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決定國軍淮海戰役失敗的五個生死瞬間

(2006-04-14 07:36:31) 下一個

新軍事網訊 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真正決定性的還是淮海會戰,國民黨雖然輸掉了遼沈會戰和平津會戰,但隻要能在淮海戰役中獲勝,基本還能夠維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戰的失敗則注定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徹底潰敗,所以,淮海戰役應該稱得上國共內戰決戰中的決戰。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拚得最狠的一場,整個戰役中雖然也有個別部隊的成建製叛變,但至多也隻是軍一級,而且還基本都是雜牌部隊,基本上所有參戰的蔣介石嫡係部隊都戰鬥到了最後,即使在戰局最不利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遼沈戰役中的長春鄭洞國部、沈陽周福成部成兵團建製的繳械投降的情況,而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戰而降二十多萬。

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國共兩軍傷亡最大、戰鬥最為殘酷的一個。國民黨軍在淮海一戰中有兩個兵團司令官戰死(2兵團司令邱清泉、7兵團司令黃伯滔),軍長、師長以下戰死者數十計,其作戰的堅決程度是整個國共戰爭中絕無僅有的。而中共軍隊方麵為了勝利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中傷亡最大的一個,其傷亡人數比其他兩個戰役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

現在回頭看淮海戰役雙方的成敗得失,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觀點。我隻是感慨國民黨在此次戰役中,曾經有那麽多次機會改變曆史的命運,卻一個也沒有抓住。

一、48年十月初,實際負責國民黨徐州剿總指揮的杜聿明秘密製定了一個計劃,趁華野濟南之戰後正在休整,由武漢白崇禧部牽製中野東進,集中徐州四個主力兵團向山東華野發動閃電進攻,以祥攻濟寧而收複濟南,具體計劃是:邱清泉第二兵團和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由商邱、揚山向濟寧、兗州疾進;黃伯韜第七兵團和李彌的第十三兵團新安鎮、曹八集向北攻擊前進,吸引華野主力並逼迫其在滕縣附近決戰。由於此計劃是杜聿明向蔣介石、何應欽直接匯報的,中共安插在國民黨國防部的兩位高級特工劉斐和郭汝瑰並不知情,所以華野方麵對此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計劃真的付諸實施,毫無準備的華野方麵肯定將麵臨極大的困難,也肯定不會有後來的淮海戰役了。但是蔣預定發起戰役的十月十五日這天,蔣軍東北錦州失守,慌亂之中蔣把杜調往東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將劉峙偏偏又是個庸才,從十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六日這二十天的時間裏邊竟然毫無理由地命令四個兵團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過來並施以重拳。

二、劉峙是個庸才蔣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蔣介石在十月二十日的會議上征求了白崇禧的意見後,提議由白統一指揮徐州和武漢部隊,以對付劉伯承和粟裕的聯合攻勢,在當日的會上白滿口答應,並主動提出讓桂係主力張軫第三兵團開赴徐州作戰。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又突然變卦,堅決不肯負責統一指揮,蔣介石臨戰前遲遲不能夠確定主帥是其徐蚌會戰慘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臨時拆台對淮海戰役的影響是很致命的,甚至超過了劉峙在指揮上的無能。

三、徐蚌會戰中共軍史上叫淮海戰役,按早先毛澤東的作戰計劃是第一步向運河線的淮陰、寶應、高郵守軍攻擊,爭取消滅蔣第一綏區周岩部;第二步向隴海路東段的海州、連雲港進攻,全殲蔣第九綏區李延年部,這叫先取淮陰後打海州,故稱為淮海戰役,整個計劃比後來的實際戰局小得多。當時無論是毛澤東還是前線的劉伯承、粟裕都沒有那麽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萬蔣軍,淮海戰役的真正發起人是兩位國民黨軍中將張克俠、何基灃。十一月七日華野部隊正在按原計劃發起進攻的時候,這兩個中將突然異想天開地帶領部隊向中共投降,從而也改變了中國現代史的方向。

在當代中共官方史料中把這兩個人說成中共地下黨員,其實兩個人此前雖然和中共有所聯係,但根本就不是什麽地下黨員。真正導致兩人叛變的原因是兩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貪汙軍餉,而且兩人和當時的第三綏區司令馮治安關係一直不和,此時風聞馮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亂之下兩個人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59和77兩個軍投降了中共。

張克俠、何基灃帶走的雖然隻有兩萬雜牌軍,但是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卻是決定性的,粟裕的應變能力在此時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他未等西柏坡的指示,命令華野7、10、13三個縱隊臨時變向,一槍不放就占領了原來張克俠、何基灃的防區,築有完整工事的臨城、棗莊、賈汪、台兒莊全部落入共軍手裏,10縱直抵徐州西北三十裏的茅村鎮,控製了引河鐵橋,占領隴海路上的大許家車站,在一夜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切斷了黃伯韜第七兵團十二萬人的退路。

一招失誤,滿盤皆輸,張克俠、何基灃兩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變了徐蚌戰場國共兩軍的命運,導致國民黨軍淮海一開戰就處於一個極端不利的局麵,以後雖竭盡全力無法扭轉乾坤,最終敗走陳官莊。

四、如果蔣介石和劉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幾天裏邊能夠有多一點的自信心,也許淮海戰役和中國現代史都要重寫。當時國民黨軍從各方麵得到的情報都表明劉伯承部十萬人正在宿縣以西地區集結,當時杜聿明和邱清泉這兩位少壯派都主張以邱清泉第二兵團、孫元良十六兵團會合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共三個兵團(其中兩個是國民黨王牌兵團)先擊破劉伯承部六個縱隊,然後回師向東,同解放軍華野決戰,以解黃伯韜之圍。如用這個方案,蔣軍可以馬上從現有態勢發起攻擊,以三個兵團的絕對優勢,用7~9天的時間擊敗中野6個縱隊。如能夠做到這一步,隻徐州會戰的第一回合,就能夠取得勝利。但是蔣介石和劉峙對黃伯韜守碾莊的信心不足,劉峙甚至認為黃伯韜至多隻能夠守一周,所以否決了杜聿明的主動進攻的方案。實際上粟裕從十一月九日開始,動用了最能夠攻堅的五個縱隊日夜不停地輪番攻擊,整整打了兩個星期才解決問題,我對蔣介石並無特別的惡感,但是我認為在這種關鍵時刻他還是缺乏毛澤東的狠勁,過於瞻前顧後,缺乏那種賭徒式的精神,從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敗為勝的一次機會。

五、看了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後,我很有點為郭汝瑰鳴不平,這位當時的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長對於中共能夠在淮海戰役中取勝的貢獻被完全埋沒了。實際上,郭廳長在這場戰役中的貢獻決不亞於劉鄧粟等人,至少如果沒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劃,杜聿明是完全能夠帶領邱李孫三個兵團撤到淮河以南的。

杜聿明十一月三十日從徐州撤出來的時候,粟裕幾乎是絕望了,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裏邊專門有一個情節對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這個關鍵時刻說動蔣介石迫使杜聿明改變行軍路線和行軍計劃,從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圍,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轉了。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