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月

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正文

走近南靖土樓—塵封的記憶之八 (圖)

(2009-06-15 00:07:40) 下一個





圖一:漳州南靖縣田螺坑 “四菜一湯”土樓群。



圖二:南靖土樓一角


                                               圖三:遊客在參觀懷遠樓。

           走近南靖土樓----------塵封的記憶之八

記得著名作家、民俗專家馮驥才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是來自它獨有的建築美。”斯言不謬。北京的四合院,湘西的吊腳樓,福建的客家土樓……這些風格迥異的建築,無不在詮釋著當地獨特的民情風俗和曆史文化。

在客家眾多的土樓中,筆者對以“天圓地方”概念作為建築的主體造型南靖土樓情有獨鍾。何故?因為中國古人對世界的看法是:天圓地方,人在中間,堂堂正正,天經地義。南靖土樓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古老的東方文化天圓地方之美!

據介紹,南靖現存土樓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樓1300多座,500年曆史以上的土樓20多座,堪稱“土樓的王國”。在蔚為壯觀的 “土樓王國”中,最宏偉的土樓組合群體當屬位於田螺坑、被人形象地稱之為“四菜一湯”土樓群:它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和一座橢圓形土樓組成,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山岰中。南靖土樓獨特的構圖風格,深邃博大的文化內涵,巧奪天工的都市化聚居景觀,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曆史、文化、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去年9月,它與龍岩永定土樓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一位本土作家說:“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今年端午節,應南靖友人之邀,我們一幹人馬帶著一大堆問號從廈門驅車來到南靖土樓。最先迎接我們的是田螺坑土樓群。雖然這組被人戲稱為“四菜一湯”的土樓群,很早就從畫報和屏幕上認識了她,但是走進土樓,筆者還是被那神秘的建築所震撼:青黑的烏瓦,黃色的泥牆,古樸的天井,古老的客家祖堂靈牌……土樓蘊含了一股莫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猶如一強大的磁場,令我感到一股莫名的戰顫。我在土樓真正感覺到了“天圓地方,天人合一”意象!

南靖土樓文化底蘊深厚。大都是幾家甚至數十家聚居於一樓,反映了客家人傳統宗族觀念。樓內的祖堂與眾多楹聯、匾額,體現了敬祖重教的理念。土樓集中展現了家族內部團結互助、生生不息的精神風範。正如一副古樸的楹聯所描繪的:“山中有樓,樓中有天,天人合一土樓經千年;圓中連方,方中連圓,天圓地方彈指一揮間。”從中原避戰亂來到八閩深山的客家先人,早在千年前的宋朝就用粘土、溪石、紅糖、糯米、竹篦混合夯築一座座在建築曆史絕無僅有土樓。圓圓方方的土樓寄托著他們子子孫孫都要都守著方圓,守著規矩儒家文化。試問,除了客家土樓,還有什麽建築可以詮釋這古老的“天圓地方”的傳統文化理念?

友人帶我們一行依次走進了文昌樓、振昌樓。與眾多古民居一樣,土樓外表雖然氣勢恢宏,但內部也開始無可避免地變老、甚至有幾分破敗。土樓中生活的幾乎都是老人與小孩,青壯年大都去廈門、泉州打工去了。住戶散養的家禽,在土樓的庭院裏踱著步;年長的老人坐在陽光下曬著太陽,泡著功夫茶;女人們灶前井邊地張羅著一家老小午餐……地道的閩南農家生活,隻是因為有了土樓的映襯而變得格外古樸、細膩而溫馨。
 
南靖土樓周邊環境優美、水源豐富,氣候適宜,沒有環境汙染,盛產鐵觀音、柿餅、酸梅、糯米酒、香菇、木耳、筍幹、麥 冬、蟬花、巴戟天、金線蓮、石橄欖等純天然特產。居民們有的在樓下擺攤出售一些自家采摘的山貨和農產品,我問了一下,紅菇僅每斤100元,這可是地道的山珍啊,能補血養顏。但買者寥寥,生意並太好。我想,如果有一根寬帶,把這些山珍、特產放到網上,恐怕不愁沒有買主,村民也不至於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值得欣慰的是,友人的家族企業在我們返廈不久,就將”土樓家園”品牌係列土特產放上了廈門購物網(http://mall.xmnn.cn/category.php?id=104),據說,這些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很受都市白領青睞,常常賣到斷貨。

南靖土樓之旅的最後一站是裕昌樓,也稱“東倒西歪樓”。據友人介紹,這是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它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87年)該樓由劉、羅、張、唐、範五姓家族共同修建,設計為五大單元,每個單元設一道樓梯,每個家族各居一單元,以表示五姓家族永遠和睦相處,共同富裕昌盛之意,故命名為“裕昌樓”。該樓有三大謎團,一是樓內其梁、柱、楹皆東倒西歪,最大傾角達15度,看了令人心驚膽跳,據說,是建樓時主人對木匠師傅照料不周,木匠師傅在技術上做了手腳所致;二是樓內有13口水井,均掘在底層廚房內,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井水清淨甘甜,曆經數百年仍可飲用;三是五行圖案,道藏之深,圖文之艱澀非一般匠人所能為。觀畢此樓,同行的文友賦歪詩調侃: “幾間東倒西歪屋,一車南腔北調人”。眾皆大笑。  

南靖土樓自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每天都要迎來一批批遊客頂禮膜拜。遊人之於土樓,與其說是禮讚不如說是瞻仰,與其說是在觸摸土樓的皮膚,不如說是在溫暖客家人的心髒。也許對於大多數的遊人來說,正是因為土樓而知曉了客家民係,或者正是因為客家民係而記起了土樓。然而,曆史的演變過程總是包含了一半創造一半泯滅,對有著彌足深厚的文化沉澱的客家人而言,曆史的最大泯滅莫過於土樓日漸歸隱所帶來的疼痛。雖然用千篇一律的平庸醜陋的混凝土高樓取代土樓是曆史的必然。但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有著濃鬱文化客家土樓永遠不會因為鋼筋水泥叢林而消失,在客家人眼中,土樓已不再是土樓,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世界遺產名錄,而是一支薪火相傳的客家民係的記憶——那裏有客家人的靈魂和文化承載!對於客家人而言,土樓就是他們精神和情感的全部寄托。所以,盡管外邊的世界很精彩,山裏的日子很無奈,但是,還是會有人堅守這一方精神家園,直到地老天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