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老中醫奶奶的故事五零二

(2016-12-05 18:57:46) 下一個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502)
冬至一陽生
進補正當時(下)
作者:曾樂
 
 
奶奶說,進補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麽體質,不然,越補越虛。有人說,我一補就上火,原因就是進補不得當,盲目地補。
 
      奶奶說,簡單地區分,中醫裏人的體質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體寒,這類人常常怕冷,一到冬天,就四肢冰涼。嚴重的,在夏天不敢吹空調,別人熱時他不熱,別人不冷時,他冷。這就是中醫裏所說的“陽虛”體質。
 
      二、體熱,這類人比較怕熱,虛火大,肝火旺,常會有口角、舌尖破裂的情形發生。嚴重者,身熱難受,喜涼,別人不熱時他熱,別人覺得冷時,他舒服。這就是中醫裏所說的“陰虛”體質。
 
      三、陰陽兩虛體質,此類人既怕冷,而火氣又大,一會兒體寒,一會兒體熱,喜出虛汗,易感冒。
 
      分清體質之後,就便於選擇進補的東西了。陽虛的人,冬天進補時,可以選擇吃些補陽的食物和補藥,如鹿茸、肉桂、高麗參、紫河車、附子等。食物有羊肉、狗肉等。陰虛的人,則選擇滋陰的食物和補藥,象麥冬、玉竹、西洋參、元參、天冬等。而陰陽兩虛的人,吃龜鹿二仙膏最為適宜。如果不分清體質地亂補,正象有些人體會到的那樣,越補越虛,反而補出病來的也有。如肝火旺的人,吃鹿茸燉雞,就有可能會使血壓升高,眼睛發紅,出現上火症狀,嚴重的,會頭暈腦脹,失眠。
 
      我們知道,中藥補的是氣,是血,且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足則體健,氣衰則體弱,補氣的藥有黨參、高麗參、西洋參、黃芪等,補血的藥如當歸、熟地、雞血藤、生地等,都是的。
 
      也有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藥補必須得當,最好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先分清體質,再決定選擇哪些中藥來補,不要弄反了,反而補出病來。若無中醫指導,還不如食補來得更安全。二是食補取材方便,可以細水長流。
 
     當然,若是懂得藥性且知道自己的體質情況,藥食同補也是不錯的選擇。以藥補配合食補,不但味道美,能飽口福,又不失藥效,一舉兩得。我們常見的藥食同補的如龍眼煮麥冬、天冬,當歸、人參燉雞,紅棗、黃芪燉豬蹄兒,蓮子、紅豆、薏米燉豬肚等等。
 
     下麵這些方子,是民間常用方,一年四季都很適宜服用。
 
     一是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組成,對女性的調經、補血有良好幫助。
 
     二是八珍湯。四物湯再加上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就成了八珍湯,這個補氣補血,效果良好。
 
      三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中再加入肉桂、黃芪,可大補氣血,增強體力,消除疲勞。
 
      四是四神湯,由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組成。四神湯藥性溫和,可降火氣,健胃整腸,增強食欲,對婦女白帶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當然,中醫有上千年的曆史,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進補經驗,發展下來,民間的進補方有成千上萬之多,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列舉。再說,進補也得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補的分量,也應隨著個人體質與年齡而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傷風感冒未愈時,不宜進補,女性經期也不宜進補,可以在經期前、後一周進補,更容易吸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