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正文

七十年代的腐敗--塵封的記憶之二

(2009-05-16 15:54:34) 下一個

 
         七十年代的腐敗       --塵封的記憶之二

在世人眼中,腐敗似乎是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老記經常從報刊上、網絡上看到懷舊的文帖,提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都很神往:窮是窮了些,但沒有腐敗呀。


   
老記八十年代初在內地一宣傳機關供職,經常下鄉抓典型,文人習氣使然,捎帶著也搞點民間采風之類的私貨作為創作素材。當時記滿了厚厚的幾本,按時下的話說,素材挺另類的,自然也無法發表。閑來無事,老記從廢墨中隨手摘抄幾則掌故,冠名曰:“七十年代的腐敗”,以博網友一笑。


   
其一:七十年代,鄉村多進口日本尿素。小日本做什麽都認真,尿素的包裝袋也不含糊,用的是真材實料的尼龍布。當時,尼龍布在農村是高擋布料,結實耐穿,且挺括,老百姓買不到也穿不起。於是,這些進口的尼龍布包裝袋便成了鄉村幹部的福利。也不知道小日本當時是同情中國人還是羞辱中國人,巧的是一個包裝袋剛好做一條成年人的褲子。於是,鄉村幹部便“以權謀私”,“貪汙”尿素包裝袋做褲子穿。包裝袋是白色的,並且印上了“尿素”、“日本製造”等墨字,自然要染上色才能穿出去。但當時鄉間的染布匠的印染技術還不過關,染料無法蓋住“日本製造”等字跡,即使染上色,隱隱約約還能從褲子的前腿和屁股上看到“日本製造”、“尿素100%”等字樣。看到鄉村幹部穿上高級布料的褲子招搖過市,老百姓很羨慕,也很是眼紅,於是編了一段民謠諷刺:“大幹部,小幹部,一人一條尼龍褲;前麵是日本,後麵是尿素;染青的,染藍的,就是沒咱社員的”。 
  

其二:說的是分魚。每年臘月,大隊裏的養魚塘都要抽幹水起魚,按人頭分給社員。這一年一次分魚是社員們的年貨,也是年夜飯的主菜,社員們看得挺重的。分魚時,生產隊曬場上人頭攢動,幾百雙眼睛都眼巴巴地盯著剛剛從魚塘裏撈上來的鯉鯇鰱鱅和各色雜魚,盤算自家能否分到幾條大一點的好一點的。然而,當時大隊幹部和生產隊長一樣是"利用職務之便以權謀私",把大魚和品種好的魚留下來,找借口說是要送給上級領導。挑挑揀揀後,隻剩下一堆小魚和雜魚分給社員。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也編了一則民謠嘲諷:“鯉和鯇(草魚),幹部揀;烏鱗鯽,隊長得,鰟鮍鯵(雜魚),社員攤

      最令人捧腹的腐敗是公社副主任董老仂,此公到蔣灣大隊檢查工作,大隊自然得招待午飯,那時大隊窮,也就是青菜、蘿卜、豆角之類的家常菜,加上一個豆腐幹就算葷菜了。菜油在當時更是珍貴,一個人一年才2斤菜油(其中一斤還是棉籽油),炒菜時,炊事員自然舍不得多放,滴了幾滴豆幹就下了鍋。董老仂在旁邊急了,從炊事員手中搶過油壺就往鍋裏倒,一邊倒一邊念叨:"你們蔣灣大隊幾百戶人家,還靠省這一點點?再灑上幾圈。"此事傳出後,社員們都忿忿然,一致認為董老仂腐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