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博文


下梅古村村口一瞥
老記行走江湖幾十年,借工作之便,也算跑了一些名山大川,看了一些古跡名勝,但總覺得"看景不如聽景",看了也就罷了,幾乎沒寫過什麽遊記。倒是漂泊到廈門後,因工作關係常到福建鄉村采訪,老記對散落在八閩大地上的古村鎮情有獨鍾,竟打破了不寫遊記的慣例......
下梅古村--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圖
正月初二,趁著鄉村年味正濃,我們踏上了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海倒樓壓垮樓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網友戲稱:2009年流行詞匯:一座樓說:“我倒,我倒,我倒倒倒!”結果上海一幢在建高樓轟然倒塌。樓盤倒塌得很完整,很有風度,整整一幢樓、13層高,平平展展地躺在那裏,窗戶玻璃竟然還能有完好無損的,樓身沒有開裂崩碎、牆身沒有塌陷散落。有人戲說:絕對可以堪稱“樓堅強”而載入上海世界吉尼斯大全。    老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圖一:漳州南靖縣田螺坑“四菜一湯”土樓群。
圖二:南靖土樓一角
圖三:遊客在參觀懷遠樓。
走近南靖土樓----------塵封的記憶之八
記得著名作家、民俗專家馮驥才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是來自它獨有的建築美。”斯言不謬。北京的四合院,湘西的吊腳樓,福建的客家土樓……這些風格迥異的建築,無不在詮釋著當地獨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樂平古戲台--塵封的記憶之七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地處鄱陽湖邊一窮鄉僻壤,實在是沒有什麽東西拿出來誇耀的。唯一使鄉民們添心勁、生豪氣的便是“贛劇之鄉”這頂桂冠。聽父老們說,故鄉是贛劇的主要支派——“樂平腔”的發源地。“樂平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它源於南戲,形成於元末明初,與弋陽腔同為京劇的源頭之一。雖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康定情歌》作者解密-----------塵封的記憶之六
《康定情歌》,又名《跑馬溜溜的山上》,它節奏明快、旋律優美、雅俗共賞,被評為世界十大民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推薦。盡管已經傳唱了數十年,其優美動聽的曲調早就膾炙人口,但《康定情歌》的詞曲作者究竟是誰,卻撲朔迷離。上世紀90年代,康定所在地的《甘孜報》曾以一萬元巨獎,懸賞尋找此歌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千年窯火---塵封的記憶之五
在中國,有一種泥土燒成的器物與它的國家同名;在中國,有一個南方小鎮用一位皇帝的年號命名,是誰能有如此大的名號,又是誰能有如此的殊榮?這就是瓷器,就是景德鎮,一個千年窯火不熄的瓷都。 在景德鎮的古老瓷窯上,翻看著地上散落的破碎瓷器,腦子裏不由滿是文明碎片之類的東西。幾座殘破不堪的古窯遺址,撐起一段水火剝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右”--塵封的記憶之四
八十年代初,我從師院畢業分配到市委機關大院,報到的第一天,遇到的第一個公差就是門衛"老右"。當時,他把我當成進城上訪的農民,很熱心地帶我去找信訪辦。
那天,我戴著一頂破草帽,褲腿上沾滿了泥巴,全身曬得與非洲黑人差不多。接到鄉裏的通知,從稻田裏爬起來騎著一輛借來的自行車便趕往市委機關報到,我原本就是農民,隻是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抓“典型”--塵封的記憶之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老記在內地一市委宣傳部任新聞幹事,與記者也沾得上邊。其時,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老記當年還是小記一個,剛剛出道,年輕氣盛,又吃得苦,經常下鄉去抓典型。其中有幾個典型火爆一時,享譽國內。典型中有種果能手彭金剛,種糧大戶程和水,最出名的是高考落榜不失誌、揭榜承包村裏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挺扁大隊”緣何出現在“嗆馬”遊行隊伍中?
517嗆馬遊行下午2點登場,雖然民進黨盡力想和陳水扁脫鉤,不過由台教會組成的“挺扁大隊”,還是從台北縣板橋出發加入遊行隊伍。據台媒報道,阿公阿嬤在大太陽下揮汗如雨,準備好挺扁的旗幟標語,要與民進黨一塊兒嗆馬。台教會會長蔡丁貴表示,“主要的就是民進黨不敢直接講的啦……陳水扁是我們的兄弟,蔡英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七十年代的腐敗--塵封的記憶之二
在世人眼中,腐敗似乎是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老記經常從報刊上、網絡上看到懷舊的文帖,提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都很神往:窮是窮了些,但沒有腐敗呀。
老記八十年代初在內地一宣傳機關供職,經常下鄉抓典型,文人習氣使然,捎帶著也搞點民間采風之類的私貨作為創作素材。當時記滿了厚厚的幾本,按時下的話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