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百色起義廳 - 紅七軍曆史

(2006-03-14 11:24:29) 下一個
在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遭受深重的災難,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仁人誌士艱辛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但都一次次地失敗了。五四運動,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紀元。中國共產黨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隨即擔當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革命鬥爭的偉大使命,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控製的國民黨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搶奪國民革命勝利果實。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中國共產黨獨立地舉起了武裝鬥爭的旗幟,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係列武裝起義,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有力反擊。在各地武裝起義影響下,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和張雲逸、陳豪人、雷經天、韋拔群等領導了百色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獨立領導邊疆壯漢瑤各族人民舉行的一次重要起義。 百色起義的勝利,是鄧小平等領導人在右江地區農民運動和農民武裝鬥爭的基礎上,通過統戰工作和兵運工作,改造並掌握了舊軍隊的領導權後,把正規武裝與右江地區農民武裝結合起來,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結果。 百色起義廳的主要內容由“起義前夜”、“起義勝利和根據地建設”、“北上遠征和堅持鬥爭”等三個部分組成,展示鄧小平等領導人的卓越膽略,廣大工農英勇鬥爭的風貌,根據地的革命鬥爭和各項建設的重要成果,再現了革命光輝而艱苦的曆程和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 (一)起義前夜 主要展示百色起義的社會背景和準備工作,分三個方麵內容:右江地區的農民運動和農民武裝鬥爭;黨對俞作柏、李明瑞政權的統戰工作及兵運工作;鄧小平領導的正規武裝挺進百色。 1、農民運動和武裝鬥爭 (1)黑暗的社會和人民的悲慘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裏,帝國主義列強加強瓜分中國,封建軍閥割據,土豪劣紳的殘酷壓榨,導致右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非常落後,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2)三打東蘭縣城——1921年,韋拔群以孫中山領導的改造廣西同誌會為旗號,發動和領導東蘭、鳳山等縣青年開展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1923年7月至10月,韋拔群率領東蘭縣農軍先後三次攻打東蘭縣城。第一、第二次攻城失利,第三次攻占縣城。後在反動武裝的圍攻下,農軍被迫退出縣城。 (3)農民運動講習所和東蘭慘案——三打東蘭縣城後,韋拔群積極尋找革命真理,於1925年初進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三屆)學習。從廣州回來後,成立東蘭縣農民協會。為培養農民運動骨幹,1925年9月,韋拔群在東蘭縣武篆北帝岩開辦東蘭縣第一屆農講所,韋拔群任所長,招收東蘭縣等11個縣276名學員,講授中國革命史、經濟學常識、農民協會組織章程和廣東等地農運經驗等課程。1926年2月至3月,廣西國民黨右派勢力指使駐軍和地方民團武裝進駐東蘭縣鎮壓農民運動,殘殺700多人,燒毀民房,擄掠牛馬,勒索款項,製造了震驚省內外的“東蘭慘案”。中共廣西地方組織和國民黨廣西黨部進步人士,領導工農群眾同廣西國民黨右派勢力展開了近一年的鬥爭,迫使廣西當局承認東蘭縣農民運動的合法性,取得了鬥爭的勝利。1926年春,從東蘭農講所回來的黃治峰,在奉議縣田州鎮維新街開辦奉議縣農民運動講習所,黃治峰任所長,招收學員60多名。1926年10月,韋義光、陸炳堂等在恩隆縣平馬鎮開辦恩隆縣農民運動講習所,韋義光任所長,招收學員80名。1926年11月和1927年7月,韋拔群在武篆開辦第二、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又培養300多名農民運動骨幹。 (4)右江地區建黨和黨組織的發展——1926年夏初,中共黨員餘少傑奉派到右江地區開展建黨活動,隨後,黨組織又派嚴敏到右江地區協助餘少傑工作。餘少傑在奉議、恩隆兩縣發展黨員,於1926年8月在恩隆縣然定鄉百審村召開黨員會議,成立中共恩(隆)奉(議)特支,餘少傑任書記,黨員有嚴敏、滕德甫、滕煊甫、滕靜夫、劉偉謀、梁乃武、李正儒等。1926年底,陳勉恕等在東蘭縣建黨。吸收韋拔群等入黨,成立中共東蘭支部,陳洪濤任書記,黨員有陳洪濤、嚴敏、陳鼓濤、韋拔群等。1928年冬,餘少傑被捕犧牲,嚴敏到右江沿岸地區恢複發展黨員,先後建立中共奉議、恩隆、思林、果德等4個支部,並成立中共田南臨時特委,嚴敏任書記,全地區有黨員20多名。 (5)右江農民運動的發展——1926年至1927年4月,在黨領導下,右江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成立田南道農民運動辦事處,各縣紛紛成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廣泛開展打倒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的鬥爭。 (6)農民武裝鬥爭的發展——大革命失敗後,1927年7月中旬,中共恩奉特支在恩隆縣然定鄉百審村召開農運骨幹會議,成立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亦稱“三南總部”),領導田南、南寧、鎮南三個道的農民運動。7月下旬,“三南總部”在奉議縣花茶村廟堂召開軍事會議,把右江地區各縣農軍統編為三路軍。1927年8月7日,餘少傑、黃治峰在奉議縣花茶村廟堂召開奉議縣農民運動骨幹會議,決定舉行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鎮壓。1927年8月8日,黃治峰率第二路農軍200多人在侖圩舉行“二都暴動”,懲辦作惡多端的土豪劣紳,揭開右江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鎮壓的序幕。到1928年6月,右江地區各路農軍先後舉行多次武裝暴動,攻打鳳山、果德、鎮結、思林、向都、那馬等縣城,給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鎮壓以有力的反擊。 2、統戰工作和兵運工作 (1)黨派幹部到廣西開展統戰工作——1929年夏,蔣桂戰爭結束後,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 明瑞希望借助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來鞏固他們的地位。中共中央和中共廣東省委派中央代表鄧小平和賀昌、張雲逸、陳豪人等40多位幹部到南寧,對俞作柏、李明瑞開展統戰工作:一是通過黨的內部關係,把黨派來的幹部安排到俞、李的軍政部門任職;二是鄧小平以廣西省政府秘書職務為掩護,親自做俞、李等上層人物的統戰工作,推動俞、李在政治上作必要的改革,允許開展工農運動,釋放被關押的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 (2)兵運工作的開展——1929年7月,黨員幹部到南寧後,鄧小平派黨員幹部到廣西教導總隊、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第五大隊開展兵運工作,加強對這三支部隊的改造,充實隊伍的工農成分,在部隊中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撤換反動舊軍官,不久即掌握了部隊的領導權。 (3)中共廣西一大——1929年9月10日至14日,在鄧小平的指導下,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南寧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廣西省特別委員會,通過了《政治任務決議案》等9個文件,提出了“推翻國民黨豪紳資產階級的統治”,“準備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等正確主張。 (4)南寧兵變——1929年9月,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在國民黨改組派的挑動下,不聽共產黨勸告,貿然決定出兵反蔣。鄧小平領導的廣西黨組織決定將黨所掌握的部隊開赴左右江地區,與農民運動結合起來。10月上旬,俞、李反蔣失敗,南寧形勢驟然緊張起來。根據鄧小平指示,張雲逸深入部隊穩定局勢,禮送堅決要求離隊的士兵,並把部隊拉到西鄉塘整頓,在桂係軍隊日益逼近南寧的關鍵時刻,舉行兵變,把黨掌握的部隊開赴左右江地區。 3、挺進百色 (1)平馬會師——1929年10月中旬,俞作柏、李明瑞反蔣失敗後回到南寧。鄧小平當機立斷,指揮第四大隊、第五大隊和教導總隊分別撤往左、右江地區(第五大隊撤到左江龍州)。14日,鄧小平率機關幹部、警衛隊和軍械船溯右江而上,駛往百色,張雲逸率第四大隊、教導總隊陸路掩護,開往右江地區。20日,水陸兩路隊伍到達恩隆縣平馬鎮,鄧小平上岸與張雲逸和雷經天會合,到中共右江工委開會布置工作,並發放一批槍支彈藥武裝農民自衛軍,提高農軍的戰鬥力。 (2)百色會議——1929年10月22日,鄧小平、張雲逸率部隊進駐百色城。23日,鄧小平在粵東會館主持召開部隊黨的領導成員會議,布置起義準備工作,決定在部隊和群眾中公開宣傳黨的主張,整頓、補充部隊,組織和武裝群眾,繼續清洗部隊中的反革命分子,由張雲逸任右江督辦,指揮各縣地方政權,穩定各縣局勢。 (3)武裝工農,消滅反動武裝——1929年10月28日第四大隊在農軍配合下,在百色、那坡、平馬等地收繳反動的第三大隊武裝,俘虜700餘人,繳槍700餘支。在此前後,農軍先後攻占了東蘭縣城、鳳山縣城,在農村圍殲土豪武裝,在城鎮收繳商團武裝,為百色起義掃除了障礙。 (4)貫徹中央指示,決定起義——1929年10月30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成立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鄧小平任書記,統一左右江地區黨和軍事的指揮。1929年11月初,派往上海匯報工作的龔飲冰回到百色,傳達中共中央關於舉行百色起義成立紅七軍的指示,委任紅七軍領導幹部。鄧小平召開前委會議,傳達中央的命令和指示,決定於12月11日宣布起義,成立紅七軍,成立右江蘇維埃政府,實行土地革命,成立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部。隨後,廣西前委加緊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建立工人組織、農民組織,建立革命委員會代行革命政權職權,為起義作充分的準備。 (二)起義勝利和根據地建設 主要展示百色起義勝利舉行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與建設的曆史,分五個方麵內容:起義勝利和紅七軍革命政權的建立;各級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軍事鬥爭及武裝力量的發展;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和民族工作。 1、百色起義勝利和紅七軍、革命政權的建立 (1)百色起義勝利舉行——1929年12月11日,在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和張雲逸、韋拔群、陳豪人、雷經天等發動和領導下,百色起義勝利舉行。這天百色起義慶祝大會在百色城東門廣場(今百色飯店處)舉行,工人、農民、士兵、居民和師生數千人參加大會。大會舉行獻軍旗、獻印章儀式,宣布百色起義取得勝利,宣布中國紅軍第七軍誕生。 (2)紅七軍建立及其實施政綱——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勝利舉行,中國紅軍第七軍勝利誕生。按照中共中央的任命,鄧小平任紅七軍前委書記(1930年3月2日政治委員),張雲逸任軍長,陳豪人任政治部主任,龔鶴村任參謀長,全軍設三個縱隊,共4000多人。軍部設在粵東會館,政治部設在清風樓。紅七軍成立後,頒布《實施政綱》,指導革命根據地建設。 (3)各級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活動——1929年12月11日,右江地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恩隆縣平馬鎮經正書院召開,右江地區11個縣的農民代表和右江沿岸5個鎮工會代表及紅七軍士兵代表80多人參加會議,選舉產生右江蘇維埃政府領導人,雷經天任主席,韋拔群等10人任委員,右江蘇維埃政府設在平馬鎮經正書院。隨後,各縣、區、鄉相繼成立蘇維埃政府。右江蘇維埃政府製定了各級蘇維埃政府職責,並發布了有關指示命令,開展了活動。右江蘇維埃政府全盛時期下轄16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根據地範圍達3萬平方公裏,有約100萬人口。 2、各級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1)軍隊黨組織的建立及發展——紅七軍成立後,中共廣西前委改為中共紅七軍前委,鄧小平任書記,陳豪人、張雲逸為常委,李謙、韋拔群、雷經天、何世昌為委員,全軍黨員300餘人。前委以下各縱隊設隊委,縱隊以下設營委,每連隊設一支部。軍隊黨組織積極發展黨員,到1930年11月,黨員發展到500人。 (2)地方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1929年10月上旬,雷經天率黨員幹部到右江地區恢複建立黨組織,建立中共右江工作委員會,發展黨員,建立各縣黨組織,到百色起義前夕,右江地區地方黨員由原來的40多人發展到約500人。百色起義後,右江地區各縣成立了縣委、縣特支,部分區成立區委,一些鄉成立支部,1930年4月,中共右江工委改為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繼續發展黨員,到1930年11月,右江地區共有地方黨員1500人。 (3)黨的思想建設——紅七軍前委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幾次發出通告,不定期地開辦培訓班,開展整黨等,促進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 3、軍事鬥爭及武裝力量的發展 (1)主要戰鬥——紅七軍成立後到1930年10月,進行了百色保衛戰、隆安戰鬥、馬鞍山戰鬥、亭泗戰鬥、轉戰黔桂邊、襲擊榕江戰鬥、收複百色戰鬥和鷓鴣坳襲擊滇軍戰鬥等多次重要戰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 (2)赤衛軍的建設和第四縱隊的建立——百色起義時,東蘭縣農軍和奉議縣農軍一部分編入紅七軍。各級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各縣農軍改為農民赤衛軍,百色、田州、平馬等城鎮成立工人赤衛隊。1930年2月初,建立右江赤衛軍總指揮部,黃治峰任總指揮,滕國棟任副總指揮,直轄7個營。1930年8月,紅七軍前委決定將右江農民赤衛軍總指揮部直屬武裝改編為紅七軍第四縱隊,黃治峰任縱隊長,羅少彥任政治部主任。各縣仍設赤衛軍常備營。 (3)軍事幹部的培養——紅七軍成立後,為加強對軍事幹部的培養,紅七軍設立教導大隊,培養紅軍基層幹部,組織宣傳隊,加強對部隊政治宣傳教育,1930年7月至9月,紅七軍分別在平馬、田州整訓,培養大量的軍事幹部。 4、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經濟建設 (1)土地革命的宣傳和試點——紅七軍成立後編印《土地革命》小冊子,宣傳土地革命,紅七軍頒布的《實施政綱》、創辦的《右江日報》和散發的傳單,都大力宣傳土地革命。1930年4月,鄧小平與韋拔群、雷經天一起,在東蘭縣武篆進行土地革命的試點工作,開辦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黨員幹部訓練班,選擇韋拔群的家鄉東裏屯試辦共耕社。 (2)土地法的頒布和土地革命的開展——在進行土地革命試點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1930年5月,右江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隨後在東蘭、鳳山、奉議、恩隆、思林、果德等縣開展土地革命,沒收地主、反革命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在土地革命過程中,右江革命根據地采用“分耕”(即沒收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共耕”(即沒收土地後由農戶合作共同耕種)兩種形式,“共耕”隻搞試點,“分耕”普遍推廣。 (3)工商政策的實施——在經濟建設中,紅七軍前委實行正確的工商政策,恢複發展工商業,恢複發展手工業,開辟市場促進物資流通,取消苛捐雜稅,實行累進稅。 (4)軍工生產——紅七軍成立後,在根據地建立愛桑兵工廠和板勉兵工廠,開辦平馬被服廠和鑄銀廠,造槍彈,製被服,煉銀錠,以解決部隊的供給。同時,發動群眾為紅軍製衣作鞋。 5、文化教育和民族工作 (1)勞動學校和文化夜校——右江革命根據地實行平民教育的方針,在蘇維埃政府中設立文化委員管理教育工作,規定文化委員的職責,重視平民教育,許多縣、區、鄉都辦起了勞動小學,個別縣辦起了勞動中學,不少鄉村舉辦農民文化夜校或平民夜校,聘請教員對平民進行免費教育。同時,出版《工農兵識字課本》作為農民文化夜校的學習課本。 (2)創辦報刊——1929年11月上旬,廣西前委在百色創辦《右江日報》和《士兵之友》刊物,公開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國民黨的罪行,大造革命輿論。《右江日報》為八開兩版一張,是前委的機關報,1930年2月因敵人占領百色被迫停刊,1929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44期仍保存至今。 (3)社會宣傳——右江革命根據地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戲劇等形式,采用文告、傳單、標語、漫畫等手段大力開展社會宣傳,舉 辦從東蘭到恩隆的山歌宣傳活動。一些膾炙人口的山歌流傳至今,一些紅軍標語保存至今。 (4)改變陋習——紅七軍前委和各級蘇維埃政府在右江革命根據地努力改變陋習,樹立新風尚,采取禁煙策略,嚴禁妓娼、賭博行為,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實行婚姻製度改革,穩定社會秩序。 (5)民族工作——右江革命根據地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少數民族權利,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各族人民團結在黨的旗幟下共同奮鬥。右江蘇維埃政府第一屆委員11人中,有5人是壯族,1人是瑤族,右江地區各縣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的首任主要領導人幾乎全是少數民族幹部。 (三)北上遠征和堅持鬥爭 主要展示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地區北上江西艱難曲折曆程、紅七軍二十一師堅持右江革命根據地艱苦卓絕鬥爭的曆史及其後滇黔桂邊遊擊鬥爭史,分兩方麵內容:紅七軍主力北上,堅持根據地鬥爭。 1、紅七軍主力北上 (1)平馬會議和河池整編——1930年10月2日,紅七軍在平馬召開前委會議,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鄧崗(鄧拔奇)傳達中共中央6月11日政治局會議精神和要紅七軍攻打柳州、桂林、廣州等大城市的指令。會議經過討論決定執行中央的命令,離開右江地區北上。10月4日,紅七軍第一、二、四縱隊從平馬、田州出發,繞道淩雲,向河池集結。10月23日,紅七軍第一縱隊第一營到達淩雲縣講肥村崗裏屯(今樂業縣上崗村),與從左江地區轉移過來的紅八軍第一縱隊會合開往河池集中。11月7日,中共紅七軍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河池召開,決定執行中央攻打城市的命令,改選了七軍前委,鄧小平為前委書記。11月8日,紅七軍四個縱隊和紅八軍第一縱隊在河池整編為紅七軍第十九師、二十師、二十一師,李明瑞任總指揮,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豪人任政治部主任,龔鶴村任參謀長,全軍7000多人。 (2)轉戰途中——1930年10月9日,紅七軍第十九、二十師7000多人從河池出發,韋拔群率特務連返回東蘭組建第二十一師。一路上,紅七軍攻占懷遠鎮,激戰四把圩,強攻長安鎮,占領綏寧縣,圍攻武岡縣城,一直在柳州、桂林周圍征戰,經大小戰鬥數十次,武器彈藥損耗殆盡,部隊減員近半。1931年1月2日,紅七軍前委在全州縣城召開會議,決定放棄攻打柳州、桂林的計劃,轉向湘粵贛邊發展,整編部隊為三個團。1月5日,紅七軍離開全州,冒著寒風行進在湘桂邊界的山道上。2月3日,紅七軍在廣東北部乳源縣梅花圩與粵軍激戰,2月5日泅渡樂昌河時被粵軍截為兩部,一路(五十五團)由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經仁化向江西前進,到崇義後決定由鄧小平赴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一路(五十八團)由張雲逸率領經湖南進入江西。 (3)戰鬥在中央蘇區——1931年4月上旬,紅七軍五十五、五十八兩個團在江西永新縣天河鎮會合。5月5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七軍前委,決定派李碩勳任前委書記,李明瑞任軍長,葛耀山任政委,陳豪人任政治部主任,李碩勳、陳豪人未能到任,5月14日,中央又致信紅七軍前委,由李明瑞任軍長,葛耀山任政委,許進任政治部主任,張雲逸任參謀長。1931年7月22日,紅七軍2000多人在江西於都縣橋頭鎮與紅三軍團勝利會師,編入紅三軍團。8-9月,紅七軍參加第三次反“圍剿”鬥爭,英勇殺敵,紅三軍團長彭德懷稱讚紅七軍是“猛如虎,精似猴”的英雄部隊。1933年6月,紅七軍指戰員,編入紅三軍團第五師,紅七軍番號取消。 (4)人民軍隊中的一支勁旅——紅七軍番號取消後,從紅七軍走出去的將士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長征路上參加了突破湘江戰鬥、婁山關戰鬥。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參加了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鬥,1945年部分紅七軍指戰員在延安受到朱德、彭德懷、陳毅等接見。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三大戰役和廣西戰役等戰鬥。解放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改革開放後紅七軍的後續部隊五六六團駐守山西南部侯馬市,五七二團駐守東北邊關丹東市。 2、堅持根據地鬥爭 (1)燕洞會議和二十一師的組建——1930年10月6日,鄧小平在恩隆縣燕洞(今屬巴馬縣)召開中共右江特委擴大會議,部署堅持根據地鬥爭。1930年1月上旬,中共紅七軍二十一師委員會、紅七軍二十一師在恩隆縣乙圩(今屬大化縣薑圩)成立,陳洪濤任書記、政委,韋拔群任常委、師長,黃鬆堅任常委、副師長,下轄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團、獨立團,共3000多人。 (2)艱苦卓絕的三次反“圍剿”鬥爭——1931年3月,桂軍廖磊部及縣民團武裝共10000人,對東蘭、鳳山兩縣進行第一次“圍剿”,紅七軍二十一師采取靈活的遊擊戰術與敵周旋,殲滅敵人1000多人;5月,桂軍準備發動第三次反蔣戰爭,廖磊部撤出東蘭、鳳山,桂軍的第一次“圍剿”被打破。1931年11月,桂軍聯合張發奎部共7000多人向東蘭、鳳山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采取“分割包圍”、“嚴密封鎖”、“各個擊破”的策略,妄圖圍死紅軍。在東蘭、鳳山的紅軍不足千人,采取避敵主力、出兵敵後的遊擊戰術抗擊敵人,由於力量對比懸殊,東蘭縣紅水河東根據地喪失,鳳山縣根據地據點被敵人占領,根據地鬥爭形勢危急。1932年初,張發奎率軍離開廣西,桂軍內部調防,第二次“圍剿”才草草收場。1932年8月,桂軍糾集萬人武裝,對右江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此時,紅軍僅有西山、巴暮兩塊固定根據地,總兵力不足千人。9月上旬西山大小弄京失守,中旬果棉峒失守,下旬巴暮區失守,10月19日韋拔群壯烈犧牲,12月初陳洪濤被捕,12月22日在百色英勇就義,右江革命根據地喪失。 (3)開辟滇黔桂邊區遊擊根據地——1933年1月,黃鬆堅在思林縣成立中共右江下遊委員會,黃鬆堅任書記,領導右江地區的革命鬥爭,並派人到中越邊、滇桂邊開辟新區。同時,黃舉平在黔桂邊建立中共黔桂邊委、邊區革命委員會、省邊獨立營。1934年7月,黃鬆堅等轉移到雲南富寧七村九弄,至11月,建立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黃鬆堅任書記)、邊區革命委員會(黃慶金任主席)、邊區勞農會、邊區勞農遊擊隊,以七村九弄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遊擊根據地的形成,其活動範圍達滇黔桂三省28個縣的140個鄉,有人口約93萬,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在南方堅持的十多個遊擊根據地之一。 (4)前仆後繼迎接解放——西安事變發生後,右江地區黨組織與廣西省工委取得聯係,成立中共桂西區特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建立抗日會,桂西區特委根據中共南方臨時委員會的指示,與百色民團區指揮部進行合作抗日談判,因桂西區特委的錯誤和廣西省政府當局的欺騙,導致遊擊隊兩個團被改編。黃舉平、趙世同等抵製把遊擊隊編入桂軍,在黔桂邊堅持鬥爭,譚位南在中越邊境建立抗日遊擊隊,抗戰後期黨組織派員到右江地區恢複建立黨組織和革命武裝。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右江地委、中共左江地委先後領導了萬岡起義、鳳山起義、果德起義、平孟起義,建立遊擊隊,開展遊擊戰爭。1949年9月桂西遊擊隊7000人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桂西區指揮部和左江支隊,並開展戰略進攻,單獨解放了平治縣城、樂業縣城、果德縣城、敬德縣城、睦邊縣城,還占領了廣大農村,迎接解放大軍南下。1949年12月5日百色解放,12月18日滇桂黔邊區縱隊領導與南下大軍第四野戰軍第一五一師在百色會師,經過20幾年艱難曲折的鬥爭,百色右江地區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終獲解放。 Copyright ©百色起義紀念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