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我的父親鄧小平》

(2007-05-21 19:13:50) 下一個


席按:
總體來說,點評的還不錯。作者在沒有看到第一手史料的情況下,作如此分析,屬難能可貴,也敬佩一下。

紅七軍那一段,確實如同分析。鄧的兩次離隊,尤其是第一次,是重大錯誤,是鄧小平自己執意要走的,當時的前委留都他留不住,後來中央來電再阻止也已經太晚了。這在百色起義時的廣西前委 1930 年 1 月向中央的起義通報中已經寫的很清楚。紅八軍的成立,也是七軍前委臨時決定的,目的是為了安置和拉籠李明瑞,因為百色起義時張雲逸已經就任了紅七軍軍長,生米做成了熟飯。於是就將中央已經給的紅七軍兩個師的番號,擴大為紅七軍和紅八軍。這在紅七軍前委 1930 年 1 月給八軍的工作報告中,也同樣有說明。

關於李明瑞返水的整個事件以及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還有成立紅七軍紅八軍,都和遠避上海的鄧小平沒有任何關係。

用某中共老人的話說,毛毛的書,簡直是顛倒史實,胡說八道。

http://www.jjzy.cn/blog/blog.php?do-showone-tid-335.html
 

中國將軍政要網博客

作者 : zxcbn 發表日期 : 2007-01-19 22:30

最近,開始讀毛毛(鄧榕)寫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盡管此書出版於1993年,但我直到去年才得以買到,是在開封河南大學校外舊書攤上,耗銀6元(原價32元)。

此書隻是上部,毛毛在結尾說還要接著寫下部,但我估計下部很難出版。因為對鄧小平前半生評價比較簡單,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後半生就不那麽容易評價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鄧的所作所為以及這段曆史中所涉及的人物與事件,以鄧榕的身份和地位恐怕很難進行權威的評價和客觀準確的描述,涉及的很多敏感人物和事件如果不符合中央口徑未必會允許出版,畢竟鄧氏家族現在已經不再是中國的特權階層了。毛毛可以先寫中部,內容是從建國到76年文革結束,這一段涉及敏感事情不多,應該問題不大。下部則以後再說。

下麵開始邊讀邊逐章點評:

第一章,本章記述的是
1989年鄧小平正式退休那一天的情況,作者為之大肆歌頌。對此我頗不以為然。我認為鄧的退休純屬虛偽的做秀,隻是為了安撫64後洶湧的社會輿論,事實上根本沒有退休。否則也無法解釋鄧為何3年後還能掀起南巡風暴,而且在南巡時提出不換思想就換人,這根本不是一個普通退休幹部所能做所應做之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鄧的作秀是當今中國各級官員做秀成風的濫觴,影響極大。他的垂簾聽政破壞了黨的組織原則,毛澤東1959年退二線好歹還保留了一個黨主席的頭銜,鄧則直接用軍委主席指揮總書記和政治局,用槍指揮黨,後來更是以普通公民身份指揮總書記和政治局,這比毛澤東當年的無法無天要嚴重得多。


我對鄧的看法是:從參加革命到
1976年以前他基本上是無可挑剔的,即使犯過錯誤也是正常現象。文革後他重新出山之初提出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是對國家和民族的重大貢獻。但後來他開始犯錯誤,而且日益嚴重。他把經濟改革逐漸引向歧途,一個是過分追求gdp,破壞了社會的協調發展;再一個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培育出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使中國重新出現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造成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對立。他根本沒有政治體製改革的願望,因為政治體改會嚴重削弱他的個人權力。


第六七八三章,這三章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騙稿費,因為都是普通教科書上的內容。不過對我個人而言,瀏覽一下,也能增長點知識。過去我對中國近代史興趣不大,因為那是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曆史,太黑暗,太壓抑,我不願涉獵,所以了解不多。看了這三章後,我至少知道了兩件事,第一,澳門是1849年被葡萄牙人事實占據的,而不是象《七子之歌》中說的300年;第二,第二次鴉片戰爭除了英法聯軍以外,美國俄國也有參與。對我的孤陋寡聞,在這裏汗一下。

第九章,書中沒有明說,但根據上下文可以推斷出,鄧小平的大妹妹鄧先芙應該和鄧小平既不同父也不同母,而是其繼母夏氏與前夫所生。

第十章,作者在本章中的一段話我非常讚同:
私塾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死記硬背不解其意固然不正確,但小時候背的東西可以記一輩子,而且背的多了,對人的文化功底可以起到相當大的影響。現在強調理解為主,不要填鴨,但古文讀的太少,背誦太少,結果很多孩子盡管大學畢業,仍然文化很低。我認為現在在小學階段強調理解為主根本就是錯誤的,理解隻有在具有豐厚的知識積累下才能實現,初出茅廬的小孩子能有多少知識積累?很多東西他根本無法理解,硬要他理解隻能是浪費時間,因此,隻能先死記硬背下來,以後隨著知識的逐漸累積而慢慢了解。

第十一到二十章,這十章是介紹鄧小平留法勤工儉學
5年經曆的。其中有三章是背景資料,一章是介紹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來曆,一章是介紹勤工儉學生在法國進行的三次大的運動,一章是介紹旅歐共產黨的建立情況。

毛毛花了這麽多篇幅介紹鄧小平的留法經曆,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5年的經曆對鄧小平一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個四川偏僻鄉村的土包子,突然來到繁華的世界之都,周圍都是中國當代青年的精英,想不迅速進步都不行。就像《天龍八部》裏的虛竹,突然被無涯子灌輸了70年的功力,一下子就成為武林高手了。更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資本主義的環境、共產主義的理論對他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直接影響了半個世紀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他這個人一生重實踐而輕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數年的感性認識使得他執掌大權後大膽的向那個方向前進而毫不畏懼。假如文革後是劉少奇或者陳雲掌權,他們也必然要大力發展經濟,也要搞改革和開放,但決不會達到鄧的程度,因為他們受蘇聯影響較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較深,共產主義信仰也更堅定,他們搞經濟肯定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而且他們依然要抓階級鬥爭,但比毛澤東要緩和的多。鄧在法國5年,在蘇聯僅一年,因此受蘇聯意識形態影響要少,當然,即使在蘇聯多待幾年也未必會有太大改變,畢竟對法國的感受已經先入為主。 

鄧小平沒有十分堅定的政治信仰,善於相機行事,也就是一個所謂實事求是的人,他不是個革命家而是個實幹家,這種性格的形成跟他這段留法經曆也有關係。他和周恩來蔡和森這些人不同,周蔡這些人在國內的時候就已經充滿了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並為之上下求索,東奔西走,尋找革命理論。他們到國外是為了開闊視野,更好更方便的尋求先進理論,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也就是說已經是一個初步的革命家了。鄧在國內時隻是具有初步的愛國思想和進步思想,他到法國隻是想學點本事回國,當時和他一樣抱著實業救國思想的人很多,比如江澤民聶榮臻李卓然等,也就是說他並非主動尋求革命道路,而是被動的帶進革命陣營的,黑暗的社會現實使得他投向革命。毛毛說鄧很喜歡讀書,最喜歡讀的是資治通鑒,但他並沒有上升成自己的理論,他讀書隻是為了實用。他的這種性格好處是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缺陷是不適合擔任最高決策者。如果當總理,他會是一個出色的總理,當主席就容易出問題了。

兩點小問題

1 第十三章記述鄧小平等人乘船赴法國的一段經曆,轉貼了馮學宗的來信,其中的兩處地名應該加以注釋:哥倫布現譯為科倫坡,奇布特現譯為吉布提。這樣便於閱讀。 


2
 第十五章記述二二八運動時,有一點小錯誤,勤工儉學生大會選出的十個發言人中肯定不會有趙世炎,因為這次運動是蒙達尼派發動的,趙世炎則是勤工派的領袖,雙方當時正處於尖銳矛盾之中。

第二十七到三十五章,這幾章記述的是鄧在百色起義和紅七軍的經曆。這是鄧經曆了留法留蘇的打基礎階段和在中央高層的磨練之後首次獨立開創一個地區局麵,首次獨立指揮一支部隊。這時的鄧雖然年輕,但政治經驗已相當老道了,把握政策的水平和應對複雜局麵的能力在這次行動中基本上顯示出來,百色起義基本上是成功的,如果不是鄧崗等人的搗亂,效果會更好。當然,這也跟井岡山經驗當時已經開始普及有關。


但鄧的兩次離隊是重大敗筆。

第一次是在百色起義前夕,中央發電要鄧回上海匯報工作。按說,在這麽關鍵的時候主要領導人離開是非常不適宜的,起義馬上就要發動,廣西又是桂係苦心經營多年的地方,情況複雜,有那麽多工作要做,人心不穩,組織機構不健全,政工幹部嚴重匱乏需要盡快培訓,很多重大政策要製定,重大決策要鄧拍板,這時怎麽能走呢?他完全可以向中央說明情況要求緩行,周恩來應該不會拒絕的。毛澤東也曾遇到這種情況,中央要他和朱德離隊赴蘇聯,他拒絕離隊,事實證明毛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也許這就是鄧與毛的差距?或者也許鄧本來就想離隊?結果在上海討論紅七軍問題時,中央的很多看法都是錯誤的、脫離實際的,有害的。廣西正在緊要關頭,上海卻在誇誇其談,可以說這次上海之行消極意義大於積極意義。直接惡果是造成了紅八軍的失敗,以及紅七軍的隆安戰鬥失利,如果鄧當時在廣西,情況肯定會大不相同。

第二次是紅七軍千辛萬苦到達江西後,鄧得知六屆四中全會召開的消息後又一次離隊赴上海中央匯報工作。上次是中央要求的,這次則是鄧主動提出來的,不知鄧是出於什麽動機,無論如何這次離隊同樣錯誤,而且更無價值。身為前委書記,部隊正在危難時期,丟下部隊獨自離開肯定是錯誤的,向中央匯報有什麽當緊的?事實也證明,鄧到了中央後根本無人理睬,除了和幾個老友發發牢騷,整天無所事事。鄧當時大感後悔,想再回紅七軍也回不去了。

關於紅八軍,書中說是中央批準成立的,根據是袁任遠韋國清等人的回憶,但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是紅七軍自行成立的,並未經中央批準,中央知道後還埋怨說,湘鄂贛已經有了一個紅八軍,你又成立一個。中央原定的是紅七軍下轄兩師,李明瑞任軍長,張雲逸俞作豫分任師長。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可能,因為七軍是桂係的番號,八軍則是唐生智部隊的番號,應該不會給廣西紅軍部隊的。如果不成立紅八軍,可以集中兵力對敵作戰,八軍也許不會那麽快被打垮。我分析成立紅八軍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李明瑞,畢竟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是個虛銜,不如作為紅七軍軍長直接指揮部隊那麽得力。也說明鄧對李明瑞並非象後來宣傳的那樣充分信任,因為鄧很清楚中央對待舊軍閥的態度。書中曾披露,在李明瑞被殺前不久,鄧曾在一次大會上見過李明瑞,但沒有打招呼,鄧顯然知道了什麽,有意在躲避。李明瑞的被殺太可惜了,就個人品行、軍事能力相比較,李明瑞比同樣被冤殺的季振同要強的多,李明瑞帶領七軍千裏轉戰,如果是季振同就未必能做得到,李如果不死,在軍事方麵肯定會有更大建樹。想象李明瑞含冤而死時的情景,真讓人痛心疾首。鄧對此也很清楚,所以在後來形勢轉好以後,多次為李鳴冤叫屈。

看到紅八軍餘部在袁也烈率領下曆盡艱辛與紅七軍會合時,我激動不已,這也是我讀此書時第一次被感動。袁也烈55年授少將太不公平。

毛毛在介紹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時候,提到了兩個數字:大革命失敗時中共黨員銳減到一萬餘人,但到了六大時,又恢複到了四萬餘人。黨史教科書多年來也是這麽寫的。但我一直有疑問。大革命失敗到六大召開不到一年時間,正是革命低潮時期,怎麽可能突然增加這麽多黨員呢?須知抗戰前夕中共黨員也不過四萬餘人。我估計是六大召開時為了鼓舞士氣,虛報了這個數字,以後就一直稀裏糊塗流傳下來了。六大時能有兩萬黨員就不錯了。

第四十二章,關於遵義會議參加者的幾個問題:

王稼祥:毛毛在書中說王稼祥是政治局候補委員,這是過去的傳統說法,王稼祥在七大填寫的簡曆中也說是在遵義會議後增補為正式委員,陳雲楊尚昆也是這樣回憶的,但最新版的中央委員大詞典中卻說王在六屆五中全會上已被增補為政治局委員。

鄧小平:對鄧小平是否參加過遵義會議一直有爭論,過去說他是以紅星報主編的身份參加會議,現在說是以中央秘書長身份參加的。可以肯定,如果以紅星報主編的身份是絕對沒資格參加的,紅星報主編充其量相當於總政宣傳部長,級別根本夠不上。那麽中央秘書長呢?首先,鄧擔任的是中央秘書長還是中央縱隊秘書長?有爭論,楊尚昆說是中央隊秘書長,劉英說是中央直屬隊秘書長,不過,即便是中央秘書長也不見得必然有資格參加,李維漢身為中組部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紅章縱隊司令兼政委尚且沒有被擴大進會議,何況一個整天沒有事情幹(鄧小平語)的含糊不清的秘書長呢。當事人都已不在,這件事恐怕永遠存疑了。

在遵義會議上,當時中央身居高位者幾乎都參加了,唯獨李維漢沒有參加,因為這是政治局擴大會議,身為中組部長被擴大進去也是正常的,稍微有點奇怪。李維漢在湖南八傑中屬於崛起比較早的,在法國時是湖南幫的實際領袖,(蔡和森是精神領袖),後曾擔任過中央主要領導人,幾經沉浮,遵義會議後基本上就脫離中央核心層了,大概是因為和毛澤東不大對付的緣故。

還有一個奇怪現象,中央委員大詞典中說,康生19351月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顯然是在遵義會議上增補的,但曆來的遵義會議資料上都未提到過這件事,也完全不合乎常理,憑什麽要增補一個遠在蘇聯、跟當前形勢完全不沾邊的人呢?沒有道理嘛。

第四十三章,鄧小平在1934年底再次擔任中央秘書長,毛毛說,這是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中央任命的,因為當時毛澤東已經有了發言權。毛毛這麽說不知道依據是什麽?毛澤東怎麽影響的?影響的誰?讀到這裏時我突然發現,毛毛已經好久沒有提到周恩來了,在上海搞地下工作那一章裏,毛毛曾說過,當時和鄧關係最密切的第一是周恩來夫婦,第二是李維漢。但從鄧到了紅七軍以後,就不再有周的消息了。這次任命不知是否周的主意?因為博古是不會提拔鄧的,毛讓鄧擔任中央秘書長似也不大可能,因為中央秘書長當時並非什麽要職,跟搞軍事的毛也沒什麽關係,如果是周就順理成章了,但毛毛為什麽不指明呢?

第四十四章,毛毛說,193511月,紅1軍團和紅15軍團合並組成新的紅一方麵軍時有11000多人,這個數字有疑問。19359月陝甘支隊和紅15軍團成立時,人數分別是7200人和7500人,加起來應該是14700人,兩個月時間就損失了近4000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tillh2orundeep 回複 悄悄話 佩服,佩服。這可是我見到的最仔細,詳細的書評了。

“內容是從建國到76年文革結束,這一段涉及敏感事情不多,應該問題不大”,有
一點,恐怕未必容易寫或是願意寫,就是“反右”。雖說這是毛發動的,但鄧是運
動的主持人,不能說沒有責任。恐怕這就是80 年代“平反”時,始終不承認“反右”
是“錯的”(實際是僅次於文革的罪行),盡管到最後據說隻剩下三人沒有“平反”。
至今,到底有多少人受害,多少人家破人亡,都沒有人知道。當年希特勒立意迫害
猶太人,他手下執行的人就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嗎?此案尚為了結。鄧某在中國近
代時上的功過還遠未“蓋棺論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