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正文

樂平古戲台--塵封的記憶之七

(2009-06-06 17:22:40) 下一個


樂平古戲台--
塵封的記憶之七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地處鄱陽湖邊一窮鄉僻壤,實在是沒有什麽東西拿出來誇耀的。唯一使鄉民們添心勁、生豪氣的便是“贛劇之鄉”這頂桂冠。

       聽父老們說,故鄉是贛劇的主要支派——“樂平腔”的發源地。“樂平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它源於南戲,形成於元末明初,與弋陽腔同為京劇的源頭之一。雖然對“贛劇之鄉”這頂桂冠鄰縣很不以為然,文人墨客也打了多年的筆墨官司。但若論對戲劇的癡迷、對戲劇的狂熱、對戲劇的眷戀,周邊縣市恐怕難以與我的父老兄弟匹敵。

    故鄉的古戲台是與同樣古老的樂平高腔相伴相生的。明清以降,隨著高腔在樂平鄉村的繁榮,古戲台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成為與樂平高腔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至今,在故鄉樂平18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還留下了400多座古色古香的戲台,建築時間從明清至當代,跨越500餘年。其數量的龐大及呈地質層狀發展的清晰脈絡,舉世罕見。故鄉也有了"中國古戲台博物館"之美譽。那戲台,或古樸遒勁,或玲瓏典雅,或端莊肅穆,千姿百態,各領風騷。記得有一年,筆者陪<人民畫報>記者下鄉采風,記者原本想拍一組經濟建設的圖片,但一踏進故鄉地界,便被古戲台迷住了,一口氣拍了十幾筒膠卷,用了整整兩版的篇幅在<人民畫報>作介紹,一時引得中外遊人蜂擁而至,歎為觀止。

正如贛劇有著眾多流派和聲腔一樣,樂平古戲台在統一的地域色彩中,又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個性風格。故鄉的古戲台分為宅院台、廟宇台、會館台、祠堂台和萬年台五大類。雖年代不同,但卻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同為磚木結構建築,正麵均為牌樓式,三樓五樓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畫戟,有的方天畫戟插在彩瓷寶頂上,屋脊的兩端分別飾有造型優美的鼇魚,正麵上方都有極挺拔的飛簷翹角,簷下懸掛著風鈴鐵馬;戲台天棚中央是華麗的藻井。台上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瓊花瑤草、祥禽瑞獸,遊梁、隨枋、三架梁、搶頭梁、穿插枋上及牌樓各層之間,則雕刻了許多戲文。在這些戲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魁星點鬥》、《大鬧天宮》、《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等,蘊涵故鄉"耕讀傳家"的鄉土
文化

    在故鄉,村坊不分大小,鄉民無論窮富,都會有一座雅俗不一的戲台。村坊之間,素有“鬥戲台”之風。你雕梁、我必畫棟;你高三丈,我就得長你五尺。宗族間的明著攀比,暗裏較勁在戲台的建造上展露得淋漓盡致。據村坊裏長輩說,清朝嘉慶年間,鄰村神溪華家的戲台建成後,台上正中的匾額上題的是“頂可以”,自滿中隱藏著自傲;我出生的那個村坊叫滸崦,在縣境內遠算不上富有,但為了與鄰村的戲台比個高低,鄉民們省吃儉用,從蘇州募來能工巧匠,曆時三載,花掉幾斛桶銀元、幾十兩黃金,最後鄉民四處借貸以至乞討,終於營造了一座三重簷古樓閣雙麵戲台。戲台落成後,就毫不客氣地題上“久看愈好”金匾,壓住了鄰村風頭。於是便有了"華家戲台頂可以,滸崦戲台蓋西鄉"的歇後語。

滸崦戲台由晴台、雨台、廂樓、祠堂組成。其設計之巧妙、結構之別致、雕塑之精工、布局之繁華,在江南地區堪稱一絕。晴台為主體建築,高10米,台麵寬20米,進深6米,狀式古樓閣,梁柱粗壯,雕塑精工,氣勢恢宏。中堂壁用八塊桶門屏式,左、右各開拱狀門兩扇,側壁飾有鬆鶴巨幅壁畫,天柵頂飾有三口螺旋鬥拱式藻井,中位藻井大,內中懸嵌《封神演義》中“八嶽木質雕塑像”。台內外梁、柁、枋及門、窗、壁、又手上人構、花鳥浮雕金描彩繪(用去50兩黃金),並與各異麵刻薈萃相輝。人物浮雕有“蟠桃會”、“三英占呂布”,“昭君出塞”、“打金枝”、“魁星點鬥”等人物典故達幾十處之多,雕刻精湛,惟妙惟肖。樓雕塑像有觀音、壽星、羅漢、金剛;吉祥動物有獅、虎、麒麟、蟠龍、鳳凰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台前柱與中堂柱分別掛有長3米,寬0.5米和長2米,寬0.3米刻描金楷書楹聯:“滸崦擁春荃媲聯程氏文章久看愈好,鳴山壽麵鏡歡照古公稟績煥發英姿”;“入耳務須平氣聽,當場頓覺笑顏開”;正壁中位上方懸掛匾額“久看愈好”。雖出自鄉儒之手,但筆力整勁圓澤,雍容遒麗。古戲台雖曆經近二百年風雨剝蝕,但在曆代鄉民們細心嗬護下,曆經修繕至今仍金碧輝煌,幾乎完好如新。  

    故鄉的鄉民,男女老小都能哼上幾句戲文,就是那些識字不多的村夫農婦,唱起戲文來也有版有眼,全無拘泥笨拙之態。平日長與幼、男與女那一套規矩,到了戲場也失去了尊嚴。夫婦對唱、叔嫂同台,就是公公媳婦成雙成對也不會有人非議。偌大的天地,便成了鄉民們的大舞台。鄉民們唱著來,唱著去,在田阪中唱,在山穀裏唱,在農家小院唱。高興時,聲若金石、響遏行雲;憂傷時,如泣如訴、音似哀鴻。在樂平農村,演戲的由頭多得是。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或子弟升學,接風剪彩,新屋落成,婚喪嫁娶以及修譜、開譜,攀華宗,接娘娘,建寺廟,祈福禳災等等,都要堂而皇之請戲班演出。每逢開台演戲,村子裏便熱鬧非凡,戲班子往往一唱少至三五天。多至十天半個月,若是哪個村把戲班子的戲點完了,那更是傳為佳話,足足要讓鄉民們陶醉好多天。

    鄉民們平日很節儉,但做起戲來,卻出手大方。戲班子進了村,村坊裏比過年還要熱鬧。男人們推著“雞公車”,“呢——啞”、“呢——啞”,載著喜悅、載著鄉情、載著幾分自得把親朋故友接進家門;女人們操著菜刀,“的的朵朵”,把肥雞嫩鵝、鹹魚臘肉剁得香氣四溢。戲班子開了台,家家擺起流水席。村坊裏終日炊煙不斷,終日鑼鼓不斷,終日笑聲不斷。“操台”鑼鼓一響,鄉民們便扶老攜幼,呼朋喚友,早早地來到了戲台下。曲調雖然是地方小調,但那質樸、純真地情韻卻也教人回腸蕩氣。在故鄉,凡上點年紀的人無不諳熟劇情,唱做念打,心中有度。若是熟段子,立時會有人唱合。就連那吐字露風地老婆婆們,嘴唇也悄然翕動。而爺爺那班輩,更是著迷,雖把煙鬥含在口中,卻半天不吸一口,隻是隨著鑼鼓地節奏,肩膀顫顫地聳動不止。至於那些情竇初開的戀人們,則隨著劇情起伏而越挨越緊,情濃時,便牽手到野地裏撒歡••••••鄉民們伴著這親切的旋律,細細地咀嚼人世間地悲歡離合,咀嚼濃鬱地鄉情。勞作的艱辛,生活的煩惱,鄰裏間的恩恩怨怨,都隨著這悠悠的鄉曲而煙消雲散。

    故鄉雖屬水鄉澤國,但習俗風情卻似北方。男人強悍而不野,女人嫵媚而不俗,出過一個狀元,卻是武狀元。就連那土生土長的樂平高腔,也不同於江南的昆腔越調,全無那份婉約,那份纏綿。它古樸原始、高昂激越,鑼鼓伴奏、不托管弦,倒有似於秦腔,最適合於露天演出。村坊裏若是出了個名角,鄉鄰們都臉上有光。更有意思的是,鄉民們評價戲班子,不是論生旦行不行,而是要看大花臉好不好。鄉民們喜好的是大花臉的那份豪氣,那份勇莽,那份正直。清末民初,故鄉同樂班的頭牌大花臉夏混天(綽號”混天麻子”)為了反抗官家橫征暴斂、洋教徒魚肉鄉民,率鄉民扯起了”抗捐反教”的杏黃旗,殺貪官,燒教堂、拆厘卡、砸縣衙,開倉放糧,演了一出”台上英雄,台下豪傑”千古絕唱!"混天造反"雖然被朝廷鎮壓,但故鄉的戲班至今還供有"混天麻子"的牌位!抗日戰爭期間,周邊縣市幾乎淪陷一空,唯獨故鄉未遭倭冦荼毒,據說,倭寇戰馬一到故鄉邊境洎陽橋,嗅到殺氣太重,竟跪地不前。傳說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但抗戰期間鄉民們相約提菜籃子摸黑去倭冠據點砍倭寇人頭,裝不下便割耳朵論功領賞卻是上過縣誌的史實。

    常常有外地的友人問我,別處的梨園不怎麽景氣,為何你們那裏卻枝繁葉茂?似乎認為鄉民們的愛好,跟不上時代的節拍。我隻是報之一笑。這些匆匆的過客,哪裏知道我的那方山水,我那剛烈忠勇的鄉民。故鄉孕育了鄉曲,鄉曲孕育了鄉魂。鄉民們那份辛勤勞作,那份豁達豪放,那份自強不息的丹心傲骨,早已與這熾烈濃鬱的鄉音俚曲融為一體,水乳難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