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網友論國軍徐蚌之敗原因

(2006-04-13 15:54:22) 下一個

鐵十字戰法源於國民政府當時的戰略思想,即大城市、交通線布點作戰,徐州是隴海線、京廣線的交匯點,恰似一個鐵十字。《戡亂手冊》有雲:“現代作戰最要緊的莫過於交通,而控製交通就先要控製都市,因為都市不僅是經濟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資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勢上,他一定是水陸交通的要點。我們佔領重要都市之後,四麵延伸,就可以控製所有交通線,交通線如果在我們控製之下,則匪軍即使有廣大的正麵,也要為我所分割,所截斷,使其軍隊運動的範圍縮小,聯絡斷絕,後勤補給都要感到困難,終於處處陷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匪軍不能佔據都市,實在是他致命的弱點。” 

在這一指導思想下,遂造成國民黨軍以佔領和保守地域為主要軍事目標。臺灣陸軍學術月刊早年國民黨方麵戰史檢討認為:“當時徐州綏署之戰略觀念(構想),係以擴大佔領地域為目的(漸及於規復蘇北打通必要交通線),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時向多方麵發展。因此,既無殲滅匪軍之意圖,亦無捕殲匪軍之方案及部署。此為戰略構想上最大之錯誤。” 

徐蚌國軍已經盡力了,放水的事幾乎沒有。國軍徐蚌之敗撇開戰略上的問題不談,在軍事上在我看來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決策失誤,用人不當 

蔣介石的軍事才能,當時國軍內部就譏諷其就一連長水準。要命的是他最愛越級指揮,甚至有他跳過軍級、師級直接指揮一個炮兵團的事蹟。國軍高級軍官常在私下?抱怨老頭子喜歡對著地圖想當然,蔣的舉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往往是極為致命的,上級軍官不知道下級的部隊去了哪裏,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而且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蔣在南京遙控指揮以為某處是突破口,而實際情況卻是對方擺下一個大口袋就等你來鑽了。 

國軍將領無能也是軍事上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國民黨並不缺少人才,軍事上拿得起來的將領也有,但在當時的體製下,庸才和奴才更容易為蔣介石所用,真正的人才倒反而處處要受壓製。國軍徐州剿總的頭頭劉峙,國民黨戰史總結也以“天下隻有不可戰之將”來譏諷。空軍司令周至柔就說“徐州乃是中原門戶,自古兵家必爭之地。蔣委員長就算不派一隻猛虎鎮守,也應該派隻看門狗啊,結果居然派了一隻豬!”薛嶽因萊蕪戰役失敗被撤,但代之以更差勁的顧祝同,卻是用人上的失敗。粟裕在華東野戰軍高級幹部會上評論認為:“薛嶽用兵尚機敏果斷,而顧祝同歷來是我軍手下敗將,這無異以庸才代替幹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的更迭上,正象徵著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後必然會走向崩潰。”果然,顧祝同上任不久,就有了孟良崮的大敗。 


二,從上到下,全被滲透 

請大家看看——國民黨?主管作戰部署的國防部第三廳都潛伏著兩個中共地下黨,他們之間還互不認識,潛伏得真是深啊,國軍豈有不敗之理! 

這是郭汝槐回憶錄中的一段話:一九四八年七、八月間,顧祝同要我再任第三廳廳長,因我與劉斐關係極差,故執意不幹。睢杞戰役中,劉斐擅自改動徐州“剿總”的作戰計畫,使區壽年兵團被殲滅,我想借此機會搞劉一下。可有一天,劉斐突然在我麵前說:“這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不簡單啊”我聽了這話以後甚感懷疑。於是,我便問任廉儒同誌,“怎麼劉斐說這個話呢?難道他也與共產黨有聯繫?”任廉儒同誌說:“我們搞地下工作是單線聯繫,他與黨有無聯繫我也不清楚。但最好不要整他,免誤傷自己的同誌。”我隻得甘休。同時,任廉儒還向我傳達了黨的指示,他說:“為了向黨提供更有價值的情報,黨要你再任國防部第三廳廳長。”為了黨的事業;我便欣然前往。至此以後,廉儒同誌校來甯滬更密,傳遞的情報也更多。 

徐蚌對峙局麵的打破的起點是兩位國民黨軍中將張克俠、何基灃在陣前突然倒戈一擊。十一月七日華野部隊按原計劃發起進攻的時候,潛伏在國軍係統內多年的這兩名中共地下黨突然發難,將軍隊拉到了解放軍陣地上,在短暫的補給和思想教育後隨即拉上前線與國軍作戰。張克俠、何基灃帶走的雖然隻有兩萬雜牌軍,但是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粟裕當即命令華野七、十、十三三個縱隊臨時變向,一槍不放就佔領了原來張克俠、何基灃的防區,築有完整工事的臨城、棗莊、賈汪、台兒莊全部落入解放軍手裏,十縱直抵徐州西北三十?的茅村鎮,控製了鐵橋,佔領隴海路上的大許家車站,在一夜之間就切斷了黃伯韜第七兵團十二萬人的退路。


三,意誌不定,戰力不堅

抗戰一結束,國民黨在以陳誠為首的軍令部指揮下,大肆裁減非嫡係部隊,比如孫震的川軍由3軍8師縮編成2師5旅,孫渡的滇軍由2軍4師編並為1師3旅,就連抗戰時功勳卓著的第33集團軍(張自忠的部隊)也從2軍6師並成2師4旅。派係鬥爭的表現如裁撤能戰的非嫡係部隊,反而去收編戰鬥力很差的偽軍和無戰鬥經驗的平民。如裁減東北軍;裁撤原70軍,又去臺灣招新兵組建(整編70師)。這樣大規模的消滅雜牌軍,使非蔣係官兵人人自危,稍有風吹草動就投降倒戈,到三大戰役時國民黨軍僅此一點就至少損失了十五至二十個軍,造成十餘次戰鬥的失敗。 

國軍的士氣也很成問題,幾隻黨化比較好的部隊戰鬥力都很強,像七十四軍,解放軍就稱其為“打死不投降”。但就是這個七十四,他的前一編製整編七十四師孟良崮一仗下來被俘小兩萬,而且後來都成了陳粟部隊的基幹。至於其他部隊就更難說了,被俘七八次的都有,還有被俘十幾次的,最後直接參加了解放軍。而共產黨這邊,卻能在軍史中牛逼烘烘的說“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有膽子敢說自己部隊的士兵敢於和對手同歸於盡而且成為“普遍現象”的,在近代亞洲的各支軍隊中也隻有“肉彈三勇士”的日軍和“捨身炸碉堡”的解放軍了。 

以前版上有人開版問東山島戰鬥,說的人很多。其實那次解放軍嚴重準備不足,增援部隊輕敵嚴重,步兵不帶手榴彈,機槍手不帶彈藥,打得很吃虧,但那次解放軍有一名下級軍官用身體堵了國軍機槍工事的射擊口,對士氣激勵很大。其實就是有信仰和無信仰之分,國民黨內真正有信仰的不能說沒有,但不信仰三民主義的無疑占絕大多數,共產黨當時高層基本都有堅定信仰,中下層官兵中鐵杆的共產主義分子也是為數不少的,其他的士兵也對社會主義有朦朦朧朧的渴望,說白了,和宗教信仰有些類似,一支宗教徒組成的軍隊的戰鬥力是很強的。 


四,指揮不當,能力不足 

如果內戰中國軍的計畫能夠實現一半,估計解放軍早就被消滅了。徐蚌的序幕戰濟南戰役中,二野的主要目的不是濟南,而是打援,但是國軍都不敢過來,所以隻是打下濟南了事。但如果國軍下狠心集合所有部隊一擁而上,顯然解放軍要吃不了兜著走,黃維兵團東進增援黃百濤,以12萬新銳之師,對付劉鄧12萬疲憊之旅,就是無法擺脫糾纏,最後居然被包圍。二野和黃維兵團兵力相當,火力遠弱於黃維,但是就把黃維包圍了,國軍就做不到。國軍早期佔優勢時戰略是進攻的,戰術卻是防守的,解放軍一個旅把國軍一個旅包圍住,他就不敢動了,隻是固守待援。 

粟裕在圍攻碾莊黃百韜的時候,邱清泉還是很努力的,因為如果利用這個機會裏應外合,戰局很有可能改觀,但結果在大許家車站被堵住了,據稱距離黃伯韜隻有不到五裏路。這些個問題就隻能從純軍事角度來解釋了。在東北塔山,解放軍沒有構築堅固工事,國軍海陸空聯合作戰,上有飛機轟炸後有艦炮轟擊,但除了以連、營為單位排出方陣踢著正步搞人海戰術(拿破崙時代的陣型,十分的要命),好象無計可施。所以說國軍的進攻能力的確很有問題。這些都是野戰,還不是堅固工事。倒是堅守有很多不錯的戰例。東北四平一戰,陳明仁堅守陣地,林彪始終無法突破。最後打倒國民黨的卻是國民黨自己,因為老陳不是蔣的嫡係,林彪解圍而去後,陳明仁在滿目瘡痍的陣地上接受青天白日勳章的時候也收到了失業通知書。最後老陳還是投了共產黨,平級調動當了共產黨的上將。 

我覺得國民黨最好的兩個進攻戰役是一個是大同集寧,一個是二戰四平新六軍的突破。國軍積極主動,不怕被包圍,大膽突破,結局當然也都不錯。可惜當時的國軍已經是暮氣太重了,黃維被中共抓後一天到晚想永動機,也是一種對過往的逃避吧。 

另,二樓的老兄是不是以前貼國府三大戰役總結的那位?那個實在不能當史料來看啊,我八十年代就看過了,成編的年代更早,當時大陸把那東西和杜聿明、黃維、和一幫國軍老將寫的材料編在一起,可是參雜了濃厚的意識形態的政宣文。還不如以前臺灣陸軍研究員耿若天的一些分析文章,雖然也是成書很早,意識形態的敵對很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