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夭夭

一個八旬老人的回憶
正文

聽媽媽講王播“飯後鍾”

(2016-03-26 05:31:48) 下一個

聽媽媽講王播“飯後鍾”

俞竹筠

 

母親43歲生我於舊城外公家,至今胎盤猶埋在花圃百年黃芽樹下。那裏靠近城隍廟,與古木蘭院(今石塔寺)僅一箭之遙。自幼聽慣寺裏鍾聲,每當開飯鍾響,就母親講,後來又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裏讀過的“王播飯後鍾”故事:“王播少孤貧,嚐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餐,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多其上。播繼已二絕句曰”……

原來,唐朝孤兒王播(759年—830年),家遭不幸,流落江湖,寄食木蘭院內攻讀。原以為佛門之地,慈悲為懷,不至趕他走。誰知,僧人也一樣勢利,見這窮小子天天與他們一道聞鍾就餐,好生厭怠。於是,改“飯前鍾”為“飯後鍾”。等王播再聞鍾去時,已無飯可吃了。他們見王播落空,暗自好笑。王播遭戲弄,又氣又惱,無可奈何地在牆壁上題詩兩首,以解心頭之恨。

想不到日後王播金榜題名,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二十年後,從鹽鐵轉運使到淮南節度使,坐鎮揚州。木蘭院的和尚聞訊,慌了手腳,趕忙尋找當年王播在壁上留下的題詩,拭去灰塵,描飾一番,還用碧紗籠象文物般罩起來。唐長慶二年的春天,王播舊地重遊,目睹前後兩種不同的待遇,感喟道:“噫嘻,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僧俗同理耶!”接著,又續題兩首絕句

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梨飯後鍾。

二十年來塵撲麵,如今始得碧紗籠。

時任高官的王播不堪回首那時的窮困潦倒,隻以一個“遊”字輕描淡寫過去,後來想想飯後鍾的往事,還是用上“慚愧”兩字。是慚愧自己寄食與寺,還是慚愧闍梨(僧人)的勢利,抑或兼而有之。此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反複詠歎過,爭議過,多少代中外百姓口耳相傳過,這裏不再贅述。

母親當年講這個故事的用意,是激勵我奮發上進,考名校,上大學,去留洋……。天下父母不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鼓勵子女好好學習,像王播一樣,出人頭地。

老人家去世多年,老屋亦隨寺院一道拆遷,鍾聲不再,唯一留存記憶的,是幾間舊址,還有那株翠綠的唐代銀杏和千年石塔依然屹立,時時在向遊人敘述過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