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附錄一
徐禮耕先生之回憶
徐家禎注釋
(六)民初在諸暨楓橋辦新新絲廠及育嬰堂經過
時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為徐吉生訃文遺像所題之像讚
民三、四年間,先父曾和蔣海籌(注 1)、沈幼堂(注 2)等共同在諸暨楓 橋辦過一個新新絲廠。所謂絲廠,實質上是既沒有動力,也不用蒸汽,大約就 是當時日本也曾推行過的改良絲車。作出的絲不能比廠絲,但比土絲有所改良。 烘繭用的是炭灶。用炭盆殺蛹。大概是經營不內行,做了一、二年就停辦了。
當時諸暨楓橋等地,溺嬰之風很盛。先父母因辦廠常去楓橋,深覺不忍, 乃與當地士紳何蒙孫先生(已故何錫候 —— 應為“何燮侯” —— 先生的父親) (注 3)等商議,買了若幹畝作為基金,辦了一所育嬰堂。據當時每年來的報告, 年收養棄嬰約一百名左右(其中男嬰不過一、二名)。這事曉得的人現在很少。 我當時還不過十三、四歲,現據回憶,追述如上。)(注 4)
注 1: 蔣海籌(1845-1934),蔣廣昌綢莊創辦人,蔣抑卮父親。可參見本書第 3 章〈三叔祖禮 耕先生〉第 2 節注 2。
注 2: 沈幼堂,待考。
注 3: 何蒙孫(1858-1934),名頌華,號劍農,別號詠梅館主、化鹿山樵, 諸暨趙家鎮花明村 人。自幼飽覽經史,未到弱冠之年就中秀才。但後屢試不第,遂絕意科舉,專攻書法。 嚐以 “香爐磚” 代紙,臨摹各家法 帖,尤愛《聖教序》、《蘭亭序》,至老不輟。時人 蔣智由謂:“蒙孫先生書法聞名四方,智由所交士大夫,工書法數當世能者,必舉先生為 一人。”曾在鳳橋鎮創辦景紫書院,後改為大東中學(今學勉中學前身)。
何夢孫長子為何燮侯(1878-1961),杭州求是書院畢業。1898 年被選送留學日本,為我國第一批留日學生中一名。1907 年畢業於日本 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冶金 係,為中國第一位在日本大學畢業的學生。回國後,曾在京師大學(北京大學前身)任 教,後任京師大學堂工科監督。辛亥革命後接任嚴複,成為民國後第一任北京大學校長。四九年後 曾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注 4: 很可惜,我找不到任何關於諸暨育嬰堂和新新絲廠的資料,可能在地方誌上會有一點信息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