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製酸劑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因良性胃部病變而手術切除全部或部分胃的病例顯著減少。目前,中國人行胃大部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的主要病因是胃癌。和其他東北亞國家胃癌好發部位相似,中國人的胃癌手術範圍多涉及幽門。幽門在正常人體裏連接著胃與小腸。生理狀態下,胃通過蠕動把食物進一步機械性的研碎,並分泌胃酸、蛋白酶把食物進行化學分解。在胃的物理、化學作用下,攝入的固體食物變成部分消化的、半流質狀的食糜(chymus)。幽門有節律地進行收縮和鬆弛,使食糜經由幽門括約肌,緩慢排向小腸,進行營養物質的吸收。當全部或部分胃連同幽門被手術切除後,這些正常生理功能也失去了。那麽,術後的病人怎麽來調養以適應這些變化呢?
圖1 胃的大致解剖結構與功能及中國人胃癌手術的一般切除範圍
在美國,胃癌從術後到出院共分三個階段。按先後分別是重症監護病房(ICU)、外科病房、康複病房(rehabilitation center)。按病人的恢複情況各有不同長短的住院時間。恢複順利的,也可以直接從外科病房出院。
在ICU和外科病房住院期間,醫生會根據病人術後康複的情況把膳食的醫囑由禁食過渡到流質、半流質。流質應從清水開始,慢慢過渡到米湯、魚湯、肉湯等。每次進食量從可幾湯匙逐步增加到200毫升,以進食不覺飽脹為度。流質飲食階段的進食主要目的是促使胃腸道功能的恢複,而不是為了進補和營養。所以流質的品種應清淡無油、無糖,所以不宜飲用牛奶、甲魚湯之類的。開始半流質食物時,病人的胃腸道功能已基本恢複。可以選無刺激性、易於咀嚼吞咽、纖維素含量較少、營養較豐富的食物。可以從嬰兒奶糕、無糖藕粉、燉蛋過渡到粥、爛糊麵、菜泥、豆腐等。進食量仍應從少到多,少食多餐,每天5-6餐。在這些階段,如果進食引起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需停止進食並及時報告醫護人員。
從外科病房出來時,胃腸吻合處的傷口基本長好。飲食可由半流質逐漸過渡到軟食、正常飲食,但仍應忌煙酒和辛辣食品。為了能早日康複,食品中應該包括新鮮蔬菜,以及蛋、魚、肉、豆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含脂肪較多的食物不宜多吃。每餐的食量可逐漸增加,每天的餐次可由5-6次逐漸減至3-4次。人體有強大的適應性,胃切除術後有時殘留的胃隻有原來胃的1/3左右。但是逐漸增加每餐食量後,殘胃的順應性會逐漸變大。就 象橡皮筋一樣,可以延展得更大來容納更多的食物。術後2-3個月之內是轉向完全康複的階段,此時是建立殘胃順應性的關鍵階段,因此不必大補特補。有的病人擔心術後切了胃,進食多了會傷了胃,因此,每餐總是吃得很少。久而久之,殘胃適應性就比較差。當然,也不能為了盡快撐大殘胃而狂吃猛飲。還是得循序漸進,以沒有不適反應為宜。術後化療一般開始於術後的6周至一個半月,病人一般情況都穩定後,而此時也正是建立殘胃適應性的關鍵階段。由於化療的胃腸道反應會影響進食,從而不利殘胃適應的建立;因此,從這個角度考慮,術前化療優於術後化療。
術後2-3個月後,理想狀態下病人應該完全康複。大多數病人在術後3個月時,每餐進食量幾乎等同於術前。一般可按照自己原來的飲食習慣,食用各種容易消化的食物。但需要提醒有快嚼快咽習慣的人,一定要改變一下自己原有的進食習慣,讓食物在口腔內多停留一段時間,多咀嚼一會。這樣可以減輕殘胃的負擔,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刺激性的食物及調味品還是要禁忌,如:酒、咖啡、濃茶、辣椒、芥末、咖喱等。蒸、煮、燴、燉,比煎、炸、烤、生拌要好。過分堅硬的、含粗纖維多的、產氣過多的食物也要限量,如粗糧、芹菜、韭菜、竹筍及幹果類等等。
總而言之,胃切除術後的膳食應由清到稠、由稀到幹、由少到多,逐步過渡;進餐間隔由3-4小時逐步降低到平常。因為個體差異和手術方式,有些病人會麵臨一些和進食與營養相關的問題。下麵講述一下常見的問題和對應措施。
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
主要原因有:胃切除過多的小胃綜合征、嚴重的傾倒綜合征、腹瀉、脂肪瀉。
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作出以飲食、營養為主的調理。胃癌術後病人的膳食宜高熱量、高蛋白飲食,選擇少渣易消化、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的食物(如雞蛋、魚、蝦、瘦肉、豆製品等)。蛋白質供按每千克體重1-2 g的標準給予。碳水化合物以300g/天給予,但是要限製單糖(如葡萄糖、果糖)食入量,最好是雙糖(如蔗糖、乳糖)與多糖(如澱粉)食物混合食入。體重下降10%以上的需使用營養劑。美國推薦胃癌術後的常用營養劑見表1。
表1 美國推薦胃癌術後的常用營養劑
* 有傾倒綜合征的需使用低糖或無糖型的營養劑,如:Boost Glucose Control 或Carnation Instant Breakfast Low Sugar
二、傾倒綜合征
發生於進食後10-20分鍾,病人突然感到心慌、乏力、出汗、頭昏,伴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瀉。
傾倒綜合征一般認為是術後喪失了幽門括約肌,食物過快地大量排入小腸,又未經胃腸液混合稀釋而呈高滲性。高滲作用下,腸腔吸取大量細胞外液,以致循環血容量驟減。另外,也與腸腔突然膨脹,釋放5-羥色胺,腸蠕動劇增,刺激腹腔神經叢有關。
有傾倒綜合征的病人應該避免糖份過高的飲食,如市售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宜少食多餐。進食時幹的和濕的不宜混在一起,如吃飯時不宜大量喝湯,盡量在餐前或餐後30分鍾飲用液體。以避免液體帶動固體食物迅速排入小腸。進食時患者可采取半坐臥位。餐後平躺10-20分鍾,以延長食物的排空時間使其完全消化吸收。
三、低血糖綜合征
後者發生於進食後2-4小時,同傾倒綜合征相似,病人表現為心慌、乏力、出汗、頭昏、手顫、嗜睡,也可導致虛脫,因此後者又稱為晚期傾倒綜合征。
低血糖綜合征發生是因為食物過快進入小腸,葡萄糖過快吸收,血糖一時性增高,引起胰島素過多分泌,而發生反應性低血糖。
有低血糖綜合征的病人的進食原則同傾倒綜合征,並隨身備點糖塊或其他小點心在低血糖發作時及時送食來緩解。
以上兩種情況一般在半年至一年內自愈,少數嚴重的病人需要藥物、甚至是外科幹預。
四、腹瀉與脂肪瀉
腹瀉多因胃排空過快,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與吸收不良所致。當糞便中排出的脂肪超過攝入脂肪的7%,就是脂肪瀉。
這往往是因為手術改變了胃小腸的正常解剖結構,致使胰膽的分泌與食糜不同步,不能很好地混合,失去了胰液分解脂肪和膽鹽的乳化作用,而影響脂肪的吸收。這在腸道內的細菌繁殖加速膽鹽分解的情況下更多見。腹瀉與脂肪瀉又相互加重病情。
胃癌術後,蛋白質供能應占總能量的15%-20%,脂肪的供能應占總能量的25%以下。有脂肪瀉的病人,脂肪的攝入應該更低。 必要時,醫生會使用處方藥幫助膽鹽的結合和/或抑製細菌生長。
五、貧血
胃癌術後的營養性貧血主要是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
前者主要是胃切除後胃酸減少,或兼術後胃腸道結構改變使食物不再經過鐵的有效吸收區域、小腸上端蠕動加快,影響鐵的吸收。除了在飲食上加強補充外(動物的肝髒、血塊、肌肉都是好的膳食鐵來源),可以口服鐵劑,如果效果不好需靜脈給鐵。
後者主要是術後內因子的分泌減少引起。正常狀態下,胃分泌內因子幫助維生素B12的吸收。胃切除術後內因子分泌減少,造成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而產生貧血。如果是這種情況,需注射維生素B12來糾正貧血。
胃癌的術後5-6年內,需密切監測血相,及時發現並治療貧血。
六、代謝性骨病
一般發生於術後5-10年,女性較男性多發。類型有骨軟化、骨質疏鬆及混合型。
主要表現是消瘦;骨骼疼痛,疼痛多位於下背部、股部、胸部,局部扣壓痛;下肢無力;易骨折,骨折常見於第二掌骨和股骨;常以血清堿性磷酸酶(ALP)的升高為首發;血鈣、血磷下降。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術後鈣和維生素D的吸收障礙。術後胃腸道結構改變使食物不再經過鈣的有效吸收區域,使鈣的吸收減少。此外,術後的脂肪消化、吸收不良使小腸內的脂肪酸增加,和鈣鹽結合形成不溶解的鈣皂,也影響鈣的吸收。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必須溶解在脂肪裏,和脂肪一起吸收。脂肪的吸收不良,也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
骨軟化主要是給予維生素D和鈣的補充劑。
對於胃癌術後骨質疏鬆的預防與管理見圖二。
圖2 胃癌術後骨質疏鬆的預防與管理
*這兩種情況需結合血清鈣、磷、25-OH-VitD, PTH, 骨質疏鬆診斷標誌物,女性的雌激素水平,男性的睾酮水平。
長期的合理飲食調理不但對術後恢複有益,而且還可以預防因營養不足而導致的其他疾病,並為後續治療奠定體能基礎;因此全麵的營養支持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並發症的發生,促進病人的康複。
主要參考文獻:
王強、趙毅:《全胃切除術後營養相關並發症及處理》中國實用外科雜誌2013年4月第33卷第4期314-316頁
Jung Sub Lim, Jong-Inn Lee: Prevalence, Pathophysiology, Screening and Managment of Osteoporosi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J Gastric Cancer 2011; 11(1): 7-15
說明你現在身體好啊!
其實人若真有這方麵的需要,這樣的技術貼就是造福貼了。
你的貼子,茅盾啊,是否老人家便會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