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最銷魂的麵
蘇州美食馳名中外,盛行於宋代的蘇式麵,以匠心精髓、澆頭眾多、原湯秘製等特色,獲得“一個城市的記憶,隻需一碗麵”美譽。澆頭指佐麵的菜肴,其種類豐富,幾乎就是蘇幫菜的菜譜;諸如朱鴻興的燜蹄、五芳齋的五香排骨、鬆鶴樓的鹵鴨、黃天源的爆鱔,據不完全統計,蘇式湯麵的澆頭甚至多達數百種。2018年5月,經英國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官方人員認證,蘇式湯麵獲得“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原湯麵”稱號。
蘇式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澆頭,一碗隻有湯和麵的蘇式湯麵一樣也是很好吃的,但是,有了澆頭,生活才豐富多彩。每種澆頭皆經過精心烹調,都是最地道的蘇幫風味。澆頭的風味決定了麵的風格,若將不同的澆頭相搭配組合則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單在王稼句先生所撰的《姑蘇食話》中列出的澆頭品種,就有數十種之多。有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鹵鴨、壯雞、頭尾、三鮮、什錦、肚襠、甩水、卷菜、白湯蹄膀麵、小羊麵、鳳爪麵、小肉、素澆等,此外,如麵筋、素雞、火方、香菇、牛肉等,也都是麵館中的常備澆頭。蘇州人還會根據時令來進行調整,比如入夏要吃黃魚麵,入秋要吃鱸魚麵,春天要吃鮮筍麵,夏秋蝦鱔肥美時吃蝦鱔麵、冬天吃蹄髈麵等等。
燜肉麵
“要麽來哉,燜肉麵一碗,寬湯重青過橋”許多老蘇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燜肉麵開始的。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頭,而且隻挑選眉清目秀的帥哥級太湖豬與常州洛豬,豬皮細而薄,肥瘦勻稱,其五花肉是製作燜肉的上等原料。一塊燜肉,首先要將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調料稍作醃製,入大火燒熟,剔出肋骨,隻留軟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麵,然後再上爐文火慢焐三四個小時,直至肉爛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蠟的半透明狀。這樣出來的燜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食之不忘。
吃的時候,先把燜肉即刻推入碗底麵下,再將薑絲敷於麵背,看湯麵油花兒蒸騰、熱氣彌漫。那燜肉經滾滾燙的麵一焐,誘人的香氣緩緩飄出,使人食欲大振,再看那一大塊燜肉,凝脂消融,慢慢顯出淺淺粉紅色,變得微微半透明,最後肥肉化在湯裏,會讓湯的味道更豐腴。那一條原本在一起的豬皮也已經散開,緊挨著的軟儂的油肉絕不會讓你覺得膩,更沒有半點腥,有的隻是潤滑的濃香、鮮鹹和甘美。幾小口而已,滿嘴已是肥腴,整個人都升華滿足了。
楓鎮大麵
楓鎮大麵,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一碗麵。蘇州人的夏天,絕離不開那一碗楓鎮大麵。楓鎮,即楓橋鎮;大麵就是加燜肉或爆魚等澆頭的麵。又因以老湯調味,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故俗稱“白湯大麵”。
楓鎮大麵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隻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在蘇式麵中,楓鎮大麵的湯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特色的。雖然是葷湯,卻要求一清見底。湯底用肉骨、鱔骨、螺螄、蝦腦殼、酒釀、冰糖熬製而成。舊時,最正宗的楓鎮大麵必須選用酒廠裏釀酒剩下的酒糟,酒氣氤氳,十分濃鬱。後經過改良,逐漸變成加入酒釀製作。
再說澆頭,楓鎮大麵的澆頭也是一塊燜肉,但和尋常的紅燒燜肉不同,這塊肉是白的。製作上也較複雜,那是精選的五花肉,浸泡去血,拔毛刮皮,經過四個半小時的燜燒,起鍋後撒上蔥花和綿白糖而成。燜製時不放醬油,單靠鹽來調味,於是,色清味淡,入口即化。為了保證口感,也避免燜肉冷熱溫差帶來健康問題,大肉出鍋後讓它自然冷卻,不進冰箱。為了防止肉質發酵,早晨10點半必須售罄。
一碗麵端上桌來,細白的麵條撈在青花大碗中,猶如“鯽魚之背”,綠蔥點點,白糟粒粒,加上一塊白嫩透明的燜肉,使人頓覺清新。而其中淡淡的酒香,與麵香結合得恰到好處,即使在炎夏,食欲亦為之一振。細品之,湯汁清澄,燜肉細嫩,鮮滑醇美,難以言表,那色、那香、那味在無意中流露出“碗中天地寬,麵裏扭乾坤”。
奧灶麵
奧灶麵是蘇式麵的另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麵和白湯鹵鴨麵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麵,麵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麵,白麵白湯,原色原味。奧灶麵,也可簡稱為“奧麵”,現在的解讀是“奧妙在灶頭”,即奧妙的灶頭煮出風味奇特的麵。當初,得名“奧灶”是諧音“懊糟”,“懊糟”是昆山音,意為“肮髒”。因為最初經營奧灶麵的老太太,為經營麵館,經常來不及梳洗,蓬頭垢麵,店麵也狹小簡陋,極不起眼,但是老太太製作的麵,卻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為人和善,食客們也就不追究就餐環境了,美味的麵被食客戲稱為“懊糟麵”。
爆魚麵之貴首先在於紅油,所用的物料均取自於活青魚的黏液、血鱗、鰓,加水投鍋煎煮後再與爆魚的油汁勾兌成紅湯,因而也有人稱奧灶麵的總根是青魚。其次就是充作麵澆的爆魚,采用的是鮮靈活跳的出自於雙洋潭或是陽澄湖的肥嫩青魚,既不能大又不能小,五斤左右為準,若遇酷熱魚缺,寧可停供,也不用雜魚充數。宰殺時鮮魚不落地,保持清潔,下刀厚薄均勻。製作時,先將切好的魚片放入醬油、白糖、曲酒以及蔥薑香料配成的鹵汁中浸入味,然後再以旺火大鍋氽至棕黃色,嫩度適宜,兩次燴鍋,冰糖燴煮,陳釀取香,色澤棕紅,濃厚鮮香。
白湯鹵鴨麵的鴨子則用“昆山大麻鴨”以老湯烹煮,白湯要鮮,鹵鴨一定要爛。鹵鴨是蘇州人的夏令當家葷菜之一,鴨肉性涼,鹵製後的鴨肉也少了油膩感。白色的麵湯清亮透底,沒了醬色的厚重感,也沒了濃油赤醬的肥膩感,加上一把碧綠的蒜葉,不僅觀感清爽,入口更是鮮香。
蘇式筍油麵
每年春天,蘇州人最不能錯過的,是一碗鮮掉眉毛的筍油麵。熬製筍油說起來十分簡單,可以說是返璞歸真的一種烹飪方法。然而越是簡單的烹飪方式,對食材的要求就越高。選取“紅痣、黃殼、綠嘴”的春筍,取中段和尾部的嫩筍肉切成條塊狀,在開水裏撩一撩濾幹水備用,起一個比較大的油鍋,投一把蔥末,再把筍條放入,放適量的鹽,小火慢熬,讓筍條有些微黃即可熄火起鍋。這樣熬製的筍油香鮮脆兼具,既可用來拌食其他食材,也可單獨品嚐。如果在湯麵裏放幾條筍,澆一匙油,便是筍油麵,入口清甜鮮美,勾人食欲。
爆魚麵
爆魚,就是江浙菜裏常見的熏魚。魚米之鄉,水多魚多,蘇州人愛吃魚,尤其愛吃爆魚,年夜飯、團圓飯、家庭聚會都少不了一份爆魚,就是吃麵的時候,紅油爆魚麵也是老蘇州的不二之選。爆魚說的通俗易懂就是油炸後的草魚,但又不是那麽簡單。醃製的調料,魚塊的厚度,醬汁的比例都有講究,平淡無奇的草魚做出了令人驚豔的口感。炸到焦脆的魚塊趁熱泡入醬汁中,吸滿了汁水的爆魚,皮是脆的,肉是鮮的,淡淡的鹹香,微微的酸甜,真是好吃的停不了口。將它加入那碗雪白的湯麵之中,精心熬製的湯頭更是能引出爆魚本身的甜味,不需要多餘的佐料,食材本身淡淡的甜味就能讓你感受這江南水鄉善意的溫柔。
炒肉麵
說起來,炒肉麵的名字多少有點名不副實,“肉”隻是一丁點兒碎末,似有若無。麵的主角是素菜,香菇木耳金針之外,最搶眼的是扁尖。春季過後,鮮筍已不可得,扁尖無論和冬瓜一道煮湯,還是和肉絲同炒,風味均是極佳。炒肉麵貌不驚人,來頭不小,各家蘇州麵館都有供應,是衡量蘇州麵館品味的一大標記。無他,正因為炒肉麵的名不副實,裏頭的肉隻有“一垛垛”,不過是搭“一滴滴”鮮頭而已,賣不出價錢,隻有實實惠惠的蘇州本地人,才懂得炒肉麵的奧妙。一口細麵,一口澆頭,山間素食的甜、葷食的香、海貨的鹹、麵條的滑爽,都盡在這一碗之中。
鹵鴨麵
鹵鴨麵,以百年老店鬆鶴樓出品為佳。早在清乾隆年間,鬆鶴樓即以鹵鴨和囟鴨麵聞名。鹵鴨製作講究,必選用本地產、當年新肥鴨,現殺,現烹,當日供應,質量上乘。鹵鴨,色澤鮮豔,皮呈棗紅,鮮肥嫩酥,甜中帶鹹,鹵香濃鬱,為佐酒佳品。鹵鴨麵,是典型的“過橋”麵,即麵與鴨分別盛碗裝盤,食時將鴨放入麵中,頗具特色。
醇香肉排麵
每年蘇州評十碗麵,瓊琳閣的醇香肉排麵都榜上有名。為了吃這碗麵,即便不是飯點,店外麵也會大排長龍。據瓊琳閣麵莊吊湯老師傅說,他們通常晚上就開始吊湯,湯料的配方是老板根據傳統配方研製成的,有20斤豬肉、一隻金華火腿、七隻農家土草雞、六隻草魚頭、五斤黃鱔骨等等,湯底的鮮美,全靠真功夫。因此瓊琳閣每天隻賣600碗左右的麵,通常到了下午一點就不營業了。
醇香肉排中,每塊肋排的重量都要保持在二兩五至三兩之間,用蔥薑蒜鹽醃製半小時,確保入味,接著再放進油鍋裏炸至七成熟,然後還要文火再慢燉兩小時才能大功告成。比紅燒肉甜、比醬汁肉“精”,瘦而不柴,早上一碗紅湯麵配上一塊大排,美哉美哉。
醬蹄麵
這是一道已經近乎失傳的蘇式湯麵。光聽名字,大約會以為是直接將色澤鮮亮的醬豬蹄作澆頭,實際卻並非如此。蘇州人在吃上向來精細,這道醬蹄麵也是如此。將蹄膀燜製四小時以上,再將肉汁一起凍為一體,切成厚片,放在小碟裏作為麵的澆頭端上來。據說此種味道,與羊糕相似,蘇州人夏吃醬蹄,冬吃羊糕。咬一口,肉質酥爛可口,鹹鮮裏帶著甜味,若將醬蹄放進麵湯燙一下再吃,則入口即化,回味無窮。
爆鱔麵
蘇州的爆鱔麵也是一絕,它是鱔片生爆成黃脆,再加入醬油、紹酒、糖、肉清湯等,經“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等多道上序精巧烹調而成,麵條柔滑、鱔魚香脆,口感甜而不膩,是非常經典的蘇式湯麵。
鱔糊麵
在蘇州吃飯,保留節目是響油鱔糊。而這碗鱔糊麵,是用鱔絲重油、重糖、重醬勾水澱粉炒成加上蔥花、蒜末和胡椒粉即成,其實就是小量的響油鱔糊。鱔糊都是下單後現炒的,上桌來濃油赤醬,色澤油亮,勾芡得當,鹹中帶著鮮甜。吃鱔糊麵,蘇州人喜歡另點一份細薑絲,拌入麵中,略帶些辛辣,不僅可以去除鱔糊的腥味,還可以提神。
五香排骨麵
有網友點評道,五芳齋的得名不知道和它的五香排骨麵有沒有關係,反正當你吃過這碗麵後會有一種“唇齒流香,三日不絕,醍醐灌頂,恍若來生”的感覺。五香齋一向以擅長各種精致的蘇式點心聞名海內外,口感鹹中帶甜,是江南麵點的經典代表。他家的五香排骨肉質鮮嫩、肥瘦適中,湯頭鮮美,吃過後唇齒留香,排骨上還點綴著生青碧綠的雞毛菜,是到了蘇州決不可錯過的美味蘇式麵。
塘片麵
這麵可能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別以為這是糟溜魚片哦。3月塘鱧魚大量上市,一般家常做法就是塘鱧魚燉蛋,但是蘇州有一土豪吃法,那就是糟溜塘片(魚片可以是黑魚,塘片則是專指塘鱧魚),肥美的肉,橫豎刀工來一陣,再上些漿,就湊成了塘鱧魚精華。一碗塘片麵差不多要3條塘鱧魚,價值不菲哦。
三蝦麵
“三蝦麵”,這碗麵時令性極強,一般隻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江南河湖中的雌蝦進入產卵期,以太湖所產的白蝦品質為上,漁民形象地稱之為“蠶子蝦”。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這碗麵十分費工夫,需先剔蝦子,再剝蝦仁。剩下的蝦殼與蝦頭同熬鮮湯。再從蝦頭裏剝出結成深橘紅色的小塊蝦腦。這時才將麵條下熟過水,連同蝦子與蝦腦,一並放入蝦湯,用小火煨煮,讓“三蝦”的濃鮮味滲入麵中。蝦仁肥美,嫩;蝦子飽滿,鮮;一粒粒形似紅米的蝦腦硬實,香。味道之鮮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三蝦的原料並不稀奇,但是如果你親眼見過他們剝蝦仁和出蝦腦所費的細功,就知道這東西有多值錢了,“重功輕料”一目了然。
蝦仁麵
如果說三蝦麵太過奢侈,那麽來碗簡單的蝦仁麵,亦能滿足蘇州人那挑剔的味蕾。澆頭看來再簡單不過,一碟清炒蝦仁而已,但事實上要炒的好卻不易。首先,河蝦仁必須人工手剝,而非外麵可以買到現成的,吳語稱“出蝦仁”,是一件極其費工、費時的手工活。再者,隻以豬油滑炒,因此選材必須新鮮,否則老道的食客立刻就能夠嚐出來。最後,蝦仁是極細嫩之物,火候是重中之重,最佳的狀態可謂稍縱即逝,在油鍋中稍多停留0.01秒都會過火。最終上桌的是滿滿一碟蝦仁過橋,炒得顆顆飽滿,粉白鮮嫩,舀起一匙連同麵條一起送入口中,絕對的滑嫩鮮美,神仙也不過如此。
蟹黃麵
蟹黃麵又叫“禿黃油麵”,意思是“光禿禿的隻有蟹黃和蟹膏”,是傳說中的頂級麵點。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說,禿黃油一詞好陌生,如果不解釋根本不會和螃蟹聯係到一起。禿(tei)黃油,是蘇州方言,禿,音近似忒,是“隻有”或“獨有”的意思。過去蘇州很多人家裏,螃蟹多,吃不完,就將蟹膏和蟹黃取出來,加肥膘熬好,裝入瓶子或罐子,留著以後拌飯吃。黃油,就是高純度的蟹膏和蟹黃,不夾雜一絲蟹肉,“美豔不可方物”。
蟹黃麵每年隻在大閘蟹上市的季節賣,選用一隻4兩半以上的公蟹和一隻3兩半以上的母蟹,蒸熟後剔出公蟹純膏、母蟹純黃,不含一絲蟹肉,然後以葷油、薑末等佐料細細炒製,炒好的澆頭色澤深黃,油光透亮,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麵裏,蟹黃和蟹膏經過高湯、肥膘的煎熬,裹上了每一根麵條,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誰舍得一下子吃完呢?
蝦仁蟹粉麵
大閘蟹最好吃的秋天,還可以來碗蝦仁蟹粉麵。蟹粉麵使用大閘蟹除蟹黃以外的蟹肉、蟹膏等,配以蝦仁炒製而成,十分土豪範兒。吃蟹粉麵也有自己獨特的講究:如果點的是湯麵,應該用筷子夾起來吃,不要將澆頭倒進碗裏,否則蟹粉融入湯中,味道會被稀釋,嚐不出蟹肉的味道;如果點的是幹麵,可以將澆頭放到麵裏攪拌均勻再吃,這樣每一根麵條上都會沾著美味的蟹肉,味道美極了。
蕈油麵
蕈油麵過去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麵,一得麵館老板在興福寺學藝後,將它帶到了姑蘇城。原料取自鬆樹蕈,鬆蕈“生於鬆樹茂密處,鬆花飄墜著土生菌”。
在民國年間刊印的《吳中食譜》也有記載:“寺院素食,多用蕈油、麻油、筍油,偶爾和昧,別有勝處。”文中的蕈油,即鬆蕈油。
極品蕈油麵采用的是野生雞孵蕈,並且用農家菜油,加以八角、丁香等佐料,爆炒而成,所以吃起來會有菜油特有的香味。常熟風味的鮮湯,配上山珍野蕈的鮮嫩、爽滑,真應了那句“香留齒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楫。
凍雞麵
凍雞麵曾是蘇州傳統冬令麵的代表作,但由於由於製作工藝繁瑣,加上老一輩麵點師的逐漸隱退,凍雞麵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漸漸退出江湖,從此失傳近半個世紀。
凍雞麵的製作工藝確實相當複雜精細,一隻生雞到最後呈現在餐桌上,要經過8-10個小時。原料要選擇放養的草雞,而且規定要用8個月到1年左右的公雞;雞肉要經過浸、漂、洗、焯這幾個步驟,焯過的雞塊再每塊洗清血水。以上這一整套流程要循環整整2次,花費2小時左右,才能保證最後的“凍”晶瑩剔透。上鍋之後,文火焐 5個小時左右,調料輔料一次到位,過程中不開蓋, 焐好裝盤自然結凍,一盆色澤透明、鮮香嫩爽的凍雞麵澆頭才算大功告成。而待天氣一暖,這鮮香Q彈的雞肉凍就凍不起來了。看來《蘇州日報》所稱“做碗凍雞麵用上繡花功”絕非虛言。
這凍雞麵吃起來也十分講究,千萬不能把澆頭直接放進麵湯裏。所有的精華就集合在這個“凍”裏,老饕客們會先吮吸雞塊上麵的凍,晶瑩如琥珀,追求其原味;吃完凍之後再嚐一口熱乎乎的麵湯,嘴裏寒與熱的交織,讓許多老饕客們吃的“熱淚盈眶”。
雙鳳羊肉麵
說到吃羊肉麵,蘇州一帶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雙鳳羊肉麵!雙鳳羊肉麵,又名雙鳳肥羊大麵,是太倉餐飲文化中的特色品中之一,以酥、濃、香、肥著稱。雙鳳羊肉曆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有對羊肉的讚美詩雲:“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
雙鳳羊肉麵所以在眾多的羊肉麵中脫穎而出,有其一套秘傳:首先是選購山羊品種,講究選購體大皮薄肉嫩的“太倉山羊”,以選用2-4顆牙的羊為主,這樣的羊肉,肉質肥而不膩,而且柔嫩適中,是為上選。第二,講究宰殺,必反複洗淨羊肉,肉質肥而不膩,加工中反複的清洗、去毛,弄好的羊肉幹幹淨淨的。第三,鍋底置盤去殼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鍋;鍋之四周滿塞白蘿卜,以除膻味。第四,宰殺後將肉分檔下鍋,肉質較老的置下層,肉質嫩者置上層,然後再加佐料,文火燜煮。其麵湯用烹羊原湯熬製,要熬得濃而不濁、油而不膩方用之。其麵以手工製之,俗稱“跳麵”,其特點是麵條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
藏書羊肉麵
江湖上流傳甚廣的蘇州藏書羊肉麵,受人稱道很多,令很多美食家齒頰留香,念念不忘,寫蘇州麵不寫藏書羊肉麵就不完整。蘇州的羊肉雖然在中國羊肉譜上排不上號,但蘇州人燒出的羊湯卻入得了全國四大羊湯之一:用杉木桶燒羊肉是藏書羊肉獨創,把新鮮羊肉放到這個杉木桶裏,熬上2個小時至肉質酥爛就成。如此簡單粗暴的烹飪,卻讓食材迸發出如此的美味!
麵就是普普通通的細麵,用羊肉湯下鍋,幾乎隻放鹽調味。切得均勻、質地細膩的白煮羊肉置於麵上,羊肉和羊湯沒有半點腥膻,反而顯得清淡鮮美。羊肉煮的恰到好處,爛而不膩,入口就是滿腹的肉香;細麵爽滑,入口幾乎不需咀嚼,隨著吞咽直接滑入喉中;湯裏盡是羊肉的鮮香之味,隻加些切碎的蒜葉,便是人間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