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義位民族性看二語詞匯習得中的石化現象 zt

(2012-01-29 09:16:49) 下一個
從義位民族性看二語詞匯習得中的石化現象
時間:2011-04-08 02:05:33 來源:2011年3期學術交流 作者:杜珍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遼寧 大連 1

[摘要]石化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論解釋,本文認為義位民族性是導致石化現象的一個因素,體現在“教”與“學”、教材和詞典編纂上,但同時它也是減輕和防止石化現象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義位民族性 石化現象 原因方法

[中圖分類號] 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3-00 -02

義位是基本的、核心的義類單位,在本文中相當於“一個詞的一個義項” (張誌毅、張慶雲:2005) 。義位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上。“石化”最早由Selinker在“中介語石化”中提出,本文中的石化現象是指當前教學環境下相對固化的、不正確的非目的語形式。關於石化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論解釋,筆者認為義位民族性既是導致石化現象的一個因素,又能為減輕和防止石化現象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義位民族性——二語詞匯習得石化現象的原因之一

石化現象的原因有交際策略、學習策略、交際反饋、目的語籠統概括、母語遷移等,筆者認為,語言本體原因即義位的民族性也是其中一個因素,正是因為語言本身的複雜性、差異性使得二語學習不同於母語習得,即使學習者和目的語充分接觸,也難以與目的語社群完全融合,與“操本族語者標準”(鄧剛,1993)這一理想度始終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礎上,本文指出二語詞匯“教”與“學”、教材和雙語詞典編纂中存在的對義位民族性的偏離或不確切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石化現象。

(一)教的主體——教師與石化現象

1.教師某些不地道或不正確的中介語的使用導致學習者對目的語理解偏差。例如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會用英語解釋漢語詞匯,對以非英語語言為母語的學生而言,他們本身對英語詞匯的理解就存在一定偏差,而且教師的中介語本身可能就是石化了的語言,結果理解偏差成倍數地擴大了。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而言,他們一旦習慣了這種解釋方式,就會形成惰性和依賴心理,不會主動用漢語去理解,失去了大量和目的語充分接觸的機會。

2.過分重視交際教學法,交際反饋不當(尤其表現為肯定的情感反饋和肯定的認知反饋),忽視用詞的確切性和得體性,以達成交際為惟一目的,使學生意識不到不足之處或存在過度依賴交際策略的僥幸心理。

(二)學的主體——學習者與石化現象

義位民族性體現了語言的複雜性、多變性,社會文化差異導致的社會心理距離使學習者產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他們習慣依靠母語義位的內部輸入來處理語言,產生母語的負遷移。

學習策略上,他們限於用義位進行簡單的組合來代替複雜的詞語(尤其是多義詞),這種簡化了的形式往往很難體現出義位的特質,運用時易出現錯誤。

交際策略上,他們通過回避、語碼轉換等達到交際目的,忽視義位運用的得體與否,這種縮減策略(Faerch,1983 ;Kasper,1983)使學習者確信即使存在不足也不會影響交際,因而放鬆了對詞匯的深化學習。此外,學習者慣於將學過的語法規則和單個義位的用法錯誤地用到其他語境中去,這種對目的語的籠統化也是不了解義位民族性的表現。

(三)學習工具——教材、詞典與石化現象

當前語言教材的編纂過度理想化,內容過於書麵化、正式化,與日常交流語言和場景存在差距甚至脫節。教材的詞語釋義或者沒能展示義位的重要或常用義值,或者搭配上缺乏生活化的語境含量,這樣學習者在用詞時生搬硬套,出現語用錯誤或者與本族語者交流時不理解常用的、固定的義位搭配,這突出表現在對習語的掌握上。此外,文化教材的編纂缺乏體係性的依據,未能形成有力的支撐。

雙語詞典的編纂往往存在義位民族性不突出的問題,如多個核心義項的排列順序及其聯係欠缺邏輯性;例證缺乏典型性甚至是過時的、自撰的,缺乏時代感和同步性,有的不完整甚至不正確;元語言複雜化,缺少整體性;翻譯時采用的義位和描寫方式往往簡單對應,缺少對比性,反而加重石化現象。

二、義位民族性——減輕和防止石化現象的方法之一

筆者認為,義位民族性也是減輕和防止石化現象的一種方法,其價值在於增強了對比性和複現率,即強調目的語輸入的質量和數量,從而有利於目的語的確切理解和使用。

(一)教的主體與義位民族性

對教師而言,教學語言要兼顧“學科性、科學性、教育性、針對性、啟發性、簡明性”(史秀菊,2004);要做到有效的情感和認知反饋,即恰當地否定認知反饋和盡可能多地肯定情感反饋;要意識到交際教學法的弊端,兼顧語言的表達功能和綜合功能,而不隻是交際功能,這些都是對過度使用交際策略和交際教學法的“撥亂反正”。

教師要創造真實的可理解性的教學語境,對民族性落差大的義位,要通過教學語境有針對性地提供學生需要的語言範本,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多個層麵。

根據義位民族性的啟示,教師可采取“有度放射”的策略,如感情色彩放射、同義義類放射、組合結構放射等(焉得才,2006),以義位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的某個側麵為聯係點,通過發散思維和聯想形成廣義上的語義場,不同的語義場展現不同的詞匯關係。考慮到對比性和複現率、輸入質量和數量的統一,“有度放射”中要聯係語義語法語用語境進行比較分析、複習重現,在“精調輸入”(精講多練)和“粗調輸入”(涉獵滲透)中防止石化現象。

(二)學的主體與義位民族性

對學習者而言,要通過自我調適語言和文化差異,以“距離美”的視角理性看待義位的民族性,理解差異所在,意識到母語遷移、交際策略、學習策略等的負麵影響。

(三)教材、雙語詞典與義位民族性

教材尤其是文化教材的編纂要增強層次性、係統性、科學性,注重文化的共核部分,內容既要有適當的高度,又要符合實際的語言交際,詞語釋義上要體現義位民族性,文化注釋要增加,且兼備“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

雙語詞典要達到實用性和知識性的統一,從義值義域中有選擇性地描寫義位,形成該義位區別於他義位的個性綜合體;合理展現多個義項的聯係;元語言做到整體性、簡明化、規範化;翻譯時選取合適的對應義位和描寫方式,既要有對比性(顯現語差),又要有複現率(增強可識性);基於對詞匯信息在真實自然的語言中使用情況的嚴格分析,設置基於語料庫的典型例證,真實例證展現的自然性對精確描述語言的使用至關重要;在義位的對比和複現中做到語言和文化的統一。

三、結語

在二語詞匯習得中,“石化現象”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難以避免的,其中義位民族性帶來的負麵遷移是眾多因素之一,但同時義位民族性也帶來一定的啟示:如何在詞匯習得中通過義位民族性的滲透與應用來兼顧詞匯的對比性和複現率,凸顯其差異性,增強識記,這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鄧剛“語言僵化”評析.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第4 期.

[2]高雲,朱景梅.語言石化現象的產生及防止策略.外語教學,2005,第3期.

[3]史秀菊.語境與言語得體性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4]焉得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有度放射”策略.語言文字學, 2006,第9期

[5]張誌毅,張慶雲.詞匯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杜珍珍(1987-),女,山東濟寧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0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