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當重視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能動作用 zt

(2011-04-24 06:32:48) 下一個
應當重視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能動作用
作者:未知 來源:網絡整理 查看:47次 字體:小 大

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是否應考慮到母語的作用,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母語的幹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學習,其作用是消極的,應當予以排除。筆者認為,在外語學習中,由於母語的影響,可能出現消極轉移。但是,涉及到讀、寫等認知語言水平時,母語的作用不可低估。木文試從語言水平的層次、語言水平的相互依存性若手,談談母語在英語學習中的能動作用。

  一、語言水平的兩個層次

  在任何一種語言環境中,每個人都能獲得基本的個人交際能(BasieInterpersonalCommunieativeSkills,下稱 BICS)。然而,在此基礎上試和寫等高級語言技能的發展卻因人而異。有的人表現出超常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有的則不然,這就是說,在這個層次上的語言水平,發展並不平衡。語言水平的這一區分,可以借羅傑·舒(RogerShug,1976)的冰山圖表表示出來。(見圖1)

  圖中,水平麵以上的是語言水平的外顯部分,稱之為基本個人交際技能。它實際土隻是一種語言表現,包括語齊、書礎語法及篆木的詞匯。這些都在日常的個人交際語言環境中體現出來,購物、著醫生、會朋友等所表現的都是這種語言技能。它屬於語言水平的低層次,是純交際性的、維生的。水平麵以下的則是語言水平的內蘊部分,稱之為認知/學術語言水平(Cognitvie/Academic Language Profieieney,下稱CALP);這是較為專門的、有關讀寫能力的語言操作。它反映人們在非語言環境中的抽象思維能力,屬於語言水平的高層次。 BICS和CALP之問的區別還可以通過它們各自的發展趨勢來加以說明。(見圖2)

  從圖2可以著出,人的認知/學術語言水平要到15歲左右才開始趨於平穩,亦即到這個時候,人才開始具備一定的認知和抽象思維能力,並用這種能力駕馭語言和文字。而基本個人交際技能到5歲左右就已趨於平穩。5一6歲的兒童完全可以憑借所習得的語言表達感情,交流思想。圖2進一步說明,BICS是語言水平的表層結構,CALP是語言水平的深層結構。深層結構與人們學業、專業成擾有著直接的聯係,表層結構與此關係不大。

  二、語害水平的相互依存性

  既然在任何一種語言中,其語言水平都能通過冰山圖表反映出它的外顯和內蘊特征,那麽操雙語者或學一門外語者,其情形如何?著名加拿大雙語研究專家卡明斯(C:mmins)在羅傑·舒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雙重冰山假釋。這一假釋旨在說明語言水平的相互依存性。(見圖3)



  圖3表明,盡管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在語音、句法、詞匯等方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它們的BICS相去甚遠,然而觀察其CALP,即可發現它們有很大一部分是複合的。兩種語言中,屬於深層次的認知/學術語言水平互相包合,融為一體。雙重冰山圖表用CUP(c。 mmonUoderlyingProfieieney)模式表示出來,其意義就更加一目了然了。(見圖4)

  通常,人們認為認知/學術語言水平也是各不相幹的,學法語有法語的CALP,學英語有英語的 C人LP,這樣學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CALP,結果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操雙語者,第一語言閱讀能力強,第二語言情形卻不一樣;學外語者,用母語寫作有困難,用外語寫作卻得心應手。卡明斯根據操雙語者或學外語者的實際情況,推出Cup模式,該模式說明,盡管人腦接受、儲存了兩套語言信息,人腦駕馭語言的能力及認知思維能力是一致的,隻是通過不同的語言渠道反映出來。如果第一語言已具備了相當的認知思維能力,那麽學習第二語言時,凡牽涉到讀寫等語言技能的發揮時,學習者往往駕輕就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學習第二語言時,第一語言的認知水平還相當低,那麽它將影響到第二語言讀寫能力的發展,學習者得花相當的力氣來培養這種技能,這樣第二語言的學習就事倍功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