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癌症已成為慢性病”!
2023-08-15 網絡 發表於上海
2023年,在第十屆國家癌症中心學術年會上,有專家表示,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近十年來已從30.9%上升到40.5%。隨著我國醫療手段的進步,帶癌生存的周期越來越長,使得癌症逐漸有了慢病化的趨勢。針對“癌症慢病化”,網友們也據此展開了不同角度的討論,癌症是否真的已經成為慢性病?該如何長時間帶癌生存?
為解答此事,醫學專家也針對“癌症慢病化”提出了專業上的看法。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外科姚震旦主任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年以及青年節它的癌症發病率也在升高,癌症並不等於絕症,通過正規的治療,癌症是完全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癌症的治療效果是極佳的,根據統計,早期胃癌和腸癌它的5年生存率都在90%以上,中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大概在50%左右,中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大概在70%,即便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療以後生存率也變得更好,帶癌生存時間更長。很多癌症已經表現出慢病化的趨勢。”
“隨著癌症篩查、體檢觀念的深入人心,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很多癌症在我國已經熬成了慢性病。”
腫瘤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腫瘤疾病是危害人類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疾病類型,且腫瘤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因素,2020年全球1930萬人新確診癌症, 近1000萬人死亡;每5人中就有1人將在其一生中患癌症;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就有1人將因癌症而死亡;癌症診斷後5年生存人數約為 5060萬。數據顯示,我國癌症的發病率位列全球首位,全球每新增100個癌症患者中,中國人便占21個。在我國,所有腫瘤中,肺癌發病率最高,2020年中國新發肺癌病例數約82萬,而因肺癌死亡的人數高達71萬。毫無疑問,癌症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
癌症≠不治之症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癌症意味著死亡倒計時的開始,意味著疾病痛苦的折磨。似乎癌症已經與“不治之症”畫上了等號。其實,雖然癌症可能不會完全消失,但可以像糖尿病、心髒病一樣,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進行管理。
早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將癌症定義為可以調控、治療、甚至治愈的慢性病。2010年發布的一項研究中指出,癌症可以作為一種慢性病進行管理。
2023年1月,美國癌症協會在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發表了2023年美國癌症統計數據。美國的癌症死亡率在 1991 年達到峰值(215.1/10萬),之後持續下降,整體下降到 2020年的143.8/10萬,下降幅度高達33%。同時也意味著自1991年來,癌症死亡人數比死亡率保持峰值時減少382.08萬人(男性258.28萬人,女性123.80萬人)。與19世紀70年代診斷的癌症患者相比, 2012—2018年診斷患者的5年相對生存率已經從49.0%已經上升至68.0%。在1970年的基礎上增加了近四成。目前美國生存率最高的是甲狀腺癌(98.0%)、前列腺癌(97.0%)、睾丸癌(95.0%)和黑色素瘤(94.0%),最低的是胰腺 癌(12.0%)、肝癌和食管癌(21.0%)。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癌症總體5年生存率已經達到68.8%,其中胃癌總體5年生存率為74.9%,結直腸癌為76.5%,乳腺癌為93.6%。即使是無法實現臨床治愈的患者,在合理治療後也可以獲得長期生存。
由此可見,“癌症慢病化”絕不是不根之論。
腫瘤慢病化管理
隨著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得以延長,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長期管理成為更高的需求,也帶動腫瘤全病程管理的演變。腫瘤的全病程管理需要貫穿患者的院前管理、院內診斷、院後康複追蹤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根據不同專科病種在預防、治療、康複、照護等方麵的特異性而定製的醫療模式,將助力腫瘤全病程管理的進一步普及,從而推動腫瘤從“疾病治療”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轉型,為腫瘤患者的慢病化管理加油賦能。
“隨著新藥的不斷問世,新療法不斷進入臨床,現在腫瘤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越來越長,癌症已經進入慢病化時代,這就要求對於癌症的防治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轉型”。在2023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盧醫生肺愛之家創始人盧凱華指出。
盧凱華建議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全病程管理:
第一個維度是多學科維度管理,加強多學科交流,對患者進行多學科協同的整治和管理。
第二個維度是時間維度管理,也就是從患者診斷開始,一直到最後的全過程,要在這段時間進行管理。
第三個維度是空間維度管理,不僅患者在醫院在病房,他回到家庭、社區、回歸社會,在不同空間維度全程都要進行管理。
第四個維度是從身體的層麵向精神層麵進行延伸,這個維度對很多病人以及家庭是非常需要的,而且更能夠決定患者的轉歸和愈後,但是一般是比較難做到的。
患者心理狀況在腫瘤全病程管理中很重要
全病程管理還需顧及到患者的心理狀況,有些患者得了腫瘤之後,會產生比較大的心理波動,患癌對他們來說是不小的打擊,這是患者人生中非常特殊的時刻,患者往往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對此,醫生的介入和指引就顯得十分關鍵,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李峻嶺強調“作為醫生不要去指責患者,因為你抽煙、熬夜、不去做體檢,導致患癌,這會讓患者有一種很強的內疚感和病恥感。”
正確的方式應該首先安慰患者:“這個病是常見病和多發病,肺癌每年的新發病例超過了80萬,並不是因為你的某種生活方式,造成了你的疾病。然後要向患者悉心講解,讓其樹立起控製癌症的理念,雖然肺癌晚期的患者不可治愈的,但是如果可以引導使其接受控製癌症的理念,經過恰當的控製治療,是可以有效延長生命。”
事實上,當腫瘤治療逐步進入慢病化管理模式,診療效果取決於藥物使用,疾病管理、支付方式、疾病教育等各方麵,需要更多相關方的參與,從而幫助患者在這場“健康保衛”馬拉鬆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未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腫瘤防治管理的不斷完善,相信癌症的治療效果將會越來越好,帶癌生存的概率也將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