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正文

下梅古村--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圖 (圖)

(2009-07-11 21:38:19) 下一個



                                                          下梅古村村口一瞥

老記行走江湖幾十年 , 借工作之便 , 也算跑了一些名山大川 , 看了一些古跡名勝 , 但總覺得 " 看景不如聽景 ", 看了也就罷了,幾乎沒寫過什麽遊記。倒是漂泊到廈門後 , 因工作關係常到福建鄉村采訪 , 老記對散落在八閩大地上的古村鎮情有獨鍾 , 竟打破了不寫遊記的慣例 ......


            下梅古村--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圖

正月初二 , 趁著鄉村年味正濃 , 我們踏上了八閩古鎮的鄉村之旅 , 第一站來到剛剛被授於“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 村 ) ”稱號的武夷山下梅古村。

下梅古村位於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距市區僅 8 公裏 , 村莊四麵環山,按《周易》八卦布局,外人進入村莊,猶如進入一個迷宮,沒人引領,難以出村。

據陪同的武夷山旅遊局局長餘澤嵐介紹,下梅村從隋朝起有了村落,唐朝設驛道,宋朝開始形成街坊,從明朝開始有了較大規模的民居建築群,清朝時村落達到鼎盛。清康熙年間,下梅村是武夷山的茶市,當時運茶出入梅溪、當溪的船隻最多時每日行舟 300 餘艘。那個時候的茶商鄒茂章 4 兄弟和程氏、彭氏、陳氏、方氏等成為下梅富戶後,他們大興土木,建豪宅 70 餘幢,所居漸成街市。這些建築以當溪為中軸線,枕溪而建 ,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隱士的別業,有儒生的學堂書閣,功能以居住為主,輔以教育,集會、休閑、娛樂設施等場所。

驅車進村,記者立即被下梅古村水墨淡香的古意吸引了。走近下梅村當溪古橋 , 宛如走進宋人的 " 清明上河圖 ", 又恍忽置身於電影芙蓉鎮的湘西古鎮。 1000 多米的當溪穿村而過,沿河兩岸建有涼亭闌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點綴其間 ; 鐵匠鋪、米粉坊、豆腐坊、剃頭店 ...... 這些早已消失在上個世紀的手工作坊穿插在在沿河兩岸明清建築中 , 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下梅村如今保存下來的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時期建造的,建築規模宏大,布局考究。現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鄒氏祠堂、西水別業、鄒氏大夫第、施政堂、陳氏儒學正堂、鄒宅閨秀樓、方氏參軍第、程氏隱士居等民居近 40 幢,還有鎮國廟、天一井等古建築。它們多坐北朝南,有二進、三進、四進,東設書閣,西置廂房,書屋樓台,天井花園,一應俱全。讓下梅村村民得意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巴切科夫,建築大師楊廷寶,上海同濟大學路秉傑教授都曾參觀考察過下梅村,並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磚雕、石雕、木雕和牆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下梅古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曆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石雕主要用在礎石、門當、石鼓、花架、池欄、井欄、水缸等物,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不失為賞用兼備的工藝精品。木雕亦是精彩紛呈,有挑梁、吊頂、桌椅、欄杆、窗欞、柱礎等,尤以窗欞為最,窗戶以透花格式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為一樘的格扇窗。窗欞有敘欞、平行欞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藝術化。

鄒氏大夫第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麵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麵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池、對弈台、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鬆,嵌式窗鑲以雙麵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

位於下梅北街鄒家閨秀樓 則是第宅內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家族中黃花閨秀,妻妾小女休閑娛樂。此樓結構精巧,為雙層樓麵:底層木板飾以花紋;上鋪方磚,圖案整潔。吊頂裝飾精美木刻圖案,四壁雕窗,可環眺窗外山水景色。記者爬上二樓 , 聞著那淡淡的幽香,就想起了古時,想起了閨繡樓那恍如上古的時光。曆時 300 載 , 閨秀樓猶能聽到古代少女琴聲和和閨中怨婦的歎。

下梅村民風古樸 , 獨特的風情會讓你找到 300 前民間的夢境。剪紙、舞龍、放河燈、鎖呐吹打、手工作坊表演、農家宴 ...... 讓人目不暇接 , 展示古樸的農家生活。村裏盈溢著安寧祥和的氣氛,當溪兩岸的風雨橋上 , 村民有打麻將的 , 還有的在美人靠上小寐。導遊小劉向我們介紹 , 因為過年 , 當溪兩岸的手工作坊都關門歇業 , 平日 , 這條 1000 米的長街 , 可謂“銅匠店裏叮當響 , 鐵匠鋪裏響叮當 , ”磨豆腐 , 吊米酒 , 賣小吃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 遊人有興趣還可以參與其中 , 親身體驗己經消失的民間絕活。

下梅村的年俗是濃烈的,紅火的,燃燒的,悠久的民俗風情在過年的日子裏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充滿趣味。春節當然要紅彤彤的 , 深宅大院裏講究的是層層春聯,門上的鬥方和祖宗供桌前的三張吉祥紅紙亦是必不可少的。春節當然要火爆爆 , 許多平時難得一見的民間活動都會在春節裏集中上演。記者隨著導遊穿街走巷 , 不時遇到從北京、天津、上海、蘭州 , 從福州、廈門、泉州、甚至金門來體驗下梅村過年民俗風情的團隊。舞龍、放河燈、鎖呐吹打 吃農家年飯 ...... 熱鬧、喜慶、紅火的傳統年味和神秘、獨特、狂歡的年俗活動讓這些都市來客遠離了鋼筋水泥的都市,村民和遊客 , 不論城鄉 , 不分貴賤 , 也不講親疏 , 把積蓄了 365 天的期待、憧憬、祝願,都在鄉村過年的民俗活動中破繭而出,肆意宣泄。那晚的農家宴亦是極為感人的。臘鵝、熏鴨、河魚、豆腐、家釀米酒 , 伴隨著家家戶戶的爆竹聲 , 鎖呐吹打聲 , 舞龍的鑼鼓聲 , 見過的人們永遠過不夠,沒見過的人們聽了都沉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