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怎麽看待美國職業市場中計算機專業一枝獨秀的局麵

(2018-01-09 16:17:58) 下一個

本文原創。僅限站內轉載,站外轉載請私信聯係作者。

 
圖片取自紐約時報(侵刪)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老話在《紐約時報》最近的職業市場的統計數據麵前卻變了滋味(見上圖)。傳統的STEM -精通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在工作市場上並沒有想象中“吃香” (當然比起其它“文科”專業還要有優勢),唯一持續並且大規模接受新鮮血液的就是計算機行業。這不僅僅是2015-2016年的動態,之前的年度的報表也顯露出同樣的形態,隻不過今年的結果尤其突出。那麽怎麽看待這個現象呢?它是不是代表著某種趨勢呢?讓我們結合當代與曆史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問題:為什麽其它理工學科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落”

這個問題不能從整體來看。首先上述圖表描述的是美國國內就業市場的情況。另外,每一個就業領域在美國本土的變化都有其自己的原因。比如Life Science:它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學科,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昂貴的設備、專業人員與時間。通常情況下隻有那些體量巨大的製藥公司與國家直接支持的實驗室才有條件踏入這個行業。所以由於硬件條件的限製,這個行業不可能無限製的湧入新的工作者,這是其一。近些年,印度和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也無形中“擠掉”了美國本土對Life Science人員的一部分需求。Engineer:人類對更高效的新機器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在全球市場上(尤其是中國),對機械專業人才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美國就業市場的變化恰恰反映了“本土大量製造業外包”和"中國已經成為第一工業大國"的事實。物理與數學:理論物理學指導著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方向,但是它自《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已經百年沒有突破了。數學也同樣如此。這兩個學科的大跨步發展從來就不是通過“人海戰術”,而是依靠“百年一遇”或者"千年難遇"的天才的工作。至少物理學界已經苦苦等待下一個“愛因斯坦”多年,也許新一代的“愛因斯坦”早已選擇了成為矽穀高科技公司的一名“程序猿”。

第二個問題:計算機專業一枝獨秀代表著什麽趨勢?

不要小看數據背後的東西,因為很可能在今後5-10年,甚至1-2代人時間之內的就業市場都可能會是這樣一個形式。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吸收了大量的工作人口和越來越多聰明的年輕人。這是因為人類正在或主動或被動地更新全球的人類社會結構。要想解釋這一點,我們就要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曆史來分析。

 

 
圖表1

史前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是家庭、家族、部落,而後發展為聚落,生產工具是木製工具或者石器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能源(人力、畜力)來利用生產資料(糧食、礦物等)。

 
圖表2

等人類進入了古代社會,對自然生產資料的利用過程中增加了“組織性”這一關鍵因素。與史前時代相比,國家是一個有著巨大執行力的行政、軍事組織。在國家組織之下,聚落形成城市、小手工業者形成行會。國家的組織能力也讓人類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對自然界的開發,如都江堰、古埃及的灌溉係統等。同時,在這個時期,人類對自然界能源的利用水平也在緩慢提高,比如對水力與風力的利用、大規模使用煤等等。

 
圖表3

工業化革命之後,人類逐漸擺脫了對人力與畜力的依賴,以化學能源推動的機器替代了人類直接對自然生產資料進行加工。人類的角色轉變成為機器操縱者和機械的“大腦”。

 
圖表4

工業化時代包括之前的人類直接麵對的是物質世界,人類通過自身或者駕馭機械與物質世界直接交互。這種交互包括沒有危險的“日常”行動,比如農業耕種、駕駛汽車等等;同時也包括可能威脅到操作人員生命安全的一些生產活動,比如石油礦物勘探挖掘、地理和氣候極端地區的考察、高空和深海作業。這些領域,我們目前已經看到人類正在逐步使用更多的機器人和自動控製技術來減少工作人員的現場參與程度,這都代表著麵向未來的一種趨勢。

物聯網、雲平台、java、AI、神經網絡等等計算機上或新或者不是那麽新的技術,正在幫助人類建立起這麽一個“虛擬現實世界”。這個“虛擬現實世界”不是像“黑客帝國”裏麵的用來偽裝人類感知的牢籠,他更像一種人類對目前可知可控的物質世界的一種邏輯抽象後的虛擬平台。為什麽這麽說?首先,計算機軟硬件都是建立在邏輯與數學的基礎上。而數學與邏輯是人類理解、研究自然界和所有理工學科的工具和表達方式。所以,我們完全有可能使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一個模擬和反應真實世界運行的虛擬世界。當我們借由物聯網將所有的機器機械的控製權連接到網絡;我們借由雲平台共享數據與服務;我們借用無數傳感器與攝像頭采集現實世界的實時數據;我們借用人工智能實現各種服務的自動控製,這些一旦完全實現的話,大部分的人類生產工作將不需要直接接觸機器機械或者生產資料。因為“虛擬現實世界”這個平台上的一切模擬操作將會實時完整的反映到現實中,由這個平台去操縱機械、調用資源去完成。

當然,以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手段,直接創建這種平台的能力還差很多。相信各位也沒有聽到過那一家巨頭有過這樣的設想或者提法。但隨著目前物聯網、雲平台、AI等等技術走向極致,相信到時候的人類社會很自然就會產生這種需求。因為這會將人類從對自然界的直接依賴中解脫出來,通過虛擬平台實現一種更加經濟、有序的社會生活。

當我們把眼光重新回到工作市場,就會意識到人類從信息技術革命開始,直到整個人類的產業鏈全部遷移到計算機平台為止。這將會是一個多麽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工程,中間需要巨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以及很可能數代人的精力。這代表著不僅僅近些年計算機相關工作會火爆,5年、10年、50年、1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會火爆、熱門。

 

例外:但如果這個過程中間出現能源行業的重大突破,比如可控核聚變,燃料電池的產品化等等,這將帶來工程行業的振興,因為這很可能導致我們所有的機械都要針對新能源重新設計製造。所以說根本上是科技樹決定了人類未來的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andrew_li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fhh' 的評論 : 謝謝,應該包括,不然醫生還能歸到哪個大類裏麵呢?
xfhh 回複 悄悄話 請教一下Life Science 的工作需求包括醫生嗎?感覺製藥業也許不需要太多人,但是醫生應該還是持續剛需吧?謝謝好文章!
andrew_li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湖以北' 的評論 : 腦袋一熱寫的,看著就當個異想天開吧
andrew_li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河邊兒'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河邊兒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綜合科技社會經濟知識,又有前瞻性。
謝謝分享!
andrew_li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ly'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ily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包含大量信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