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與外語學習 zt
(2012-01-22 08:39:11)
下一個
淺議中國學生聽力理解中的“心譯”現象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收藏到網摘:將此頁收藏至一摘<無需注冊> Baidu搜藏 QQ書簽 新浪ViVi Del.icio.us Yahoo書簽 365Key網摘 天極網摘 我摘 POCO網摘 和訊網摘 收藏到飯否 添加到 Digbuzz 我挖網 Google書簽 ie收藏夾
摘要: 在現代的外語學習中,語言交流成為最重要的目的,因此聽力理解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但中國學生的聽力能力卻沒有明顯的提高,因為在中國學生的聽力理解中存在一種把聽到的內容翻譯成中文的過程—— “心譯”現象,主要反映出學生在第二外語學習過程中對母語的依賴性。
一、引言
在現代的外語教與學中,外語交流成為最終也是最重要的目標,人們不僅要能通過文字材料來獲取信息,更要能聽懂對方的話語進行言語的交流。為保證交流的成功,聽力理解是語言交際中最重要的一項技巧。隻有當講話內容被另一個人所理解,這種講話才能構成交際。而以課堂為基礎的聽力理解由於其獨特性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複雜性,以及聽者受到母語思維等因素的影響,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影響交流的進行。筆者在日常聽力教學中發現,影響學生聽力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傾向於把所聽到的內容先翻譯成中文,從而對理解造成了障礙。
二、聽力理解的過程和特點
英語聽力不是兩種語言之間詞匯、句子和語法的簡單的轉換,實質上是更深層次上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認知體係相互置換的複雜的過程。聽力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具有限時性,聲音轉瞬即逝,要一字不漏地記住原文是不可能的。所以,簡單地對字麵語言信息進行解碼是很難達到完整的理解的,聽力理解是一個需要聽者將所聽到的信息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框架進行動態匹配的複雜的心理認知過程。Anderson(1985)從認知理論出發,把聽力理解分為相互聯係又循環往複的三個階段:感知處理階段、切分階段和運用階段。在感知處理階段,聽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聽力材料本身,並將所聽到的內容暫時保存在短時記憶中;在切分階段,聽者將短時記憶中的語音內容切分成句子、短語、單詞或者其他語言單位,並在大腦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構意義,儲存到長時記憶中;在運用階段,聽者將借助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將大腦中的心理表征與已有的知識聯係起來,從而對聽力材料作出正確的解讀和判斷。
聽力理解的過程有三個主要特點:首先,聽力理解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話者並不是消極地或被動地運用聽覺來接收信息,而是通過調動大腦中的已有知識進行能動的認知推理,來理解說話者所傳達的信息和意圖。其次,聽力理解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意義並不是現成地存在於語言材料之中的,不同的聽話者對於同一個單詞或句子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說話者為了語言表達的經濟性,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任何細節都表達出來。因此,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話者需要根據語言材料所提供的線索以及自己的社會經曆和背景知識創造性地建構意義。最後,聽力理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作為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麵,聽力理解涉及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從某種意義上講,聽力理解是交際雙方在相互作用中磋商意義的過程。特別是在麵對麵的語言交際中,說話者可以通過聽話者的麵部表情和身勢語來判斷聽話者是否理解自己的意義,並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語言。
三、中國學生聽力理解中的“心譯”現象
所謂中國學生在聽力理解中出現的“心譯”現象,即中國學生在聽到聽力材料後會有意或無意地將其翻譯成中文的過程。這樣Anderson的聽力過程就增加為四個階段,即在感知處理階段和切分階段之後又出現了一個翻譯的過程,影響了聽力理解的速度及正確性。
而中國學生聽力理解中的這種“心譯”的現象恰恰反映了外語學習者在學習第二種語言的初期階段高度地依賴已經掌握的第一語言結構的知識,也意味著在學習第二語言的初期階段,學習者初步形成的第二語言形式結構係統常常建立在第一語言的結構之上(Macwhinney,2001∶80)。生活在單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通常會認為語言和語言之間應該是相互對等的,即他或她所使用的語言的詞匯或句型在另一種語言中必定有與其對等的詞匯或句型。剛剛學外語的學生會從自己的母語出發去考慮要表達的意思,再到所學的外語中去尋找對等的表達方式。這種對於母語的依賴就是中國學生在聽力理解中的出現“心譯”的現象的原因。
很明顯的這種“心譯”現象對聽力學習造成一定的負麵的影響。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遷移理論(Transfer)也曾提到:新知識的習得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的,前一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會影響到後一項學習任務的進行。外語學習者傾向於用母語的表達或理解方式來代替外語中的表達或理解方式,造成影響外語學習的有害遷移。Lado的《跨文化的語言學》中提到:“我們假定,學生在接觸外語時,會感到其中有些特征易學,有些難學。那些與本族語相似的要素,他們會感到簡單;而那些不同的要素,他們會感到困難。教師如果將學生的本族語與他們所學的外語加以比較,那麽學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學習困難所在,並能更好地組織教學。”
四、應對這種“心譯”現象的教學措施
為了消除這種“心譯”現象對中國學生聽力水平造成的影響,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消除母語的幹擾。
1.養成複述的習慣
聽後立即複述的方法不僅能加強記憶,而且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口”這一器官上,有助於消除“心譯”。在聽錄音時學生可以以僅落後1—2秒的時間立即重複原句,以幫助強化記憶。有人曾做過實驗,結果表明:“一個語言信號隻經過外耳道,在大腦中理解記憶的可能性假設為一,那麽經過口頭複述,在大腦中理解記憶的可能性則為三。因為同一信號經過外耳道傳入大腦,而另一部分聲音則直接從口腔經過內耳道傳入大腦,所以,複述一次的效果是不複述的三倍。”因而,在平時訓練中很有必要加強複述練習,它一方麵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聽懂部分的印象,另一方麵也有助於重新理解、咀嚼未聽懂部分,從而有效捕捉並記錄重要信息點,提高準確率。
“立即複述”關鍵在“立即”二字,若等到一句話念完了再去複述,就很難記清全句,複述也就失去了意義。正確的操作方法是:當一句話剛一開始,就以僅慢1—2秒的速度緊跟其後,出聲跟讀,仿佛複述是原試句的回聲,並在複述的同時進行理解並作記錄。集中注意力,糾正發音,複述多了,還能培養語感,有助於口語的提高。
2.做筆記(Note-taking)
做筆記能幫助學生理解聽力材料,提高區分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它能幫學生減輕大腦的負擔,使其完整而準確地把握所聽材料的主要內容。比如記下文中所提及的人名、地名、各種數據、事實和理由等細節性的信息,能避免大腦因為信息存儲量過多而不能準確地記憶和理解所聽內容。好的筆記應是對所聽內容作出的簡要提綱,可以用關鍵詞,也可以用短語或句子來表示,關鍵是要簡潔、明白、快捷。也可以邊聽邊快速核對A、B、C、D各項內容,用對錯號加以標示,或針對不同選項就內容做簡單筆記(後兩種方法在短對話部分較實用)。
五、結語
聽力理解是聽覺器官和大腦的認知活動,運用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和背景知識,把聽到的內容迅速地轉化為信息的過程。由於其轉化的複雜性和難以預測性,過程中的幹擾因素也有其獨特型,而中國學生在聽力理解中的“心譯”現象也說明了幹擾因素的複雜,在今後的聽力教學中應更加注重語言思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2nd edition. 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5.
[2]MacWhinney,B.The competition model:The input,the context and the brain.In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pp.69-90.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陳建平.中國英語學習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戴煒棟,王守元,王守仁等.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5.
[6]聽力理解的過程.26 March 2007.http://www.xhzg.com/shownews.asp?newsid=1135
翻譯與外語學習
2011-09-27 09:13:39 作者:Lauren 來源: 瀏覽次數:2 網友評論 0 條
摘要:由於外語學習者大腦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母語知識,在學習外語的早期,心譯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方法和過程,翻譯也就成為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技巧和策略。有效地利用母語知識和翻譯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外語。所以,有必要進行重新思考•和認識翻譯在外語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翻譯;外語學習
概述
當前,翻譯在外語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非常有必要進行重新思考和認識。中國學生在學習外語之前,其大腦中蘊涵了大量的母語漢語知識,而且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學習者的頭腦中。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總是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外語和母語之間的對比和翻譯。外語學習中應該因勢利導,借助於母語的含義表達係統才能把握住外語的表義規範。外語學習者應該利用大腦中已經存儲的母語知識這一巨大財富去類推、理解、把握外來語言。辜正坤,首先,無論承認與否,翻譯都是外語學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即使是使用直接法教學,學生自己也還是有一個’,合譯”的過程。其次,外語和母語的雙向互譯可以從詞匯意義和句法等方麵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外語。正確認識翻譯在外語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有助於有效利用所具有的以母語為載體的文化知識,搞好大學英語學習。,心譯—外語學習早期不可避免的方法與過程正如後期直接法大師咐旨出,不管怎樣,學生大腦中總是進行著心譯引,哪怕是老師在課堂中使用的全部是外語。每當老師講到一個新詞時,學生的頭腦中就馬上產生這麽一種想法“噢,原來母語的這個概念在外語中是這樣說的。”或是“外語是這樣表達這個意思的。”這種“心譯”將持續到外語的詞匯和搭配完全融匯到學生的語庫中,並最終在外語詞匯和學生關於世界的概念建立起一種直接聯係時為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心譯”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自己自發地把外語學習意義化的一個過程。一方麵,根據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學生都是用已有的知識來認識世界的。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已有的、通過母語所掌握的所有關於語言和世界的概念和知識都是外語學習的基礎,隻有通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幫助,外語學習才會變得更容易。因此,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心譯”自發地把他們在母語中已經掌握的各種知識和概念直接轉移到所聽到的外語音串和所看到的拚寫上來,從而使可能是無意義的音串具有了憊義。這種有意義的學習實際上隻是具有高度智慈的,不同於其它動物的人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麵,正如認知語言學家所講的那樣,記憶的秘密在於與我們的記憶對象建立多方麵的聯係,新學的知識和大腦中已存的知識建立的聯係越多,記憶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在外語學習早期所表現出來的“心譯”過程實際上也是在外語和原有知識之間建立聯係的過程。翻譯—外語學習期間不可忽視的技巧和策略在目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和測試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已經掌握了係統的英語語法和大的詞匯,但他們卻不能很好地完成英語文章的閱讀理解。這裏麵有閱讀技巧的問題,也有邏輯的問題但其中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學生僅僅隻是用詞所列的孤立的詞項意義直接去組合文章的意義,而不是根據上下文特殊的語境去理解英語詞匯在語句篇章中的確切憊義。究其原因,是因為包括中學在內的中國英語教學忽視了英漢互譯在英語學習中應有的作用。英譯漢對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在大學英語學習的階段,把外語譯成母語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一些僅僅通過上下文並不足以理解其意義的諸如抽象概念、功能詞、邏輯連接詞和慣用法等的意義明晰起來。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像這樣的翻譯如果用得過於頻縈,它將會使學生對翻譯產生依賴性而不願費神於語義的邏輯推論和引申。英漢翻譯與意義的理解與掌握真正的翻譯要求學生對原文的意義有一個仔細的分析。他們除了要考慮原文意義的各個方麵,還需要仔細斟酌其在目的語中的表達方式,以避免原文的意義在譯文中出現遺漏或溢出譯文中多出了原文所沒有的內容。如此,他們將會發現,在兩種語言之間並不可能總是存在精確的一對一的相應表達。同時,他們還會發現他們不得不從原文表達的字裏行間以至於整個語篇去尋找原文所要表達的意義口指出,一個詞項的意義隻有當它被用於一定的上下文中才是確定的。首先,一個詞項的意義可能是很多的,而當這個詞項被用於具體的語境中時,人們使用的隻能是該詞眾多詞項意義中的一條即使在同一詞項意義之下,這個詞又可能有不同的搭配意義。具體的上下文對詞匯意義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因此,如果要把學生的“死”詞匯變成“活”詞匯進而幫助他們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做筆頭的英漢翻譯練習應該不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英漢翻譯與句法的學習與掌握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把英語翻譯成漢語還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的英語語法知識。這在翻譯英語複雜句時表現最為明顯。也就是說,當英語原文的句子結構比較複雜時,往往隻有分析清楚其句法結構才能弄清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否則就可能出現理解失誤,譯出的漢語也就與原文大相徑庭、貽笑大方。英漢翻譯既可以檢查學生對英語原文的理解,它還可能暴露出學生對於英語語法體係掌握得不足。這就使得翻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複習英語語法知識並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英語語法。這一點可以用的話作個總結如果掌握一門外語的語法體係並不是外語教學的終極目的,那也是徹底掌握這門外語進程的極為重要的一環。漢譯英對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從上麵可以看出,把外語譯成母語對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有著不小的促進作用。但是,對翻譯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把翻譯看成了外語到母語的單向翻譯。因此,在這種認識的影響下也就很難注意到逆向的由母語到外語的翻譯在學生外語學習中的作用。一般認為,把漢語譯成外語隻是給學生提供了用外語表達的練習機會。但是,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如盡早讓學生開口用外語表達一樣,不管是筆頭的還是口頭的翻譯都可以給學生以成就感,強化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所學外語的掌握。興趣是學習者的第一老師,學生的興趣將使得他們把所從事的英語學習看成是有意義的活動,這將使他們的外語語言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學英語學習整個過程中,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對大多數學生而言,能夠把漢語譯成可接受的外語可以在培養他們對漢語意義表達的敏感性同時,培養他們對兩種語言意義表達機製的敏感性。通過比較他們會發現,真正意義上的翻譯不是詞語層次上的翻譯而是意義層次上的翻譯—這種翻譯實際上是一種分析性的活動。所以說,翻譯應該是外語學習的手段而不是外語學習的目的。筆譯練習最常見的漢譯英練習形式是翻譯單獨的句子。這種翻譯由於曾過量地使用而受到責難。但如果用一係列的句子來集中練習某一具體的語法現象,這種翻譯將會是十分有益的。而模仿外語課文進行翻譯可以專門用來檢查學生外語詞匯和語法使用存在的問題。其做法一般是老師先從所學外語課文中抽出一些學生應該掌握的一些語法現象和詞匯慣用法,然後再找一篇相類似的漢語文章給學生翻譯。這裏要注意的是學生翻譯時不能參考所學課文二所學課文隻能在學生完成了英語翻譯後作為參照,以檢查譯文是否有修正或改進的地方。當學生掌握了與外語學習相平行的句子或句子係列的翻譯後,翻譯也就進入了勞時費力的以其自身技巧為主的專項翻譯練習階段。這種實實在在的翻譯往往要求學生不斷探求英語和漢語的深層意義表達的細微差別。他們不僅需要認真考慮英語的情感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這種翻譯還使得學生充分認識漢語表達的雋美和不足。因此,這種翻譯一般隻能在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才有意義。口譯練習在我們這樣一個學生說同一母語的環境裏,口譯應該是一個很有用的外語教學手段。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一係列的短小句子進行英漢口頭翻譯來引導學生迅速構建英語的對應表達。這樣的句子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用一定的語法知識來表達一定的意念。由於所準備引用的漢語句子短小且注意重於某一具體的語法現象,這種口頭翻譯與老式的句子翻譯練習有許多不同。口譯所涉及到的詞匯應該在學生已掌握的熟知的範圍內,否則學生為了在大腦中搜尋詞匯就會忘記或是忽視英語語法的具體特征。由於漢語隻是激發學生英語表達的一個刺激物,我們用到的英語句子應該是自然的、合乎慣用法的,而不是人造的、生硬的英語。同時,這樣的英語表達對學生來講應該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是有用的。這種口頭翻譯不主張要求學生在漢語和英語之間找尋完全的一一對應和翻譯,恰恰相反,這種練習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表述,以語意對等為標準來表達漢語原句的意思。從這個方麵來講,這種口譯練習實際上是鼓勵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綜上所述,對於任何外語學習者而言,無論母語將對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有所幫助還是有所幹擾,母語存在於頭腦之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母語是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經驗和知識,若可以加以合理利用,對外語學習有所幫助。基於這種認識,認知法主張合理利用母語來幫助學習者掌握外語。而且,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母語,學習者就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工具,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但應該注意,隨著學習者學習程度的加深以及英語水平的提高,應逐漸減少在學習過程中對母語和翻譯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