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老中醫奶奶的故事四八二

(2016-09-11 02:26:15) 下一個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482)

人的生命運動規律

決定人體結構狀態(五)

作者:曾樂

 

 我上次去北京中醫藥大學去講學的時候,我看到那些孩子們早上起來背方子,我說“你煩不煩啊?背了有什麽用啊?”因為每一個方子都有針對的具體對象,離開了對象,是沒有用的。所以根本還是要掌握醫理,怎麽去調病人生命狀態定下來,藥就自動出來了。

所以我開的方子,中醫大學的教授都看不懂,說亂七八糟的。但是,我可以把癌症治好,他治不好,他也不敢說我的。同樣的病,我可以治好,他不能治好,醫理就是這樣的,以治好病為標準。

 “藥”和“醫”不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千萬不要背藥方子,藥方子是對應一個具體的人的生命狀態的,但要把單個藥物的藥性記住,這是重要的。所以中醫藥的基 礎,是中醫藥物的設計平台,中醫設計藥有自己的平台,這個平台不是由藥方子組成的,而是單個藥物組成的,根據不同的藥物去組合,形成各種各樣的新藥,這是 非常重要的。

 中醫的這個階段,從單症單治到群症共治是一個飛躍,也就是說從單症單治到《黃帝內經》出現,是中醫的重大發展。在這裏我插一句話,西醫現在的狀態就是單症單治,就是對單個結構參數進行單獨治療的。所以我一直說西醫還停留在兩千年以前的中醫“單症單治”階段。

 因此錢學森先生說,西醫像現在這麽搞,再花五百年,再花一千年,也趕不上中醫。西醫現在的指導思想就是單症單治,我們中醫的單症單治是兩千多年前,《黃帝 內經》之前的。西醫從醫理來說,還是處在中醫兩千年以前的狀態。《黃帝內經》出現的時候,就發現人的疾病可以歸類為“八綱”,但是《黃帝內經》有一個局 限,就是當時用什麽原則來歸類,按什麽來命名“病”。當時中國的哲學的主導思想都是“二元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兩個相互對立的東西組成的,所以中醫按 這個理論,來歸納人的生命各種異常現象為八類現象、或八個模塊。

 但人的生命是很複雜的,你把它簡單地切開成兩個部分:寒和熱,不寒就是熱,實際上這是簡單地根據從“二元論”來切的,而實際上是切不開的。比如,有很多寒 熱是上麵是這個熱,下麵又是那個寒,很多是寒熱夾雜的。後來到張仲景的時候,張仲景就很聰明,張仲景認為這種切法不好,他便從人的疾病發展過程來進行歸 類,他對人從患感冒到死的過程進行分析,把人的各種生命現象組合成一個疾病的發展過程。傷寒論就是按從疾病發展的過程,疾病的發展規律來分類人的疾病,分 成六種病,即“六經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如把某一些現象歸類成為太陽,如果治不好,馬上就變成陽明,陽明如果再治不好,就進入少陽,少陽治不好了,就到太陰、少陰,最後到厥陰,就要死了。實際 上,張仲景的偉大,在於他把一個非常零碎繁雜的中醫知識,按照人的得病發展過程,組成一個係統,形成一個理論體係。張仲景是中醫界裏第一個係統地運用中醫 治病理論的科學家、中醫學家。這是非常偉大的。到目前為止,中醫界沒有人超過張仲景的,因為沒有人有這種思維,真正從人的生命運動整體上去研究治病規律。

現 在我們的中醫都是在瞎子摸象,你摸這個病,我摸那個病,你用這個藥弄弄,我拿針紮紮,還是都在摸,藥方也是在摸。整個中醫狀態都是處在瞎子摸象,摸了幾千 年還在摸,可能有一些年紀大一點,摸得多一點,經驗多一點,對整個生命的認識多點、全點。年紀小的,摸得少一點,對整個生命現象就模糊一點。這樣一來,中 醫的教育和傳承也隻有靠師傅帶徒弟了。張仲景把人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歸納成《傷寒論》的“六經”,歸納不進去的叫做《雜病》。張仲景的貢獻就在這個地方, 就是他能夠把人的各種出現的異常現象歸類,按照人的疾病的發展過程,把它歸進去,進行歸類。

 《黃帝內經》和張仲景的歸類方法放到現代社會裏麵,放到人工智能裏麵叫做模式識別係統,對一個複雜事物分類設計多個模塊,《黃帝內經》設計了八個模塊,病 人來了與它們比較,看與哪一個模塊相近,那麽他的治病理念就定了,藥方就出來了。張仲景是從另外角度分類設計了“六經”,是六個模塊,你的症狀符合哪個模 塊,就采用哪個模塊方法治病。這樣對中醫治療、中醫的診斷起到了非常大的方便作用。從零碎的單症單治進入一個模塊來治,碰到這種模塊,就可以用這個模塊方 子去治。

但張仲景犯一個錯誤在哪裏?就是每一個模塊,把方子固定死,並用藥方來命名病,這個病叫做桂枝湯病,那個叫做麻黃湯病。實際上,藥跟症狀不存在一對一的對 應關係,藥症一一對應,把人們的思維捆死了,實際上,藥與症不存在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如感冒也可以用很多藥來治,不存在什麽特效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