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軍受降油畫再質疑

(2006-04-07 15:09:19) 下一個

關於南京受降時日軍佩帶軍刀的問題,李敖有話說這篇文章中說:在一九五六年的日本《文藝春秋》四月號,有國民黨的何應欽與岡村寧次的會見—就在投降十一年以後,在日本有這樣的談話,岡村寧次說,簽字前的九月七號,您,就是何應欽,您的參謀到我宿舍來,秘密告訴我,在舉行投降典禮的時候,可以帶刀來,但必須在禮堂內繳納一把刀,呈交給何應欽先生,否則呢就不帶刀,不帶也可以,問我選擇,你要帶刀來,你就要交出來,你不帶刀,我們也不追究,所以何應欽說,你們沒帶刀來,當然就沒帶來,所以岡村寧次說,沒有帶刀。另外在台灣軍史館的一篇介紹文章中,有如下的文字:1945年日軍宣佈投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指揮刀五獅刀,他原本想攜入受降現場,但終究無法如願。

也就是說,南京受降時,沒有配刀和獻刀這一說。

圖:受降儀式俯拍圖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

 

中方受降代表何應欽(前右二)在日軍降書上簽字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軍簽署投降書

 上圖:1945年9月9日,何應欽(左)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投降書。

(席琳注:此圖注解有誤,那不是岡村寧次,而是他的參謀長小林淺三郎,戴眼鏡)

     下圖: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中國戰區中國軍隊受降儀式上呈交給中國的佩刀。新華社發(樊永強、陸洪根 文)

(席琳注:此圖注解也有誤,看下麵的文字)

可是在下麵的文字中,有不同的說法,例如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9-9/ZMTG-454481.htm介紹,「中央軍校大門上掛著一塊上貼‘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14個金字的橫幅,正門上懸掛著中、美、英、蘇國旗,對麵牆上掛著孫中山先生遺像,受降席、投降席後方各站立8名武裝戰士,會場氣氛嚴肅寂靜。」回憶起60年前的那一天,另一位受降儀式的親歷者、時任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部作戰部少將參謀長,今年93歲的嚴開運老人說。

「現場不僅室內站滿了人,連外頭走廊也滿是探頭張望者,人人都想親身見証這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日本代表都剃著光頭,臉色十分難看,以前那種囂張跋扈的氣焰不見了。岡村寧次十分不情願地交出了隨身攜帶的那把沾滿中國人鮮血的軍刀。」嚴開運說。

也就是說,《大公網》的這個報道,說是有佩刀和獻刀的說法。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大陸某《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教學實錄一文:19459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的受降儀式在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裏,日本代表是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中國政府代表是何應欽,最後,何應欽命令扣押了岡村寧次用來指揮屠殺千千萬萬中國老百姓的象征日本軍國主義的配刀,現在還陳列在台北的博物館裏。至此,中國的八年抗戰取得完全勝利!

好笑的是,雙方的第二個證據,都是台灣的博物館。那麽究竟誰是誰非呢?

當事人之一何應欽的女兒是這樣說的:(【2005/08/14 聯合報】)何應欽之女:父遺憾 為何9.9不是勝利紀念日【本報記者劉永祥/專訪】 「父親感到很遺憾:為什麼政府不是以九月九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在電話中,何應欽將軍的獨生女何麗珠回憶起父親心中的遺憾。

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上午九時,當時擔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接下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佩刀,中國戰區的日軍正式向中華民國政府投降。不過後來政府是以日本向盟軍投降的次日(九月三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何應欽畢業日本士官學校,岡村寧次是高他幾屆的「前輩」,兩人卻在中國戰區對打,又在受降典禮上碰頭,戰後成好友。五○年代初何夫人赴日就醫,何應欽每次到日本會與岡村聚會。

何麗珠表示,父親對日本有一些感情,也以畢業於日本士校為榮,有人因此說他親日,「事實上他是知日」。當年政府曾設立小組討論應以何種態度受降,大家覺得不應傲慢,但也不能謙卑,最後何應欽是從座位上半起身接下降書。

她說,相較於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嚴苛作法,父親主張給日本士兵較好遣返待遇,同意他們攜帶手表、戒指等財物返國,因此許多日本士兵都很感念他,曾在外交部服務的何麗珠派駐日本時,還因為父親在日本的聲望及人脈受惠不少。

何麗珠回憶,當時擔任法務大臣的後藤田碰到她,還很高興地拿出皮夾展示他與何應欽的合照。何應欽就讀的士官學校就在東京附近宇都宮附近,校內紀念傑出校友的紀念館列出兩個名人,一個是韓國的李王,另一個就是何應欽,館內還有他代表中國接受日本投降照片。

中國因內戰分裂,致使他臨終前都無緣再踏上故土。何麗珠指出,家裡在南京有個小房子,來台之初父親堅信總有一天會回去,怎知後來遲遲都沒有打回大陸去,臨終前還特別交代她「回去看看房子前麵那些樹長大了沒。」

為完成父親的遺願,何麗珠跑了一趟南京。房子還在,但變成政府機關的辦公室,「屋前的樹真的長得好大,我當場哭了。」返台後她親赴墓前向父親報告。何麗珠表示,前幾年她回到貴州,當地人好奇為何一個台灣人會說貴州話,對方一聽到她是興義人,馬上說「那是何應欽的家鄉。」

中國官方的新華軍事網,介紹南京博物院時,也支持這種說法:8點58分,岡 村寧次等7名日本投降代表來到大禮堂。他們在投降席後排成橫隊,由岡村寧次領頭脫帽肅立,向受降席鞠躬。岡村寧次解下所帶佩刀,交由小林淺三郎雙手捧呈何應欽,以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工作人員展示當時照片

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的介紹裏麵說:1945年9月9日,是值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即中國戰區中國軍隊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儀式地點確定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內。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代表和駐華武官應邀出席觀摩。還有中外記者、儀仗隊、警衛和工作人員近千人。上午8時52分,中國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特派代表,與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陸軍參謀長蕭毅肅、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空軍第1路司令張廷孟步入會場,就座受降席。8時57分,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作為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率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中國派遣軍艦隊司令長官福田良三中將、台灣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等共7人,從正門脫帽進入會場,在投降席就座。9時整,受降儀式開始。何應欽主持了儀式,小林淺三郎將岡村寧次的佩刀恭敬地雙手捧呈何應欽,表示全體現存的100餘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正式無條件繳械投降。然後,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確認。受降儀式進行了簡短的20分鍾,便結束了。

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陝甘寧邊區政府已把岡村寧次列為首要日本戰犯,要求嚴懲。但是,國民黨政府卻聘請他為最高軍事顧問,使其參與對解放區的進攻。1948年8月他僅受到一次象征性的"審訊",並於翌年1月26日被國民黨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並回日本。我國舉國震怒。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攻占南京,在總統府裏搜到了岡村寧次的這件佩刀。以後,該刀又經國務院(初稱政務院)轉到國防部。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兵器陳列室將它送交軍事博物館收藏。

岡村寧次呈交的佩刀

當年日本侵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佩刀,由刀和鞘兩部分構成,略呈弧形,長度為1.01米。刀身為鋼質,呈弧形,略占全長3/4。刀身中間起脊,近刀背 處有很長的血槽。刀尖為側鋒,基部有護套。刀格呈橢圓形。刀柄較長,可供雙手持握。兩側分別嵌有8枚銅質鍍金日本皇花,外用皮條綁紮。柄首有套,裝環,上係長帶雙纓。刀鞘為木質,外包蛇皮,上有3道箍,鞘兩端均飾箍套。頭部有銘文,一麵為"273913番",另一麵為"實用新案特許"。這是日軍高級將領的佩刀。此外,還有一個用來放置佩刀的扁長方體木盒,是收繳後另配的。木盒表麵塗有褐色油漆,內有紅色襯墊,盒蓋上刻有"日本投降代表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大將呈繳自佩戰刀一把,謹呈委員長蔣,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中華民國卅四年九月九日於南京"字樣。   

看來,當時還確實是有佩刀獻刀這一說。而且岡村寧次,還不隻一把軍刀,在台灣博物院的五獅刀(長形雙邊有刃。 材質:手工鍛造鋼. 規格:89*6公分。重量:540公克(含鞘)。 數量:1把。 來源:國防部總務局。獲得時間:76.12.12 ),應該是另外的一把。

碰巧,當時赴南京接恰的陸軍副總參謀長冷欣中將,二十年後有如下的幾段文字記載:

八時五十一分,中國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何應欽,率參加受降官四人入場,中外軍官及來賓均肅立致敬。何總司令居中,坐於受降席上,左為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上將、空軍第一路司令張廷孟上校;右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陸軍二級上將顧祝同、陸總參謀長陸軍中將蕭毅肅。

八時五十二分,中國王俊中將引導日軍投降代表入場,先到規定地位,立正,恭向何總司令一鞠躬,何總司令欠身作答,並命坐下,日軍投降代表,便依規定分別於投降席次就坐,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陸軍大將岡村寧次居中坐下,麵對何總司令,抬頭即可瞻仰會場所懸的中美英蘇國旗。支那派遣軍總參謀長陸軍中將小林淺三郎、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參謀陸軍中佐小笠原清三人,依次坐於岡村寧次大將的左側;支那方麵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福田良三、台灣軍參謀長陸軍中將諫山春樹、第三十八軍參謀長陸軍大佐澤昌雄,依次坐於右側。日方七位代表,都是光頭,穿軍服,未佩帶軍刀;日方譯員木村辰男,仍著赴芷江洽降時的灰色西服,以立正姿勢,立於岡村寧次之後。

剛才追記當年投降簽字情形,提及日軍投降代表七人,一律軍裝,均未佩帶軍刀;其實,關於敵酋軍刀的處置,事先交涉是頗費周章的。因日本軍官的威儀,平日就表現在這把代表武士道精神的軍刀上,今天日本雖然戰敗宣告無條件投降,而敵酋們多少還希望保留一點尊嚴;如果硬性規定在簽字之日不得佩帶軍刀入場,日方也隻好俯首聽命,不過好像太不給他們麵子,假使一氣之下,發揚武士道精神切腹自裁,不愉快事件,正好發生在投降簽字前夕或典禮進行當中,不免大煞風景!

早在九月二日,總部就以中字第十七號備忘錄送達岡村寧次:“根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規定:(一)日軍繳械時,不得舉行副武器儀式;(二)日軍代表於正式投降時不得佩帶軍刀;(三)凡日軍所有軍刀,均應與其它武器一律收繳,一俟正式投降後,日軍即不得再行佩帶。以上規定,在中國戰區一律適用。希貴官知照,並轉飭所屬日軍遵照!”日方沒有反應;我為此曾和幕僚們商量,大家主張日軍絕對不得帶刀,甚至連勳標均須拿下;也有主張按投降慣例,投降代表須當場獻出軍刀;最後請示決定於投降代表到達休息室時,先將軍刀解下。由於幾經婉言交涉,獲致他們諒解,才同意不佩刀入場,並將刀分別呈獻:岡村寧次大將所佩軍刀,恭獻何總司令;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的刀,獻贈蕭參謀長毅肅;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少將的刀獻贈給我。軍刀問題,總算恪遵上級指示,得到合理的處置。

大陸方麵(南方網)發表的一個美國記者的《日軍投降目擊記》是這樣寫的:岡村寧次等投降者到達大門口,一律解下身上的佩刀,表示解除武裝,一個個手上端著軍帽,低垂著頭走進會常依次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大將岡村寧次,中國方麵艦隊司令官中將福田良三,第十方麵軍(在台灣)參謀長中將諫山春樹,第三十八軍(在印度支那北部)參謀大佐三澤,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中將小林淺三郎和副參謀長少將今井武夫。

關於這件事,網上沈克尼先生的《圖說日本軍刀》一文,有如下的具體考證:

這裏要著重提出的是所謂“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的軍刀。岡村寧次在日記中寫道:“(1945年)11月8日 今天將各自所持軍刀、手槍及望遠鏡集中交給中國方麵。”他又注“據說我交出的軍刀,後來何應欽將他贈送給美國MBA運動(1938年在美國組織的和平運動,總部設在瑞士)的創始人李普曼博士,該博士作為和平象征用以裝飾自己的住宅。然而,長穀川峻國會議員卻說他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看到刻著我名字的軍刀。這是中共虛假宣傳之一例。”

事實上,主持受降任務的國民黨何應欽上將拿到岡村寧次的軍刀之後,專做了一個紅木盒盛放軍刀,盒蓋上刻“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大將呈繳自佩戰刀一柄謹呈委員長蔣 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於南京”的字樣,立即送與蔣介石。1949年蔣介石倉皇逃走時未及帶走,此刀連盒為我軍所獲。早年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的何應欽自然懂得岡村寧次軍刀的意義,這樣重要的戰利品他怎敢送人,何況是外國人。

1945年中日雙方在研究日軍投降問題時,十分重視軍刀問題。岡村寧次在9月2日向何應欽提出《有關停戰協定之請示事項》,共五條。其中第一條第二款要求“請允許指揮官攜帶刀劍返回日本”立遭我國拒絕,除此之外各條照準。曾有這樣一件事,在遣返回國的日本戰俘船上,一個大佐仍像往日一樣向一群士兵發號施令,一個士兵發現這個軍官沒有帶象征指揮權的軍刀,就問:“長官,你的軍刀呢?”軍官羞愧而去。

1945年9月7日,何應欽派參謀王武上校會晤侵華日軍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少將時,當今井武夫問及9月9日投降簽字儀式時,岡村寧次是攜帶軍刀入場,然後向中方呈交,還是不帶軍刀入場。王武答複采取不帶刀入場的形式。這樣,就少了一個極有曆史意義的場景。

當時的新聞媒體和舒宗僑先生的《抗日戰爭畫史》都沒有在投降儀式上呈繳軍刀的報道。筆者注意到同年9月2日在美國密蘇裏戰列艦上,以重光葵為首前來參加投降儀式的日軍將領也未帶軍刀。是中國方麵參照盟軍的成例?亦或是何應欽將軍對日的寬仁之心?不得而知。

看來,這位沈先生,已經先我而寫下這最後一段。因為,我也注意到,在9月2號的美國受降儀式上,沒有軍刀這一說,我的看法,是小日本,在欺負中國人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