直追到了青海,擊斃了滿都來,而亦不剌逃經哈密時被當地的戴白帽子的穆斯林所殺。至此,達延汗全部收複了右翼三萬戶,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在滿都海福晉的默默支持之下而統一了蒙古左右翼的達延汗,下一步就是削奪異姓封建主的世襲統治權,他決定隻將自己的親生子分封為兩翼各部落的新的封建主,甚至連成吉思汗親弟哈撤兒的後裔科爾沁人也排除在外。科爾沁人雖然在戰爭中站在達延汗的一邊,卻總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們以“讓敵人聚在一處,必將危及後世子孫”為借口,要求分取一部分右翼之眾,當被拒絕之後,便鞭打著馬頭悻悻而去。[31] 達延汗先後分封了十一個兒子,除了滿都海福晉所生的七個兒子之外,還有其他二位福晉所生的四個兒子。當眾多成吉思汗的後裔以血統為紐帶,牢牢地控製著蒙古本部各部落時,便一舉結束了異姓封建主長期桀驁不訓而導致的擾攘動亂的局麵,標誌著成吉思汗的後裔在蒙古本部最終戰勝了異姓封建主,重新確立了牢固的統治地位,重振了因元朝滅亡而日漸式微的汗統。 蒙古撤出中原之後,各部落在明軍的壓力之下一度北遷,而十五世紀中期的土木堡之戰是明蒙關係的一個轉折點,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蒙古部落紛紛南下返回傳統牧地漠南,使蒙古的遊牧經濟在局部地區得到恢複。因為蒙古單一的遊牧經濟製乏鐵器、布帛、茶、糧等農產品及附屬工藝品,所以對中原的農耕經濟依賴性很強。當不能用和平的方式與明朝進行經濟交流時,便采用戰爭手段了。達延汗與明朝的關係是時和時戰,他即位之初,沒有能力對蒙古諸部令行禁止,所以當一些蒙古部落騷擾明朝時,會引來明軍的犁庭掃穴式的打擊,1480年,明將王越出塞奔襲威寧海子,有六百多蒙古人被斬首及生擒。明軍還掠走了六千畜牲。[32]蒙古諸部則連續三年入塞報複,“肆行剽掠。”[33] 後來,達延汗派遣使者求貢,雙方關係有所緩和,朝貢是明蒙之間的一種貿易形式,蒙古的朝貢使團攜帶著明朝所頒發的敕書、印信等入塞,向明朝進貢馬匹及土特產,明朝則回賜給彩緞、絹絲及鈔幣等物。通常在進貢完畢之後,蒙古還可以在指定的地點與明朝軍民進行互市,獲利頗為豐厚。 達延汗向明朝朝貢時,“以敵國自居”,[34]明朝對其“悖慢”的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予以容忍,那時的明朝已經喪失了明初的銳意進取精神,對蒙古的戰略已經轉攻為守了。1496年,達延汗上書明朝要求以三千人入貢,揚言“減我一人,三千人俱不來。”[35]明朝當然不可能放這麽多使臣入塞,因為招待這批人的費用及回賜將會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所以隻同意一千人入京,其後,達延汗與瓦剌爭戰,果然不來朝貢。達延汗最後一次朝貢是在1498年,他嫌明朝“賞賜浸薄”,從此不再派使團入塞,而是用戰爭的手段在寧夏、延綏、大同等處大肆搶掠,“殆無虛日。”[36] 總之,達延汗統一蒙古本部之後,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加強與以農耕經濟為主明朝的聯係,就已經成為了一件特出的大事,他大舉入塞也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是為了改朝換代,消滅明朝而重建大元帝國。當然,經常靠近明境是有風險的,有一次,達延汗在一個名叫察罕格哷迪地方(明代的大寧原址附近)駐牧時,恰巧一股可能是出塞“燒荒”的明軍經過此地,蒙古哨探急忙喚醒在斡耳朵中熟睡的達延汗及滿都海福晉,並“解來拴著的馬”,讓他倆騎上,迅速脫離了險境,另一位名叫察罕章的福晉就沒有與達延汗同乘一騎的福氣了,她慌不擇路,“從牆的豁口處逃出。”[37] 達延汗與滿都海福晉患難與共,兩人在有生之年未能緩和與明朝的緊張關係,停止對抗,他們的曆史功績隻是統一了蒙古本部,結束了異姓封建主們的世襲,並分封諸子,重振成吉思汗家族的汗統。不過,達延汗與滿都海福晉並沒有為蒙古左右翼設立一個中央機構,僅僅憑著自身的地位實行家長式的統治,隨著兩人的逝去及時間的推移,各部封建主一代傳一代不斷分封下去,封地越封越小,各萬戶諸多封建主之間的血緣關係也日益疏遠,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服從繼任大汗的號令——封建割據的局麵又開始在蒙古本部出現,最具影響性的事件大約發生在1547年左右,達延汗的曾孫打來遜大汗受到蒙古右翼的排擠,為了避免自相殘殺,不得不率領察哈爾、內喀爾喀二部遷徙到遼河河套,他在漠南的牧地被蒙古右翼所占據。這次封建割據與過去不同的是,稱霸一方的部落頭目全部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而不再是異姓封建主。 [1]《清史稿.後妃傳序》:“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可敦”又譯“哈屯”,是夫人的意思。蒙元北遷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采用深受中土影響的元代官製,而到了滿都海福晉時代,漢文化的影響已經衰退,她的第二任丈夫達延汗幹脆取消了元代官製,改用蒙古本土製度。所以,本文從這個時期開始,也將“後妃”改為蒙古的傳統稱號“福晉”。 [2]察哈爾(又譯“插漢”),是滿都魯大汗遺留的宗本部落,屬於明代蒙古本部著名的“六萬戶”之一。所謂“六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分別是由左翼的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及右翼的鄂爾多斯、滿官嗔(土默特)、應紹卜等萬戶組成。六萬戶的起源可追溯到元順帝時代,《蒙古源流》稱元朝滅亡之際:“方大亂時各處轉戰的蒙古人等四十萬內惟脫出六萬,其三十四萬俱陷於敵”,這裏的“六萬”就是指六萬戶。 [3]科爾沁(又譯好兒趁)部,由成吉思汗的親弟合撤兒的後裔則組成。合撤兒汗國最初的封地位於今呼倫泊之北的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一帶;在元明兩代屢經戰亂,到了16世紀,由合撤兒的後裔組成的科爾沁部南下到嫩江一帶遊牧。 [4]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3頁 [5]應紹卜萬戶,明代蒙古本部“六萬戶”之一。 [6]《阿勒垣汗傳》珠榮嘎譯注,第12頁 [7]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3至284頁 [8]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4頁 [9]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9頁 [10]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4頁 [11][12]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13]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83頁 [14]薄音湖《達延汗生卒即位年考》 [15]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16]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0頁 [17]圖巴的《黃史》第四章,烏力吉圖譯 [18]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19]《明憲宗實錄》成化十九年五月壬寅條 [20]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90頁 [21]峨岷山人《譯語》 [22]圖巴的《黃史》第四章,烏力吉圖譯 [23]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285頁 [24]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3至354頁 [25]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4頁 [26]峨岷山人《譯語》 [27]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7頁 [28]《黃金史綱》第88頁中的“蒙郭勒津”即滿官嗔,寶音德力根《十五世紀前後蒙古政局、部落諸問題研究》第52頁 [29]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第356頁 [30]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97頁 [31]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98頁 [32]《明憲宗實錄》弘治十三年六月壬寅條 [33]《明憲宗實錄》成化十九年七月丙辰條 [34]《明憲宗實錄》弘治元年五月乙酉條 [35]《明經世文編》卷一二六,何孟春《上大司馬相公書》 [36]《明孝宗實錄》弘治十三年六月壬寅條 [37]佚名《諸汗源流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顏譯,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